[特稿] 贸大新生:沉潜,只为由心的热爱和更深的掘进

发布时间: 2012-09-05 12:51    浏览次数: 次 编辑: 编辑:许诗晴

校新闻网讯(记者 许诗晴)2012年我校金融学院招收的金融学硕士研究生中,来自辽宁大学的屈源育是在保送测试中以第一名的身份脱颖而出的。日前,他就求学经历和学业生涯规划等方面接受了新闻网记者专访。寻根究底,上下求索,谦和的语气和富有逻辑性的讲述,却依然难掩其与学问“长相伴”的热忱和信念。

一场考试,与贸大结缘

读研时选择学校,关键在于找个适于潜心的氛围,找个好导师。贸大名声在外的是它的就业率,但单单一场研究生考试让我看到了这所学校在学术上的务实、严谨,某种程度上是带给了我惊喜。”屈源育笃定地说道。

早在去年的全国优秀大学生金融夏令营中,他就与贸大结下深厚情缘。在他看来,贸大的保送生测试与其他学校的模式不同:没有让专业课考试占满三天,而有举办讲座等人性化安排;给四天时间进行“现场”论文写作,由导师在自己熟悉的领域中拟定题目,给定数据库,出题者对此领域的重要文献都已十分了解,也就有效杜绝了学生在做实证分析时的抄袭行为;笔试、面试的题目灵活多变,开放性强。对屈源育来说,导师耐心、睿智的指导和他们身上彰显的人格魅力也为贸大平添了一份吸引力。

主动领起节奏,生活本应从容

征战“2010两岸四地高校世博辩论大赛”并获哈尔滨赛区“最佳辩手”称号,两度参加“挑战杯”科技学术竞赛并获省二等奖,组建乐队到外演出,在省乒乓球锦标赛获得优异成绩……大一、大二时,屈源育要求自己在一阶段内集中做某一件事,比如这段时间主攻挑战杯,乐队和乒乓球就暂且搁置,等当下的阶段即将进展完毕,自己多出余力时,就让自己进入下一阶段,再给自己“装备”新一轮任务。升到大三,暗下“保研心”,他就将学习生活简化为三个部分:写论文、提积点、考证书,正因懂得对自己的未来负责,他总能下意识地去做生活的主人。明确的目标和富有针对性的步骤助他提升了自身档次,使他在之后的面试中占取更大优势。

“并不是非得在社团里投大量精力才能达到提升自我的目的,更不能将不加入社团等同于虚度时光。”从自身经历讲起,他认为起初参加学生组织更多是处在一种服从的、被他人指引着的状态,参加久了,就习惯于将社团活动作为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相反,假若从一开始就有自己的规划,学会多种自我充实的渠道,读读书,打打球,锻炼自己到不需要别人的分配和指导就可以将生活安排妥当,那就能找准自己不轻易受他人干扰的生活节奏。

保持求知欲,学海无涯不止是“苦作舟”

“搞科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定不能停止研究。”屈源育时刻谨记着导师吴卫星的教诲。放眼接下来的硕士生涯,他计划秉持“双线并行”的原则——课业与科研两不误,研二时课程减少,他打算多投些心思在研究领域上深挖。

在屈源育的观念中,结合在现实金融系统中的实践来加深理论认识是不可或缺的,但他暂且不急于找实习单位。他认为,实习在精不在多,匆匆忙忙给自己塞实习,进去都是从基层做起,短期内是接触不到核心业务的。在自己尚且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和足够的学习能力这几年里,他还是倾向于让自己在金融海洋里潜得更久更深一些,由简单的问题出发去探索无限的奥妙。“其实直接就业不再读研也好,一口气读研完再就业也好,在哪儿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保证自己有一个勤于思考的习惯,勤于发现问题并有动力去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是不放弃一颗求知的心。”

相比那份驰骋金融沙场的豪情与渴望,言谈间,屈源育更多地流露出对于学术的执着,一种沉潜钻研的精神。他不畏“学术越做越寂寞”,认为动力的充足与否关键在于自身采取的态度。

你如果用功利心去看待这件事,一心想多做论文,多评职称,以这些来度量时,自然会觉得钻研的东西枯燥了,但如果你爱的是这件事本身,那无论外表再怎么枯燥孤寂,只要你对金融知识抱有一颗不变的好奇心,你就会被学问散发出的魅力深深吸引屈源育感慨道,“其实做很多事情不必非求个亮眼的结果到底提升了我的什么能力,提升了多少’等等,你做这件事,它能对你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促进你的时间安排,让你在一定的时间内有事做并且不厌其烦,能给你带来愉悦感,这便值了,也值坚持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