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贸大 > 正文

媒体贸大

《中国教育报》:(陶好飞)引导学生养成理性平和的群体思维

发布时间: 2022年04月08日 编辑: liyuqing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22-04-08 02版)

陶好飞

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是高校育人的重要方面。高校学生群体年龄结构、认知结构、环境结构都高度相似,容易形成共同立场与思维。在一些高校突发事件中,以网络舆情为表现形式,学生群体开始呈现不同言论、形成多元观点,但最终经由碰撞、修正、融合后形成聚合情感认知、主观评价和行为倾向的学生群体思维。

培育理性平和的学生群体思维,首先要弄清楚学生群体思维的演化路径。高校在管理决策、校园安全、学生权益、师德师风等类别上的突发事件,往往与学生利益紧密相关。虽然突发事件性质不同,学生群体思维形成演进路径有别,但总体上都历经以下节点:一是议题出现期。突发事件发生后,学生通过口口相传、微信群、朋友群等形式传播,发布所了解的情况,形成个人看法与私人情绪。二是关注热议期。突发事件经现实场域与网络场域的交叉议论后引发群体关注,再经发酵而形成有共鸣的若干观点倾向。三是意见竞合期。伴随事件处理过程,学生观点经过动态博弈形成意见领袖,有深度思考的网评文章出场,讨论从事实层面转向价值层面,引发更大范围的群体情绪。四是思维形成期。相关舆情突破学生群体传播界限、引起社会关注,继而在网络“广场效应”催化下,学生群体共识得以强化并形成涉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影响程度深的群体思维。五是缓解消退期。随着事件妥善处理和时间推移,针对突发事件形成的学生群体思维逐渐消退淡化。但若焦点问题未得到彻底解决,学生群体思维会在新的诱因事件中再次爆发,以致循环往复形成一段时期内校园学生普遍思想状态。

培育理性平和的学生群体思维,要厘清突发事件的形成规律。总体而言,突发事件的形成具有以下特点。形成方式上,小圈层向大圈层迅速传播。高校学生群体学习生活空间相对封闭,呈现高度组织化形态,有宿舍、社团、实验室等物理空间小圈层,也有豆瓣小组、知乎圈子、微博超话、百度贴吧等网络空间小圈层。受“信息茧房”影响,认知判断极易在小圈层内立场先行并不断强化,由此发酵传播乃至在更大圈层内产生“共鸣”。形成空间上,现实与网络的高度交互。高校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场域具有特殊性。现实空间与网络空间呈现更显著的重叠性和交互性,议论与观点在两个空间交互传播,并最终在“两微一抖”为代表的学生网络社区热源地形成汇聚,使事件的关注度呈指数级增长。形成结构上,个别事件与关联事件的惯性勾连。学生在熟悉的社区长期共同学习生活,认知发展的变化脉络经常由对孤立事件的认识转向挖掘调动过往相关事例,拼凑七巧板,为自身观点补充证据、强化立场,超越事件的价值判断成为重要传播内容。学生群体情绪不断累积,催化学生群体思维快速形成。形成主体上,个体与群体的“有限理性”。高校学生思维活跃、情绪易被激发。而突发事件也为“有限理性”提供了展现载体,尤其是涉及切身利益时,极易迅速从“旁观者”“参与者”滑向群体极化表达。

培育理性平和的学生群体思维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一是要平视学生在学校治理结构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高校治理结构中的重要主体。因此,高校必须“围绕学生、服务学生、关照学生”,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搭建“学校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常态化沟通平台,形成与学生的良性互动。

二是要重视提高学校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处理学校突发事件最好的方式是建立预警机制,提早从源头上化解矛盾隐患。当前高校涉及学生利益的一系列改革举措深入推进,容易出现并累积矛盾。因此,必须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运行机制的现代化,提升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特别是,要推进大数据技术赋能工作,建立网络舆情分众化识别模式,检视并改进应对舆情危机的机制。

三是要正视代际更迭学生思想动态发展变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有本领恐慌和危机意识,不仅要“走近学生”,更要“走进学生”,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和发展诉求;不仅允许学生表达想法,还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表达想法,更要积极作为回应学生想法,疏解情绪、化解矛盾。

四是要俯视突发事件背后的系统性原因。事件发生演进是一个复杂性和系统性的问题。在事件复盘过程中,要跳出问题本身,从更广阔的视野关注事件发生的多主体多因素多视角的介入分析,找到问题的根源和系统性原因。

高校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期,知识体系搭建尚未完成,价值观塑造尚未成形,情感心理尚未成熟”。高校需要把工作做在日常,做在细微,坚持不懈地开展好有温度有效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学风,形成理性平和的学生群体思维。

(作者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附:原文链接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2-04/08/content_607736.htm?div=-1

 

 

更多资讯请关注学校官方微信、微博

投稿邮箱:news@uibe.edu.cn读者意见反馈:xcb@uibe.edu.cn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1 UIBE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内备案号:外经贸网备31418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