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贸大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贸大 > 正文

中国教育在线:(黄宝印)立足新时代,坚定走好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贸大新路

日期:2023-12-25   编辑:王峥

黄宝印:立足新时代,坚定走好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贸大新路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2023-12-25)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全方位展现教育系统面向新征程,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生动实践,回答“强国建设,教育何为”这一时代重大命题,中国教育在线推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走好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教育强国建设’系列访谈”活动。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是新中国第一所培养对外贸易专门人才的高等学府,学科优势明显、专业特色鲜明。立足新时代,特别是在全球贸易环境和格局变化的今天,贸大又该如何定位?如何践行强国建设的责任和使命?近日,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黄宝印展开对话,就教育强国的核心要义,高等教育的龙头作用,拔尖人才的培养,双一流建设等话题进行了交流。黄书记还就“立足新时代,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使命与担当”以及“如何走好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贸大新路”分享了他的观点和学校实践。

01

教育强国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的重要支撑和基础

陈志文:黄书记好,党的二十大报告前所未有地把教育从民生板块前置到第五部分,“高质量发展”之后,定位叫“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但注意是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表述,才有这个“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不能单独地说教育。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全面、系统、科学地阐述了“教育强国”,与二十大报告是一脉相承的,你怎么理解教育强国?教育强国的核心要义是什么?

黄宝印:从党的二十大到今年的5月29日,关于教育强国建设大家都在学习、都在思考,也都在积极探索。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来很多方面的强国建设,特别提出到2035年要建成教育强国,可以说教育强国是所有强国建设里的第一强国建设,而且是“建成”,所以意义很重大。因为我们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到建国百年的时候,教育强国要比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先实现,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和基础。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放在一起呈现,充分说明了教育和科技、人才之间的重大关系和重大意义。今年的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就教育强国建设首次发表系统性的阐述,让我们对在中国建设教育强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我们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强国,这和总书记反复强调的我们建设的一流大学是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是一脉相承的。所以我们必须认真地思考,怎么来理解教育强国,怎么来理解中国特色的教育强国,这是我们把握教育强国定位、内涵和方向的重要要求。

我们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任务非常艰巨,使命也非常光荣,我们现在也非常有信心,也有能力,建成中国特色的教育强国。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提出,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而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是重中之重。所以我认为,在建设教育强国的进程中,我们高等教育特别是“双一流”建设高校,要发挥好龙头作用,发挥好重中之重的作用。

首先,我们要高度重视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而立德树人也是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课题,所以我们要把这个根本问题和核心课题把握好、回答好。立足新时代、立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一定要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把握好。我们要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培养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时代新人,这个使命非常光荣,所以我们高校要特别重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我们青年学生,用现实中、历史中鲜活的经验、鲜活的典型讲好思政大课,把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贯通讲好,教育学生听党话、跟党走,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新人。

第二,我们要高度重视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高质量是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过去我们讲,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现在高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我们一定要把“高”高高地举起。质量是标准,高质量就是高标准,要把握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和强国建设三位一体。没有高质量发展,很难建成教育强国,也只有实现了高质量发展,才能建成教育强国。在高质量发展方面,我觉得高质量文化非常重要。高质量文化形成高质量的浓厚氛围,从高质量的认识形成高质量的行动,产生高质量的效果,必须以“高”为标准,去衡量我们工作中还有哪些短板,还有哪些弱项,还有哪些不足,我们要坚决地把“高”放在心上,视高质量为生命,视高质量为追求,一切和高质量不衔接、不匹配的,我们要坚决地摒弃。这是深刻的观念变革。总书记也特别强调,我们已经从规模扩张阶段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一个质变,是一个系统性的跃升,对此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因为过去我们发展比较快,规模扩张得也比较快,但是现在我们应该更多地把精力放在高质量发展上。

第三,我们要高度重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我们一定要有改革创新精神,敢于破除一些影响高质量发展的观念、体制、机制障碍,一切工作围绕高质量来展开。高校作为一个特殊的组织,和其他组织不同,高校更具有特殊性。尤其是我们要建设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要在借鉴吸收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扎根中国大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高校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做好立德树人,服务国家战略,加大原创性、自主性知识的创新等等。只有卓越的、高水平的治理,才能够支撑这些目标的实现。

所以,教育强国建设对我们来说是光荣的使命,但有很多重大的任务需要我们去面对、去破解。

陈志文:你实际讲了三个方面,一是立德树人,二是高质量发展,三是治理体系。实现教育强国建设,高等教育是龙头,我们该如何理解这句话?

黄宝印:教育强国建设是个体系。从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是一个教育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基础教育是基础,是关键,高等教育是龙头,是牵引。我理解,高等教育对我们国家来讲,在目前情况下更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为什么把教育、科技和人才放在一起来讲,因为三者是不可分的。

在基础教育阶段,应更多体现对孩子们综合素养、基础知识的教育和科学兴趣的激发、发现以及科学追求的培养,要重视全面教育、重视人格养成。到高等教育阶段,应更多体现科学人才的发现、激励、培养、使用等方面。高等教育阶段的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博士生教育,代表一个国家教育的最高水平,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综合竞争力的最高体现。在科技、教育、人才三者一体推动的情况下,在高等教育阶段更需要强化三者的融合、三者的一体。

我一直从事研究生教育实际工作,我们国家博士生教育开展历史不算太长,也就40多年时间,但发展很快。2019年,博士生年招生超过了10万人,目前年招生已超过13万人,他们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如何通过科技、人才、教育三者一体推进,加快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加快构建自主知识体系,加快破解“卡脖子”问题,都对博士生教育提出了迫切要求。

我觉得,高等教育无论从教育体系的地位来讲,从我们国家发展阶段的迫切需求来讲,还是从面向未来实现教育强国来讲,都具有龙头作用。我们要深刻地把握好龙头作用,而且要真正发挥好龙头作用,特别是发挥好引领、带动、示范的作用。同时,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非常激烈,我们把高等教育做好了,会增强我们的教育信心,会增强我们培养创新人才的能力,会切实增强我们破解重大科学问题和实践问题的能力,进而推动我们国家教育走在前列。

陈志文:高等教育的龙头作用我补充一部分,我的理解是,它和当下我们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直接相关。美国带领西方对中国进行了全方位的遏制战略,首先是贸易,然后是技术脱钩、围堵。他们知道只要有技术,贸易一定会突破。最后推进到人才的全面遏制战略。他们很清楚,只要有人才,假以时日,技术一定会突围。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有人说,中美博弈最后胜负的关键在人才上。而人才的核心就在拔尖的科技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那如何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就需要拔尖人才,就需要高校首当其冲。第二还涉及关键核心技术的突围,我们高校一直是重要的科研力量,至少是“半壁江山”,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高校也是首当其冲。

黄宝印:对,您说得特别好。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是支撑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重要前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人才,我们先后提出要建成世界科技中心、智力中心、人才中心、教育中心、创新高地,这些中心和高地实际上是一体推进的,把这些中心形成一种聚集优势,形成从事高水平的科技集聚力量和优势,在这些方面要成为“世界高地”,进而产生高水平的成果,推动我们产业变革,引领社会发展进步。所以智力中心、科技中心、人才中心、教育中心、创新高地,对于当前来讲,既是战略任务又是现实所需,我们一定要把握好机遇,善于迎接挑战。高等教育作为人才第一资源、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要把这个结合点发挥好,特别是我们国家有很多重大的基础研究项目,重大的科研项目,重大的工程项目,重大的基金项目,如何把这些重大科研项目、重大基金项目和人才培养有效地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陈志文:这实际就是说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拆不开,也不能拆。

黄宝印:对。

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右)对话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黄宝印(左)

02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可以从“两个方面”着力

陈志文:说到拔尖人才培养,2020年全国研究生工作会被提级召开,实际背后和美国对我们进行人才遏制战略相关,本质就是要解决自主人才培养质量和能力的问题。拔尖人才培养主要就是最后的研究生阶段,这也是你最熟悉的阶段,你能不能介绍一下这个背景?

