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我校第十次党代会

7月10日 10:05 分 王玲同志作党委工作报告(二)

发布时间: 2005年07月10日 编辑:

以人为本,特色立校,

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跨越式发展而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05710日)

王 玲

二、现实挑战与战略抉择

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高等学校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冷静分析形势变化,清醒认识学校的矛盾,确立科学的发展战略,规划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是这次党代会的主要任务。

(一)挑战与问题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世界经济正在融为一体,综合国力竞争激烈。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进入振兴崛起的战略发展机遇期。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要求,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跨文化交往才能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是高等学校的时代使命。同时,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向质量效益型转变,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发生重大变革,高校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迅速增强核心竞争力,大力拓展学校发展的途径,建设高水平大学,是高等学校面临的重大挑战。

在应对挑战方面,我校具备一定的有利条件,这集中表现在我校的办学特色上。学校拥有与国际经济往来和国家对外开放紧密相关的学科群,建立了以跨文化交流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专业体系,具有国际化办学的优良传统,并由此形成学校的品牌声誉。这是我们应对挑战、把握机遇的宝贵基础。

但是,应清醒地看到,我校自身建设的诸多不足,严重制约着我们前进的步伐,其中突出的矛盾是学科水平上的差距。我校的学科面较窄,学科层次尚不完整,学科总体水平与高水平大学相比有明显距离;个别专业的发展定位尚不清晰,发展能力较弱,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差异;学术队伍规模不大,科研项目及成果总体层次不高,教师队伍结构仍有缺陷;学科建设体制和机制尚未完善,资源配置效益需要提高。

学科建设是学校事业发展的关键,学科水平是决定学校水平的首要因素,学科层次是学校竞争取胜的制高点。在高校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能否迅速提升学科水平,全面增强学科优势,直接关系到学校能否获得继续生存与发展的广阔空间。没有高水平的学科,就谈不上建成高水平大学。我校学科建设存在的不足,已经成为学校事业发展的瓶颈。学校当前的主要矛盾,是学科水平与高水平大学的要求之间的矛盾。这个问题不解决,我校就难以提升整体层次,就有被边缘化的危险。因此,学科建设已成为学校的当务之急。

应当充分认识到,加强学科建设是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需要,是高等教育发展和高校竞争态势的需要。目前,全国高校都在根据形势的变化、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需求来大力调整自己的学科建设、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办学水平,努力建设高水平大学。面对这种形势,我校必须抢占发展先机,增强学科竞争力,加快向高水平大学迈进的步伐,以顺应形势的变化,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市场的需求。

加强学科建设也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满足师生员工的共同利益需求、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校党委要代表广大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就必须要满足师生员工的共同利益需求。要满足共同利益需求,首先是要确立一个能够实现共同利益的共同目标。这个共同的发展目标,就是学科建设目标。以学科建设为载体,围绕学科建设目标抓教学、抓科研、抓党建、抓管理、抓服务,通过学科建设事业集聚人才、培养人才、评估人才、激励人才,让每一个人都在学科建设中找到自己发展的位置,明确个人事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使学校的事业发展目标与师生员工个人的事业发展目标统一起来,就能够达成共识,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共同推进事业发展的合力。以学科建设为途径,通过学科水平的提高,扩大事业发展的空间,增加资源以满足教职工利益需求,就能够创造一种机会、资源、利益上的良性循环局面。从这个意义上说,确立学科建设目标,对关心解决师生员工利益、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

所以,学校工作必须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党政管理必须树立为学科建设服务的意识,资源配置必须牢牢把握学科建设目标,人、财、物要更加集中地投向学科建设。学科建设工作必须把握时机,创造条件,尽快实现重点突破和整体跨越。

(二)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

今后五年,是我校事业发展的一个关键阶段。校党委要领导和团结全校师生员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抓住重点,整合资源,凝聚力量,大力提高学科水平,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把我校建设成为一所特色鲜明、品质精良、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水平大学。

为实现跨越式发展,要完成以下重点战略任务:

