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贸大 > 正文

媒体贸大

《北京教育》:(张新民)加快“双一流”建设 走好高校内涵式发展之路

发布时间: 2019年07月04日 编辑: liyuqing

加快“双一流”建设 走好高校内涵式发展之路

来源:《北京教育》杂志 2019.05.06

作者:张新民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加快向创新型国家迈进,推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加快教育现代化。对于高等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写好奋进之笔指明了方向。梳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状况,总结中国高校面临的新挑战,指出中国高校的未来发展之路:和而不同、彰显特色应是我国高校今后推进内涵式发展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高校;内涵式发展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两个文件的出台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出台的教育现代化的远景蓝图和行动方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要求,同时将建设教育强国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加强高等教育的内涵建设,走质量发展之路,既是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中国高等教育事业追求的目标,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需求的重要保障。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状况

1.中国高等教育初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894年,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开始起步,受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和不同政治文化背景的制约,历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培养目标与教育理念、传统与移植之间在政策层面和实践层面的多次冲突与融合,目前已经初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明确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的方向。通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高校的分布结构也进一步趋于合理。

 

2.中国已经掌握高等教育发展规律

对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和理解,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经过多年改革和发展的实践,我国对自身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律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原本所能认识的仅仅是关于高等教育的一般外部规律和内部规律,现在已经认识到中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必须遵循“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的规律。这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多年宝贵经验的高度概括,为高等教育政策制定提供了科学基础。

 

3.中国高等教育处于稳定发展阶段

1999年规模迅速扩大到2004年规模发展平缓,并逐步稳定,中国高等教育进入相对平稳和有序的阶段。虽然在规模迅速扩大过程中高等教育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但也推动了办学条件和硬件建设的发展。当前一个时期,没有了数量和规模的压力,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提高质量、优化结构的有利时期。

19世纪末至今,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由起步到发展历经百余年,在传统与移植的融合过程中,历经一个世纪的曲折后,形成了明确的、有中国特色的、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同步的理念、目标和方向。目前,处于大众化发展阶段的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空间巨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即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中国高校面临的新挑战

1.如何将数量优势逐步转化为质量优势

1999年开始,中国高等教育迅速扩张。根据教育部最新统计数据,我国现有高校2,596所,具有研究生培养资格的高校576所。QS世界大学排名、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以及US News全球大学排名这四大世界公认的大学排名显示:中国高校中位列前100名的不超过3所。大学总量世界前三的国家,没有一所高校进入世界排名前二十,排名前100名的高校不超过3所,这样的对比差异说明我国高校教育质量需要继续提升。

 

2.如何解决结构性矛盾

中国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也带来了结构性矛盾。这里考虑的结构性矛盾主要是高等教育内部的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层次结构、类型结构、分布结构等,如高校都想成为一流高校、都追求学科全面覆盖,职业技术类高校向科研教学型高校发展等。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要求不同类型的高校需要承担不同的教育职能,同质化不利于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只有层次清晰、功能分配合理的教育结构,才是保障高等教育健康快速发展的基础。

 

3.如何解决外延式发展模式带来的弊端

自高考制度恢复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主要是通过招生人数的持续增长和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来实现,这种外延式的发展模式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段时期内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深入发展,同一学科在同一地区或同类高校的重复建设,教育投入重点不够突出,综合性、大而全的发展导向,造成了我国高等教育投入的低效益、低质量和低效率,最直观的弊端表现在大学毕业生就业上。以数量增长和规模扩大为标志的传统外延式发展模式亟须改变。

 

4.大学文化传承需要加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既是民族的血脉,也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我党历来重视文化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学肩负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具有以文化育人才和以人才兴文化的双重优势,增强大学教师和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是高校履行职责的应有之义。但目前在彰显大学文化传承的功能方面尚有提升空间。大学作为“以文化人”的教养之所,作为“以德树人”的教化之地的理念没能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同时,文化建设是提升高等教育内涵的重要路径。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没有文化传承的高等教育便失去了其应有的创新和发展之义。

