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UIBE院长视频访谈

人民网:2017招生系列访谈之专访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范黎波

发布时间: 2017年06月05日 编辑:

【编者按】近日,2017高考在即,为了进一步提升学校影响力,吸引更多考生关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与人民网再度合作,推出“2017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招生系列访谈”,邀请来自贸大12个本科学院的院长,进行主题访谈。通过对学院办学理念,专业特色和培养目标的详细解读,让考生和家长全面了解贸大的人才培养理念和办学特色,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学院和专业。“招生系列访谈”将于近日陆续发布访谈视频,敬请关注。

2017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招生系列访谈之公共管理学院

视频访谈网址:

http://vblog.people.com.cn/index/playvideo/contentid/92732

主持人:各位好,欢迎收看人民网视频访谈。今天做客我们节目的嘉宾是来自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院长范黎波教授。欢迎范教授,首先请范教授和大家打个招呼,并且做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

范黎波:各位朋友好,我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范黎波,1989年加盟对外经贸大学,1989年到2014年,一直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工作,2015年被学校调到公共管理学院做院长,至今已经两年时间了。

公共管理学院发展历程

主持人:首先表示热烈的欢迎,其次我们有很多信息希望您能跟我们分享一些我们学院的新的信息。我们了解到,我们这个公共管理学院成立于1974年,它的前身是海关管理系,在当时中国海关管理教育里面是全国唯一一个具有本科学士学位授予权的大学,现在40多年过去了,我们很期待了解我们学院现在发展到一个什么样的情况,您能给我们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吗?

范黎波:可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是一个部属院校,曾是对外经济贸易部直属高等院校,过去按照这样一个体系,我们海关管理和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作为一个系,传统叫做四系,1974年成立了。这个系是非常有特色的,发展到1999年国家进行专业学科的调整,就撤掉了海关管理系和商品检验检疫系,后来并到了行政管理,2001年我们学校正式成立了公共管理学院。2013年,海关管理专业作为特色专业,就恢复了招生。所以,这个学院从海关管理算起,到现在也有42年的发展历史。现在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我们基本上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这样一个培养序列,本科生每年要招100人,研究生每年学术型和专业型硕士加起来招130人,所以,我们学生的存量每年基本上维持在660人左右这样一个规模。

学系概况与专业特色

主持人:我们都知道,目前管理学院包含了四个学系,我们想让您再为我们详细地介绍一下每一个学系和每一个专业的特点。

范黎波:公管学院现在主要是四个系,一个系主要是行政管理系,这是公共管理里面大家公认的一个学科序列。另外一个就是公共经济系,在这个里面我们主要发展与公共经济相关的专业,比如社会保障、卫生经济、资源管理,主要在公共经济系。另外一个专业是海关管理系,这个海关管理系作为特色专业,搞特色专业建设。另外一个专业是文化产业管理,我们是在2007年开始招收这个专业,主要是适应国家关于文化产业化的发展大趋势,设置了这样一个专业。规模不大,四个学系,每个学系基本上各有自己的专长,但是我们特别强调融合发展,主要围绕公共管理区别于工商管理,主要从公共产品的角度来发展这个专业。

海关管理专业的优势与特色

主持人:我听您介绍,我发现,其实我们这个学科的布置还是非常合理的,有行政管理这样的一个基础性的专业课程。又有社会保障这样一个广泛适用于社会的,而且还有我们特色的海关管理专业。最主要的还有符合国家战略层面之下的文化产业的专业。尤其是当您谈到我们的特色学科、特色专业海关管理专业,您刚刚讲到了,从1999年开始取消,到2013年又重新再创办,这样的一个变化,对于我们学院来说,这个专业来说,这样的发展,会不会有什么变化呢?

