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贸大 > 正文

媒体贸大

《光明日报》:(廉思) 危机中的青春洗礼——疫情期间高校学生学习生活及思想认知调研

发布时间: 2020年03月27日 编辑:

危机中的青春洗礼——疫情期间高校学生学习生活及思想认知调研

(来源:《光明日报》2020-03-27 第7版)


编者按

本周继续关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情况。大学生作为文化水平较高的青年群体,对社会问题具有较强的敏锐性和洞察力,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样一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他们的生活学习状态,对于学习、就业的担忧和期盼,以及对社会治理等方面的认知态度值得关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廉思课题组于2020年2月—3月组织开展了“新冠肺炎疫情对大学生影响调查”,通过电子问卷形式,在全国范围内收集了12897份在读大学生样本,对大学生在疫情期间的生活学习状态和思想动态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就下一步高校如何开展学生工作提出建议。

“疫情当前,宅在家学习就是对自己、对家人、对社会最好的贡献”“谨防‘情绪病毒’,学会调整自我”“别停下,好好沉淀自己”“疫情,当重视不当恐惧;青年,当热血亦当理性”……疫情期间,在互联网问答社区上的一条条“面对疫情,青年大学生能做什么”的问答帖汇聚了不少高校青年学子的频频互动:从为高考在即的学弟学妹做大学直播到分享自律高效的学习方法,再到展示自我的社区志愿者经历。

当代大学生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较高的阶段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缺少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经验储备。因此,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样一场危及全世界、全人类安全的公共卫生事件,大学生表现出来的思想态度和社会认知,对我们分析研究危机状况下当代高知青年群体的价值观念具有重要的指向意义和参考价值。

1 新时代大学生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思想认知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既具有普通社会民众的心理状态,如恐慌焦虑、人际交往减少等,同时由于青春期思维活跃的特点和对网络工具的熟练使用,其行为特征与普通社会群体相比又有显著的差异。调研发现,疫情期间大学生思想状况呈现出以下一些特点。

平和中透出理性乐观。疫情暴发之初,大学生心头不免有畏惧感和恐慌感,但随着战“疫”的深入,逐渐认识到病毒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可怕,真正可怕的是过分畏惧病毒的心理。抗击病毒,不仅要依靠强有力的防控措施和医疗技术,更需要积极阳光的心态和乐观主义的精神。

调查显示,当被问及“疫情期间花费时间最多的事情是什么”,排名前三的选项是:关注疫情信息占63.5%,学习专业知识占45.3%,做家务、烹饪和手工占41.5%。此外,娱乐休闲活动也占一定比例:看电影、电视剧、短视频占32.5%,玩电脑、手机游戏占28.4%,体育锻炼占20.4%,听音乐占14.1%,看网络小说占9.3%,阅读经典名著占7.8%等。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居家事宜,生活丰富多彩。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整体表现,从最初的紧张恐慌、到焦虑茫然、逐渐变得理智清醒。随着对疫情认识不断深入,大学生的心态也愈发呈现出理性平和的态势。

关注中映射思考深度。大学生作为知识青年的代表,对新冠肺炎疫情及其有关问题高度关注。调查显示,在疫情期间最关注的问题中,85.3%的学生选择了疫情发展形势,71.5%的学生选择了医护人员健康安全,排名前两位。疫情期间,学生们看到了白衣天使在危险中奋不顾身的牺牲精神和救死扶伤的高尚医德,这种舍己为人的职业情操,激发起当代大学生对自己人生意义的思考。

疫情的突如其来,促使“象牙塔”中的学子们超越个体层面进而对一些社会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并做出自己的判断。调查显示,36.4%的大学生关注重点疫区防控进展,35.3%关注疫情防控信息的公开透明,24.7%关注捐赠物资的合理使用和监管,11.1%关注渎职官员的问责,10.3%关注各地具体防控措施有效性,9.5%关注疾病预防控制制度的完善,8.7%关注确诊患者收治康复,8.3%关注公众采取的防护措施,5.1%关注重点防控物资的供应等。

认可中体现层级差异。此次疫情发生后,中央做出决策,各地纷纷响应,使得全国疫情防控形势向积极态势拓展,显著提高了党和政府在青年中的影响与威望。调查显示,95.7%的大学生认为中国政府使疫情得到了最大程度控制,93.5%的大学生认为疫情防控政策有力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92.2%的大学生对控制疫情的各项举措表示支持和拥护,91.4%的大学生认为疫情防控体现了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84.3%的大学生认为此次疫情提高了自己对政府治理能力的信心。以上数据说明,中央的决策部署得到广大学生的高度认可和衷心拥护。

但同时,大学生对政府的态度呈现出层次性差异,对中央的防疫工作认可度要高于地方。调查显示,92.5%的大学生认同中央有关疫情防控的整体部署及时有效,而认同本地相关部门的防疫措施执行到位的比例为87.4%。居住在不同地区的大学生对防控工作的层次性差异同样明显,居住在非湖北地区的学生对防疫措施的认可度为91.2%,而居住在湖北地区的学生对防疫措施认可度要低一些为81.5%。

