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学习资料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张伯礼

2011-08-31 编辑:卢意婷 点击:[]

张伯礼,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贴专家,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天津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打开他的简历,映入眼帘的是一长串头衔: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学科带头人,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专项技术副总师,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教育指导委员会会长……他在这一个个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工作,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中医药现代化是我这一辈子的追求”

张伯礼常说:“中医药学虽然古老,但它的理念、方法并不落后,现代生命科学所遇到的很多困难和挑战,将从中医药学中得到启发。”30多年来,他呕心沥血,锲而不舍,用现代科学技术继承和发展中医药。有一次,买进一台利用全血检测血小板聚集性的仪器,为摸索实验条件,建立基础数据库,需要大量新鲜血液反复测试。张伯礼连续8次抽取自己的静脉血。面对实验室工作人员一次次劝阻,他说:“我是实验室负责人,应该取我的血。”为完成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他带领团队夜以继日、通宵达旦地工作。他的家就在校园旁边,却很少回家,连续奋战3个多月,终于完成了科研任务。

他承担并完成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40余项,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国家发明奖1项,省部级科技一、二等奖20余项。他勇于开拓,永不止步的科学精神,生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和对科学的执着追求。

针对传统中药生产中存在的剂型落后、工艺水平陈旧、质量控制水平低,影响临床疗效等问题,张伯礼潜心探索以提高疗效、便于服用为目的的中药现代化之路。2010年,复方丹参滴丸成为我国第一例完成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二期临床试验的中成药,迈出了中药打入发达国家医药市场的关键一步。张伯礼提出了“名优中成药二次开发”战略,他主持的对30个中药大品种二次开发与产业化研究被列入天津市20项自主创新产业化重大项目。5年来,30个品种中年销售额过亿的品种已从2个增加到9个,销售额翻了两番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走出了一条新型的产学研联盟之路。

“培养出一批超过我的学生,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张伯礼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上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一直在教学一线指导研究生、亲自给本科生授课。他常说:“一流的医生,应该坐下来会看病,站起来能演讲,闭上眼会思考,进了实验室能科研。”他言传身教,培博士后、博士、硕士140多名。其中,他指导的3篇博士论文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1篇获提名奖。看到学生获奖,他比自己获奖都高兴。他培养的学生遍布世界各地,很多都成为了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

他倡导教师当以学生为本。学生病了,他买鸡蛋送去;冬天学生穿得单薄,他把自己的衣服给学生穿;学生家庭经济困难,他悄悄地为学生交上学费。他捐出“何梁何利奖”、“中医药国际贡献奖”、“百篇优博指导教师奖”40多万元,设立“勇搏”基金,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他提出“医德高尚、会中医思维、临床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目标。创建了“基于案例的讨论式教学—自主式学习联动”的教学方法和三段五级式实践教学模式,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他主持制定世界中医学教育史上第一个国际标准——《世界中医学本科(中医师前)教育标准》,提交首届世界中医药教育大会讨论通过,并向全世界发布,有力推动了中医药教育的国际化和标准化。

“他是患者可以托付生命的人”

张伯礼把“贤以弘德,术以辅仁”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他身兼数职,工作繁忙,但坚持每周出门诊,有时从外地赶回来,连饭都顾不上吃,在诊桌前一坐就是几个小时。他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处处为病人着想,从不开大处方,不做不必要的检查,不收病人任何礼物,为病人精心诊治,高超的医术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张伯礼

中医药事业的中流砥柱

——记天津中医药大学张伯礼同志

2003SARS肆虐,张伯礼挺身而出,他说:“SARS是一场特殊的严峻考验。它考验我们的党性,也考验我们的能力”。他以“宁愿牺牲,不负人民,勇于担当,不负历史”的无畏精神,迅速组建中医医疗队,担任中医治疗SARS总指挥,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救治SARS患者,在控制病情恶化、改善症状、激素减停等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他还组织了SARS中医证候的流行病学研究,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赞扬,被评为抗击非典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