1.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全面提升学科水平。

按照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对外开放的趋势与要求,以把握和发挥我校的学科特色与比较优势为原则,明确学科发展定位,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全方位提升学科水平和层次。现有国家级重点学科瞄准国际先进水平进行建设,主要学科瞄准国内一流水平进行建设,其它学科通过凝练方向、增强实力、积累优势而积极跟进,从而提高我校所有学科在高校同类学科中的地位。

摆脱学科发展的瓶颈,加快博士点建设。实行特殊政策,力争实现一级学科博士点零的突破,尽快增加二级学科博士点的数量。积极准备进行学科的国际认证,开发英文培养留学生项目,从而增强我校国际化办学特色,进一步扩大比较优势。

以质量第一为首要原则,以国际先进水平和国内一流水平为参照点,建立以科研、教学、学生培养等方面的标准指标为主线的衡量学科水平的指标体系,用于引导、监控学科建设向高水平迈进。按照学科建设绩效进行工作奖惩。

探索建立学科建设新体制,整合学科资源,按照学科建设目标进行资源配置。创建灵活高效的研究中心,冲击学术前沿,对关系到经济全球化发展态势、关系到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重点进行科研攻关。

科学论证学科布局,增设对我校学科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学位点,鼓励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对能够迅速提升我校学术声誉及社会影响的优势学科、有较大发展潜力和发展前景的新兴学科,制定特殊政策予以特别支持。发挥学科优势,更好地向社会提供研究、咨询和培训项目服务,进一步提升学科的社会贡献力和影响力。

2.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推进学生工作创新。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健全完善工作体制和机制,创新工作途径和方法。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重点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第二课堂”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和就业咨询、助学体系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等工作。完善“招生—培养—就业”人才培养链条,着力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保持、提高生源质量和毕业生就业率。

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跨文化交流能力为主导,继续深化教学改革。健全完善实践教学方案和考核评估标准,大力建设教学实验室和实习基地,为学生创造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进一步探索灵活多样的专业培养方式,实行完全学分制、跨院系重选专业、本科试验班、本硕博连读、本科教师指导制度,加强主、辅修和双学位培养。打造一批国家和北京市级精品课程,创造一批国家级、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进一步规范教学过程。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出国学习交流机会。

加强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培养体系的建设。通过严格、高水平的课程训练和科研训练,确保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引导研究生承担学校科研任务。参照研究生培养评估指标体系,加强教学过程的管理,形成研究生部同院系之间在学术和教学管理上分工清楚、协调得当的管理格局。

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落实工作责任制,全面完成本科教学评建工作任务,确保达到我校确定的评建工作目标。

推进我校继续教育战略转轨,探索创立各种新的成人教育办学模式和培养方式。

3.全面加强科研管理,不断提高科研水平。

进一步加强对科研工作的领导和协调,优化科研管理体制,完善科研评价考核机制。建设开放、灵活、高效的科研工作平台,建设好现有科研基地,努力增加高级别科研基地、研究中心的数量。加强创新团队的建设,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科研组织作用,扶持以科研项目、课题为中心的科研团队。继续加大科研经费投入,不断改善科研基础条件,科学整合科研资源。

凝炼科研方向,突出科研重点,瞄准一流水平,多出科研精品。提供更好的科研工作服务,引导和帮助教学科研人员更多地引进科研项目,做好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与课题的申报工作,力争使我校获得高层次科研项目、获得高级别科研奖项的数量大幅度增加。

在学术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两方面不懈努力,提升科学研究的社会贡献力和实际影响力。大力拓展社会服务空间,不断加强为各级政府、企业的决策提供科研服务的力度,发展与我校具有重要历史渊源、工作联系和学科专业关系的各级政府的科研合作,努力扩大与企业的科研交流与合作关系。加强国际学术交流,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积极邀请国际知名学者来校访问、讲学和驻校研究。

4.全面落实人才强校战略,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

学科建设必须依靠人才强校战略,人才强校战略必须瞄准学科建设目标。落实人才强校战略,要把人才工作目标同学科建设和事业发展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用事业来集聚人才。全面整合人力资源,围绕中心工作,瞄准学科建设,建设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党政干部队伍、教学管理队伍、教辅工作队伍和后勤管理队伍。

