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贸大 > 正文

媒体贸大

《云南日报》:(赵崔莉、杨杰)担当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使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要从中华文明中汲取滋养、筑牢文化根基

发布时间: 2023年06月19日 编辑: liyuqing

(来源:《云南日报》 2023-06-14)

 赵崔莉 杨杰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要从中华文明中汲取滋养、筑牢文化根基,从“两个结合”中把握时代大势、铸就时代之魂,不断从文明交流互鉴中汲取力量、焕发生机活力。
    赓续文脉:筑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根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赓续千年文脉、弘扬中华文明,才能不断筑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根基。一方面要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的五大特性。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个方面特性。这五个特性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有别于其他文明的独特性。其中,“连续性”凸显了中华文明的历史厚度,“创新性”表征了中华文明的内在精神特质,“统一性”内蕴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包容性”揭示了中华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和平性”彰显了中华文明崇尚和合的价值观念。另一方面要加强新时代考古研究工作。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离不开考古学。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百年来,几代考古人筚路蓝缕,取得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实证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悠久历史和强大凝聚力,展现了中华文明起源、灿烂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要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不断加强对“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等重大课题的攻关研究,为更好认识中华文明贡献更多中国史学的智慧。
  “两个结合”:铸就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之魂。“两个结合”既深深植根于五千年传统文化,又密切观照现实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蕴含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向促进”的实现。一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从理论看,马克思主义本身就包含着与时俱进的品格。正如《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所强调:“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从实践看,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首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命题,至今我们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坚持“两个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要运用好其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我们党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规律性认识。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有着重要的滋养作用。二者彼此契合,才能有机结合。另一方面,要发挥马克思主义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鉴别、筛选、激活、再造的作用,让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造就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
    交流互鉴:焕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的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的开放体系,要从世界文明“百花园”中汲取养分,推动文化创新,让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交流互鉴中焕发新的生命力。一是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要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要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探索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与交流新模式,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传播格局,让世界更好地读懂中国、读懂中华文明。二是用创新激活文明进步。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延绵至今,就是因为有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创新精神。如果失去创新,只知道“拿来主义”,文化交流就会变成简单的文化输入。一方面,既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之处,又要坚决反对“全盘西化”。另一方面,要借鉴世界上一切文化的有益营养,以创新创造为文明发展增添动力、激活文明进步的源头活水,不断创造出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的文明成果。
  
(作者分别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附:原文链接

  http://ynrb-h5.yndaily.com/#/detail/paper/99868_paperid_99868

更多资讯请关注学校官方微信、微博

投稿邮箱:news@uibe.edu.cn读者意见反馈:xcb@uibe.edu.cn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1 UIBE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内备案号:外经贸网备31418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