黄宝印:近些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比如2020年,整个研究生教育战线非常振奋,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作出了重要指示,召开了首次全国研究生教育大会。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党和国家对研究生教育高度关注,也说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对我们当前发展来讲特别迫切。

我们国家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长期以来规模不算太大,但近些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也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下,社会各行各业对研究生教育、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同时我们综合国力、科技实力的增加,也为我们拔尖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利条件,对此我们要充满自信。

陈志文:拔尖人才的培养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发力,或者说我们存在什么问题?

黄宝印:我觉得可以从两个方面加大力度。正如刚才讲的,从科研角度,我觉得应该利用好国家重大的科研项目、基础设施,比如说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包括很多的国家科技专项,这些都是重大的科学问题、科技问题,有理论问题也有实践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把这些重大的项目、重要的课题和拔尖人才培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然后达到出成果和出人才的同步

陈志文:科教融合,研究真问题。

黄宝印:对,科教融合这方面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强。一些基础研究、重大课题、重大专项本身就是科学问题,我们在研究破解的过程中,就是在培养人才。在三者一体推进的过程中,有效融合到一个载体很重要。在这个载体中,有科学问题,有理论问题,有实践问题,同时也有人才培养问题。因为在重大的科学问题或者实践问题中,集聚了这个领域最优秀的人才,包括导师、各方面的专业人才、科学家,这个科学问题和实践问题也可能是“卡脖子”问题,是国家战略急需问题,招收有潜力的学生参与其中,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培养过程,也是发现人才的过程,最后问题破解了,成果出来了,人才也就出来了。

陈志文:建国之初我们搞的“两弹一星”实际就是这样的。

黄宝印:对。另外一方面,新版国家专业目录中,特别加强了专业学位人才的培养。专业学位是面向应用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我们国家特别急需。我们过去比较注重学术型人才的培养,这些年越来越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这次国家专业目录的发布,更从制度上推动和保证高层次专业学位人才的培养,要特别加强实践和理论的有效结合,真正实现产教融合,进而培养高端应用型人才。

陈志文:这也是学制延长的一个重要原因,长时间地做一个项目,是需要一些实践周期的

黄宝印:人才培养最终是要走向实践,和实践领域的实际情况有效结合是必须的培养环节。所以在拔尖人才培养方面,一个是面向重大的科学问题、技术问题;一个是面向重大的实践问题、应用问题。这两块我们都特别需要,国家在学位制度上也做了很好的总体设计。下一步,高校以及社会有关方面,应该支持这些方面的重点突破。

陈志文:和拔尖人才培养相关联,在我看来,高等教育还有一个重要的、跟人才相关的问题就是科研,您怎么看“有组织科研”或者叫“新时代的有组织科研”?这是我们曾经的法宝。

黄宝印:现在国家高度重视有组织科研,重要的是高校怎么瞄准国家战略需求来进行有组织科研。如果科研零散,不能和实际需求特别是国家战略需求有效对接,或者很多重大科研难题是个体力量难以攻克的,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怎样聚焦国家战略需求,有效整合学校内部,甚至学校和学校之间,学校和其他部门之间的力量,形成一个核心团队,聚焦战略需求,进行有组织的突破,我们要认真地考虑。

但有组织科研,不是形式上的拼凑,也不是简单的人数多少,而是真正聚焦战略需求,形成有效的组织模式,包括人员结构,分工,评价,真正形成的合力,形成真正的组织力、聚合力、战斗力。

就我们学校来讲,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在国际贸易领域有很多优势,我们整合学校力量,聚焦国家战略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就世界贸易组织发表了重要讲话,特别提出,我们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正确的,短短二十年我们就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我们现在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超过30%。总书记特别强调,我们对世界贸易规则从过去的被动接受者和主动接轨者,日益成为重要参与者。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很多重大的战略问题,包括“一带一路”提出的很多重大战略问题,都需要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打破学科界限,打破部门界限,聚焦重大问题,形成核心团队,打造核心力量,实现重点突破。在这方面,学校要发挥组织力,也要发挥好评价导向作用,有效激发大家的积极性,能够真正地实现有组织的效应,这很重要。

陈志文:因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在这个领域是龙头学校。

黄宝印:是。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黄宝印

03

优化调整学科专业

是教育、就业、社会发展所需

陈志文:“双一流”建设是在1999年大扩招之后,规模扩张的基础上做出的适当调整,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即做你擅长的,而不是什么专业都去办,尤其是优秀的大学。

今年3月份,教育部等五部委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明确提出,到2025年要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的专业布点。这两者实际并没有直接关系,但背后的逻辑是一样的。您怎么解读这两个方案?为什么要提这些要求?

黄宝印:1995年,国家开始实施“211工程”,1998年启动实施了“985工程”,2015年正式启动“双一流”建设。从新中国建立,国家就重视高校的重点建设,这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因为我们国家的高校数量相对较多,但是发展并不均衡,国家财力也有限,需要支持一部分大学更快地发展,所以遴选若干所学校加强重点建设,特别突出以学科建设为基础,这是我们国家大学重点建设非常显著的特色。

从“211工程”到“985工程”,再到“双一流”建设,都以学科为基础,每个大学都不可能包揽天下,每个大学也不可能都是“大而全”,所以强调特色,强调优势。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每个大学的学科建设程度也不太一样,发展也不太均衡,通过一流学科建设,进而推进一流大学的建设,这是在重点建设过程中采取的一种策略,也是一种战略,事实证明也是成功的。

陈志文:也是抓手。

黄宝印:对。在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学校也会形成不同的学术组织、不同的学科专业,与此同时产生与之相应的资源配置。有些专业、有些学科是否满足国家所需,是否和社会联系紧密,培养的学生是否能实现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在实际运行中,由于各种原因,有些已设置的学科专业与社会需求会产生偏离甚至有脱节,而有些尚未设置的学科专业需要适时增加,这是规律。所以,适时地优化调整,甚至削减相关的学科专业,是教育发展所需,就业发展所需,也是社会发展所需。而对某个大学而言,我觉得应该更加自觉地来优化调整内设的学科专业,这需要一种动力,也需要一种自觉。

