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先进性教育专题

学习动员阶段心得体会选登(3)谢毅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 建设和谐学院

发布时间: 2005年10月14日 编辑: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 建设和谐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 谢毅斌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任务的提出,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新拓展。它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社会系统工程。

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活动中,在继续教育学院、远程教育学院、高职教育学院三院合一并正式启动战略转轨和新一轮竞聘上岗的关键时期,学院明确提出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建设和谐学院”的新命题。正确认识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正确认识和谐学院建设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澄清模糊认识,对于增强全院共产党员和广大干部群众构建和谐学院的自觉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建设和谐学院”新概念的提出及其重大意义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决定》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是“社会更加和谐”,要“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在国内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和我国改革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关键时期,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概念,要求全党“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的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

和谐社会是由一个一个和谐的社会细胞组成的,这当然包括学校,包括我们学院。去年,我们继续教育学院举行了十年院庆,应该说这十年是与时俱进、不断满足社会需求的十年,是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不断创新继续教育形式的十年。学院初步形成了以服务社会为职责,以人才需求为导向,以资源整合为基础,以规范管理为保障,以办学效益谋发展的经贸继续教育品牌特色,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及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面对新的形势,我们果断地提出的战略转轨,又迎来了三院合一,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契机中,我们提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建设和谐学院”这样一个新概念有着重大的意义。

首先,它与时俱进,与当前祖国建设发展的“四位一体”方向相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物质文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精神文明)的“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这样一个战略布局上的扩展,是社会主义理论发展上的又一次重大突破和创新。

其次,它与时俱进,与当前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根本理念相适应。“和谐社会”的提出,使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根本理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变,标志着我们党已由善于破坏旧世界向善于建设新世界转变;由“革命为民”向“执政为民”转变;由把阶级阶层作为“社会甄别机制”向作为“社会激励机制”转变;由“斗争哲学”向“和谐哲学”转变。这些重大转变,必将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更加具体和丰满,更加具有人性化、理性化和现实性,成为我国更新建制、催人奋进的又一个行动上的指导方针。

再次,它与时俱进,与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环节相适应。“和谐社会”是贯彻落实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环节,对于我们整合社会力量,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减少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建设和谐学院”提出的主要依据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建设和谐学院”这个新概念提出的主要依据是什么呢?我们在这里至少可以举出四条。

第一,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学院跨越式发展的紧迫需要。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取得了重大的历史性突破,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各项事业都有了全面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们已经达到的小康水平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多年来,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加,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矛盾加剧,经济增长方式落后,经济整体素质不高和竞争力不强等。这些问题必须高度重视而不可回避,必须逐步解决而不可任其发展。”同时我国社会还面临着“双重转型”的历史任务,既要实现发达国家已经经过的现代化,又要同时创建新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要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又要通过现代化实现社会主义所赋予的特殊使命。这就迫切要求我们调整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布局,实现执政理念的重大转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巩固执政党的社会基础,实现执政党的任务。

第二,它是对国际现代化建设和现代化办学经验的借鉴和吸取。世界现代化发展进程的规律表明,一个国家的人均GDP从1000美元至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里,随着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利益关系诸变数的加大,遇上的矛盾、磨擦与冲击也会增多,各种社会思潮也会剧烈激荡。有的学者将其概括为:“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社会伦理需要调整重建”的关键时期。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如果对此认识充分,预防得力,就能使这一时期成为“黄金发展期”。相反,就会成为“矛盾凸显期”,甚至因此引发动乱,出现曲折。我们目前正处于这样一个关键时期,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社会问题,巩固改革成果,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未雨绸缪,尊重和把握现代化发展的规律,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努力实现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第三,这是社会主义理论应有之义,这是21世纪高校建设、继续教育发展应有之义。西方近代最早写出《全世界和谐》(1803年)一书的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认为,不合理不公正的现存制度,将被新的“和谐制度”或称“和谐社会”所代替。1842年,空想社会主义者魏特林在《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一书中,把资本主义称为“病态社会”,把社会主义直接称为“和谐和自由”的社会,认为新社会的“和谐”不是“个人和谐”,而是“全体和谐”。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中的有益思想,设想了“自由人联合体”的未来和谐社会模式。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关于“自由人联合体”或者“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的表述,无疑是指高级的和谐社会。我们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是向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迈进的过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把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想逐步变成现实。这正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坚持和发展。

