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60周年校庆

《北京教育》:(张小锋)解析教育领域热点问题


发布时间:2017-01-15    浏览次数: 次   编辑: 晨欢

【编者按】 2016年,《北京教育》(高教版)开设“话题圆桌”评论栏目,邀请高校专家学者就教育领域热点问题进行剖析和解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张小锋教授受邀就教师的“个人表达”、学术环境、教师职业、教学科研、学生毕业等社会热点发表评论。

摘录观点如下:

学校如何应对教师的“个人表达”(《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6/01

在人人都拥有“麦克风”的时代,高校经常面临着 “教师个人表达”的尴尬,造成这一窘境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学校的战略决策、管理水平、服务态度、学校与教师的沟通等还存在一定的短板或不足;二是教师个人的诉求、意愿、主张得不到满足。高校一旦出现“教师个人表达”,首先要分析原因,理清教师个人表达的动机是什么?如果是高校自身的原因,学校要查缺补漏,及时补上短板;如果是教师个人原因,要通过适当途径做好教师个人工作,让教师停止“个人表达”,并尽可能地消除不良影响。不管是什么原因,都要做好、做足与教师个人的沟通交流工作。只有渠道畅通、信息透明、教师从内心对学校产生强烈认同,才是中止或减少教师“个人表达”的根本举措。当然,高校平时就要重视对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增强教师对高校的归属感、责任感和认同感。高校还要学会适应“教师个人表达”,对此不必太多忧虑,高校不可能完全禁绝“教师个人表达”,就像明星总会有绯闻一样。

学术环境“绿色发展”靠什么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6/02

学术发展有自己的生态系统,始终处在自我净化、自我修复之中,以期永远维系着一种健康良好的学术环境。然而,近些年来,学术环境恶化、学术道德破坏已到了令人难以容忍的地步,也到了学术难以实现自我净化、自我修复的地步,这就需要更高层次、更高“医术”的外力来净化环境。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这是国家层面首次开出的医治“学术环境病”的一剂良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开出的“药方”来看,国家找到了造成学术环境恶化的一些“元凶”。但是,我们仍要清醒地认识,这仅仅是一个“治标”之策。学术环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单纯依靠一个文件的出台,只能缓解或遏制学术环境的继续恶化,不可能换来学术环境的“青山绿水”。学术环境的优化需要全社会人人参与、人人恪守、人人“久久为功”地坚持,这才是“治本”之道。就高校而言,最重要的是改变功利化日益明显的科研引导和评价机制,努力营造尊重科学、敬畏学术、乐于探究的科研氛围。

一个人的毕业照折射了什么?(《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6/06

最早看到一个人的毕业照时似乎是三年前,当确认这不是新闻炒作而是铁定的事实时,顿觉胸口被猛击一拳,有说不出的难受。这样的窘况和尴尬如果不扭转、不采取积极措施,几年后,就会出现该专业解散和绝迹的悲剧。一个人的毕业照,是高校招生以就业为导向极致化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对人才需求取向功利化、短视化的曲折反映。诚然,大学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确实要考虑市场需求,如果不及时调整各专业招生人数,势必会造成热门专业人才缺少和冷门专业人才过剩,增加就业压力,影响学子前程。但如果大学过分以市场需求为招生人数指挥棒,以就业前景良否、培养成本多寡为人才培养“方向盘”,可能会滑入利益金钱至上、功利主义盛行的泥潭,在这种文化氛围中熏陶出的学生,其价值观难免不带上“一切向钱看”的色彩。大学既惊呼社会利己主义盛行,又无形中助长这种世风;既谆谆教诲学子要有家国情怀、民族担当,又在现实中无奈秉持着追本逐利、扶强抑弱的办学理念。大学,不光要让培养的人才能找到满意的工作,还要培养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各类人才、引导他们投身富有价值的事业。

人师之苦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6/09

有人说,“教师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这种观点太过悲观;有人说,教师“起得比鸡还早,睡得比狗还晚”,这种观点太过消极。事实上,社会上任何职业和角色,要做好都不容易;而真做好了,其乐趣和价值都很了不起。相较而言,教师,没有政治家那样心累,没有企业家那样实际,没有消防员和警察那样危险,教师的最大优势是永远保持一颗年轻的童心,永远处于学习和提高之中,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社会的认可,能拥有相对自由的时间去完成自己的梦想。教师的工作环境是校园,面对的对象是学生;环境是安静的,对象是天真的,他无需低眉顺目看人眼色,无需勾心斗角残酷竞争,无需降低身段迎合讨巧,他只需用自己的道德精神去塑造灵魂,用自己的知识智慧去培育学生。由于每年都要面对新面孔,时刻都会涌现新知识、新事物,所以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充电,而学习充电是其延展生命宽度和深度、丰富人生阅历的难得机会。这种过程既是一种付出,更是一种享受。教师最大的快乐,还在于看着学生们一天天长大、变强,能够分享学生的成功和欢笑。

教学与科研的“相爱相杀”?(《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6/12

大学是育人才、产新知的特殊场所;矢志教学与潜心科研是育好人才、产出新知的不二法门。然人生有涯,心难二用。对一些大学教师而言,教学与科研犹如鱼与熊掌,实在难以兼得。由于各种原因,每一位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能力存在差异,有人擅于教学,有人长于科研。让每个人做自己最擅长的工作,是对宝贵的人才资源的最好利用。从这个角度考虑,就需要对大学教师划分出一定的岗位类型、制定出合理公允的岗位标准,教学型、科研型、教学科研型,其中第三类是占比最大的。换言之,大学里的教师绝大多数都应该是教学科研兼顾型的。教学是为了培养出好人才,而教学需要新知,没有新知,拿什么去教育学生?而要获得新知,就必须潜心搞科研。当然,我们还要明白,大学里的科研,又不同于一般的科研机构和师徒作坊,必须肩负培养人才的重任,搞科研的方法、成果、经历、感悟等必须传授给学生,实现裂变式的人才培养效应,这才是办大学的最大价值。所以,搞科研的大学教师,必须进课堂、站讲台,从事教学。值得警惕的是,当前教学与科研分离的倾向似乎愈演愈烈,必须从根本上予以扭转。

附:原文报道链接:

http://edu.gmw.cn/2016-03/04/content_19162745.htm

http://info.jyb.cn/Theory/jysd/201609/t20160918_673717.html

http://www.jyb.cn/Theory/jysd/201612/t20161213_689148.html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主办
    Copyright © 2010  UIBE All rights reserved.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版权所有
             学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10号    邮政编码:10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