范黎波:这个影响我想是有的。其实一个大学,大家都主张特色,像我们这样的一所大学,开放型经济特征比较明显,本身就应该有自己的特色。但是,现在我们恢复了特色专业的招生,这么多年来,我们海关管理教学队伍、研究队伍并没有解散,我们一直在行政管理项下挂了一个海关管理方向,只不过说从2013年,因为作为一个特色专业恢复了,我们现在在师资配置上,包括在学科融合上,可以更加名正言顺地引进师资,开展国际合作,我认为,这个专业应该是经贸大学的竞争优势之一。而且海关管理不仅仅是一个系来办,其实整个海关管理涉及到贸易政策、贸易便利化、WTOTPP,包括我们讲的相关的海关体制改革,都是在开放经济体系里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是独立的。所以,它和经贸大学之间的关系,各个学科之间的关系,是紧密融合的。比如说你谈到上海自贸区,上海自贸区里面有很多政策,但是其中有一个政策,就是海关,通关便利。所以,作为一个特色学科,并不是说独立存在,一定是跟整个学校的学科是相互融合的,共同发展的。这个专业在经贸大学发展,我觉得还是比较有优势,有基础的。只不过恢复这个专业以后,我们就会更加努力地按照特定的方向,去建设这个专业。包括最近我们配合国家“一带一路”政策,开始招收海关管理的留学生,这个留学生,从今年6月份,我们就正式启动,9月份可能就入学了,很多“一带一路”上的国家,政府官员,都会参加我们的培训,还有,比如说老挝、泰国、缅甸、越南,我们讲的区域,打击走私、贸易便利、通关,每年这几个国家的官员都在我们这儿做大概两期的培训,我们现在每年给海关总署体系内的员工,在我们这儿参加公共管理硕士培训学习的,每年是46个指标,都是来自于海关的各个领域。这个专业有基础,只不过说我们要进一步明确它的发展方向。

国际交流项目

主持人:其实并没有因为我们历史原因的变迁,所以中断它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其实我们还是一直在大体系下面不断地发展。刚刚您提到的,我们是一个开放的经济体系,我们这个开放,其实我们发现,尤其是在我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这样一个平台之上,我们跟很多国际接轨的比较紧密,有很多国际交流的项目,我想问一下,在我们公共管理学院,是不是也有这样的一些类似的项目呢?

范黎波:我刚才讲开放经济体系,传统意义上我们国家是有一些部门,就是面向所谓的对外开放。在这个开放体系里面,我们过去这些年和很多高校的国际组织保持密切联系,比如说,我们和世界海关组织,包括它相应的评估机构,我们一直保持密切联系。世界海关组织的骨架的首席官就是我们的校友,他经常参加我们的一些学术活动,包括我们和佐治亚大学、乔治梅森大学,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以及最近我们正在和澳大利亚的阿德莱德大学都保持非常紧密的合作。相关涉及到海关,涉及到贸易,以及涉及到贸易便利化的问题,我们都有非常好的合作关系。我们也聘了几个外籍教师,乔治梅森大学的教授,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的教授,以及最近的印地安纳大学的教授,到我们这儿做专职教师。其实就是希望能提升我们的国际化水准。

师资力量

主持人:除了有外籍师资力量的填充,现在学院的师资情况是怎样的呢?

范黎波:现在公共管理学院全职的师资48个,包括聘请的一个外籍教授是韩国的,还有刚才我提到的三个外籍教师,一共加起来是52个师资。从职称结构来讲,非常合理。基本上是教授25%,副教授50%,讲师25%这样一个体系。年龄结构也非常好。基本上在35岁和55中间。最近,我们几年引进师资都是非常严格的标准,我们在引进师资上,考虑的是十年以后的竞争力,我现在引进的师资,十年以后他就在主战场上,他是不是一流的。与此同时,我们现在更偏重于海归的引进,当然,我觉得海归不是万能的,但是,他一定要强调融合,本土的研究、本土的博士和海外的博士,海外的研究,之间一定要有一个融合,其实越多元,越有竞争力。

毕业生发展情况

主持人:现在我们学校在校的这些或者已经毕业了的一些学生,有没有什么取得的成果,也想让您介绍一下。

范黎波:我们现在毕业的学生,因为从行政管理来讲,它的历史只有17年,从2000年开始,这些毕业生根据我们现在了解的情况,这些毕业生应该有将近50%在政府机关里,包括银行,进出口银行等等,另外,50%基本上是在企业里面,或者说,我了解的,比如说有些跨国公司里面,像美国的加吉公司、德国的西门子,都有我们的毕业生。从海关的角度来讲,因为我们毕竟有40多年的历史,海关这个体系里面,只要一说经贸大学,大家都知道经贸大学是谁,我们的知名度相对比较高。我们现在每年招40个本科生,海关管理专业。我们也招12个研究生,我们的规模非常强调小而精。我们和海关总署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我们毕业生基本上在海关这个本科生里面,50%基本上攻读学位,包括出国,包括在本土。另外50%,其中有25%去了海关,他们考了海关的公务员,因为我们比较有优势,海关总署也认经贸大学,所以,从学生的去向来讲,总结下来,事实上基本上还是政府、企业,包括跨国公司。有些情况可能我们掌握得不是特别细,原来强调校友会的建设,我们开始了解这些同学的去向。

重视实践平台搭建

主持人:现在可能很多考生关心考不考得进来是一个方面,还关心考上之后去哪,也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其实我们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老说管理、管理,有很多家长就会疑惑,甚至很多考生也会疑惑,我来学管理,我在学习过程中,我去管理谁,其实这就涉及到在校的实践环节,我觉得每一个专业,要很好地和市场需求挂钩,肯定需要在校当中的实践环节,要做得非常充分。我们学院在这个实践过程当中有哪些举措呢?