第四,这是对我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文化和哲学思想中,一直有着浓重的和谐观念和对和谐社会状态的憧憬。《易经》所说的“得合太和”,孔子所言的“致中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道家主张的“合异以为同”,《春秋繁露》所载的“天人之际,合而为一”,以及张载所径直表述的“天人合一”等等,都表明和谐观念向来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重要体现。在中国丰富的哲学认知中,“贵和”、“共生”、“双羸”、“和谐”是近似范畴。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概念,正好表明我们始终坚持弘扬和培养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综上所述,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概念,是在总结我国和国际上其他国家现代化建设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布局的重大调整,对执政理念的重大升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这个党”这一时代性课题认识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建设和谐学院”新概念的提出则是我们学院战略转轨时期,总结过去“同心协力、求索创新、忘我拼搏、无私奉献”在学院精神,对下一步的发展,对“什么是和谐学院、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和谐学院、怎样建设和谐学院”这一关乎学院转轨发展大计问题认识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三、“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建设和谐学院”的基本思路

我们现阶段“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建设和谐学院”构建的和谐学院应当是怎么样的?怎样去构建?对此,我们参照党的十六大报告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决定》所作的宏观总体上的论述提出,即我们要构建的和谐学院是“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新学院”。这是对我们现阶段“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建设和谐学院”的总体描述,也可以说就是我们构建和谐学院的三个衡量的具体尺度。这里我分别再作一下具体的阐述和解释:

“各尽所能”讲的是充分发挥全院党员和广大干部群众,即各个主体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不能去压抑。这是就学院发展的动力和活力而言的。为此,就要不断激发学院活力,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转轨,更新观念,从制度、体制、机制上,坚决破除各种阻挠、束缚学院活力的障碍,使一切有利于学院进步和发展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各得其所”讲的是全院党员和广大干部群众,即各个主体能够享有自己应该得到的权益和利益,不能漠然视之。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各社会主体的权益和利益关系也日益复杂化、差距呈扩大趋势。这就要求我们促进学院公平和正义(公平和正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机会平等是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重要体现,是实现社会和谐的至关重要的条件),增强全院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关心和帮助学院弱势群体,认真解决工作岗位、社会保障等等具体而又实际的问题。

“和谐相处”讲的是全院党员和广大干部群众,要在全院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好、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其中最核心的是处理好不同职位、不同部门、不同岗位、不同群体的利益关系,使各个主体在追求自己利益的时候,不去损害其他主体的利益,或者说不能以损害其他主体利益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利益。这就要求我们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学院内部矛盾;加强学院建设和管理,推进管理体制创新;健全工作机制,维护学院稳定;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

这三条具体尺度侧重点各有不同,但都贯穿着一条红线,那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学院和干部职工全面发展。恩格斯说过,人们奋斗的一切都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关心人、解放人、发展人,要始终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四、“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建设和谐学院”主要特征

1、以人为本、学院和干部职工全面发展,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的学院;

2、把公平和正义作为核心价值取向、各方面利益关系不断得到有效协调的学院;

3、制度健全,管理有序,将管理成本、社会风险尽可能地降到最低最小的学院;

4、依靠全院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不断深化改革,促进转轨,改革不适应学院发展的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环节,建立和完善适应学院发展的制度、文化等各方面的体制的学院。

五、“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建设和谐学院”,要正确处理好五个重大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学院的目标是全面的、系统的,不能单打一,要以社会效益为中心,按照“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要求,促进学院培养人才目标的实现。与此同时,经济效益是学院发展的基础,经济效益是学院发展的重要目的和有力保障。正如一个国家一样,科技是经济发展的倍增器,教育是明天的经济,文化是发展的摇篮,是一个民族看不见的脑袋。忽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行。