陈志文:我理解的是,“双一流”大学实际上要站位国家,即所谓的“顶天”,这是国家战略需要,很硬的需要。而另外一个需求则是“立地”,因为我们国家高等教育已全面普及化,从大扩招算起的话,高校的数量增长了近三倍,从1000所左右增长到现在2820所,大量的学校尤其地方学校,恰恰需要“立地”,面向社会需求,面向地方经济建设需求,去设置学科和专业,找准自己的定位。

这两个需求,我觉得只要扣上其中一个就行。也就是说,“双一流”大学解决国家战略需求,不一定非得盯着所谓的具体的就业。而大量的地方大学恰恰要紧盯社会需求,紧盯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适时地做出学科专业的调整。而这里实际主要解决的是,曾经在规模扩张过程中,一些大学盲目开设了大量成本低容易开办的专业,偏离了社会需求,这也是为什么要做学科专业调整优化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另外,还有近年来提出的“四新”专业(即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就是因为新业态的形成、产生,所以我们学科专业调整时增加了第十四大类,即交叉学科。这些实际是关联的,只不过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做加法容易,做减法很难。那么对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这些年优化调整了哪些专业?在“做减法”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阻力?

黄宝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科专业相对来讲不是很多,主要是经管法外类,有7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5个本科生学院。整体来讲,不是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类学校,但这些年在专业设置上,也存在着只做加法,没有有效优化的情况。

我们学校现在有本科招生专业55个,85%以上都是省部级、国家级的一流专业,但也有部分专业在招生、培养、就业上存在一些问题。我们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方面是从学校学科专业整体布局考虑,有的专业可能现在不是很强,但未来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有的是学校希望往某个学科方向去努力,只是起步比较晚。另一方面,学校要对学科专业进行再优化,增加一些布局,更有利于学校良好学术氛围和人才培养环境的营造。所以,我们提出“强势学科怎么更强,优势学科怎么更优,特色学科怎么更特,新型交叉学科怎么加快布局”的发展策略,对我们学校来讲,也是一个新任务。

您刚才讲得特别对,无论是一个大学还是一个学科,都应该找好定位。高校分类发展很重要,分类发展、分类定位、分类评价,避免大家同质化。

陈志文:避免千校一面。

黄宝印:对。高校包括一些学科专业,都应该厘清自己的定位和使命,要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世界变化很快,特别是像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日新月异,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内部要跟上外部的变化。对于学生培养更要加强基础学科、人文学科素养培养,注重把基础打牢、把根基打厚,同时应用性强的学科和专业需求变化的很快,必须适应社会变化的节奏,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就业力和竞争力。

04

立足新时代

要做足、做强、做活“外”字文章

陈志文:你怎么定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刚才讲“双一流”建设就是引导高校走特色发展之路,那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又是如何定位其特色的?

黄宝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是一所特色鲜明的大学,成立于1951年,原来隶属对外经济贸易部,2000年归属教育部。从设立之初至今,一直肩负着培养外向型人才,特别是国际经贸领域人才的使命。学校有一个非常自豪的口号:“世界上凡是有经贸往来的地方,都有贸大人的身影和足迹。”长期以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培养了二十多万的毕业生,他们活跃在世界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特色很鲜明,优势很明显。国际贸易、国际经济法、国际商务、金融保险、外语等都很强,在学科建设上也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人才培养方面,学校特别突出“外语+专业”的培养模式,学校比较早地引进了国外的一些先进做法和理念,特别是用英语讲专业,在专业中提高外语水平,这种双向赋能的培养模式,筑牢学生很强的就业适应能力。

立足新时代,我们提出要“做足做强做活‘外’字文章”,这个“外”字是我们学校的一个鲜明特色。比如,我们学校15个本科生学院中,有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国际商学院、国际关系学院、英语学院、外语学院等多个“外”字特色学院,我们外语学院有12个小语种,不断加强学生国际化能力的培养。

我们还有10多个实体研究院,也都和“外”字密切相关。比如世界贸易组织研究院,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也是全国唯一的以世界贸易组织为重点研究项目的研究基地。如全球价值链研究院,每两年发布一次全球价值链发展报告,对世界全球价值链做系统地梳理、分析和现状的预测,很有意义。我们还有国际经济研究院、全球创新与治理研究院、涉外法治研究院、国际商务战略研究院、区域国别研究院等等,所以“外”字方面的发展,是学校的一大特色。学校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重点建设学科就是开放型经济,承担着相应的国家教材建设,是经济学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基地。学校拥有一批精通外语、熟悉国际事务的教师,我们50%以上的教师有海外教育经历,学生毕业以后到海外进修、国际组织求职和进一步提升的意愿很高。

总而言之,我们着力做好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国际商务、涉外法治、国际关系、金融保险、区域国别等学科的建设,加强这些学科领域的人才培养。做足“外”字文章,做好“外”字文章,就是做强我们学校特色的一个非常好的路径。

陈志文:这一点在当下相关国家围堵中国的背景下可能更为重要,尤其现在出现一种“逆全球化”的现象,我们该如何去继续推进全球化?全球化不是吵街、打架,是要讲规则的,这个规则的制定就显得特别重要。在这方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在世界贸易组织相关领域应该也贡献了不少人才吧?

黄宝印:我们国家申请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过程中,贸大很多校友都参与其中,特别是三位首席代表都是贸大的校友,时任商务部部长的石广生部长,就是我们的杰出校友,他代表中国政府签署《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时使用的签字笔赠送给了我们学校的博物馆,是我们的镇馆之宝。学校在很多国际贸易、“一带一路”、金砖国家机制等领域等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也积极地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咨政意见。在这方面,我们还要下更大的力气,比如在引智引才方面,更多地、更好地引进国外的一流学者、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开展更高水平的国际合作等。

陈志文:这就是我想说的,一方面自己培养,另一方面引进。

黄宝印:用好世界一流的资源要素。

陈志文:对,就是“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实际上教育强国战略也提出,要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目的都是为了人才。

黄宝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对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来讲,我们要认真地谋划——在“引进来”方面,加大国外一流人才的引进力度。通过海外特聘教授、海外院长等方式,特别是加强一流学者的引进,推动一流学者参与到学校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中来。贸大的暑期学校已经运行十几年了,每年暑期,聘请几十位国外专家学者为学生授课。比如今年,来自20多个国家的近70位学者给我们学校7000多名学生讲授暑期课程,历时一个月,这也是一种引智方式,充分利用优秀的教育资源,我们的学生也非常受益。

此外,加强中外合作办学,目前和法国巴黎第一大学、法国诺欧商学院联合培养管理硕士项目,和美国西雅图城市大学联合培养MBA项目,借助海外的教育资源,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各类人才。这方面,现在的办学条件越来越好,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力度。

同时,我们也搭建了一些平台。比如北京洪堡论坛,从2012年开始已连续举办了十一届,这个论坛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德国的研究机构、大学联合举办的。今年第十一届北京洪堡论坛上,包括奥地利前总理许赛尔博士,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费尔普斯教授在内的诸多世界著名学者、科学家来到贸大,共同就文化传承、绿色经济,区域国别研究进行了分享交流。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引进来”的渠道。

陈志文:非常重要,尤其目前比较严峻的国际形势下,别人想尽办法围堵我们,那么我们就发挥每一个人、每一个机构,尤其是每一个大学的力量,发挥教育文化交流的优势,积极地去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黄宝印:对,所以“引进来”这块我们希望还要拓展渠道,通过各种方式更多地引进一流的教学资源、学术资源,也希望搭建更多、更高水准的一些平台。

在“走出去”方面,我们学校现在全球有10个孔子学院,有几千名学生在孔子学院学习,这些学生来自欧洲、亚洲、非洲,还有美国。我们希望把孔子学院办好,办成品牌。

陈志文:和这关联的是,今年来华留学生工作全面恢复了,我们今年有多少学生?

