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贸大 > 正文

媒体贸大

学习强国《现代教育报》:首都高校在行动 | 疫情防控,惠园学者有话说①

发布时间: 2020年04月07日 编辑:

首都高校在行动 | 疫情防控,惠园学者有话说①

(来源:《现代教育报》学习强国 2020-04-04)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专家学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和习近平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依托学科智库平台,聚焦疫情防控和“后疫情时期”经济形势和社会治理,全力开展应对疫情的决策咨询、政策研究等工作,为服务中央决策和首都防控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同时,通过主流媒体,积极发声,释疑解惑,回应社会关切。

01

夏文斌:科学防疫检验大学治理能力

校长夏文斌在《中国教育报》发表专题文章表示:

大学作为人才培养和科学文化传播的高地,如何坚持问题导向,有效抵御病毒侵入,保障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和健康,这关系到全国疫情防控和安全稳定的大局,更是新时代提升大学治理能力的必答题。大学要真正打赢这场阻击战,关键在党的领导是否坚强有力。为此,这就要求大学党委: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指导这场战“疫”。首先,精神上不能垮,时刻保持高昂的革命斗志;其次,要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打赢这场战“疫”,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提升宣传舆论引导能力;最后,要积极发挥高校优势,精准组织学校的学术力量,服务国家战略。特别是要发挥跨学科的学术和人才优势,从国家经济社会整体格局出发,研究如何应对好这场战“疫”的经济社会和教育问题。

面对这场疫情更是要求我们在国家突发和应急状态下,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重大问题。第一,利用这次伟大而艰巨的防疫战实践,向同学们讲好五门课,即爱国主义教育课、社会责任课、生命安全健康课、法治纪律课和专业知识课;第二,要采取精准的“一校一策”“一班一策”“一人一策”,通过生动而有内涵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引导,让同学们正确把握国家大事、社会大势和个人发展相向而行的必要性;第三,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做到统一指挥、统一行动,要求每位师生员工都不折不扣地执行校纪校规的同时要特别关心关爱每一名同学的学业和心理,尽最大可能为他们解决现实困难。

大数据对于了解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状态,把握人力资源调配、健康物资的保障、校园安全防控的底数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第一,要加强顶层设计,通过大数据提升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能力。特别要注重动态地收集数据,做到学校的任何一项决策都必须建立在科学数据的基础上;第二,要提升数据分析与运用能力。需分析数据出现的原因和走势,寻找数据变化的原因,特别是要构建数据考评的人文关怀;第三,要注重数据安全,坚持线上线下结合,避免泛数据化。将线下定性与线上定量有机结合,形成既考虑信息安全,又比较全面准确的信息链,进而有机充实到我们的决策系统中。

02

屠新泉:外资企业对中国市场仍有信心

中国WTO研究院院长屠新泉教授在接受央视财经频道《经济信息联播》栏目记者采访时表示,“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世界经济或者说企业对中国市场仍然有信心,虽然他们也担心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但是也看到有力的措施所产生的积极效果。很多的外资企业并没有出现撤资或者转移资本的情况。相反,有些企业还在进一步扩大对中国的投资。”

专家分析,下阶段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仍然具有稳定基础。进入3月以来,美元指数回落,人民币升值预期提升,国际资本看好人民币资产。外资不断流入,积极因素不断积聚,将为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屠新泉教授进一步表示,“外汇的稳定对我们进一步扩大生产的外汇需求,也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我们仍然可以进一步扩大进口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当然,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对我们企业扩大出口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积极因素。”

03

蓝庆新:疫情难撼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

京对外开放研究院、国际经济贸易学院蓝庆新教授在《光明日报》发表专题文章表示:

随着国内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全国各地企业复工复产正稳步有序推进,部分产业链和供应链紧张的局面得到有效缓解。作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第二大外资流入和对外投资国以及全球制造业中心,中国在全球产业链的地位不会因疫情的短时冲击而出现动摇。

当前,中国吸引外资的模式逐渐从“成本驱动型”向“市场驱动型”和“制度驱动型”转变,良好的营商环境以及市场辐射效应日益成为吸引外资的重要优势。近年来,中国吸引外资呈现高端化趋势,更多优质外资投向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根据商务部资料,国内没有出现因受疫情影响产业链大规模外迁现象,中国仍然是外资青睐的投资目的国之一。中国也是对外投资大国,企业通过将部分产能向国外转移逐步积累形成产业国际优势。随着中国经济活动逐渐回暖,“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深入推进,中国对外投资将持续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企业对外投资和开展国际化经营、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内在动力没有改变,对企业“走出去”的相关政策支持不断完善,产业国际转移、打造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步伐不断向前迈进。

