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贸大 > 正文

媒体贸大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麻辣财经工作室(吴卫星):资本下乡,12个重点领域任你投!

发布时间: 2020年04月28日 编辑:

(吴卫星)资本下乡,12个重点领域任你投!

(来源:《人民日报》2020-04-28)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

确保粮食安全,始终是一项重大国家战略。此次新冠疫情给国际经济运行造成严重冲击,而“手中有粮”让中国人心中不慌,再次印证了“把十四亿人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重要性。

提高农业产能,除了守好耕地红线,加强科技创新,还要用好社会资本。

日前,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指引》,明确将通过创新投融资机制,激发社会资本投资活力,确保社会资本投资落实落地,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投融资需求。

《指引》强调,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应坚持尊重农民主体地位、遵循市场规律、开拓创新的原则。各地要因地制宜创新全产业链开发、区域整体开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设立乡村振兴基金等投融资模式,建立紧密合作、多方共赢的投融资机制。

资本下乡,投资重点有哪些?如何完善利益分配机制,确保农民利益优先得到保障和提升?政府和市场如何界定责权边界?还需要从哪些方面加强监管?麻辣财经采访了专家学者,一起来看看他们的观点和解读。

现代农业和乡土特色产业,社会资本均可投资“灌溉”

社会资本可以重点投向哪些“农”字头领域?

《指引》列出了12个重点产业和领域,包括现代种养业、现代种业、乡土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乡村新型服务业、生态循环农业、农业科技创新等。

在现代种养业领域,将支持标准化、品牌化和绿色化种养业,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延伸拓展产业链,增加绿色优质产品供给。

在现代种业领域,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创新型种业企业,加强种质资源保存与利用、育种创新、品种检测测试与展示示范、良种繁育等能力建设,建立现代种业体系。

在支持乡土特色产业方面,鼓励社会资本在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开发特色农业农村资源。发展“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乡土特色产业,培育“土字号”“乡字号”特色产品品牌,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

在支持农产品加工流通业方面,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粮食主产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助力建设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和加工强县。

此外,《指引》还列出了社会资本投入乡村新型服务业、生态循环农业、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创新等领域的主要方向和重点项目,勾勒出一幅“集约、高效、优质、低耗”的质量与效益并重的现代化农业图景,令人振奋。

除了在农业产业可以大展身手,《指引》还明确,社会资本可以在农业农村人才培养、数字乡村建设、农村创新创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方面加快投入。

总之就是一句话,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在哪些方面补短板、提速度,社会资本就可以像“活水”一样,灌溉滋润到哪里。

“资本投入相对匮乏,一直是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制约因素,也是我国乡村振兴发展和农业农村转型升级亟需突破的重要瓶颈。” 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朱晶认为,《指引》明确了社会资本投资的重点产业和领域,从生产到加工,从流通到服务,从基础设施到人才培养,可以说是全链条、广覆盖,这是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投资所总工程师唐冲认为,当前,社会资本已成为我国农业农村投资的主力,其投入占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一直在80%左右。近年来,伴随全国投资增速趋于放缓,农业农村投资增速也出现了明显回落。“文件的出台,在稳定社会资本投资预期、改善投资环境、强化政策引导等方面,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创新投入方式,推广PPP实施路径和机制

社会资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下乡呢?

根据《指引》,各地可以因地制宜,引导社会资本通过独资、合资、合作、联营、租赁等途径,采取特许经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方式,健全联农带农有效激励机制,稳妥有序投入乡村振兴。

《指引》列出的“资本下乡”模式包括:

——全产业链开发,鼓励社会资本聚焦比较优势突出的产业链条,补齐产业链条中的发展短板;

——区域整体开发,支持有实力的社会资本提供区域性、系统性解决方案,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带动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农民收入持续提升;

——设立乡村振兴基金,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整合和转型升级;创新推广PPP机制,优先支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项目。

“从国际经验来看,创新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能够有效整合各方资源与优势,较好解决当前农业农村融资难等问题。”唐冲说,从长远来看,通过谋划适宜社会资本投资的重大项目,构建政府、企业、村集体与农民有效的项目合作与运营机制,可以进一步强化乡村振兴投入保障,也有利于带动农民深度融入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大格局中。

中国工程院院士印遇龙说,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完善畜牧业基础设施,充分激发市场活力,有利于进一步扩大生猪产能、加大生猪深加工投资,推动合理布局规模化养殖场,提升畜牧业生产水平,更好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要特别重视发挥PPP合作模式中,政府资金对社会资本的撬动、引导作用。”中植企业集团首席战略顾问连平表示,可以探索建立区域性的项目交易平台,以PPP模式等市场化的方式盘活项目存量资产,丰富资本进入退出渠道。“还可以采取适度的税费优惠政策,鼓励各类商业银行设立面向农村的投资公司,开展投贷联动业务,加大银行业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力度。”

“充分利用现代金融手段,以设立乡村振兴基金等方式引导资本下乡,有利于盘活农业农村现有资产,助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建设,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财富积累水平。”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吴卫星认为,支持社会资本进行农业全产业链开发,可以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迅速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出水平。

实践中,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已经成为农业农村发展建设的重要模式。

在湖南省湘西州十八洞村,全体村民225户通过花垣县国家级农业园区及紫霞湖景区交通建设PPP项目流转1000亩“飞地”农业园进行农产品加工,让闲置土地资源变PPP项目资产、贫困人口变股东,人均年增收1000元以上,并惠及全县11.1%的贫困人口,有效脱贫并持续发展。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3月底,全国PPP项目库中涉农项目已达370个、总投资额2023亿元,覆盖水利建设、安居工程、能源、医疗卫生等13个行业。目前落地项目248个、投资额1303亿元,同比净增项目52个、投资额394亿元。

改善营商环境,健全利益分配机制

对于资本下乡,投资者能不能赚到钱?在利益分配上,如何保障农民利益?这个问题备受社会关注。

对此,《指引》明确,要建立紧密合作的利益共赢机制。

——鼓励农民以土地经营权、水域滩涂、劳动、技术等入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股份合作、租赁等形式,参与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产业融合发展。

——鼓励社会资本采用“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土地流转+优先雇用+社会保障”“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利益联结方式,与农民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形成稳定利益共同体。做大做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小农户生产经营能力和组织化程度,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让社会资本和农民共享发展成果。

——厘清政府和市场边界,尊重社会资本的市场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创造良好稳定的市场预期,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农村重点领域。

“建立利益共赢机制,这一点尤其重要。”朱晶认为,资本具有逐利性,而农业和农村则在更大程度上承担了诸如粮食安全、环境保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社会责任。所以,各地需要结合具体情况,明确目标和激励机制,有效引导和规范社会资本。在充分利用市场机遇、创造合理利润的同时,助力这些社会目标的实现。

“政府要关注社会资本下乡,对不同农民群体的带来的影响。”吴卫星认为,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农村,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乡村生产生活方式。对于这些改变,一方面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另一方面要给予适当的帮扶,使农民更好更快地适应新的生产生活方式,积极参与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

附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iq99xXsUvQfG-ePO9ldq9A 

更多资讯请关注学校官方微信、微博

投稿邮箱:news@uibe.edu.cn读者意见反馈:xcb@uibe.edu.cn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1 UIBE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内备案号:外经贸网备31418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