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工作 > 教学工作 > 正文

教学工作

我校召开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专题研讨会

发布时间: 2007年05月07日 编辑:

校新闻网讯(教务处 稿)根据《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实施方案》的要求,继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专题研讨之后,学校于425日下午由四位校领导分别主持了经济学组、管理学组、文学组、法学等组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专题进行了研讨,各院系领导、学系主任、教师代表共34人参加。与会者一致认为,通过本科评建和前几次的讨论,我校对学校定位、学校办学特色、人才培养质量、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已经形成了共识,但最终必须落脚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教学内容要适合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合乎市场的要求、适应时代的需要,就必须有完善的课程体系。

经济学组

经济学组由杨逢华副书记主持,国际经济贸易学院、金融学院、保险学院院领导和教师代表、科研处、教务处相关代表参加。与会者针对我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措施等进行了深入探讨,气氛非常热烈。经济学组主要聚焦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重视基础及自然科学类课程教学

金融学院刘立新教授提到,我校学生的英语水平在同行中处于领先优势,但目前定量分析日益重要,故需要强化部分基础课等问题,如数学课时量不够、师资缺乏、学生不重视此类课程的学习。同时学生的经济理论知识不够扎实,学生的学习以就业为导向,不注重基础理论的学习,如此势必影响我校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的发展。科研处张瑞副处长也谈到,我校学生缺乏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相关单位有必要引起重视,组织自然科学方面的系列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第二,经济学通识课的教学组织和教学模式值得探讨

与会者就我校经济学课程教学进行了热烈的研讨,作为财经类学校,经济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但由于专业的差异,学生的知识背景差异,经济学课程教学如果院系各自组织教学,势必引起师资资源的重置。如采用打通经济学平台,统一要求,统一授课,则不同专业对经济学理论知识的要求不尽相同,教学组织上存在很大问题。希望领导和相关部门引起重视,协调解决。

第三,课程内容重复,课程体系尚需进一步完善

金融学院邹亚生副院长谈到,学院内、或学院与学院之间存在不同的课程名称课程内容重复时有发生,缺乏统筹安排,教师在教学时难以把握,学生在学习时重复学习,但很难达到学习效果。各学院要按照自己专业的要求总体规划,结合培养目标,优化培养方案,搭建合理的课程体系。针对新办专业,目前国内尚没有统一的课程体系,需要进一步调研和挖掘,建立科学的、具有我校特色的课程体系。

第四,加强教师梯队建设

一要解决好基础类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使之适应各学科的需要;二要解决各课程间教师梯队不均衡问题;三要加强学系或教研室建设,充分发挥其开展教学讨论、交流教学经验、研究教学改革的基层与主力作用;四要细化与落实高职称教师给本科生上课问题;五要强化教书育人的作用,强化学术规范与对学生的责任意识,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第五,课程体系最好遵循学科最经典、最前沿与特色三个层面进行设计与实现,避免低水平内容重复和简单拼凑。另外,课程体系还要处理好课程在4年教学中的前后连贯性和系统性问题,目前前阶段(大一、大二)的通识课程与后阶段(大三、大四)的专业课程在体系和内容上还缺乏整合和衔接,最好能使不同学科知识体系横向融合与同类学科知识体系纵向衔接。

第六,加强选修课的建设。充分重视新的课程设计与开发,扩大课程总体规模,增加课程供给量。同时注意特色课程的建设,以避免单纯依赖教师研究偏好与重应用的影响。

第七,强化对课程标准与质量的要求,建议对教学内容提出每年3-5%更新率的要求。

第八,建立新的课程调整机制,强化教师对课程的主体地位,保证其在完成既定教学工作之余,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科研的最新进展,开设新课程和根据教学大纲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

第九,加强学生学风的管理,坚决引入淘汰机制,以部分解决学生反映课程压力太轻,而基础又不扎实的问题,这是符合我校人才培养的定位。同时,强化学生对于课程的选择自由,允许学生最大限度地选择课程。

会议过程中,杨逢华副书记适时对与会代表的问题作了必要的解答并作了小结,他认为,各专业课程体系应结合学校的特色和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来搭建,形成“金字塔”结构,整合学校资源,形成合力,实现学校教育教学的跨越式发展。