二是正确处理激活学院活力和维护学院稳定的关系,为战略转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氛围。既通过改革,激活学院各单位、各部门、各主体的创造性活力,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又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学院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保持生机和活力的前提下谋求学院秩序的和谐稳定。高度重视和妥善解决改革中因利益调整而引发的矛盾,避免矛盾的激化。

三是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共富的关系。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两块基石。既要通过深化改革完善市场体制,提高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又要通过宏观调控,在二次分配中维护社会公平;既要体现劳动差别和价值不同,又要防止两极分化。在加快发展的同时,要把维护学院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综合运用财政、法律援助等手段,逐步建立符合和谐学院目标要求的,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和人道主义公平为主要内容的学院公平保障机制,使全院干部职工共享发展的成果。

四是正确处理行政管理与学院自我管理的关系。要在进一步提高党总支和学院管理效能的同时,善于通过工会会议、支部会议、教职工代表会议等,形成学院管理的整体合力。市场、学院和群众组织三者之间是互补、互动的关系。

五是正确处理发挥传统政治优势与创新群众工作机制的关系,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学院内部矛盾,既要发挥党组织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组织优势,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政治优势,更要注意创新群众工作的运行机制,建立一套确保我们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实现、维护和发展好人民根本利益的长效机制,如民意沟通机制、有效的矛盾调处机制、便民利民的服务机制、公正的司法机制、完善的监督机制和严格的责任追究机制等。

六、“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建设和谐学院”,要特别注意认识三个问题

第一、和谐不是一团和气。社会和谐,是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条件,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但是,和谐不是没有矛盾,和谐社会也不是世外桃源。同样,学院要发展,矛盾总会伴随始终。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产生矛盾、不断解决矛盾的动态过程。学院要发展进步,就意味着不断打破原有的“和谐”,在更高一级上形成新的和谐。因此,和谐是在承认矛盾和不断解决矛盾的基础上达到的一种状态。当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组织形式、就业结构、社会结构的变革加快,社会利益主体日趋多元化,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妥善地化解各种矛盾,协调利益关系,建立健全不断解决矛盾和化解冲突的机制,包括顺畅的社会流动机制、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安全的社会保障机制和有效的矛盾疏导机制等,使全体社会成员能够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

第二、公平不是平均主义。维护和实现学院公平,涉及最广大干部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也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应当承认,目前在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公平现象,如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拉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和谐。因此,促进社会公平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坚持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和贯彻各项方针政策的基本着眼点,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职位、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在促进发展的同时把维护学院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等为主要内容的学院公平保障体系,使全院广大干部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但是,这种公平决不是平均主义。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力求实现社会公平,但这种公平只能同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而不能超越历史发展阶段。我们应树立科学的公平观,看到公平具有的历史性和相对性。公平总是相对于某种规则或相对于某种不公平状况而言的。强调公平,并不是否认差别,更不是追求平均主义。当前,我们国家构建和谐社会,就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这个实际出发,既尽力而为,大力促进社会公平;又量力而行,根据实际可能切实维护社会公平。同样, 我们学院也是从当前实际出发,既公平对待,对体现差别。

第三、既是紧迫任务又是长期任务。和谐是具体的、历史的,不是绝对的、一蹴而就的。在不同的阶段,和谐学院建设有不同的具体目标,有不同的具体任务。当前,我国改革发展处于关键时期,既面临难得的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我国经济社会正在转型,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等日益多样化,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城乡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突出,缩小差距和促进协调的任务十分艰巨;社会利益关系日趋复杂多样,在保持活力的同时,统筹兼顾、维护社会公平的难度加大;随着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和就业形式的多样化,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由“单位人”变成“社会人”,社会管理的难度加大;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人们的思想活动空前活跃,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加,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的难度加大;消极腐败现象和各类犯罪活动,给社会的稳定和谐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国家的安全保障工作;等等。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协调社会利益关系,整合社会资源,调处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就成为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同时也要看到,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长期努力、不懈奋斗。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构建和谐学院,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坚持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向前推进。

更多资讯请关注学校官方微信、微博

投稿邮箱:news@uibe.edu.cn读者意见反馈:xcb@uibe.edu.cn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1 UIBE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内备案号:外经贸网备31418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