灾难中感悟蓬勃力量。大灾大难现人间真情,疫情暴发后,爱国情怀的集结号浩荡响起,五湖四海的力量如潮水般集结。调查显示,当被问及“疫情中最感动/印象深刻的事情是什么”时,88.9%选择“专家、医护人员在一线舍身忘我”,83.4%选择“集全国资源力量驰援湖北等重点疫区”,72.1%的大学生选择“迅速建成雷神山、火神山等集中救治场所”。此外,38.7%选择“采取武汉‘封城’坚决防止疫情向其他地区扩散”,32.1%选择“快递小哥、基层工作人员的敬业奉献”等。

调研中,很多学生在谈起疫情期间的感受时,“泪水”“无私”“守望”等都是反复提及的高频词汇。他们无时无刻不在被“对火神山、雷神山和钟南山的期待”“方舱医院内的欢快舞步”“人民子弟兵奔赴前线的欢呼”“痛失亲人撕心裂肺的哭声”“护士与女儿隔空拥抱的温情不舍”“医生和党员主动请缨赴一线的生死状”等视频和新闻感动着。有的大学生说:“苦中作乐、逆境前行是中国人精神世界里不可消磨的文化因子,民族的苦难、家族的兴衰和个人的成败,我们总在最困难的时候负重前行、找到出路。”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真切发生的感人场景和动人故事,大学生在疫情期间的情绪状态虽有波动起伏,但始终保持“三少三多”的大局稳定,即抱怨少、恐惧少、宣泄少;感动多、拥护多、期待多。

危机中展现责任担当。新冠肺炎疫情引领当代大学生看清宏大与渺小中的价值选择和使命担当,使青年更加领悟到个人与集体关系的内涵,检验着大学生的公共道德意识。他们首先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调查显示,大学生高度配合应急管理的要求,98.6%的大学生避免出门聚集,98.3%的大学生勤洗手、戴口罩、做好自我防护。由于大学生本身知识水平较高,在认知上更容易接受和掌握科学预防的方法,对用科学战胜病毒有着坚定的信心。

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同时,大学生还努力配合相关部门进行疫情防控。虽然很多学生不能去一线抗疫,但是他们在村口、社区守一方平安,在高铁站和高速口的人流和车流中恪尽防治职守,在防疫用品生产工厂参与保障复工,更多的学生自觉上好线上课程,准备好升学备考和求职就业,为打赢疫情阻击战贡献“青春力量”。调查显示,95.5%的大学生表示自己愿意为疫情防控做出贡献。在具体参与疫情工作方面,71.3%的大学生积极向亲人朋友宣传防护知识,35.8%的大学生配合社区做好防控工作,20.3%的大学生举报网络谣言/积极辟谣。调研中有学生说:“在疫情之下,我们更加明确了自身的时代责任,时代洪流中我们很渺小,但也有塑造伟大的能力,防控战有医生、护士、警察、基层干部,也一定有我们大学生的身影。”

2 “超长假期”引焦虑 如何“对症下药”

自律性差影响学习效果。由于新冠肺炎疫情持续时间较长,学生不得不在家学习,尤其考验居家学习的自律能力和自学能力。调查显示,每天学习时间在1小时以下的占15.3%,1~3小时的占41.1%,3~5小时的占28.4%,综合来看,有84.8%的学生每天学习时长低于5小时。从主要学习方式上看,运用网络课程资源平台学习占45.6%;线下自学占31.2%,还有15.1%为老师网络指导,8.1%为线上集体讨论。

疫情初期,很多学生对上网学习方式不熟悉,进入状态较慢。但随着课程内容的丰富,技术障碍的排除,学生逐渐适应了线上学习方式。但调研中仍有部分学生反映,网上开展问题研讨较为困难。每次围绕主题讨论时,总有一些话题会引发漫无边际的延伸,不知不觉之间把研讨变成了聊天。提出问题和老师解答之间也有一段间隙,很容易迷失,忘记了提问的主要意图。可见,对于网上学习方式,教师和学生双方都需要不断磨合和继续探索。

居家隔离导致生活紊乱。调查显示,当被问及“疫情对自己生活造成哪些负面影响”时,大学生选择比例最高的是疫情导致生活节奏混乱(55.1%),其次是社会交际受到影响(41.3%)。除此之外,大学生的家庭收入、身体、精神、睡眠及饮食等方面也受到一定影响。调研中有学生反映:白天过于紧张,无心学习,晚上又会觉得虚度时光,产生负罪感,每天既恍惚又焦虑。此外,长期居家生活,由于观念、作息和行为上的差异,青年与父母容易产生矛盾,导致家庭关系紧张。

另外,在居家隔离期间,大学生获取疫情信息的渠道广泛,包括电视广播、网络媒体和社交软件等。但与以往互联网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不同,此次疫情中电视广播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第一现场”。调查显示,72.2%的大学生获取疫情信息最主要的来源为电视广播,在所有信息来源中占比最高。同时,网络平台、社交软件也成为大学生获取疫情信息的重要渠道,官方媒体网络平台(68.1%)、社交软件转发(含微信、QQ等)(51.3%)、自媒体(45.0%)都是在大学生中排名仅次于电视广播的渠道。此外,报纸杂志、社区小区公告、短视频等是大学生接收信息的补充渠道。

