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贸大 > 正文

媒体贸大

《人民画报》:(王志民)“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丝路精神

发布时间: 2023年10月16日 编辑: liyuqing

(来源:《人民画报》 2023-10-14 )

王志民

2013年金秋时节,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10年来,共建“一带一路”一步步走深走实,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一带一路”倡议造福共建国家和地区,是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也是绿色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

《人民画报》特别约请专家学者撰文,梳理和总结过去十年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成就与实践经验,展望未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丝路精神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越时空,连接中外,被赋予全新的时代内涵,是古丝绸之路相关国家和地区数千年交流交融所积淀的共同精神财富。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载体,塑造了人们对世界的新认知新想象,开创了国际交往的新理念新范式,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引领人类社会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丝路精神顺应各国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图共赢的时代潮流,凝聚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互利共赢的殷切期望,蕴藏着“一带一路”行稳致远的强大动力,是推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动力。

第一,和平合作是丝路精神的历史基因。公元前140多年的中国汉代,张骞“凿空之旅”打通了东方通往西方的和平之路。作为东西方交流合作的象征,千年古丝绸之路深刻昭示:只要坚持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丝路精神与中华民族历来秉持的天下大同、万国咸宁的美好理念相契合,与中国人一贯的协和万邦、亲仁善邻、立己达人的处世之道相符合,与当今时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相适应。正如习近平主席所指出的:“世界是各国人民的世界,世界面临的困难和挑战需要各国人民同舟共济、携手应对,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才是人间正道。”

第二,开放包容是丝路精神的本质属性。以开放为导向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旨在解决经济增长和平衡问题,正是通过打造开放型合作平台以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同创造有利于开放发展的环境,推动构建公正、合理、透明的国际经贸投资规则体系,促进生产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携手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如今,我国已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已经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一带一路”建设正在推动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第三,互学互鉴是丝路精神的主要路径。文明没有优劣之分,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生存的土壤,凝聚着每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包含着人类发展进步所依赖的精神理念。尊重文明的多样性是丝路精神的核心价值,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互学互鉴就是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推动文明传承和创新,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第四,互利共赢是丝路精神的价值取向。历史上,古丝绸之路创造了地区大发展大繁荣。现如今,共建“一带一路”成为当今世界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以丝路精神为引领的“一带一路”为持续推动共建国家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构建起合作平台。通过加强双边和第三方市场合作,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际物流和贸易大通道的建设,帮助更多国家提升互联互通水平。

丝路精神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原则,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文化。截至2023年6月底,我国已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中国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顺风车”。

各国同处一个世界,共有一个地球家园,正在形成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彼此互相依存,利益深度融合。

丝路精神推动构建公正、公平、合理、共享的丝路新秩序,通过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及全球文明倡议的落地生根,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搭建实践平台,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好愿景。

 

作者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院、全球化与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所所长、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附:原文链接https://k.sina.cn/article_2138877405_7f7caddd02701yiro.html?wm=13500_0055&vt=4

更多资讯请关注学校官方微信、微博

投稿邮箱:news@uibe.edu.cn读者意见反馈:xcb@uibe.edu.cn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1 UIBE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内备案号:外经贸网备31418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