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工作 > 学科建设 > 正文

学科建设

[要闻] 低碳经济学交叉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如何成功打造

发布时间: 2010年06月24日 编辑:

低碳经济学交叉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如何成功打造

——访低碳经济学交叉学科带头人赵忠秀教授

近日,北京市教委正式发文,批准我校的低碳经济学为北京市交叉学科重点学科,这是我校学科建设取得的一个新成就。这个市级重点学科从筹划资源整合到获得批准仅用了4年时间,堪称奇迹。为此,记者专访了低碳经济学交叉学科的建设组织者和学科带头人,我校校长助理、国际经济贸易学院院长赵忠秀教授。

记者:我校成功申报低碳经济学北京市交叉学科重点学科,其申报理由是什么?

赵忠秀我们在申报时,特别强调了三方面的理由,得到了评审专家和市教委的高度评价。一是世界各国已意识到气候变化的严重性和应对的紧迫性,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也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该学科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二是我校在低碳经济学科交叉方面已具备良好的研究基础,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我校主要依托应用经济学与理论经济学学科,建立了能源经济研究中心和国际低碳经济研究所两大研究平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成立于2007年底,主要从事能源结构优化与可再生新能源的用与开发的经济分析,研究低碳能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低碳经济研究所成立于20099月,是与日本名古屋大学合作建立的研究机构,重点研究低碳经济的发展战略与路径选择,低碳型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优化,低碳经济的国际协作。学科的国际化特色和交叉融合特色突出。低碳经济的研究将应用经济学的重点学科(如国际贸易、金融、产业经济学)与理论经济学的人口、资源与环境、世界经济等学科紧密结合,同时与法学、国际关系研究密切交叉。学科发展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具有鲜明的应用性和显著的社会效益。三是服务首都的能力突出,对北京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意义。为实现科技北京、人文北京与绿色北京的发展目标,首都必然要率先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通过创新低碳技术,优化产业结构,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改变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城市的温室气体排放,形成结构优化、循环利用、节能高效的经济体系,形成健康、节约、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最终实现首都的清洁、高效与可持续发展。本学科的研究将为首都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提供理论基础,对政府的新能源、新技术的开发应用的支持政策、产业升级与结构优化政策提供依据与建议,为实现首都的绿色经济发展服务。正是由于我们在学科建设中方向敏锐、起点高、注重交叉,所以我们选择低碳经济学作为交叉学科予以重点发展,正好适应了北京市此次增列重点学科向交叉学科倾斜的政策导向,也才能够脱颖而出,在不到4年的时间里就建设成北京市的重点学科。

记者:低碳经济学交叉学科的建设目标是什么?

赵忠秀:课程建设目标的是在现有课程基础上,在经贸学院、国际经济研究院、国际关系学院开设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低碳经济学课程,同时向其他学院开放。人才培养目标是设立低碳经济学硕士博士研究方向,向教育部申报低碳经济学本科专业。研究生培养主要针对在京的政府部门和学术研究机构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进行培养,实行双导师或者导师组制度,争取在五年之内能够形成每年毕业15名硕士,5名博士的培养规模。论文发表目标是五年之内在该领域发表10SSCI论文及50篇国内权威期刊论文,研究成果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制度建设目标是进一步建设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与国际低碳经济研究所,依托此平台,拓展国内外的合作研究网络。在五年内建立完善的课题管理、学术研讨制度,工作论文交流制度以及外来访问学者制度,使平台成为国内外重要的低碳经济学研究基地和学术交流平台。社会服务目标是积极组织本学科的专家参与北京市和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积极承担国家与北京市的重大项目和研究课题,解决有重大现实意义的问题,为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建议。创造条件实现学术带头人在学术与实际部门间的双向流动。

记者:学科建设内容及措施有哪些?