就业受阻引发焦虑情绪。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874万,同比增长40万左右,就业问题较为严峻。目前春季招聘的黄金季已经来临,受疫情影响,中小企业生存困难,招聘市场需求下降,毕业学生就业压力上升。有的学生在疫情前已和用人单位达成初步意向,但由于疫情期间,单位无法正常运转,学生无法出门,一些公司的招聘、面试计划也随之更改,学生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调研发现,大学生情绪整体受疫情影响程度因年级不同差异较大。大三/大四学生情绪受影响大的比例为27.3%,大一/大二学生则为22.2%;研二/研三学生情绪受影响大的比例为31.6%,研一学生则为26.4%。可见,年级越高,情绪受疫情影响越大。

延迟返校急需资源支持。随着返校时间的延迟,对居家学生加强支持力度和丰富支持方式,保障学生各项学习任务顺利开展愈发重要。调查显示,疫情期间高校提供了很多资源支持,如提供线上课程学习的占79.8%,组织老师线上对学生进行学业和专业辅导的占63.1%,免费远程开放图书馆数据库的占52.3%。但从学生角度来看,仍期望学校能够加大支持力度和丰富支持方式。学生希望学校提供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的占61.2%,希望学校能提供时间更加灵活的学习课程和计划的占50.3%,希望学校能尽快确定开学时间的占44.7%,希望学校开放数字图书馆和数据库的占34.8%,希望学校准备好开学后的防疫物资的占31.4%。此外,大学生还对疫情防控期间其他服务保障存在一定期待,如提供心理咨询辅导服务(27.5%),提供全面有效的就业服务(24.1%),提供身体健康指导(16.9%),提供居家隔离生活指导(14.4%)等。

据了解,在疫情期间,很多高校没有统一的直播平台,各个学科老师选择了各种不同的直播平台开课,学生需要根据不同老师的选择来下载不同软件。各个直播平台的稳定性无法保障、统一的教学体验无法满足、直播后数据留存的法律问题等也暴露了此次疫情期间在线网课的不足。

3 温情沟通积极引导淬炼青年成长

在疫情防控期间,高校通过党组织、团组织、班级、导师等渠道密切联系青年,将政治优势转化为组织优势,通过思想引领和精品课程,稳定学生心态,并积极组织师生投身疫情防控工作。对于疫情期间以及返校后的有关工作,课题组提出建议如下:

常沟通。疫情期间,要继续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做好相关摸排调查工作,并提供在线或电话心理咨询服务。高校要把心理咨询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与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结合起来进行。开展形式多样的网上文化活动,避免焦虑、烦躁情绪在学生中滋长和蔓延。要把开展文化活动与民族精神教育结合起来,注重活动的思想性、艺术性。此次疫情结束后,高校可在平日增设或渗透对突发疫情或突发性危机事件应对方面的教育课程,增强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信息辨别能力,使其能更好地进行自身预防保障工作。

善引导。抗击疫情,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是一场难得的经历和磨砺。高校要利用这一契机通过网络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调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因此次疫情,开始对公共安全问题、医疗保障问题、健康教育问题、法律道德问题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忧虑与关注,这种关注是开展教育引导,帮助学生思想成熟的切入点。要注意淡化批评教育者的形象而代之以更为平等的沟通谈心者形象,多从具体案例出发,根据大学生在疫情中关注的不同问题,定制小切口议程,与他们展开互动,做到“对症下药”,把理说透、把话讲到、把疑解开,在尊重差异中增进共识,在包容多样中促进和谐,在分辨多元中确认主导。

分重点。要关注特殊群体,进一步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要重点做好毕业生答辩和特困学生帮扶工作。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努力克服疫情给毕业工作带来的不利影响,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保证论文答辩、毕业鉴定等相关工作,保证毕业生按时、保质完成学业。积极推进网上就业活动的开展,协助通过空中宣讲、空中双选会、视频面试、网络签约等方式,支持毕业生实现多渠道就业。要特别关注特困生群体在疫情期间的学习生活,解决好特困生在疫情期间的特殊问题。

强本领。高校教师要将此次疫情防控作为加强慕课建设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一次机遇,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教与学改革创新,推动学习方式变革。熟练掌握互联网教学的操作方式和使用技巧,积极采用“互联网+教育”“智能+教育”的理念,最大限度发挥中国大学MOOC、智慧树等平台优质课程资源的优势,加快建设一批有特色、代表性强、数量充足的在线课程资源,提升所承担课程建设水平,积极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确保在线学习与线下课堂教学质量实质等效。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廉思课题组)

 附原文链接:

https://gmrb.cloud.gmw.cn/gmrb/html/2020-03/27/content_54713.htm?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

更多资讯请关注学校官方微信、微博

投稿邮箱:news@uibe.edu.cn读者意见反馈:xcb@uibe.edu.cn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1 UIBE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内备案号:外经贸网备31418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