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人才强校的首要任务。针对学科建设需求,制定并落实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队伍建设规划,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组建高水平的学科建设队伍,实现高端人才队伍的迅速生成。以学科建设为目标,明确选用标准和工作职责,组建以学科带头人为首的梯次分明的学科建设团队。探索建立首席教授制度。继续增加专任教师人数,公开招聘和遴选有较高学术声誉的学科带头人,积极引进优秀留学归国人才。建立人才引进“绿色通道”。更好地发挥兼职教师的作用。

大力推进内部管理体制特别是人事劳动制度的改革,创造一种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使优秀人才尽快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推进薪酬制度改革,完善岗位聘任制度,健全和完善科学的人员考核评价体系。推行终身教授制度和学术休假制度。

以能力建设为中心,围绕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组织开展对教职工的培训。积极鼓励青年教师进修。力争使我校教师的博士化率明显提高。进一步拓宽教师出国进修提高、访问讲学的渠道。

5.改善办学基础资源条件,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步伐。

加强校党委对学校财务工作的宏观指导,积极探索拓宽办学筹资渠道,更加主动地寻求政府、社会对我校的办学资源投入。加强资金的经营与运作管理,确保资金安全使用,创设鼓励和保护各单位创收积极性的财务管理体制和政策。

整合校园网络信息资源,实现校园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信息标准的统一,提高网络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益,进行校园网的升级换代,努力建设数字化校园。

加快后勤保障系统建设步伐,完成后勤服务设施改造任务,继续探索后勤社会化的具体途径和工作方案。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进一步提高后勤管理和服务的规范化、现代化水平。

充分发挥校出版社在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做好选题规划,出版更多高质量的教科书和学术著作。

努力改善教职员工特别是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提高教职员工的收入水平和福利待遇。加强校党委的领导和协调,切实解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为学科带头人、学科建设骨干提供有力的物质资源保证。提供有较大吸引力和较强竞争力的岗位薪酬。增加教师、特别是教授的办公用房,积极帮助青年教师尽快解决住房困难问题。

(三)办学治校的战略原则

要完成上述战略任务,应当坚持如下战略原则:

第一,以人为本,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把代表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营造优良的“人和”环境,构建教职员工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校内各群体良性互动、整个组织协调发展的和谐校园,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优良环境。充分发扬民主,坚持依法治校,开展公平竞争,维护公平正义。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爱护模范,表彰先进。培育工作团队,加强单位协作,倡导团结友爱。体察民情,尊重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凝聚民心,依靠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奋斗来实现学校事业发展目标。

第二,以优取胜,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坚持内涵集约式为主的发展模式。注重办学品质的不断提高,强化办学上的竞争优势,维护并提升学校的品牌价值。全面贯彻精细管理原则,追求高质量,崇尚高效率。积极采用现代化的科学管理制度,健全和完善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依法决策的工作机制。增强各级管理干部的战略执行力,提高管理工作效率。

第三,坚持国际化办学,提升学校的国际竞争力。

坚定不移地巩固和彰显办学特色,更加强调国际化办学,在办学模式、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材选用、科研重点等方面紧跟国际高等教育发展步伐,在生源结构特别是留学生比重、师资结构、授课语言、教学方法、学术活动类型、学生实习、就业等方面形成跨文化交流、跨地域交往的显著局面和突出特点。

第四,大力服务社会,多方谋求发展资源。

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用高素质人才、高质量科研和高水平服务,赢得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更大支持,使办学资源多元化,办学效益最大化,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充分的保障。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研究中国对外开放战略问题的重要基地、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进行国际经济贸易决策的重要智库、创造和传播国际经济与管理新知的重要园地。充分调动学校各单位的积极性,建立高效灵活的与政府机构、企业、社团组织的联系机制。


更多资讯请关注学校官方微信、微博

投稿邮箱:news@uibe.edu.cn读者意见反馈:xcb@uibe.edu.cn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1 UIBE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内备案号:外经贸网备31418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