范黎波:我是1983年读大学,我自己认为,读大学最重要的,我们家长可能特别关心的就是技术性问题,比如说我的父母就教育我读好数理化,走到天边都不怕。把技术学到手。根据我现在的体会,和我们毕业生的去向,基本上来讲,在大学,主要是三种知识,一种知识就是认知性的,确实是价值观、世界观,说起来好像很虚,但实际上很真实的。另外一个是专业性知识。我们学校的专业性知识,差别有多大?我给你简单算一个账,大概是七门课。也就是专业方向课五门,另外的课基本上公共课、平台课和每个专业都要求有的学科方向课。大家的差别就是五门课到七门课,在我们这个学校,其实是非常非常通用的人才。大家进了这个学校,你所关心的近来这个学校的去处,我认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但是我自己认为,平台更重要,你在什么样的大学读书,和你将来能挣到什么样的地方,能到什么样的领域,我觉得平台非常重要。经贸大学,当然地处北京是一个好平台,将来也可能去雄安,但是我觉得经贸大学基本上,我们每年的2000本科生的招生规模,决定了这个学校来的学生,基本上是精英。所以,在这样一个精英共同体里面,我个人认为,专业可以适当地淡化,更重要的,我觉得还是要掌握认知性知识、专业性知识和一些简单的实践知识。通过实习、通过社团、通过调研,通过和老师做项目,包括通过国际交流,简单地掌握一些实践性的知识。最重要的将来还是借助这样一个平台,你能不能在实践中,在自己的领域里面,做到更有专业水准。用今天的话来讲,有工匠精神,有合作精神。我觉得这两个东西是有竞争力的关键。如果没有这样两个基因,再好的教育有什么用。更好的学校毕业的,也有去当和尚的。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专业至上作为一个标准。这些年,我也经常碰到家长说这个问题,大多数的家长希望学一门技术性很强的。我不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我认为平台因素特别重要。

德育工作情况

主持人:我非常认同范老师的这个观点。我觉得跟您产生了共鸣。我们之前有一个论调说,大学和技校不同的地方在哪,我觉得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人文的素养、人文的平台,这个非常重要,人文精神可能是我们区别于技术工种,单纯学习技术工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性的。德育是不能丢掉的。我不知道我们学院开展德育工作,大概的情况是什么样的?

范黎波:从我的角度来讲,我跟学生讲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与人方便,自己方便。我觉得这是公共管理学院,学公共管理,一定要有公共精神。学企业管理,什么精神最重要?企业家精神最重要。学公共管理,公共精神最重要。我们要去培养这种意识。我个人对经贸大学的判断,我待过两个学院,我的博士学位是在国际经贸学院拿到的,我待过三个学院。基本上这个学校比较了解,我个人高度认同这个平台意识、平台管理。

学院未来发展目标

主持人:对于学院,学校其实是有一个学校的大的定位的,学院肯定对学院自己有一个自身的定位,学院发展到这样一个阶段,我们的定位会有改变吗?或者我们未来的发展目标是什么?

范黎波:全国有多少公共管理学院,讲通俗一点,我大概了解。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一个方面就是来自于农业大学,它主要擅长土地资源管理。一方面来自于师范大学,主要擅长于教育学。还有一部分来自于综合性大学,比较擅长政治学。我们这样一个学校,我们是从财经外语类院校来的,我觉得我们更擅长的,更懂得从经济学和管理学这个角度切入。我的目标就是,我们的定位,就是要做最有特色的公共管理学院。这个特色当然源自于经贸大学的特色,不仅仅源自于海关。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我们现在正在做美国的NASPPA认证,现在NASPPA认证通过的院校,全国可能就是清华、人大、北大、上海财大,还有我们。也就是说我来经营这个公共管理学院,我把公共管理学院作为一个产品来经营,我特别强调,第一是特色,我们老师要有我们老师的特色,另外,有国际化。所以,我们没有国际认证,我们怎么能说我们是国际俱乐部成员之一。我们只有成为西方的所谓的公共管理学院的俱乐部成员,我们才能够说我们够国际化。国际化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人家对我们提出要求,你的老师里面有几个不会讲汉语的,这是我为什么聘请了五个外国师资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当然,这个得到了学校的支持。我相信,公共管理学院,我们这样一个特色的定位,我们应该说真正有特色的。谢谢。

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

主持人:没错。其实我们通过您的介绍已经发现了很明显的特色的优势。刚刚您还谈到了一个词,我比较感兴趣的是融合。我觉得这两个理念都是非常好的在教学管理方面非常好的两个理念。一个是树立自己的特色,另一个是要融合,我不能因为特色而变得出口较窄了。我们说的是要宽口径的。在这个融合的过程当中,您作为学科的带头人,学院的管理者,您是怎么样去让这个学院能够做到更好的,保有特色的基础上做到融合呢?

