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深度报道 > 正文

深度报道

[特稿] 校庆60周年 经贸学院人物专访(李康华)

发布时间: 2011年09月22日 编辑:

李康华老师:一辈子与贸大的不解之缘

口述者:李康华

采写者:赵璐 魏梦溪

【人物缩影】

李康华,19383月生于上海,籍贯浙江宁波。1956年至1961年就读于北京外贸学院外贸经济系(外贸经济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1985年至1990年先后任国际贸易系党总支书记、副主任、主任、校党委常委。1990年至1994年任对外经贸大学副校长、校党委常委。1994年—1998年任中国驻荷兰经济商务参赞。

【口述前记】

一走进李康华老师的家,我们就感受到了一种温馨而又充满学术的气息,朴实无华的装修,以及摆满屋子的书,让我们浮躁的心一下子沉静下来。李老师亲切随和,但是一在书房坐下与我们谈起贸大的历史,就不自觉地严肃起来,这让我们这些口述史的采集者很是感动。因为我们知道,只有对贸大有着最深厚的爱的人,才可以在每每谈起她时流露出这种神情。此次讲述,李老师就自身的经历诉说了贸大的历史以及在贸大的难忘回忆,还提出了一些对于当代大学生的要求,值得我们深思。

【口述资料】

五十余载贸大生活,见证贸大变迁

今年我七十三岁,已是古稀之年了!1956年我十八岁时进入当时的北京外贸学院,至今已有55年。我是1998年退休的,在这所学术圣地学习工作也有43年之久。我亲历了贸大这段光辉而又崎岖的不凡历程,至今难以忘怀。贸大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初。当时新中国刚成立,百业待兴,外贸事业人才奇缺。195010月,原中央贸易部决定创办一所专门培养外贸干部的高等学校。经过筹备,19517月,高级商业干部学校正式成立,校部设在北京东西九条33号。学校设俄语系和法语系,教师23人,学生118人(均为调干生),校长为李秋野。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专门培养外贸人才的高等学府,应该也是现在对外经贸大学的起点。

19531月,因中央贸易部分为对外贸易部和商业部,学校更名为北京外贸专科学校,增设英语系,开办朝鲜语、越南语两个班。同时,原中央财政学院的外贸课教师全部并入我校。学校的校址也迁至旧鼓楼大街前乌厂33号。1954年是贸大发展历程的重要一年。该年1月,根据全国财经院校院系和专业调整计划,国家决定以北京外贸专科学校为基础,合并中国人民大学外贸系外贸专业,正式成立北京外贸学院,其他高校的外贸专业一律停办。当时上海财经学院的外贸专业教师也相继调入我校。这样,北京外贸学院就成为当时全国唯一的一所培养外贸干部的高等学校,由外贸部和高等教育部双重领导。当时的外贸部解学恭副部长兼任院长,李秋野为第一副院长。同年9月,学校增设对外贸易经济系,应该说这是现在国际贸易学院的源头,我1956年进校即就读于这个系。1960年,是贸大发展双喜临门之年,也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的一年。在这一年,经过全体师生的努力,学校被评为全国重点高校之一。而且,学校本部也由前乌厂归式大院迁至西郊车道沟新型校址。同年,外贸经济系开始招收导师制研究生,也提高了学校的办学层次。时至1966年,学校共培养了3500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他们大都成为外贸领域的骨干,许多人先后走上重要领导岗位。但是,好景不长,“文化大革命”贸大同样未能幸免。学生被停课,教师和干部蒙受诬陷惨遭批斗,院长李秋野被迫害致死,学校工作全面瘫痪,停止了招生。196910月,根据颁发的《一号通令》学校外迁至河南固始县。19708月,学校被就地撤销,教师和干部大部分进入外贸部“五七”干校劳动,部分教职工下调外单位,而且校舍被占,设备流失殆尽。我当时也被迫离校,同妻子到当时纺织部湖南邵阳干校劳动。直至19733月,国家重新恢复北京外贸学院,学校才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

“文革”结束后,在改革开放路线指引下,学校发展生机蓬勃,也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学校加强学科建设,提高办学质量;加强科研工作,提高学术水平和学术地位;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层次和效益;加强国际交流,国际化办学特色更为凸显等。19831月,国际经济管理学院并入学校。198491,北京外贸学院更名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并由陈云同志亲笔题写校名。19985月,学校正式进入国家“211工程项目学校,成为国家21世纪重点建设的百所高校行列。2000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中国金融学院合并,成立新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成为教育部的直属重点高等学校。从此,贸大又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情系经贸,忆往昔学院点滴

现在的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是19943月由当时的国际贸易系和国际经济合作系合并组成的。国际贸易系的前身为对外经济贸易系,成立于19549月,首位主任为孙松亭。国际经济合作系大约成立于19836月,首位主任为王林生。

对外贸易经济系这个名称一直延续到1970年学校被撤销为止。1973年复校以后,到1984年,改称外贸系,也称三系。当时,英语专业,称一系;其他的外语专业,称二系;外贸专业,称三系。由于有这个习称,以后成立的一些专业,如海关专业,称四系,国际企业管理专业称五系,国际经济合作专业称六系等。文革复校恢复外贸系的时候没能正常招生,一直到1978年才开始正式招生。那时候外贸系只承担给外语系和培训班的外贸课教学任务。1984年到1994年,外贸系又改称国际贸易系。然而,很多人一直喜欢称这个系为三系,现在,那些老校友们还会说自己是三系毕业的。