黄宝印:我们现在陆陆续续在恢复,来自159个国家和地区的来华在校留学生有2400多名,最多的时候能达到3000多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力推进“留学中国”品牌建设,学校提出要做好留学贸大品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是我国举办留学生教育比较早的学校之一,目前也是规模比较大的学校之一。下一步,我们希望在留学生教育方面进一步加强多元化、高质量,加强校内留学生和本校学生趋同化的教学和管理。留学生要强化语言学习、文化学习,特别是进一步加强中文语言学习。

陈志文:和这个相关联,我想起一个小但是很敏感的话题,就是英语学习的问题,这两年多次引发热议。如降低中高考英语权重、分值等。你怎么看英语学习的问题?

黄宝印:我觉得英语学习仍然很重要,我们学校非常重视英语教学以及德语、法语、俄语等小语种教学。作为一种语言,英语有多重用途。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的进程中,不同语言的学习和掌握都有其意义,而且多掌握一种语言就可以多熟悉一种文化,多熟悉更多的外部世界,对人的思维、素养的养成以及知识构建都是有好处的。

我们一直以来重视加强向世界学习借鉴,希望把更多的学生送出去培养,更多的学者出去加强学术交流,所以全面加强英语以及其他外语教学和学习,这是非常重要的。在目前阶段,我觉得英语依然很重要。英语世界国家,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东西,很多时候用英语进行交流还是相对比较方便的。但是,英语是否作为普遍要求、硬性要求,我觉得这可以辩证地看。有的学校、有的学科、有些学生的英语需求、英语使用很重要,有些学校、有些学科、有些学生在这方面可能有不同的要求和安排,是否有必要做一致要求?我觉得可以根据各地各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同时还有,就是过去我们比较注重语法、考试,实际上外语更多是交流、是应用,应更多加强实践学习和训练。

陈志文:用于交流。

黄宝印:是的。我过去负责专业学位工作,专门组织论证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就是想改变过去的一些做法,从小学学到博士,但基本听说交流还做不到。而翻译硕士就是强调笔译和口译,应用导向。所以我觉得英语怎么学怎么用,也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对待,不宜一刀切。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黄宝印

05

教育是崇高的事业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陈志文:你原来一直在教育部相关部门工作,然后从政府机关到了学位中心,现在又来到大学当党委书记,你感受到最大的差异或者变化是什么?

黄宝印:我原来在教育部主要从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后来到学位中心工作,也是主要从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相关的工作。现在到大学工作了一年多,还是感觉有很大不同。这一年多以来,我切实体会到“崇高感”。

教育是崇高的事业。大学和其他的组织不同,它是培养人的地方,尤其我们国家大学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每年一批批学生走出校园,他们如何就决定着中国未来如何,把他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未来中国就是什么样的。所以立德树人是一个崇高使命,需要无限责任,也需要无限深情。

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一切为了让学生能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崇高的使命,我觉得非常光荣,也觉得责任非常重大。在部里工作,虽然从事的也是和高等教育有关的工作,但不直接面对学生,但在校园里,每天面对的就是学生一张张活泼的笑脸,看见他们就能看见祖国的未来。为了学生的明天,也为了祖国的明天,我们需要一种崇高感,需要贡献我们全部的激情与能量,这是我特别能感受到的。我们在方方面面所做的努力,都是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最好的条件和保障。所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最值得。

陈志文:如果做一个假设,给你足够的时间,你想把这个学校建设成什么样?也可以换个说法,在教育强国建设中,你想让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做哪些事情?

黄宝印:我们最近刚刚召开完学校第十三次党代会,我们的主题是凝心聚力,自信自强,追求卓越,坚定走好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贸大新路,奋力谱写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贸大篇章。党代会后,我们印发了学校《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锚定“十四五”目标,推动加快发展、高质量发展。我们提出了“三强三问:强国建设,教育何为?教育强国建设,贸大何为?贸大强校建设,我们何为?”希望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贸大成为特色十分鲜明,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贡献卓越,在世界上有显著影响力,被人尊重、被校友和毕业生喜爱的一所学校。

陈志文:作为党委书记,您想做什么样的贡献?

黄宝印: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中国特色大学的根本制度安排,我们办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这是根本方向,党委要在学校把方向、管大局、抓班子、做决策、带队伍、保落实六个方面发挥作用。实现高校的五大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一根本制度如何有效发挥作用,充分发挥好大学的职能作用,党委肩负着非常重大的政治责任。党中央要求我们成为政治家和教育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发扬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对高校党委书记来讲责任重大。

在这方面,我们必须全身心投入精力,须臾不可懈怠。必须提高政治站位,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担负起这一重大责任,加强调查研究,深入听取老师和学生的意见,充分发挥各个主体的作用和积极性。我们提出贸大一体、贸大一心、贸大一流,凝聚起更多更大的力量,聚焦到学校高质量发展上来。去年,我们历时半年开展了高质量发展思想大讨论,然后制定贸大1+N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就是学校一个总体计划和各个职能部门、二级学院的行动计划,党委召开专题会31次,对计划逐一研讨,会诊把脉,这是我们主题教育的最新成果、是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强国建设的最新行动、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最新共识。我们提出立足今年、干好三年、谋划好十年;立足“十四五”、干好“十五五”、谋划好建校百年,坚定走好建设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的贸大新路。

所以,党委必须发挥好把方向、管大局的作用,把好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管住学校发展大局,要带好班子,做好决策,也要带好队伍,特别要保证落实,扎扎实实按照党中央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部党组的部署,真正发挥党委的作用,带领全校师生谋定方向,凝心聚力,自信自强

陈志文:最后一个小问题,你当书记一年多了,如果满分十分,你给自己打几分?

