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快讯 > 正文

新闻快讯

第七届国际青年人文对话大会举行

发布时间: 2023年12月01日 编辑: liyuqing

校新闻网讯(马克思主义学院 供稿)近日第七届国际青年人文对话大会在我校举办。本次大会以“‘一带一路’青年文化传承和文明互鉴”为主题,来自中国、德国、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和埃及等国家的专家学者、各行业青年代表,共同探讨了“一带一路”进程中的文化传承与文明互鉴中的合作及创新问题。此次国际青年人文对话大会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北京高校建设开放型经济强国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主办,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科研处和中国外文局国际青年研究中心联合承办。

党委常委、副校长洪俊杰在致辞中表示,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这十年来,各国青年不断在交流互鉴中增进了解,收获友谊,共同成长,为世界文明的传承创新注入了青春活力。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发展的多重大挑战,洪俊杰副校长鼓励青年们在未来继续做好“一带一路”的宣传者、促进者、贡献者,不断加强不同文明的交流互动,共创人类文明的美好明天。

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副院长孙明在致辞中表示,在“一带一路”倡议共建过程中,青年群体在加强沿线国家文明交流与互鉴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孙明表示,青年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是文明交流的推动者,是文化共识的表达者。青年要秉承开放包容的积极态度,运用现代技术促进文化传承与交流,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融合与创新提供新的路径,在全球文明和文化交流过程中展现青年担当,贡献青年力量。

本次大会正式发布《“一带一路”青年人文交流十年发展研究报告》。课题负责人、青年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宇航介绍说,十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倡议持续深入,青年人文交流从顶层设计、外交推动到各层级文化教育活动日益频密,成为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中的亮点,形成了国际青年人文交流的品牌矩阵。《报告》提出进一步落实全球文明倡议,发挥国家级精品项目的领航示范作用、实现数字化赋能转型等新思路和新举措,推动“一带一路”青年人文交流继续走深走实,行稳致远。

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国际青年研究中心为进一步加强青年人文交流研究的合作,经前期研究讨论,我校设立国际青年研究调研联络点。未来,双方将联合开展课题研究,举办品牌活动,建设国际青年人文交流研究网络。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洪俊杰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于洪君、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副院长孙明、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重大专项任务办公室主任袁林共同为联络点揭牌。

主题发言环节,第一阶段“‘一带一路文化传承与政策对接合作由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重大专项任务办公室主任袁林担任主持人。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于洪君指出“一带一路”的十年是文明交流的十年,推动文化传承与文明交流互鉴是时代赋予青年群体的历史重任与使命。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副会长邓纯东认为青年应积极主动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以互相尊重、平等合作的态度促进不同民族间的文明交流与互鉴。沙特专家、新威斯敏斯特学院董事会副主席Ahmed Badrais教授认为文明是文化活动的根基,衡量国家进步的重要标志。巴基斯坦教育、和平与发展基金会主席Zahid Anwar教授结合丝路发展历程,对“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表示了充分的认可和支持。西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薛新国认为需要进一步挖掘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内涵,理解和把握全人类共同价值与中华优秀文化的契合问题、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问题,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坚实的价值基础。

第二阶段“青年文化传承与文学艺术创新”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副院长金冰教授担任主持人。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讲席教授、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王宁以“文学现代性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建构”为主题,指出中国的现代性是全球现代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性和中国特色,是被激活的传统中国文化与部分后现代因素的融合。复旦大学教授、国际权威期刊 ANQ杂志主编Sandro Jung讲述了玛丽·戈多芬1869年用一个音节重写叙事的插图的生动故事,向年轻的英国读者介绍瑞士作品,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教育叙事。中国在学习吸收外来文化时,如何结合中西特色,让中国读者更好地理解外国文化成果。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所长李修建着眼于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经验与当下意义,指出文明交流既是物质文化交流,也是思想文化交流。伊斯兰堡中巴经济走廊卓越中心前媒体总监Yasir Masood博士主要阐述了媒体外交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塑造中巴青年文化凝聚力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陶好飞、科研处副处长柳瑛、国内合作办副主任李瑞芳、贸大附中党总支书记喻江和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重大专项办主任袁林等中外嘉宾和青年学生百余人参加了活动。下午,与会嘉宾一同前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参观。

 

更多资讯请关注学校官方微信、微博

投稿邮箱:news@uibe.edu.cn读者意见反馈:xcb@uibe.edu.cn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1 UIBE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内备案号:外经贸网备31418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