我与这个系特别有缘。因为我经历了外贸经济系、外贸系和国际贸易系变化成长的全过程,那是我求知立业的地方。我,1956年进校,就读于此系;1961年毕业留校,工作在此系;直到1962年走上神圣的讲台,正式成为一名教师,也起步于这个系;1985年开始兼任党政领导工作,为大家服务于此系;1990年开始到学校任副校长,但个人从事的教学科研工作仍在此系;1994年出国工作以及退休之后,仍与我们这个系经常保持联系。

国际贸易系是当时全校最大的系,下设国际贸易、进出口业务、国际金融、中国对外贸易概论、世界市场行情和国际经济法等6个教研室,还有《国际贸易问题》杂志编辑部、外贸资料室、系办公室和辅导员办公室。教职工人数最多时高达108人,学生人数也是全校各系最多的。国际贸易系全体师生是一个探索知识、传承文明、服务社会、奋发进取、团结向上的集体,全系师生为之自豪,全校师生为之骄傲。国际贸易系历来注重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认真备课,精益求精,力争上好每堂课,并率先在大教室环境下实施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和模拟等全新的教学方法。国际贸易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还聘请外贸部领导任备教师业务指导员、聘请部领导和业务骨干讲课,组织教师参加各种业务会议和短期进修学习,组织学生参加广州商品交易会、生产实习和各种社会活动,经常举办系列学术讲座,拓宽了视野、丰富了知识、了解了实际;注重科研,加强教材建设;在全校首次举办系科研成果展览会,展示全系教师科研成绩,颇受好评;编写各自教程的配套教材(远程教材、教学参考书或资料、试题库),多数教材获得国家和省部级优秀教材奖,有的教材还被指定为全国经贸院校的统编教材;注重教师的进修提高,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除组织教师内部进修外,积极为教师争取出国(境)进修的名额,通过不同的形式:攻读硕、博士学位,课程为主的专业进修、讲学、访问学者、研讨会和学术交流等,全系多数教师和一部分辅导员都获得了出国(境)进修的机会。这些教师大多回校,并积极为学校作出贡献,如林桂箪等,他们注重研究生培养,提高办学层次。早在1960年,国际贸易、中国外贸史、资产阶级外贸理论等专业率先招收导师和研究生,我校薛荣久教授、夏秀瑞教授和许煜教授等都是这一届的研究生。1981年开始,我校又率先成为培养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经济法和中国对外贸易概论硕士学位点;1984年成为培养国际贸博士学位点,而且是当时全国唯一的国际贸博士学位点。这秉承了面向实际,服务社会的教学理念。全系教师除承担学校函授部、成教部组织的外贸教育培训任务外,系里还主动与香港华润集团、深圳外贸集团公司、深圳中贸集团公司、北京市经贸委、海南、鞍山市、青岛市等单位合作成立培训中心,培训当地外经贸干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不仅改善了系的办学条件,而且教师通过走向社会、企业,丰富了阅历,增加了实际知识。国际贸易系最值得我为之自傲的是人才济济,拥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有学界前辈,如武堉干、吴永珣、袁贤能、胡敦元、熊大惠、康有枢、史道源、罗真耑、曹康伯等教授,他们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当时我们年轻一代的学术指导者和引路人。虽然这些前辈均已故世,但他们的为人和教诲,使我终身受益。他们所做出的贡献也将永载史册。当时还年轻早知名的教授,如王林生、薛荣久、冯大闫、王绍熙、黎孝先、刘舒年、雷荣迪、严启明、王寿椿、陈同仇、叶彩文、夏秀瑞、林康、乔荣贞、严思忆等,他们学识渊博,学贯中西,著书立说,笔耕不辍,教书育人,甘为人梯,是当时全系教学科研的骨干力量,为学校做出了极大贡献。还有当时属于年青一代的教师如杨逢华、林桂箪、赵忠秀、朱明侠、王健、张汉林、张玮、薛出武、刘园、黄晓玲、黄敬杨等,现在他们都已成为教学和科研的骨干,有的也已走上学校各级领导岗位,正在为学校发展做出积极贡献。正是由于这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国际贸易系才能够出成绩得发展,这是人才的力量、智慧的力量。现在,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名师汇集,新秀辈出,人才济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必将谱写出更加光辉的新篇章!

【校庆寄语】

回首过往,寄语明天

21世纪是大有作为的时代。希望同学们,仰望星空,脚踏实地,静下心来,珍惜时间,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21世纪,任重道远。希望同学们,面向社会,面向未来,关注时代变化,引领时代风尚,懂得世情、国情和社情民意,努力掌握知识、锤炼能力、磨练意志、砥砺品格、提升境界、历练人生,成为品德高尚、心理健康、富有知识和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更多资讯请关注学校官方微信、微博

投稿邮箱:news@uibe.edu.cn读者意见反馈:xcb@uibe.edu.cn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1 UIBE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内备案号:外经贸网备31418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