赵忠秀:在人才培养和课程建设方面,将规划完善现有的相关课程体系。除了继续开设“国际贸易与环境”课程之外,从交叉学科的角度完善提高“环境经济学”、“能源经济学”等课程。在经贸学院开设本科层次的低碳经济学课程,申请低碳经济学专业,同时向其他学院开放相关课程。健全完善研究生培养计划和方案,主要由国际经济贸易学院牵头,培养实行双导师制度或者导师组制度。在学术研究方面,将进一步拓展国内外的合作研究网络,开展低碳经济的理论与模式的研究,包括低碳亚洲研究、低碳中国研究、低碳贸易与碳关税研究、碳金融研究等。五年之内在该领域发表10SSCI论文及50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出版《低碳经济学》专著(30万字,中英日文版)、《低碳经济发展蓝皮书》(25-30万字中英文版)、《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等研究成果,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此外,将重点组织低碳经济城市试点,包括日本的名古屋市、爱知县、北九州市等和中国的张家港市、榆林市、贵阳市、朔州市、唐山市曹妃甸等。

记者:学科交叉都体现在哪些方面?学术团队如何?

赵忠秀:我们发展了五个方向,在全校范围内整合学术团队,扩大国内外学术网络。(1)能源与低碳经济学,本方向研究的重点问题包括能源、宏观经济变量与公共政策、能源与环境、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能源价格和税收、节能减排、能源的内部替代和外部替代。研究团队校内核心成员包括魏巍贤、王炜瀚、杨伟勇三位老师。(2)产业经济与低碳经济,本方向研究的重点如何在减缓CO2等温室气体排放的同时促进和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研究团队校内核心成员包括赵忠秀、王飞、李森三位老师。(3)国际贸易与低碳经济,本方向从国际贸易的角度研究低碳经济,构建“贸易-经济发展-碳排放”模型,利用定量研究将碳排放分别分解为由国内需求导向的和由贸易导向的两部分,并扩展为社会核算矩阵(SAM),从而全面衡量低碳经济-国际贸易-收入分配等相关政策问题(包括整体和分产业),厘清碳排放的生产核算准则和消费核算准则。研究团队校内核心成员包括葛嬴、张汉林、韩立华三位老师。(4)全球治理与低碳经济,本方向将发展低碳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与跨国经营结合起来,既研究宏观经济形势、宏观调控与国际协调,又研究微观经济主体的响应和行动。研究团队校内核心成员包括卢进勇、王波、杨国亮三位老师。(5)金融市场与碳交易,本方向研究碳信用交易机制和定价理论,大力促进深化财税、金融体制的改革,建立健全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使我国利用碳信用交易机制得到落实,有利于科学发展的金融制度。研究团队校内核心成员包括门明、史燕平、梁蓓三位老师。

本学科点学术团队的校内成员分布在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国际经济研究院、国际关系学院、世界贸易组织研究院。校外成员分布在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等。此外与日本名古屋大学的经济学院和环境学院、德国慕尼黑大学的学者也有密切的学术合作关系。日本名古屋大学经济学院的薛进军教授在低碳经济研究领域具有国际影响,他担任国际低碳经济研究所的学术委员会主席,他所组织的学术网络覆盖了日本、德国和国内的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教授是我们这个交叉学科的领军人才。可以说,本学科的团队建设从一开始就设定了高水平、国际化的标准。

记者:能介绍一下有代表性的学者吗?

赵忠秀:我们的团队既有成熟的学术带头人,也有青年学术骨干,我仅举三个代表人物。比如魏巍贤教授是我校从厦门大学引进的成熟学者,他目前担任我校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是国内较早开展能源经济学研究的学者之一,研究水平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其研究重点为运用现代计量经济学和可计算一般均衡理论和方法,研究我国能源经济领域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经济研究》、《中国人口资源环境》、《统计研究》、《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以及《Journal of System Engineering andElectronics》等国内外知名学术刊物上;著有《现代能源经济学》等教材和专著三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以及国家部委和地方政府等多项科研项目。

