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贸大 > 正文

媒体贸大

《人民画报》:(王志民)“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丝路精神

发布时间: 2023年08月04日 编辑: 刘璇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丝路精神

(来源:《人民画报》 2023-07-12)

丝路精神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越时空,连接中外,被赋予全新的时代内涵,是古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数千年交流交融所积淀的共同精神财富。如今,丝路精神以“一带一路”倡议为载体,承载着沿线国家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美好希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搭建实践平台。

  丝路精神的新时代内涵

  丝路精神跨越千年,汲取沿线各种文明的精华,推动着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交融,传播于古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是人类文明多样性的结晶。如今,丝路精神以“一带一路”倡议为载体,被赋予了崭新的时代内涵,正在迸发出勃勃生机。丝路精神连接历史与未来,是中国与沿线国家合作延绵数千年的文明传承,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精神内核和方向指引,蕴含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人民追求幸福的美好精神向往。

  丝路精神体现了人类文明宝库中的中国智慧,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年9月29日,党中央批准了中共中央宣传部梳理的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总结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的46种精神,丝路精神正是这46种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丝路精神又是中国共产党人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由此提出的与相关国家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以“和平合作”为前提,通过“开放包容”和“互学互鉴”实现“互利共赢”理念的理论升华。

  丝路精神助力高质量发展

  丝路精神顺应沿线国家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图共赢的时代潮流,凝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利共赢的殷切期望,蕴藏着“一带一路”行稳致远的强大动力,是推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动力。

  第一,和平合作是丝路精神的历史基因。公元前140多年的中国汉代,张骞“凿空之旅”打通了东方通往西方的和平之路。唐宋元时期,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同步发展,中国、意大利、摩洛哥的旅行家杜环、马可·波罗、伊本·白图泰都在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留下了历史印记。15世纪初,郑和七次远洋航海。一代又一代“丝路人”架起了东西方合作的纽带、和平的桥梁。

  “一带一路”是和平之路。习近平主席指出:“世界是各国人民的世界,世界面临的困难和挑战需要各国人民同舟共济、携手应对,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才是人间正道。”“一带一路”建设以尊重彼此主权、尊严、领土完整为基础,以尊重彼此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为基本准则,以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为出发点,坚决反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的赢者通吃的所谓“以规制为基础的秩序”。其中所传递出的丝路精神,秉持了和合文化为基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传达的也是一种合作之道、文明之道。

  第二,开放包容是丝路精神的本质属性。以开放为导向的“一带一路”倡议,旨在解决经济增长和平衡问题,正是通过打造开放型合作平台以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同创造有利于开放发展的环境,推动构建公正、合理、透明的国际经贸投资规则体系,促进生产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携手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加快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如今,我国已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货物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一,已经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一带一路”建设正在推动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第三,互学互鉴是丝路精神的主要路径。文明没有优劣之分,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生存的土壤,凝聚着每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包含着人类发展进步所依赖的精神理念。尊重文明的多样性是丝路精神的核心价值,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互学互鉴就是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推动文明传承和创新,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第四,互利共赢是丝路精神的价值取向。古丝绸之路创造了地区大发展大繁荣。历史上,阿拉木图、撒马尔罕、长安等重镇和苏尔港、广州等良港兴旺发达,罗马、安息、贵霜等古国欣欣向荣,中国汉唐迎来盛世。现如今,“一带一路”成为广受欢迎的国际经济合作平台,在以“六大经济走廊”为架构的多条大动脉上,通过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实现联动发展,成为互利共赢的发展之路和幸福之路。以丝路精神为引领,“一带一路”为持续推动沿线国家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构建起合作平台。习近平主席指出,我们一致支持着力构建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加强合作机制。为此,“一带一路”建设与各国和国际组织经济发展倡议和规划对接,加强双边和第三方市场合作,中欧班列、陆海新通道等国际物流和贸易大通道的建设,帮助更多国家提升互联互通水平。

   新丝路与新进程

  丝路精神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原则,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文化。共商,就是共商“一带一路”合作大计,从相互尊重的原则出发,寻找利益共同点,形成共识,制定共同发展的合作思路。共建,就是沿线国家共同打造合作平台,利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垂直分工与经济互补的优势,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共享,就是共享发展机遇。我国已与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建立起90多个双边合作机制。中国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顺风车”。丝路精神奉行的是计利当计天下利的正确义利观。计利当计天下利,是一种共同发展的新型义利观,是实现本国利益的同时兼顾其他国家利益。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表现。计利当计天下利也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享天下之利者,任天下之患;居天下之乐者,同天下之忧”“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计利当计天下利的正确义利观,既是公平正义的义利观,也是互利共赢的发展观。

  丝路精神坚守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各国同处一个世界,共有一个地球家园,正在形成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彼此互相依存,利益深度融合。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这种共同价值,与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一致,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吻合,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天下观的集中体现。

  丝路精神彰显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伙伴精神。中国已同182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同11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中国奉行的是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始终坚持国家不论大小、贫富、强弱一律平等,各国主权领土都应该得到尊重,各国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都由各国人民选择。“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是以丝路精神为引领的,而丝路精神所表达的正是以平等为基础、以开放为导向、以合作为动力、以共享为目标的全球发展观和治理观,以及“独行快,众行远”的合作思路。

  丝路精神推动沿线国家构建公正、公平、合理、共享的丝路新秩序,通过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及全球文明倡议的落地生根,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搭建实践平台,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好愿景。

 王志民: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全球化与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所所长,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附:原文链接http://www.rmhb.com.cn/zt/ydyl/202307/t20230712_800336581.html 

 



更多资讯请关注学校官方微信、微博

投稿邮箱:news@uibe.edu.cn读者意见反馈:xcb@uibe.edu.cn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1 UIBE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内备案号:外经贸网备31418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