中国高校的未来发展之路

1.指标建设是有效手段

目前,被广泛认可的世界高校排名中,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在世界大学排名中相对于国内其他高校位居前列,但这三所国内一流大学均未能跻身全球大学前二十名的行列。在我国自行研发的上海交通大学“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中,以上三所高校甚至未能入围前100名,这充分体现出我国大陆高校与世界一流大学之间的差距,排名的差距在指标中体现得非常明显,由此说明指标建设是提高排名的必要手段。近年来,在排名指标体系中占据极大比重的人才队伍建设成为我国高校提高排名的重要抓手,从中央到地方均坚决贯彻这一措施。为有效推进高校办学排名指标建设,据不完全统计,国家层面84个人才计划和省级层面639个人才计划取得显著效果,在指标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体现在近几年世界大学排名中国大陆高校排名的变化中。坚持对照指标推进大学建设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快速、有效手段。根据指标评分和排名,着重提高大学的教学质量、提升科研成果在理论和应用领域的影响力,通过增加国际教员、国际学生、拓宽国际合作渠道等提升大学国际化水平等,切实提高各项指标得分,这是当前快速提升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

 

2.“双一流”建设是必要阶段

2017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确定了36所A类一流大学,6所B类一流大学和98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名单。这是继“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和“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后,我国推动高等教育水平提升的又一重大举措。 “双一流”建设,即引导和支持具备一定实力的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瞄准世界一流,汇聚优质资源,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加快走向一流。也就是说,通过对标世界一流的标杆管理,经由培养一流人才和产出一流成果的发展路径,实现加快走向世界一流的战略目标。这一举措更符合中国高等教育当前实际,强调战略引领、突出绩效原则、鼓励改革创新、避免重复交叉、提高集成效益。“211工程”“985工程”建设推动了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从办学规模和办学质量上都有显著提升,表现在高校年录取人数的增加和中国大陆高校世界排名的提升上。“双一流”建设项目必将成为继“211工程”“985工程”项目之后,下一阶段推进中国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伟大战略。

 

3.内涵式发展是必由之路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当前,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兴起,互联网等新技术不断重塑教育形态的全球化时代背景,高校必须登高望远、抢抓机遇、超前布局,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构建教育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我们要办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不但要有领先的世界排名,更要有中国特色、有深刻内涵。《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战略目标,着眼于服务国家人民大局,从巩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出发,梳理国内外先进经验和前瞻性研究成果,提出了推进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基本理念和基本原则。《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聚焦当前,突出行动性、操作性,明确了未来五年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十项重点任务。其中,第四项任务“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明确指出,要通过建立中国特色综合评价体系、完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和监测评价体系、加强一流本科教育、提升研究生教育水平、推动高校科学研究与创新服务能力等具体举措,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一建设目标突出强调了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路径在于通过内涵式发展加以实现。首先,管理理念的转变是内涵式发展的保障。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力军为公立高校,在各省市及部委的管理及指导下办学。统一的管理体制、单一的管理方式以及相对集权的管理理念在当前高校管理中均有体现,转变管理理念、提升管理能力,破除束缚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保障。从高校层面看,要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同样要转变内部管理理念、提高内部管理水平。转变管理理念是推进高校内涵发展的保障,而转变管理理念的切入点和落脚点是提高管理水平,这是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各级层面的管理者和大学的决策者应站在战略高度,变策略管理为战略管理,统筹兼顾、科学谋划,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激发教学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供保障。其次,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是内涵式发展的关键。著名教育家、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曾提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也就是说,“大师是大学的瑰宝”,一所大学的水平由其所拥有的教师水平来决定。四大世界公认大学排名的指标体系中师资队伍所占比重证明了这一观点。大师是一所大学的底蕴,大师带领的团队是一所大学文化的传承,一所有底蕴、有传承的大学才是有内涵的大学。大学教师不仅在课堂中直接影响学生,而且其自身的治学精神和态度也在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师德高尚、学术造诣高深的教师是大学内涵的“活标本”,是学生仿效学习的榜样。建设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最后,特色是内涵式发展的路径。从国家层面探索完善符合我国实际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大学层面应结合自身文化积淀和学科特点,形成符合本校实际的个性化发展思路。片面地向综合性大学看齐已出现水平不高和后劲不足的迹象,说明这种发展模式是由于没有找准定位,从而导致选择了错误的路径。大学内涵式发展应突出个性化发展观念,各有千秋、各具特色。事实已证明:一味趋同的发展模式已不适合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和而不同、彰显特色应是我国高校今后推进内涵式发展的重要路径。

 

众所周知,当前现代大学功能在传统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基础上,拓展出文化传承和国际交流合作,共计五项功能。我国高等教育已从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阶段,进入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阶段。

(作者张新民,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

 

附:原文链接

http://m.jyb.cn/rmtzcg/xwy/wzxw/201905/t20190506_231487_wap.html 

 

 

更多资讯请关注学校官方微信、微博

投稿邮箱:news@uibe.edu.cn读者意见反馈:xcb@uibe.edu.cn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1 UIBE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内备案号:外经贸网备31418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