青年学者代表如王炜瀚副教授,担任能源经济研究中心秘书长,美国莱斯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富布赖特研究学者,从事中美能源政策研究。他除承担国家社科基金等项目并发表多篇学术性论文外,为中石油(集团)和中石油(国际)等企业提供政策及业务研究咨询,并在《能源》、《能源评论》、《中国石油石化》等专业期刊和《第一财经日报》、《中国经营报》、《华夏时报》、《中国能源报》等媒体发表多篇能源政策评论性文章,是国内较为活跃的能源经济政策研究者之一。

国际关系学院的王波博士担任国际低碳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是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兼职研究员,参与英国经济社会研究理事会的“清洁发展治理”项目研究。2008-2009在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从事“国际气候变化政策比较”博士后研究。相关能源与气候变化政策的文章在Energy Policy, American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 等国际重要期刊发表,著有《美国石油政策研究》等学术专著。现主持《行业减排方法在中国参与国际气候变化合作中的可行性研究》等课题。开设《国际能源与环境政策》、《国际环境谈判》等课程。

记者:学科点最近所取得的成果有那些?

赵忠秀:我们在申报北京市重点学科时充分展示了实力。本学科点的研究成果发表《经济研究》、《统计研究》、《Energy Policy(SSCI)等中外高水平学术期刊上,承担了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际机构课题以及中央部委委托课题,此外还积极组织了多个高级别会议和论坛,如“低碳经济:行动与国际合作”、“中国能源环境高峰论坛”“新兴能源与低碳经济:亚洲经济转型的引擎”、“低碳经济与西部大开发战略国际研讨会暨中国‘4+1’方经济学家论坛”等,许多活动引起了媒体的极大关注。由于本学科点的影响不断扩大,寻求合作的组织和个人也越来越多,国际网络不断扩大,最近本学科点与德国洪堡基金会、联合国贸发会议、日内瓦贸易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究中心、英国利兹大学商学院、美国塔夫茨大学外交学院都建立了学术联系。

记者:最后请你谈谈成功申报的经验?

赵忠秀:我校成功申报低碳经济学交叉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是学校方方面面支持和学科点刻苦努力的结果。在2006年开始谋划引进学术带头人的时候,经贸学院就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历经两年终于从厦门大学引进魏巍贤教授来我校组建能源经济研究中心,并借助引进“千人计划”学者的机会力邀名古屋大学的薛进军教授加盟学术团队,开展实质性的学术合作,为此林桂军副校长、史薇处长和我本人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组建低碳经济学学术平台的计划得到了王玲书记的大力支持,多项重要活动王书记都亲自出席,亲自协调中国石油、清华大学的学术资源,对我们学科建设的创新思路予以鼓励。施校长到任后对低碳经济、低碳校园鼓励有加,在我们主办的“低碳经济:行动与国际合作”国际研讨会上亲自发表主旨演讲,促成我校与名古屋大学的合作。在申报重点学科的过程中,张新民副校长亲自指导申报工作并密切掌握动态。整个申报组织工作由研究生部提供技术指导和协调,学科负责人和申报工作小组的多位专家克服了时间紧迫的困难,在不足半个月的准备过程中,出色地完成了从申报材料的准备、修改、润色到演示文稿的制作等多项工作,对演示文稿反复修改,在答辩前几天进行了多次模拟答辩,在正式答辩过程中完美地控制了时间,把握了节奏,突出了我校学科交叉的亮点,获得了专家组的高度评价。答辩专家们对我校在发展低碳经济学交叉学科方面所显示的远见卓识表达了由衷的钦佩和祝贺!概括地说,领导的支持和团队的协作与努力再加上远见是成功的关键。

更多资讯请关注学校官方微信、微博

投稿邮箱:news@uibe.edu.cn读者意见反馈:xcb@uibe.edu.cn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1 UIBE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内备案号:外经贸网备31418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