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青年教师发展论坛

[特稿] 马特:读书 教书 著书

发布时间: 2011年05月05日 编辑:

校新闻网讯(记者 梁昊亮)他曾获得“最受学生喜爱的十位教师”、“十佳优秀教师”等称号,并先后获得了王林生奖教金、霍英东教育基金会奖励,他是同学心中的好老师,他是同事眼中的好朋友,他还是学界认可的学术人才,他便是我校法学院副教授马特老师。

让课堂成为创作的舞台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马特老师看来,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是第一使命。科研与教学相辅相成,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修养,才能把最前沿的理论传授给学生。马特老师表示,清华大学100年校庆证明,一个教师最有价值的成果,一个学校最宝贵的资产,其实是他所培养的学生。“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对教育事业充满热爱,要有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激情。”马特老师在教学上倾注了极大的热情,把三尺讲台当做自己的人生舞台,用自己对教学事业的热爱,持续不断地探索,去磨练教学的技巧。

马特老师的观念里,每一堂课都是自己精雕细琢的作品。“从事这个事业是多么的幸福,因为你的每一堂课都是一个动态的作品,讲课的过程就像是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在课堂上,每时每刻都有新奇的体验,给人以莫大的成就感,能够有机会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本身就是对教师职业的奖赏。

寻求经世致用之学

在科研方面,马特老师也孜孜以求。继国家社科基金之后,他刚刚获得了在我国高等教育界另一项倍受瞩目的奖励——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项目。马特老师在采访中谈到,治学无捷径。自然科学领域可能有天才,但人文社科领域没有天才,主要靠学术的传承和积累,唯有专注、执着、勤奋才能有所收获。在他看来,社会科学的研究是马拉松式的长跑,需要铢积寸累、水滴石穿。在治学风格上,他表示在求学历程中受母校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的影响比较大,人大校训“实事求是”,学术上经世致用为主,它的风格是形而下的,是面向本土的,是以中国问题为中心的。这些年很欣喜的看到贸大也涌现出大量有着强烈现实关怀和问题意识的作品。

马特老师的学术道路上,他始终秉持着务实的理念。马特老师强调,“做学问一定要有问题意识。学者应当抓住一个有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的基本问题,然后死死扭住不放,矢志不渝,反复思考,不断深入。”马特老师一直以来贯穿始终的思考是,在我国社会转型的背景下人和人格权利的保护。博士论文做的是隐私权研究,结合这个问题,来贸大后2007年申报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10年结项后,沿着这个学术路线继续拓展,2010年又申报了霍英东基金项目。他的学术计划是希望能在学术成熟期写出人格权的三部曲:隐私权、生命权、自由权,把现代社会中人的三大基本权利做一个学术上的梳理。马特老师谦虚的表示,学术之路,仰之弥高,钻之弥深,求学时年少轻狂,觉得什么都敢下结论,但随着阅历和眼界增长,越研究越发现自己的无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分享知识 输送正义

马特老师对大学的职能也有着自己的见解。大学的职能有三项: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社会服务是现代大学的一项重要职能。前哈佛大学校长伯克写过一本书《走出象牙塔》,指出当代大学不能作为一种高高在上的学术组织和社会的装饰物,而应该做社会的航灯,为国家和公众服务。作为法学这种应用学科的学者,有责任为国家的立法、司法和政策制定提供智力支持,也有责任向社会公众“输送正义”。在大众传媒发达和知识高度分工的现代社会,社会和公众渴望与大学分享知识,知识分子应该担当起这个社会责任。“我本人也是这种分享机制的受益者,通过电视、网络、微博等传媒分享了贸大其他专业很多老师的真知灼见,受益匪浅。”马特老师如是说。

执着源于热爱

马特老师看来,教学、科研、社会服务,这三者在内在逻辑上是相互支持、相互印证、相互启发的。在时间安排上,马特老师认为时间是一个弹性的概念,“它不是一个箱子,更像是一个气球,再努力用功一些,总能容下更多的东西。人的一生就像这个气球,要努力使之更充实、更丰富,更有价值。”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马特老师说道:“教育不是谋生的职业,而是终身厮守的事业。首先是热爱,才会乐在其中。其次是职责,以热爱点燃,以职责坚守。作为教师的社会使命和作为党员的政治责任是高度统一的。”

更多资讯请关注学校官方微信、微博

投稿邮箱:news@uibe.edu.cn读者意见反馈:xcb@uibe.edu.cn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1 UIBE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内备案号:外经贸网备31418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