管理学组

管理学组由刘亚副校长主持,公共管理学院、国际商学院、信息学院领导、学系主任和教师代表、教务处相关代表参加。

第一,刘亚副校长首先全面肯定了我校开展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的背景和重要意义。刘副校长指出,继2001年我校开展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后,我校开展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是我校本科评建整改工作的一部分,并且是结合教育部20071号文和2号文开展我校教育质量工程的重要举措。大讨论的开展不仅有利于凝聚人心,构建和谐校园,而且更有利于学校、学院、学系和广大教师等不同层面上统一认识,提升新的教学理念,深化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完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把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与优化本科培养方案有机结合。

第二,国际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和信息学院的参会领导和教师就如何深化我校管理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进行了深入研讨。公共管理学院郑俊田等院领导主要就本院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改革发表了意见。1,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采用三横四纵的培养模式,体现了学校通专结合的培养理念。学科基础必修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素质,专业方向课的设计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学科基础选修课作为一个开放的模块主要为学生提供完善知识结构的支撑,而且专业方向课为非本专业方向的学生作为选修课开放,体现通专结合。2,依据社会对学生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要求,深化课程内容改革,同时加强各课程内容之间的衔接,体现教学内容内在的逻辑性和体系的完整性。3,在课程设置上增加外语学分和数学学分,为增强学生未来发展的后劲奠定基础。4,对于课程设置存在的重复问题,学院将采取软着陆的办法,对于学科基础课必修课,学院统一制订教学大纲和其它教学要求后,再由教师自主选择。5,学院还将对公共管理专业各方向的特点以及各方向间的区别进一步调研,加强教学资源的配置和师资队伍建设。

国际商学院王丽娟等院领导和其他教师从本院和全校的课程体系建设上发表了重要看法。1,从学院层面看,近几年,国际商学院在课程体系建设上进行了大胆探索,从学生入学起就不分专业,学科基础必修课完全打通,学生自由选择课程,自主定制自己的培养方案,学生专业方向主要体现在专业方向课的不同要求上。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一方面能够充分利用学院的各种课程资源,使学生有更多的课程学习的选择空间,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进一步整合和优化学院的课程资源。2,从学校层面看,建议学校增强教务处的权限和职能,加大教务处对于各学院的协调力度,对于同一门课程分布于不同的学院或者课程名称相异但课程内容基本雷同且分布于不同学院的一些课程进行整体的优化组合。另外,也建议学校增加自然科学类和人文素质类课程的开设。3,由于一些课程有先修课要求,在学生选课的过程中存在部分学生选课的盲目性,为保障教学进度的正常进行,建议教务处将学生补退选的时间适当延长。4,由于学生生源存在文理科的不同,在大一的第一学期,存在高等数学课程有较多学生挂课的现象,由于教学制度的刚性要求使这些学生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建议学校适当放宽制度要求,为这些学生扩大成才空间。

信息学院的许静老师代表信息学院重点对大学数学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发表了看法。1,数学类课程作为学校的公共基础课对于提高学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发挥着重要作用,应根据学生对数学深度的不同要求,进一步完善分级教学。2,应进一步深化数学教学改革,提高适合我校各专业需要的教材质量,使数学教学更契合我校的专业教学需要。3,在教务处的大力支持,信息学院还开展了数学实验课和数学建模的探索,这些探索在学生中引起良好的积极响应。

刘亚副校长在研讨过程适时与参会代表进行交流并对本次研讨作总结。刘亚副校长指出,优化课程体系和深化教学内容的改革是学校教学改革的长期工程,教务处要进一步发挥协调作用,更好地整合课程资源;同时要更好地发挥学院和学系的作用,课程建设的基础在院系,学院更要根据本单位人才培养的要求,加强课程体系的研究。另外,学校教务处还将组织对学系主任的培训,进一步发挥学系的作用,对于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方面存在的共性和个性问题,通过研讨和上下互动,达成共识,并将成果反映于教学研究论文和新一轮培养方案中。

法学等组

法学组由胡福印副校长主持,教务处、法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学工部等单位的领导和教师代表参加了本次研讨。参会人员认为,教务处在组织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时收编了两本材料,也有助于帮助教师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第一,学工部的教师代表认为,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同时也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定期开展前沿知识讲座并进一步制度化和学分化,师资可以内培外引,责任落实到人;老师上课时推行课件的适度公开或更大程度的公开,摆脱老师对课件的依赖,增强师生的沟通,用外力推动教师对课堂的投入;形势与政策课程应兼顾计划性和灵活性,要学生切实把握新的形势,在坚持计划性的同时注意灵活性、及时性和同步性。