中国一手抓防疫,一手抓复工复产,确保受到疫情影响的企业得到有效救助,避免了全球产业供应链受到严重冲击。中央和地方政府专门出台一系列扶持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目前,全国除湖北外复工复产情况良好,外资外贸企业复工进展顺利。

04

董秀成:国际油价暴跌背后的逻辑关系

一带一路能源贸易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国际经济贸易学院董秀成教授在《中国能源报》发表专题文章表示:

近日,国际油价疯狂暴跌。油价再度引发全球关注,油气投资商开始普遍担忧未来油价趋势。影响油价的因素总体上可以划分为两大类:长期因素和短期因素。长期因素包括世界石油储量、世界石油产量、石油成本、世界经济增长、替代能源、能源利用效率和低碳政策与环保意识。短期因素包括重大地缘政治事件、重大突发自然或社会灾难、金融因素和石油库存。这次油价暴跌是多种复杂因素的综合推动的结果。长期因素和短期因素交织,供求关系失衡与重大突发事件叠加,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融合,构成了这次油价暴跌的主要特征。

国际油价变化向来复杂,影响因素复杂多变。综合分析和考虑,油价短中期变化趋势与疫情变化趋势、全球经济走势、地缘政治和维也纳联盟机制是否重新发挥作用等因素密切相关,不排除油价继续下跌,甚至下跌到20美元左右,但总体趋势是震荡波动,回归在50-60美元的可能性最大,上冲70美元以上的几率很小。从国际油价长期变化趋势看,国际油价总体变化趋势仍然是周期性波动,短期还将出现剧烈震荡,暴涨或暴跌情形可能再现,但价格总体水平很难再回到上次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的每桶百美元以上高位水平。

05

孙洁:用足用好税收优惠政策加快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机制创新

《新华财经》就3 月5 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采访了保险学院教授、全国政协委员孙洁。

针对如何用足用好税收优惠政策,在政策方面,要提高税优健康保险的税收优惠额度。在制度建设方面,要完善《税优健康保险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的实务规定,允许保险公司对患重大疾病的投保人开展核保处理,或对保险期间内患重大疾病的投保人采取有条件的保证续保,促进税优健康保险业务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强化健康保险基础建设是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重要条件。推进医疗、医保、商保三方必要的信息互联、数据共享和服务合作,可为商业保险开发多样化健康险产品创造必要的数据基础条件,以最大程度发挥商保保障民生的作用。

在政策内容方面,要研究综合运用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方式引导公众参与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一是加大现行税收优惠政策力度;二是对于中低收入人群购买商业健康保险等健康金融产品,给予一定财政支持,以扩大政策覆盖面,使更多人群参与第三层次健康保险;三是针对弹性就业、灵活就业等新型就业群体基础医疗保障不足的情况,研究鼓励其投保商业健康保险的专门优惠政策;四是研究完善财政支持政策,推动适老涉老商业健康保险发展。

在税优额度上,一是进一步提升税收优惠力度,增强政策吸引力;二是简化税收优惠计算方法,可将相关税优政策叠加到商业健康保险等健康金融产品,鼓励个人积极开展健康消费;三是针对50 岁以上人员给予更高的税收优惠额度。

06

梁凯音、李楠:持续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梁凯音、校友李楠日前在《经济日报》发表专题文章表示:

新冠肺炎疫情虽然给经济运行带来明显影响,但我国经济有巨大的韧性和潜力,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我们要积极扩大内需、稳定外需,深化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第一,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激发进口潜力,实施更加重视进口的贸易政策。第二,优化市场环境,放宽外资市场准入,完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必备的法律制度,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第三,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建设,打造开放层次更高、营商环境更优、辐射作用更强的开放新高地。第四,继续深化双边合作,完善多边合作机制,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第五,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统一,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07

杨杭军:新型肺炎对我国经济有很大的短期负面影响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杨杭军教授在接受中国国际电视台《China 24》栏目的远程Skype直播访谈时表示,首先,短期来说,此次疫情对我国经济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对于出口贸易和外商投资。其次,为了快速控制疫情,我们需要隔离防控,尽量避免人口的大规模流动和聚集,从而导致社会消费需求大幅度降低,尤其是餐饮、旅游、电影、交通运输、线下教育培训等行业。再次,大量工人返程和工厂复工的延迟会导致制造业、房地产业等相关行业陷入暂时停滞。

