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贸大 > 正文

媒体贸大

《人民政协报》:(张欣)今年3月1日施行的新规 一起来了解

发布时间: 2022年01月27日 编辑: lhh

不想被算法“绑架”?今年3月1日施行的新规一起来了解

(来源:《人民政协报》2022-01-24

 

算法,无处不在。自动驾驶汽车飞机、定向推送广告、外卖快递单的派送、网约车呼叫……可以说,伴随互联网应运而生的算法已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算法应用给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但与此同时,算法歧视、算法黑箱、算法合谋等新型隐患也随之而来。

置身算法社会,被算法裹挟前行,现代人急切地想了解算法,让算法为我所用。日前,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了将于31日施行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一些老百姓的生活关切在《规定》中有了答案。

人民政协报记者专访了两位法学专家,请他们对《规定》进行解读,一起来了解一下。


算法到底是什么?到底什么是算法?算法应用在哪些领域?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院长助理张欣:算法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基础。如今,算法已经运用在各行各业,如农业领域的农作物病虫害检测算法;借助AI视觉算法,全方位监测城市垃圾堆放、河道漂浮物等,实现高效一体化的城市精细化管理;智能机器人代替人工作业……算法就是一系列指令,告诉计算机该做什么,是一套通过‘确定性’保证解决问题的工具。


算法有利也有弊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算法越来越多地支配着生活,便捷的同时,也给人们的权益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张欣算法歧视就是不应忽视的一种典型算法风险。除了大家熟悉的“大数据杀熟”外,在就业领域,虽然我国还没有曝出案例,但国外已有不少的报道。202110月,亚马逊送货司机斯蒂芬·诺曼丁像往常一样打开软件查看送货路线时,却发现无法登录。打开邮箱,看到邮件中赫然写道:你已经被Amazon终止合作,原因是:“由算法给出的个人评分已经低于Amazon的规定分数。”



在技术与算法不断演进的基础上,就业领域运用算法挑选人才已不再奇怪。很多人的简历都是通过互联网招聘平台和应聘企业提供的电子化格式填写提交。用人单位在筛选的过程中,完全可以在算法模型中设置一些门槛条件如性别、年龄、地域等,从而形成算法歧视。此外,通过大数据“杀熟”实施不合理差别的价格待遇,利用算法诱导用户沉迷网络、过度消费等都是算法存在的风险。


《规定》亮点:平台企业承担算法安全的主体责任


张欣:《规定》一个最大的亮点,也是中国算法治理的一大特点,就是它首次明确提出了平台企业要承担算法安全的主体责任。

什么是“算法安全”?我认为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平台企业确保算法模型的设计和运行是安全可靠的,是按照设计的初衷稳健运行的。

二是算法应用在部署和运行层面所产生的影响是可控的。例如,具有舆论属性或者社会动员能力较强的算法应用就不能通过流量造假和控制热搜等方式影响网络舆论,引发网络公共事件,使得传播秩序失控。

三是算法应当安全可信,即算法设计及其应用应当符合技术伦理的要求。例如,算法设计应当防止未成年人沉迷,不能引导用户过度消费。平台如果通过算法形成了对用户的数据画像,在知道该用户已经债台高筑的情况下,还一再推送高息贷款,可能对其产生诱导,导致其负债进一步加重的行为就是不合理的算法推送。



目前经国外媒体报出的案例中,很多企业在推卸算法责任时的重要辩由就是称,“算法是技术,技术是中立的,其设计出来的解决方案也是完全客观、不夹杂任何主观因素的。算法在运行中产生了某些不良后果,平台是没有责任的。”此次《规定》则表明了态度,算法不管有多么复杂,在设计和运行过程中都嵌入了人的主观偏好,因而,出了问题平台需要承担主体责任。

此次《规定》在维护消费者权益方面赋予用户两个重要权利:一个是选择退出权。比如,登录某电商App时,该App应当在非常显著的位置询问用户是否选择个性化推荐功能。第二个是用户享有删除数据标签的权利。一旦删除,平台就没有办法按照用户的喜好进行个性化推荐了。



算法的分级分类管理也是中国算法治理的一个亮点


在此之前,网信办等九部门印发过《关于加强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综合治理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提出要对算法进行分级分类管理。同样的算法模型应用在不同的场景,对用户的影响是不同的,所以,不能采用“一刀切”式的治理方式。比如,给爱购物的女性推送的商品广告,推荐得精准与否对个人影响并不大;而算法对人进行信用评估就不同了,人的信用等级会影响个人贷款审批、合同签订、就业甚至未来发展。再者,国外还运用算法对社会保障的福利名额进行分配,这个结果对人的影响不言而喻,需要施加较为严格的监管。

算法治理要从分散走向统一

2021年可谓是中国算法治理元年,网信办出台了一系列的治理规则。

中国的算法治理未来该向何处去?

张欣:我认为未来将会有三个趋势:

一是算法治理要从分散走向统一。监管机关会建立健全综合的算法治理规则体系,包括实施细则、算法评估标准等配套性规则。由于以往的治理多是碎片化的,又鉴于算法对人们工作生活影响越来越大,以点带面地对算法进行统一的、系统化的治理就成为必然。

其次,算法治理会呈现“软”法与“硬”法兼顾的趋势。《规定》是正式的、有效的规范性文件,是所谓的“硬法”,具有强制约束力。但对于算法治理而言,如果只靠硬法,效果也是非常有限的。当下的国际算法治理趋势是“软硬兼施”。所谓“软法”包括一系列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但仍然具有间接影响力的规则,例如推荐标准、行业指南、监管建议、技术伦理规范等等。张欣举例说,比如,《规定》要求用户可以关闭个性化的推荐标签,那么对于企业而言,是为用户提供一键关闭所有个性化推荐选项还是赋予其选择的权利,可以选择关闭部分推荐功能而保留另一部分推荐功能,这在执行层面就有很多可讨论的空间。所以,在这个层面上,可能行业通过形成推荐标准、达成自律公约等形式来操作实现。而这种方式就是软法治理的体现。

三是个体赋权和系统治理相结合。无论是此次《规定》还是个人信息保护法,都对用户赋予了一系列权利对抗算法的操控。百姓虽然拥有了一些权利,但在高深的算法技术面前,依然是渺小甚至无力的,他们在强大的品牌企业面前根本无法形成很有力的对抗。因此,监管层面应该兼采赋予用户权利和系统问责治理的路径,组织行业专家、法律专家及技术专家,对算法设计者、算法服务提供者在高风险应用场景下定期进行系统安全评估和审核,这样才能让百姓放心。



 

附: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vX8b28WFmT-ZeLcFoNzotA

更多资讯请关注学校官方微信、微博

投稿邮箱:news@uibe.edu.cn读者意见反馈:xcb@uibe.edu.cn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1 UIBE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内备案号:外经贸网备31418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