黄宝印:自己不好给自己打分。但如果从投入度来说,应该是满分的。自从去年二月来到学校,就全身心地投入学校工作。学校是一种特殊的组织,成员涵盖很多,有老师、学生、干部,有正式员工也有很多外聘员工,餐饮、住宿、后勤、资产、教学、薪酬等等各种问题都有,既有教育问题、学术问题,也有管理问题,是特殊的“小社会”,也是“熟人社会”,有现实问题,也有历史遗留问题。最重要的就是问题导向,有问题就解决问题,我们提出“三拒绝”,即拒绝躺平躺赢、拒绝歪风邪气、拒绝问题久拖不决而成顽疾。力图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今年上半年,我们所有正处级干部一次换届到位,下半年开展了副处级干部调整,激活了干事创业的动力活力,也体现关心关爱,得到了大家的高度认可。现在学校风气很好,干事创业的劲头很足,在这方面,我也感到了一种喜悦,一种成就感。

陈志文:我特别能理解那种成就感,问心无愧,关键是能找到支撑,自己就不觉得苦和累。

黄宝印:对。所以有时我想,我们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是一种身份角色,都是社会舞台的一份子,只有把你承担的社会角色和你的追求、价值甚至生命融为一体的时候,你才有幸福感。

陈志文:幸福感来自成就感,这个成就感来自于自己踏踏实实做出来的成绩。

黄宝印:是。所以围绕“崇高感”,我们在培养学生,在立德树人上,为学生做的所有工作都是最有价值的。同时一定要抓规律,特别是针对学生的时代特点,既要有责任感,更要深入研究规律。比如在学校从事学生工作的学工干部、辅导员等责任重大,工作很辛苦,经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紧急状况去处理,所以做到“第一时间发现”非常重要,只有早发现才能早处置,将苗头性问题提前处理在萌芽状态。但怎么能做到第一时间发现?我和同事们分享了几点体会:抓思想,对苗头性事情要多上心,多看一眼、多问一句、多听一耳,多根弦,思想上重视。抓节点,入学季、毕业季、考试季以及特殊时期等等,这些时候容易出现状况,一定要重点关注、及时关注。抓重点,摸排掌握重点人群,在心理上、精神上、家庭上、学业上、情感上等方面出现状况的,一定要及时采取有效办法,时时不能放松。抓骨干,因为学生和学生在一起,他们能随时发现同学中间出现什么情况,如果能够及时报告,就能够第一时间处置。抓制度,把这些带有规律性的有效做法不断汇集完善,形成指导性的工作文本,工作起来就会更有针对性和把握性,不断形成“第一时间发现”机制,最大可能地防止和避免以及处置好一些苗头性事件。

陈志文:我发现你讲到这些的时候,眼睛都是放光的,这就是育人。你讲到学生这些情况如数家珍,我特别感慨,你的变化还是很大的,从一个官员到学校书记,角色立马就转过来了,你讲到学生就很兴奋。

黄宝印:“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深深认同。在大学工作你要是不真心热爱教育、不热爱学生,那么就很难投入情感,也很难有幸福感。学校里有很多老师、干部、员工全身心热爱学生,默默奉献,无怨无悔,令人感动。当你看到学校这些孩子,就会觉得这是祖国的未来,心怀国之大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有时路上碰见学生,叫我书记,我就感到很高兴,因为他认识我,这个时候这种幸福感是无言的。

陈志文:面对鲜活的年轻人。

黄宝印: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教师是教育发展第一资源,没有教师就没有教育。所以在教师方面,我们必须为教师营造良好的教书育人和学术研究环境,营造为他们着想、为他们尽心服务的导向和氛围。如在职称评定、各种评奖、学术评价、职业发展等方面尽最大可能为他们着想,急他们之所急,在教师食堂、教职工子女入学、年轻教师宿舍等方面尽最大可能为他们着想,做他们之所需。比如,最近我们新开了教师餐厅,老师都非常高兴,不同学院、不同部门的老师们一起在食堂吃饭聊天,氛围很好。实际上因为条件所限我们做得还不够好,条件也一般,但是老师就很开心,很满足,所以为老师解除后顾之忧很重要。

我们最近研究盘活学校资产和住宿资源,为新入职的青年教师和干部提供免费周转住宿,适当收一定的管理费。我们每天在研究破解这些事情,这是师生希望我们办的事情,我们必须为师生办实实在在的事情,通过办实事让他们开心、满意,获得归属感、幸福感。

陈志文:是,我特别明显能感受到,你刚才讲到学生、讲到老师的时候特别兴奋,你给他们做了很多“服务”的事情。这让我想起毛主席曾经讲过干部的三个核心职能,搭班子、指方向、当后勤部长,你这是典型的把后勤部长做好。

黄宝印:这方方面面都需要深入研究,要把问题研究透,听取各方意见,最后民主决策。不然就会有遗漏,甚至有风险。

陈志文:担当是在搞清楚的基础上敢担当,不是乱作为。

黄宝印:对,所以我们要加快推进高校治理体系现代化。我觉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是对世界高等教育制度的重大贡献,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大学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是我们对世界高等教育的制度贡献,我们要有这种教育自信和制度自信。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充分发挥好制度优势,转化为办学优势,这是我们高校的使命。建设教育强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对我们高等教育工作者来讲,是一个非常光荣的重大使命。中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躬逢其盛,与有荣焉。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黄宝印与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合影

附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wlPc8BLKC85J76zDHdmvFQ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6328643990553564&wfr=spider&for=pc  

关闭

中国教育在线:(黄宝印)立足新时代,坚定走好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贸大新路

日期:2023-12-25   编辑:王峥

黄宝印:立足新时代,坚定走好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贸大新路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2023-12-25)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全方位展现教育系统面向新征程,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生动实践,回答“强国建设,教育何为”这一时代重大命题,中国教育在线推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走好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教育强国建设’系列访谈”活动。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是新中国第一所培养对外贸易专门人才的高等学府,学科优势明显、专业特色鲜明。立足新时代,特别是在全球贸易环境和格局变化的今天,贸大又该如何定位?如何践行强国建设的责任和使命?近日,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黄宝印展开对话,就教育强国的核心要义,高等教育的龙头作用,拔尖人才的培养,双一流建设等话题进行了交流。黄书记还就“立足新时代,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使命与担当”以及“如何走好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贸大新路”分享了他的观点和学校实践。

01

教育强国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的重要支撑和基础

陈志文:黄书记好,党的二十大报告前所未有地把教育从民生板块前置到第五部分,“高质量发展”之后,定位叫“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但注意是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表述,才有这个“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不能单独地说教育。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全面、系统、科学地阐述了“教育强国”,与二十大报告是一脉相承的,你怎么理解教育强国?教育强国的核心要义是什么?

