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毕业生就业工作关乎国家统筹疫情防控和各项事业发展的工作要求,关乎学校事业发展和毕业生切身利益。为进一步以“百日冲刺”状态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官微特别推出“优秀毕业生”系列,在对话中,感受优秀的魅力,感知榜样的力量,学习宝贵经验,不断开拓进取。
陈瀚林:从惠园走向外交部
记者 杨歆怡
兴趣引航,目标坚定
追逐梦想,从未止步
从惠园走向外交部
他就是贸大外语学院
阿拉伯语语言文学专业
2022届优秀毕业生
陈瀚林
个人名片
陈瀚林,中共党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语学院阿拉伯语语言文学专业2018级本科生。大学期间学业成绩优异,专业排名第一。阿拉伯语专业四级达到优秀水平。曾多次获得国家奖学金、专业一等奖学金等奖项和北京市三好学生、校级优秀学生等荣誉称号。在校期间曾任学院志愿服务团团长。2019年参加国庆70周年广场合唱队伍方阵,2021年参加建党100周年广场合唱队伍方阵。先后于华迅传媒、人民网等单位实习。现已通过外交人才选拔考试被确定为外交部定向培养人选。
兴趣使然,内驱前进
对于陈瀚林来说,兴趣是驱使他选择学习阿拉伯语的主要原因。最初,他被阿拉伯语区别于拉丁语、汉语等语言的独特书写体系所吸引,而后他逐渐关注到了阿拉伯语背后的阿拉伯文明和伊斯兰文化,并对这些“神秘”的文明、文化产生兴趣,加之阿拉伯语的使用范围很广泛,因此在身边的同学大多选择英语和其他大语种时,他大胆地追求兴趣,选择了学习阿拉伯语。
入学之初,因为提前了解、接触了阿拉伯语,陈瀚林在身边的朋友、学长学姐和老师们的陪伴和帮助下很快便适应了大学生活,每一天都度过得很愉快。但即使适应得很快,他也很突出地感觉到 “刚上学怎么那么忙,比高中还忙”。外院的学生,大一的课程就已经排得很满。除了课程安排带给他的紧凑感,大学对于自主性的更高要求也给他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在他看来,大学和高中很不同的一点是大学很多时候是“自己给自己找事干”,“参加各种组织、听各种讲座,都是自己驱动自己去完成和参与,区别于高中时老师和家长把任务安排好,只需要我去完成的状态。这是我非常突出的感受。”
不过在如此忙碌的情况下,陈瀚林仍然保持了相当良好的学习状态。对于能够保持良好学习状态的原因,他认为是因为他对专业本身比较感兴趣,兴趣使他产生了内在的驱动力,因此学习专业课程对他而言并不是一件痛苦或辛苦的事情。“放假的时候真的想趁这个时间把水平再提高一些,每天去泡图书馆、读新闻,这些不是老师要求的,只是因为想做所以会去追求。”另外,他认为合理的界定也相当重要。“界定好想做的事和必须要做的事,完成必须完成的任务,自然而然就能够把事情做好。”
当谈及如何看待“内卷”现象时,他说道:“努力、奋斗更多是自发性的,因为想要达到目标、实现梦想,所以为之努力和奋斗。但内卷更多是受到外界的压力不得不去做一些事情,是有盲目性的,它会带来很多负面的感受,让人很痛苦、很有压力。” 他认为,我们从小已经潜移默化地受到了内卷的影响,大众之所以会对内卷感到反感是因为我们已经听过太多这样的话, “我们不缺这样的鞭策,我们缺的是鼓励。因此我也特别想通过这个问题和大家说:大家已经做得很棒了,如果有时候压力很大,可以停下来喘口气,往后看一看,看看你已经走了多少路。这是我特别想对所有人,包括我自己说的话。”
团学相助,积极参与
陈瀚林不仅在学业上表现优秀,在学生工作、学生活动中也完成得相当出色。
大一刚入学,他就目标非常明确地想要在院级志愿服务中心工作。这份工作很侧重和人的接触,“是一个给别人传递善意和正能量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我能够收到他人身上的积极反馈,这种反馈也许只是一句‘谢谢’或‘麻烦你了’,但它能给我带来很大的满足感和被认同感”,他也因此在志愿服务团工作了三年,大三时成为了志愿服务团团长。在这段工作经历中,陈瀚林的交际能力、组织能力得到了锻炼,视频剪辑等技术水平得到了提升,但对他更重要的是,他的“软实力”——即决策力和抗压能力——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成长。这个变化在他做团长的时候尤为明显,这一年他所需要执行的具体任务少了,但是要面临更多的决策,这让他倍感压力, “做决定的时候总是感觉哪里有纰漏,有点痛苦”。幸运的是,他在团队成员和学院老师的支持下从痛苦中锻炼了出来,“感谢团队里所有成员和学院的老师们包容、支持我,让我在这个过程中有自信去面对那些做决定的瞬间,让我慢慢走了过来……我一直不倾向于称之为‘管理团队’,成为团长并不是因为我比他们优秀多少,只是因为我在这个团队里做的时间更长,更了解、熟悉工作,所以这不是‘管理’而是‘合作’。”
