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贸大 > 正文

媒体贸大

《光明日报》:(桑百川)把握中美磋商势头 顺应高水平开放需要

发布时间: 2019年02月27日 编辑: 光明日报

把握中美磋商势头 顺应高水平开放需要

(来源:《光明日报》 2019-02-27 第12版)

   2月21日至24日,第七轮中美经贸高级别磋商举行,双方在技术转让、知识产权保护、非关税壁垒、服务业、农业以及汇率等具体问题上取得实质性进展,为两国最终达成经贸协议奠定了基础。双方磋商团队按照两国元首达成的共识,通过协商解决经贸摩擦,加快达成互利双赢协议的步伐,符合两国各自的利益,对世界各国也是一个福音。

  中美经贸关系回归正常轨道,符合两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也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需求。当前,世界经济尚未走出亚健康和弱增长的调整期,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并未有效解决,新的增长动力仍未形成,潜在增长率不升反降,不确定因素较多。中美经贸摩擦以来,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增加,悲观预期阴云笼罩。中美经贸磋商达成一系列共识,取得实质性进展,给世界经济释放了积极信号,市场迅速做出积极反应。这充分表明,采取合作协商的方式解决经贸摩擦,推动达成双方都能接受的协议,建立稳定的中美经贸关系,符合中美双方的利益和两国人民的关切。作为世界第一和第二大经济体,中美相向而行,经贸关系健康发展,不仅于双方有利,也将造福世界。

  中美经贸磋商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取得实质性进展,顺应中国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政策坚守,也符合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中美经贸摩擦发生以来,中国一方面坚持以磋商合作解决问题,积极回应美国的关切,一方面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中国降低关税水平,减少非关税措施,积极扩大进口,缓解中美贸易不平衡矛盾,可以更好适应消费规模扩大、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高品质产品的需求。推进技术转让市场化,严格知识产权保护执法程序,提高解决知识产权纠纷效率,加强并改进知识产权保护,符合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建立创新型国家要求。进一步拓宽服务业等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有利于促进市场竞争,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服务需求升级的愿望。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推进汇率市场化,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履行竞争中立原则,有利于促进公平竞争,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符合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要求。

  回顾过去,中国以对外开放造福自身、惠及世界。中国走出了一条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成功道路,成长为全球制造中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大国,40年间GDP增长了245倍,年均实际递增超过9%,创造了“中国奇迹”,步入谋求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与此同时,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均GDP从1978年384美元上升到2018年接近1万美元,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提高,从低收入国家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贫困人口累计减少7.4亿人,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消费市场和第一大出境旅游消费国,人民成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的最终受益者。此外,中国在开放中与世界各国包容发展、互利共赢,为世界提供大量产品和服务出口机会、投资机会,2006年以来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居世界第一位,近6年来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左右,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为中国过去40年取得巨大发展成就提供保障。继续实施高水平对外开放是中国坚守的方向,将为中国高质量发展阶段继续提供保障。

  中美双方通过协商解决经贸摩擦,为双方建设以协调、合作、稳定为基调的中美关系提供了一个范例。应该说,在近几十年中美经贸关系中,通过合作协作,双方都成为赢家,都从中受益。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高新技术的应用和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快速推进,各国争相融入开放的世界经济。这一时期的中美经贸关系得以快速发展,中美相互成为重要的贸易伙伴。中国大量物美价廉的商品出口美国,既满足了美国消费者的需求,也降低了美国企业的投资成本;美国的跨国公司、金融机构在对中国投资中获得丰厚收益;中国企业在美投资,扩大了资源配置范围,也为美国劳工带来大量就业机会。美国在对华技术贸易中拓展了技术应用空间,凭借技术优势获得高额收益,中国也在与美国技术合作中取得了发展进步。过去的事实表明,中美和则两利,协商合作使双方获益;斗则两伤,贸易战没有真正的赢家。

  中美经贸磋商已经进入最后阶段,也是朝向最终达成经贸协议的关键阶段,双方团队应抓紧磋商积极势头,相向而行,积极寻求两国利益最大公约数,加快达成互利双赢协议。中国在坚定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同时,将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与世界分享更大的改革开放红利。

    (作者:桑百川,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院长)


    附原文链接: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9-02/27/nw.D110000gmrb_20190227_1-12.htm


更多资讯请关注学校官方微信、微博

投稿邮箱:news@uibe.edu.cn读者意见反馈:xcb@uibe.edu.cn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1 UIBE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内备案号:外经贸网备31418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