黄宝印:从党的二十大到今年的5月29日,关于教育强国建设大家都在学习、都在思考,也都在积极探索。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来很多方面的强国建设,特别提出到2035年要建成教育强国,可以说教育强国是所有强国建设里的第一强国建设,而且是“建成”,所以意义很重大。因为我们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到建国百年的时候,教育强国要比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先实现,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和基础。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放在一起呈现,充分说明了教育和科技、人才之间的重大关系和重大意义。今年的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就教育强国建设首次发表系统性的阐述,让我们对在中国建设教育强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我们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强国,这和总书记反复强调的我们建设的一流大学是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是一脉相承的。所以我们必须认真地思考,怎么来理解教育强国,怎么来理解中国特色的教育强国,这是我们把握教育强国定位、内涵和方向的重要要求。

我们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任务非常艰巨,使命也非常光荣,我们现在也非常有信心,也有能力,建成中国特色的教育强国。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提出,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而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是重中之重。所以我认为,在建设教育强国的进程中,我们高等教育特别是“双一流”建设高校,要发挥好龙头作用,发挥好重中之重的作用。

首先,我们要高度重视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而立德树人也是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课题,所以我们要把这个根本问题和核心课题把握好、回答好。立足新时代、立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一定要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把握好。我们要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培养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时代新人,这个使命非常光荣,所以我们高校要特别重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我们青年学生,用现实中、历史中鲜活的经验、鲜活的典型讲好思政大课,把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贯通讲好,教育学生听党话、跟党走,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新人。

第二,我们要高度重视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高质量是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过去我们讲,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现在高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我们一定要把“高”高高地举起。质量是标准,高质量就是高标准,要把握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和强国建设三位一体。没有高质量发展,很难建成教育强国,也只有实现了高质量发展,才能建成教育强国。在高质量发展方面,我觉得高质量文化非常重要。高质量文化形成高质量的浓厚氛围,从高质量的认识形成高质量的行动,产生高质量的效果,必须以“高”为标准,去衡量我们工作中还有哪些短板,还有哪些弱项,还有哪些不足,我们要坚决地把“高”放在心上,视高质量为生命,视高质量为追求,一切和高质量不衔接、不匹配的,我们要坚决地摒弃。这是深刻的观念变革。总书记也特别强调,我们已经从规模扩张阶段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一个质变,是一个系统性的跃升,对此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因为过去我们发展比较快,规模扩张得也比较快,但是现在我们应该更多地把精力放在高质量发展上。

第三,我们要高度重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我们一定要有改革创新精神,敢于破除一些影响高质量发展的观念、体制、机制障碍,一切工作围绕高质量来展开。高校作为一个特殊的组织,和其他组织不同,高校更具有特殊性。尤其是我们要建设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要在借鉴吸收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扎根中国大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高校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做好立德树人,服务国家战略,加大原创性、自主性知识的创新等等。只有卓越的、高水平的治理,才能够支撑这些目标的实现。

所以,教育强国建设对我们来说是光荣的使命,但有很多重大的任务需要我们去面对、去破解。

陈志文:你实际讲了三个方面,一是立德树人,二是高质量发展,三是治理体系。实现教育强国建设,高等教育是龙头,我们该如何理解这句话?

黄宝印:教育强国建设是个体系。从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是一个教育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基础教育是基础,是关键,高等教育是龙头,是牵引。我理解,高等教育对我们国家来讲,在目前情况下更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为什么把教育、科技和人才放在一起来讲,因为三者是不可分的。

在基础教育阶段,应更多体现对孩子们综合素养、基础知识的教育和科学兴趣的激发、发现以及科学追求的培养,要重视全面教育、重视人格养成。到高等教育阶段,应更多体现科学人才的发现、激励、培养、使用等方面。高等教育阶段的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博士生教育,代表一个国家教育的最高水平,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综合竞争力的最高体现。在科技、教育、人才三者一体推动的情况下,在高等教育阶段更需要强化三者的融合、三者的一体。

我一直从事研究生教育实际工作,我们国家博士生教育开展历史不算太长,也就40多年时间,但发展很快。2019年,博士生年招生超过了10万人,目前年招生已超过13万人,他们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如何通过科技、人才、教育三者一体推进,加快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加快构建自主知识体系,加快破解“卡脖子”问题,都对博士生教育提出了迫切要求。

我觉得,高等教育无论从教育体系的地位来讲,从我们国家发展阶段的迫切需求来讲,还是从面向未来实现教育强国来讲,都具有龙头作用。我们要深刻地把握好龙头作用,而且要真正发挥好龙头作用,特别是发挥好引领、带动、示范的作用。同时,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非常激烈,我们把高等教育做好了,会增强我们的教育信心,会增强我们培养创新人才的能力,会切实增强我们破解重大科学问题和实践问题的能力,进而推动我们国家教育走在前列。

陈志文:高等教育的龙头作用我补充一部分,我的理解是,它和当下我们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直接相关。美国带领西方对中国进行了全方位的遏制战略,首先是贸易,然后是技术脱钩、围堵。他们知道只要有技术,贸易一定会突破。最后推进到人才的全面遏制战略。他们很清楚,只要有人才,假以时日,技术一定会突围。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有人说,中美博弈最后胜负的关键在人才上。而人才的核心就在拔尖的科技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那如何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就需要拔尖人才,就需要高校首当其冲。第二还涉及关键核心技术的突围,我们高校一直是重要的科研力量,至少是“半壁江山”,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高校也是首当其冲。

黄宝印:对,您说得特别好。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是支撑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重要前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人才,我们先后提出要建成世界科技中心、智力中心、人才中心、教育中心、创新高地,这些中心和高地实际上是一体推进的,把这些中心形成一种聚集优势,形成从事高水平的科技集聚力量和优势,在这些方面要成为“世界高地”,进而产生高水平的成果,推动我们产业变革,引领社会发展进步。所以智力中心、科技中心、人才中心、教育中心、创新高地,对于当前来讲,既是战略任务又是现实所需,我们一定要把握好机遇,善于迎接挑战。高等教育作为人才第一资源、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要把这个结合点发挥好,特别是我们国家有很多重大的基础研究项目,重大的科研项目,重大的工程项目,重大的基金项目,如何把这些重大科研项目、重大基金项目和人才培养有效地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陈志文:这实际就是说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拆不开,也不能拆。

黄宝印:对。

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右)对话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黄宝印(左)

02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可以从“两个方面”着力

陈志文:说到拔尖人才培养,2020年全国研究生工作会被提级召开,实际背后和美国对我们进行人才遏制战略相关,本质就是要解决自主人才培养质量和能力的问题。拔尖人才培养主要就是最后的研究生阶段,这也是你最熟悉的阶段,你能不能介绍一下这个背景?

黄宝印:近些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比如2020年,整个研究生教育战线非常振奋,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作出了重要指示,召开了首次全国研究生教育大会。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党和国家对研究生教育高度关注,也说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对我们当前发展来讲特别迫切。

我们国家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长期以来规模不算太大,但近些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也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下,社会各行各业对研究生教育、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同时我们综合国力、科技实力的增加,也为我们拔尖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利条件,对此我们要充满自信。

陈志文:拔尖人才的培养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发力,或者说我们存在什么问题?