第二,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的乐平副院长根据本单位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提出,文史哲方面的课程缺乏系统性,存在按教师设课的特征,不符合素质培养的要求。应借鉴哈佛大学的方法,将课程分为五大板块。以社会分析类课程为例,应注重方法的讲解,讲解历史中的片段,学会对历史事件分析,而不是历史知识,注重的是能力和分析。在课程的设置上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把一个事件讲透,现在蜻蜓点水的现象较多。我校的通识课程程目前比较散,可以建立板块,搭建核心课程,其他课程根据老师兴趣和研究方向作为辅助,注重培养的针对性。应引入STS(科学、技术和社会)教学理念,实现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建议建立人文通识课程的研究指导中心,承担对课程的科学论证,使得体系更加完备和对学生进行指导的职能。

第三,法学院的院领导和教师代表根据本院的课程内容改革情况发表了若干建议。如宁红丽博士提出,物权法和债券法都为2学分,但是课程体系非常庞杂,希望能增加到3个学分。国际经济法和WTO法能够同时开设,避免重复性,可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陈学权博士提出,诉讼法、刑法等课程在司法考试中占到11%——12%,但由于师资问题非常薄弱,学分相对较少,是否应增加学分,需要通过教师集体讨论和与其它院校比较来确定。王晓川书记提出,专业知识的完备,学生自学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和院系需要通过调整课程设置,给师生一些空间,利用模拟法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体现自己的特色。

胡福印副校长与参会教师进行了充分交流和互动,提出我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要充分参考和吸收其它国家和其它院校的先进做法。对于本科生的培养也要注重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科研能力,如日本的科研方式值得学习,每个老师都有研究会,包括各个层次的学生,共同对题目进行学习和交流,每个层次之间充分讨论,收益很大。如何打破传统观念,培养创新人才,应该从本科抓起。胡副校长对与会人员的发言作了充分肯定,并希望各个学院继续就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深入讨论,让思路更清晰,措施更明确。

文学组

文学组专题研讨会由陈准民校长主持,英语学院、外语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相关领导参加。与会者结合各专业的培养方案,就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语言类课程体系设计和教学内容合理组织等问题进行了翔实的研讨。会议主要聚焦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学生英语水平。英语学院王立非、沈素萍两位院长根据本院具体情况提出,为进一步提高我校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水平,体现我校的办学特色,必须设计出合理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进行全校范围的推广,合理安排英语公共课和英语专业课的教学,深化教学改革,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如外语自学中心,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对于大学英语口语的改革可吸取上海外院的教学经验,在学生二年级时,学校用150万元将公共口语课外包给一个经过国际论证的公司,利用全外教进行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受到地道的口语训练。对英语专业学生,要把专业考试(专四、专八、BET)和专业挂钩,优化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

第二,优化语言类课程体系,创造良好学习软硬件环境。外语学院杨言洪、赵雪梅两位院长谈到,为进一步突出我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特色,外语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应融入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专业知识,建议学校及相关部门创造有利的软硬件条件,合理安排辅修课程时间,院系积极引导学生理性选课,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复合”能力。两位院长还结合毕业论文安排发表了独特的见解。中国语言文学系王明辉副主任也结合对外汉语专业课程安排谈到,鼓励学生辅修第二外语,同时加强英语课程的学习,王副主任还建议缩小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班规模,提高教学效果。

会议过程中,陈准民校长对研讨内容进行了小结并提出希望。陈校长指出,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和改革,办学指导思想得到了进一步明确,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逐步完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这些将进一落脚在课程体系的优化设计和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上,院系和教务处应共同策划,群策群力,进一步完善培养方案,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环节,让学生真正的学有所获,学有所成。本次研讨为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整改工作和下一步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很好的思路,研讨会取得了预期效果。

更多资讯请关注学校官方微信、微博

投稿邮箱:news@uibe.edu.cn读者意见反馈:xcb@uibe.edu.cn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1 UIBE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内备案号:外经贸网备31418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