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深度报道 > 正文

深度报道

二十五载脱贫路,黄沙不见绿成荫——从《诗在远方——闽宁经验纪事》阅读分享会上学到了什么?

发布时间: 2021年04月26日 编辑: liyuqing

二十五载脱贫路,黄沙不见绿成荫

从《诗在远方——闽宁经验纪事》阅读分享会上学到了什么?

记者 柳佳欣

近期,由黄河出版传媒集团宁夏人民出版社、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福建人民出版社联合推出的长篇报告文学《诗在远方——“闽宁经验”纪事》在京首发。2021年4月1日上午,我前往第34届北京图书订货会的现场,聆听该书作者何建明及闽宁县对口扶贫办干部代表谢兴昌、董成必关于这本书的阅读分享。

宁夏回族自治区闽宁镇,从无到有,从穷到富,促使曾经荒蛮贫瘠的西海固浴火重生,是中国脱贫攻坚伟大工程的缩影。《诗在远方——“闽宁经验”纪事》的作者何建明在进行创作的两年间,多次奔赴闽宁实地考察,走进扶贫合作最前线,采访扶贫干部群众80余人,为我们带来最为真实而有温度的脱贫故事,全景式地再现了“先富带后富、东部扶西部、外力促内力”的繁荣发展之路。

“天地之大,黎元为先。”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精准扶贫、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决策部署成为国家意志。自1996年11月6日起,福建、宁夏两省区确立对口帮扶关系,共建具有示范意义的移民区闽宁村,并肩奋斗在瘠薄干旱、山大沟深的西海固荒漠上。西海固的村民搬迁到茫茫无垠的银川戈壁,以辛勤劳作让山川换颜、水土重生,让黄沙弥漫变成绿色金滩,让穷乡僻壤变成美丽家园。

用小切口记述宏阔命题,从动人的人物群像入手讲好波澜壮阔的扶贫故事,这都需要真情实感的浇灌。作者何建明曾是兰州军区的新闻干部,对宁夏甘肃那一片土地有着生长在骨子里的热情与关切。作为执笔者,他将双脚扎入黄沙中,把目光放在黄土上,看见这一副史诗般的扶贫画卷中一个个朴素而坚韧的个体,是如何“在荒芜的土地里种出了梦想”。回答青年读者的提问时,何建明先生激动地讲到,创作就应当走进生活、走进基层,好作品来自于对生活的热情和发现,比书更精彩的部分在现实当中。

分享会上,听作者何建明先生讲述他如何深入当地民众之间,走访探寻精准扶贫背后的真实故事时,我深切感受到报告文学是从基层中来、到基层中去的,尤其是新时代的报告文学,更有着鲜明的现实关怀,起着“以文化人、育德养心”的文化育人作用。何建明先生提到,他曾在上海的两所大学中分享过这本报告文学作品,大学生们对此热情高涨;在会展开始前,也有相当多的年轻人排起长队购书签书。对于我们这样的青年人来说,阅读这样的作品能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今天的中国是如何走过来的。

闽宁镇扶贫干部谢兴昌老人也谈起了自己的感受。他操着一口淳朴的宁夏方言,从闽宁镇脱贫亲历者的角度,满腔真挚地表达了对党中央战略决策部署的深切感激,讲到动情之处语气十分激动。负责闽宁镇劳务输出董成必主任与我们分享了离开闽宁镇到福建务工的年轻人们精神思想上的巨大变化,点滴之间尽显对口帮扶制度的优越性与精准扶贫政策给人民百姓带来的巨大福祉。

这场阅读分享会在读者提问环节中接近尾声,仍有更多的“闽宁故事“等待我们去书中尽情探寻。仅仅是分享会上嘉宾们充满真情实感的发言,就足以让我想象到无数闽宁基层干部躬身一线、默默无闻,无数人民百姓敢闯敢拼、勤勉奋斗的情形。他们共同铸就了闽宁镇扶贫开发的伟大创举,让闽宁镇上激荡着追求美好生活与共同富裕的情怀与理想。我想,闽宁镇不只是宁夏的闽宁镇,更是中国的闽宁镇;从闽宁镇,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振兴乡村、消除贫困、奔赴小康的奋斗历程。

更多资讯请关注学校官方微信、微博

投稿邮箱:news@uibe.edu.cn读者意见反馈:xcb@uibe.edu.cn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1 UIBE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内备案号:外经贸网备31418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