黄宝印:我觉得可以从两个方面加大力度。正如刚才讲的,从科研角度,我觉得应该利用好国家重大的科研项目、基础设施,比如说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包括很多的国家科技专项,这些都是重大的科学问题、科技问题,有理论问题也有实践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把这些重大的项目、重要的课题和拔尖人才培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然后达到出成果和出人才的同步

陈志文:科教融合,研究真问题。

黄宝印:对,科教融合这方面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强。一些基础研究、重大课题、重大专项本身就是科学问题,我们在研究破解的过程中,就是在培养人才。在三者一体推进的过程中,有效融合到一个载体很重要。在这个载体中,有科学问题,有理论问题,有实践问题,同时也有人才培养问题。因为在重大的科学问题或者实践问题中,集聚了这个领域最优秀的人才,包括导师、各方面的专业人才、科学家,这个科学问题和实践问题也可能是“卡脖子”问题,是国家战略急需问题,招收有潜力的学生参与其中,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培养过程,也是发现人才的过程,最后问题破解了,成果出来了,人才也就出来了。

陈志文:建国之初我们搞的“两弹一星”实际就是这样的。

黄宝印:对。另外一方面,新版国家专业目录中,特别加强了专业学位人才的培养。专业学位是面向应用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我们国家特别急需。我们过去比较注重学术型人才的培养,这些年越来越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这次国家专业目录的发布,更从制度上推动和保证高层次专业学位人才的培养,要特别加强实践和理论的有效结合,真正实现产教融合,进而培养高端应用型人才。

陈志文:这也是学制延长的一个重要原因,长时间地做一个项目,是需要一些实践周期的

黄宝印:人才培养最终是要走向实践,和实践领域的实际情况有效结合是必须的培养环节。所以在拔尖人才培养方面,一个是面向重大的科学问题、技术问题;一个是面向重大的实践问题、应用问题。这两块我们都特别需要,国家在学位制度上也做了很好的总体设计。下一步,高校以及社会有关方面,应该支持这些方面的重点突破。

陈志文:和拔尖人才培养相关联,在我看来,高等教育还有一个重要的、跟人才相关的问题就是科研,您怎么看“有组织科研”或者叫“新时代的有组织科研”?这是我们曾经的法宝。

黄宝印:现在国家高度重视有组织科研,重要的是高校怎么瞄准国家战略需求来进行有组织科研。如果科研零散,不能和实际需求特别是国家战略需求有效对接,或者很多重大科研难题是个体力量难以攻克的,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怎样聚焦国家战略需求,有效整合学校内部,甚至学校和学校之间,学校和其他部门之间的力量,形成一个核心团队,聚焦战略需求,进行有组织的突破,我们要认真地考虑。

但有组织科研,不是形式上的拼凑,也不是简单的人数多少,而是真正聚焦战略需求,形成有效的组织模式,包括人员结构,分工,评价,真正形成的合力,形成真正的组织力、聚合力、战斗力。

就我们学校来讲,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在国际贸易领域有很多优势,我们整合学校力量,聚焦国家战略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就世界贸易组织发表了重要讲话,特别提出,我们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正确的,短短二十年我们就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我们现在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超过30%。总书记特别强调,我们对世界贸易规则从过去的被动接受者和主动接轨者,日益成为重要参与者。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很多重大的战略问题,包括“一带一路”提出的很多重大战略问题,都需要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打破学科界限,打破部门界限,聚焦重大问题,形成核心团队,打造核心力量,实现重点突破。在这方面,学校要发挥组织力,也要发挥好评价导向作用,有效激发大家的积极性,能够真正地实现有组织的效应,这很重要。

陈志文:因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在这个领域是龙头学校。

黄宝印:是。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黄宝印

03

优化调整学科专业

是教育、就业、社会发展所需

陈志文:“双一流”建设是在1999年大扩招之后,规模扩张的基础上做出的适当调整,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即做你擅长的,而不是什么专业都去办,尤其是优秀的大学。

今年3月份,教育部等五部委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明确提出,到2025年要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的专业布点。这两者实际并没有直接关系,但背后的逻辑是一样的。您怎么解读这两个方案?为什么要提这些要求?

黄宝印:1995年,国家开始实施“211工程”,1998年启动实施了“985工程”,2015年正式启动“双一流”建设。从新中国建立,国家就重视高校的重点建设,这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因为我们国家的高校数量相对较多,但是发展并不均衡,国家财力也有限,需要支持一部分大学更快地发展,所以遴选若干所学校加强重点建设,特别突出以学科建设为基础,这是我们国家大学重点建设非常显著的特色。

从“211工程”到“985工程”,再到“双一流”建设,都以学科为基础,每个大学都不可能包揽天下,每个大学也不可能都是“大而全”,所以强调特色,强调优势。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每个大学的学科建设程度也不太一样,发展也不太均衡,通过一流学科建设,进而推进一流大学的建设,这是在重点建设过程中采取的一种策略,也是一种战略,事实证明也是成功的。

陈志文:也是抓手。

黄宝印:对。在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学校也会形成不同的学术组织、不同的学科专业,与此同时产生与之相应的资源配置。有些专业、有些学科是否满足国家所需,是否和社会联系紧密,培养的学生是否能实现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在实际运行中,由于各种原因,有些已设置的学科专业与社会需求会产生偏离甚至有脱节,而有些尚未设置的学科专业需要适时增加,这是规律。所以,适时地优化调整,甚至削减相关的学科专业,是教育发展所需,就业发展所需,也是社会发展所需。而对某个大学而言,我觉得应该更加自觉地来优化调整内设的学科专业,这需要一种动力,也需要一种自觉。

陈志文:我理解的是,“双一流”大学实际上要站位国家,即所谓的“顶天”,这是国家战略需要,很硬的需要。而另外一个需求则是“立地”,因为我们国家高等教育已全面普及化,从大扩招算起的话,高校的数量增长了近三倍,从1000所左右增长到现在2820所,大量的学校尤其地方学校,恰恰需要“立地”,面向社会需求,面向地方经济建设需求,去设置学科和专业,找准自己的定位。

这两个需求,我觉得只要扣上其中一个就行。也就是说,“双一流”大学解决国家战略需求,不一定非得盯着所谓的具体的就业。而大量的地方大学恰恰要紧盯社会需求,紧盯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适时地做出学科专业的调整。而这里实际主要解决的是,曾经在规模扩张过程中,一些大学盲目开设了大量成本低容易开办的专业,偏离了社会需求,这也是为什么要做学科专业调整优化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另外,还有近年来提出的“四新”专业(即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就是因为新业态的形成、产生,所以我们学科专业调整时增加了第十四大类,即交叉学科。这些实际是关联的,只不过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做加法容易,做减法很难。那么对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这些年优化调整了哪些专业?在“做减法”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阻力?