因为中美贸易摩擦,很多企业在2019年过得比较挣扎,尤其是广大中小民营企业。目前看来,2020年会是更艰难的一年。和国企、央企相比,民营企业面临的挑战更大,抗风险能力更低。在疫情期间,它们仍然需要按时支付员工的工资、租金和贷款利息,仍然需要按时交付国外的订单,但此次疫情的影响广度和长度让很多民营企业举步维艰。虽然此次疫情会对我国今年的经济和贸易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但现在全国上下一心对抗疫情,我坚信我们肯定能快速打赢这场战斗的。

08

薛熠:解读地产战“疫”

 

日前,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副院长薛熠教授,就疫情过后房地产行业整体走势等问题接受了中国教育电视台《e视界》栏目的连线专访。

薛熠表示,房子不炒,这个基调肯定是不会变的。他表示,现在疫情对销售量、销售额影响非常大,所以从一月份以来,全国的房地产销售都大幅下滑,下降幅度大概是四千亿,在这种情况下出台各种宽松的政策或者所谓的支持性政策,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及时的。薛熠还表示,这些政策的主要目的不是在于引导房价的上涨预期,而是缓解当前房地产企业的流动性质严重不足,避免他们的现金流断裂,而进行不必要的抛售,从而降低我国经济的整体运行风险,保持社会稳定。据观察,当前这些政策已经起到了平稳各方预期的积极作用,但是这些政策对市场中长期的影响还可能需要进一步观察。

薛熠认为,在这次疫情之后,房地产业将进入一个“调结构、提质量”的阶段,首先是一二线城市的住宅,总体需求影响不会很大,甚至会有所增长,居民可能会更关注居住质量,包括医疗、物业在内的配套情况,其次,商业地产将重新洗牌,社区类商圈可能会迎来增长的机会,薛熠不认为房价会上涨,事实上根据历史的经验,在SARS之后他对房价的上涨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薛熠表示,现在虽然(整个市场)处于一个降价的阶段,但是对总体需求影响不大,但也有可能将来商业地产的压力会比较大,会面临一个重新洗牌的情况。

09

李长安:疫情影响下的就业怎么办?

人民网强国论坛专访公共管理学院李长安教授。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就业工作的首位。现在正是应届毕业生求职、应聘的高峰期,但节奏受到疫情影响,需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加以应对。第一,现阶段可采取网上招聘、网上面试的形式,将招聘活动从线下转到线上。第二,以往春季是校园招聘的高峰期,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延长面试、签约等时间和期限。第三,目前来看,疫情对互联网经济影响较小,可在相关领域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就业或创业机会。

要抓好农民工就业的工作。受疫情防控影响,现在很多农民工被封在家里出不来,流动困难,导致出现开工的企业招不到人,想外出打工的人又出不去的两难境地。人社部门等近期针对农民工返岗就业出台了相应政策,例如,采取点对点、一站式的直达运输服务,把农民工运出去。另外,当前招工信息有所停滞,村干部们可以提供更多就业信息给农民工。最根本的,还是要疫情防控和招工两不误,在做好防控工作的同时,有条件的地方尽快复工,让农民工尽快就业。

10

唐晓彬、王亚男:让“大数据抗疫”发挥更充分作用

北京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统计学院教授唐晓彬,统计学院博士研究生王亚男在《环球时报》发表专题文章表示:

首先,必须加快统筹数据资源。一方面,在有效统筹各类数据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对人群迁徙路径的动态化描绘,最大限度实现对风险人群的动态监测与防控;另一方面,在透彻掌握疫情准确数据的情况下,展开对疫情的进一步研判,进而为下一步疫情防控奠定坚实基础。其次,加强对数据信息资源的管控力度,严厉打击恶意侵犯、暴露个人隐私的行为。一方面,应充分发挥媒体效应,对公众加强正向舆论引导;另一方面,应加快出台相关规章制度,加快大数据领域的立法施法,严格明确数据使用权限,实现对个人隐私的有效保护。再次,加快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开放与共享。患者同程查询工具不久前已上线操作。通过该平台,公众可对近期是否与新冠肺炎患者同程进行精确把握,进而明确自身是否需要隔离观察,对降低传染率起到重要作用。

对此,一方面,应强化技术引领,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快整合技术资源,加快推动大数据在医疗等领域的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另一方面,应注重信息平台的开放与共享,实现资源合理调配,进一步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附原文链接:

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8416905584086894830&source=share&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share_to=wx_single&study_comment_disable=0&part_id=8416905584086894830&ptype=0&item_id=8416905584086894830 

更多资讯请关注学校官方微信、微博

投稿邮箱:news@uibe.edu.cn读者意见反馈:xcb@uibe.edu.cn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1 UIBE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内备案号:外经贸网备31418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