范黎波:我自己曾经在北大做过一年的访问学者,时间非常短,那是1998年,我在北大体会最深的,我体会到了什么叫科学,什么叫人文,什么叫艺术,什么叫哲学,这些东西是融合在一起。所以我自己在公共管理学院工作,你可以看到,我的师资队伍里面,有的就是海关的官员在给我们上课,有的就是我们的老师自己在上课,还有很多老师,我们从国家行政学院,我们从北大,包括我们从学校里面的其他学院,聘请的老师,给我们上课。比如经贸学院的崔凡老师,WTO研究院屠新泉老师,都在我们这儿做兼职教授,他们都有自己的课程。因为我觉得,这个融合,从师资队伍的角度来讲一定要多元化。另外,我们要加大留学生的招生力度。把中国学生和外国学生放在一起,我觉得这也是一个融合。当然,我们现在做的这个,还不够。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面向“一带一路”去招收海关的留学生的非常重要的原因。我们希望大家能够在一起工作。

我最近去韩国的时候,有一个学生跟我讲,他说范老师,我是你的学生。我说为什么?他说我在公共管理学院学习过。我说学了多长时间?他说一年。我就非常感动。其实我觉得我们的学生里面,应该不仅仅有找工作的学生,我们还应该有跟我们保持密切联系的帮助我们的那些国际学生,我觉得这也是一个融合。

网友提问环节:

硕士博士培养:优势专业选择

主持人:这不仅仅是融合,我觉得是碰撞。可能会有更多新鲜的元素,新的东西会出现。

最后我们到了网友提问的环节,我们有一个网友想要问一问范老师,如果想要继续深造,在硕士和博士阶段的培养上,我们学院又有哪些优势的专业方向可以提供选择?

范黎波:我觉得现在我们硕士和博士,如果说从未来发展的角度来讲,当然我个人认为,可能就是国际公务员的培养,当然,作为一个国际公务员,除了有比较扎实的专业基础之外,至少要会说两个国家的语言,所以,我们下一步在考虑做这个实验班。我觉得这是一个概念。另外的概念,我觉得,在我们这个硕士博士培养的体系里面,可能将来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就是公共政策的评价和评估。我们现在很多公共政策,出台两天,就撤下来了。没有做认真的研究。我们有很多政策,执行了这么长时间,没有人去说这个政策有什么问题,应该怎么改正。比如说农民工,农民工在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农民工制度,真的起了很大的作用。我们一个城市这么短时间之内拿这么多人到单位里工作,但是我们形成了这样一个所谓用工体系,体制内、体制外,但是这个政策我们发展到今天,在大的背景下,劳资关系比较紧张的情况下,我们怎样改进农民工的制度。只有人定政策,没有人评价。所以我觉得现在我们政府机关里面,缺一些很专业的人才,除了能做大数据处理,另外就是能做公共政策的分析、评估、评价,包括提出建议。我想这是我们将来硕士和博士应该去努力的方向。谢谢。

院长寄语

主持人:节目最后,我们还要再次请范院长给即将要报考我们学院的这些考生们一些寄语。

范黎波:我们学校是商业性比较强,国际性也比较强,从这个名字就可以看出来,所以,我们非常强调诚信,作为第一条。因为在商业里面,诚信,就是竞争力。博学当然是从专业这个角度,求索,笃行,知行合一,从中国开放经济发展以来,大家越来越多人认为知行合一是很重要的,所以我们把求索笃行放在后面,诚信博学放在前面。说通俗一点就是知行合一。欢迎大家报考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主持人:非常感谢范院长这么热心的为我们分享了这么多,替我们给公共管理学院开了一扇窗,让我们更多了解到了公共管理学院的更多的招生、招考、报考的资讯。我们再次感谢范院长。感谢您。

范黎波:谢谢各位朋友。

主持人:今天的节目就是这样,感谢您的收看,我们下期再见!

附:视频观看链接

http://edu.people.com.cn/n1/2017/0518/c120141-29284791.html

更多资讯请关注学校官方微信、微博

投稿邮箱:news@uibe.edu.cn读者意见反馈:xcb@uibe.edu.cn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1 UIBE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内备案号:外经贸网备31418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