除了积极参与校内的学生工作,陈瀚林还参加了2019年国庆70周年和2021年建党100周年的两个合唱方阵队伍。对他来说,在大学期间赶上两次如此伟大的历史时刻非常幸运,能够参与其中更是很难得的机会。他坦言,训练的过程很辛苦。合唱方阵的成员提前四个多月便开始排练,且后期训练越来越频繁、集中,经常半夜两三点回校,但整个团队的氛围很和谐,团委的学长学姐和老师们也都给予了很多的支持、帮助和照顾,因此即便排练辛苦,他也坚持了下来。“两次都正好赶上天最热的时候,但学校的后勤做得非常非常细致,确保了水、润喉糖等的供应,经常加餐、加水果。广场合练的时候一般回来就两三点了,但是学长学姐还在求真前等着我们的车回来,真的非常感动。”除此之外,“信念感”也是支撑他坚持下去的一股力量。“从一开始学校内部一百人练习,到片区五六百人合练,再到广场上三千个人站在一起,只要歌声一起,不管之前有多累,还是会油然而生一种很神圣的感觉,让人发自内心地想把最好的状态呈现出来。”参加过两次活动以后,陈瀚林不仅在声乐技巧上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学会了科学的发声方式,还真正意义上地感受到了内心的触动。“两次都有一个环节是群众合唱《歌唱祖国》,那个时候合唱一起真的‘唰’眼泪就下来了,这种触及灵魂的感觉我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在谈到“如何平衡好学习和学生工作、学生活动的关系”时,他提到要想清楚什么是自己想做的,什么是自己必须要做的,知道自己的主业是什么。在学业上设定最基本的学习计划,在学生工作上要保持责任感,在责任感的“鼓励”下高质量地完成任务。
把握机会,“躬身入局”
在毕业去向这个问题上,陈瀚林并没有特意规划过。“我一直说不要想两三年以后的事情,因为我总觉得变数特别大,相比之下我更侧重于把当下的事情做好。这个不是盲目努力,而是把眼下的事情做好才能把选择的权力攥在自己手中,而不是没有做好当前的事情就规划特别宏大的目标。”
在提到选择了外交部的原因时,他说这首先对自己而言是很珍贵的机会,是另一个更高的平台,在双向选择中更幸运的是外交部选择了他。同时,他坦言,作为一名党员,宣誓誓词、党的宗旨等这些内容早已铭记于心,但却没有太多想过什么是“为人民服务”、怎样“为人民服务”,当外交部这个机会摆在自己面前时,突然意识到这就是对自己而言最好的能够去践行这些宗旨的方式。“尤其是两次参加广场合唱,站在那里,听那个歌声,看前面的游行队伍走过去,看身后的所有的观影群众,会有一种想要去融入这种历史潮流、时代洪流的想法。都说新中国蓬勃发展,我们是见证者,享受到了发展带来的好处、益处,但是如果我选择了这个机会,我很可能有机会把我的角色转变成参与者、建设者。”因此,他坚定地选择了外交部,把握住了机会。
感恩过去,期盼未来
回顾自己大学以来的表现时,陈瀚林选择用“幸运”二字来形容。这种幸运并不完全等同于好运,它更像是一种时机而非某个天降的惊喜,能够抓住时机才是将这种“幸运”延续下去的关键。他很“幸运”地出于兴趣选择了自己的专业,而且能将兴趣在大学四年保持下来,寻找到了真正喜欢的东西并为之付出努力,最终获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除此之外,遇到优秀的伙伴、学长学姐和博学又耐心的老师们,在他们的帮助下不断进步、不断提升,对陈瀚林来说也是一件幸运的事情,他也始终对他们深怀感激。“尤其是在学生工作中,(我)没有什么经验,出现过很多失误。但身边的小伙伴和老师们一直很包容、很支持、很相信我,让我越来越自信,从而有勇气去做更多不同的尝试,非常感谢他们。”
在问到他如何看待小语种的价值时,陈瀚林说可能用阿拉伯语交流的人群也能听懂英语或其他语种,但用母语和他们交流能够更好、更快地拉进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这种作用是其他事情取代不了的。此外,在学习阿拉伯语之前,阿拉伯对于陈瀚林而言只是存在于新闻里、书本里的符号,但是学习阿拉伯语、认识他们的文化、结识了阿拉伯朋友之后,他开始理解了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阿拉伯国家是真真正正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国家,他们有自己的生活、文化和价值观。“学习阿拉伯语能够帮助我理解他们的价值观,这些都是小语种能带给我的价值。”
谈及未来在外交部的工作时,陈瀚林认为因为所有获得的信息都是从外界得来的,所以很多东西仍是未知。“希望一切都能顺利,可以做到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他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