黄宝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科专业相对来讲不是很多,主要是经管法外类,有7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5个本科生学院。整体来讲,不是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类学校,但这些年在专业设置上,也存在着只做加法,没有有效优化的情况。

我们学校现在有本科招生专业55个,85%以上都是省部级、国家级的一流专业,但也有部分专业在招生、培养、就业上存在一些问题。我们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方面是从学校学科专业整体布局考虑,有的专业可能现在不是很强,但未来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有的是学校希望往某个学科方向去努力,只是起步比较晚。另一方面,学校要对学科专业进行再优化,增加一些布局,更有利于学校良好学术氛围和人才培养环境的营造。所以,我们提出“强势学科怎么更强,优势学科怎么更优,特色学科怎么更特,新型交叉学科怎么加快布局”的发展策略,对我们学校来讲,也是一个新任务。

您刚才讲得特别对,无论是一个大学还是一个学科,都应该找好定位。高校分类发展很重要,分类发展、分类定位、分类评价,避免大家同质化。

陈志文:避免千校一面。

黄宝印:对。高校包括一些学科专业,都应该厘清自己的定位和使命,要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世界变化很快,特别是像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日新月异,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内部要跟上外部的变化。对于学生培养更要加强基础学科、人文学科素养培养,注重把基础打牢、把根基打厚,同时应用性强的学科和专业需求变化的很快,必须适应社会变化的节奏,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就业力和竞争力。

04

立足新时代

要做足、做强、做活“外”字文章

陈志文:你怎么定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刚才讲“双一流”建设就是引导高校走特色发展之路,那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又是如何定位其特色的?

黄宝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是一所特色鲜明的大学,成立于1951年,原来隶属对外经济贸易部,2000年归属教育部。从设立之初至今,一直肩负着培养外向型人才,特别是国际经贸领域人才的使命。学校有一个非常自豪的口号:“世界上凡是有经贸往来的地方,都有贸大人的身影和足迹。”长期以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培养了二十多万的毕业生,他们活跃在世界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特色很鲜明,优势很明显。国际贸易、国际经济法、国际商务、金融保险、外语等都很强,在学科建设上也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人才培养方面,学校特别突出“外语+专业”的培养模式,学校比较早地引进了国外的一些先进做法和理念,特别是用英语讲专业,在专业中提高外语水平,这种双向赋能的培养模式,筑牢学生很强的就业适应能力。

立足新时代,我们提出要“做足做强做活‘外’字文章”,这个“外”字是我们学校的一个鲜明特色。比如,我们学校15个本科生学院中,有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国际商学院、国际关系学院、英语学院、外语学院等多个“外”字特色学院,我们外语学院有12个小语种,不断加强学生国际化能力的培养。

我们还有10多个实体研究院,也都和“外”字密切相关。比如世界贸易组织研究院,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也是全国唯一的以世界贸易组织为重点研究项目的研究基地。如全球价值链研究院,每两年发布一次全球价值链发展报告,对世界全球价值链做系统地梳理、分析和现状的预测,很有意义。我们还有国际经济研究院、全球创新与治理研究院、涉外法治研究院、国际商务战略研究院、区域国别研究院等等,所以“外”字方面的发展,是学校的一大特色。学校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重点建设学科就是开放型经济,承担着相应的国家教材建设,是经济学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基地。学校拥有一批精通外语、熟悉国际事务的教师,我们50%以上的教师有海外教育经历,学生毕业以后到海外进修、国际组织求职和进一步提升的意愿很高。

总而言之,我们着力做好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国际商务、涉外法治、国际关系、金融保险、区域国别等学科的建设,加强这些学科领域的人才培养。做足“外”字文章,做好“外”字文章,就是做强我们学校特色的一个非常好的路径。

陈志文:这一点在当下相关国家围堵中国的背景下可能更为重要,尤其现在出现一种“逆全球化”的现象,我们该如何去继续推进全球化?全球化不是吵街、打架,是要讲规则的,这个规则的制定就显得特别重要。在这方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在世界贸易组织相关领域应该也贡献了不少人才吧?

黄宝印:我们国家申请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过程中,贸大很多校友都参与其中,特别是三位首席代表都是贸大的校友,时任商务部部长的石广生部长,就是我们的杰出校友,他代表中国政府签署《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时使用的签字笔赠送给了我们学校的博物馆,是我们的镇馆之宝。学校在很多国际贸易、“一带一路”、金砖国家机制等领域等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也积极地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咨政意见。在这方面,我们还要下更大的力气,比如在引智引才方面,更多地、更好地引进国外的一流学者、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开展更高水平的国际合作等。

陈志文:这就是我想说的,一方面自己培养,另一方面引进。

黄宝印:用好世界一流的资源要素。

陈志文:对,就是“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实际上教育强国战略也提出,要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目的都是为了人才。

黄宝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对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来讲,我们要认真地谋划——在“引进来”方面,加大国外一流人才的引进力度。通过海外特聘教授、海外院长等方式,特别是加强一流学者的引进,推动一流学者参与到学校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中来。贸大的暑期学校已经运行十几年了,每年暑期,聘请几十位国外专家学者为学生授课。比如今年,来自20多个国家的近70位学者给我们学校7000多名学生讲授暑期课程,历时一个月,这也是一种引智方式,充分利用优秀的教育资源,我们的学生也非常受益。

此外,加强中外合作办学,目前和法国巴黎第一大学、法国诺欧商学院联合培养管理硕士项目,和美国西雅图城市大学联合培养MBA项目,借助海外的教育资源,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各类人才。这方面,现在的办学条件越来越好,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力度。

同时,我们也搭建了一些平台。比如北京洪堡论坛,从2012年开始已连续举办了十一届,这个论坛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德国的研究机构、大学联合举办的。今年第十一届北京洪堡论坛上,包括奥地利前总理许赛尔博士,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费尔普斯教授在内的诸多世界著名学者、科学家来到贸大,共同就文化传承、绿色经济,区域国别研究进行了分享交流。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引进来”的渠道。

陈志文:非常重要,尤其目前比较严峻的国际形势下,别人想尽办法围堵我们,那么我们就发挥每一个人、每一个机构,尤其是每一个大学的力量,发挥教育文化交流的优势,积极地去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黄宝印:对,所以“引进来”这块我们希望还要拓展渠道,通过各种方式更多地引进一流的教学资源、学术资源,也希望搭建更多、更高水准的一些平台。

在“走出去”方面,我们学校现在全球有10个孔子学院,有几千名学生在孔子学院学习,这些学生来自欧洲、亚洲、非洲,还有美国。我们希望把孔子学院办好,办成品牌。

陈志文:和这关联的是,今年来华留学生工作全面恢复了,我们今年有多少学生?

黄宝印:我们现在陆陆续续在恢复,来自159个国家和地区的来华在校留学生有2400多名,最多的时候能达到3000多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力推进“留学中国”品牌建设,学校提出要做好留学贸大品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是我国举办留学生教育比较早的学校之一,目前也是规模比较大的学校之一。下一步,我们希望在留学生教育方面进一步加强多元化、高质量,加强校内留学生和本校学生趋同化的教学和管理。留学生要强化语言学习、文化学习,特别是进一步加强中文语言学习。

陈志文:和这个相关联,我想起一个小但是很敏感的话题,就是英语学习的问题,这两年多次引发热议。如降低中高考英语权重、分值等。你怎么看英语学习的问题?

黄宝印:我觉得英语学习仍然很重要,我们学校非常重视英语教学以及德语、法语、俄语等小语种教学。作为一种语言,英语有多重用途。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的进程中,不同语言的学习和掌握都有其意义,而且多掌握一种语言就可以多熟悉一种文化,多熟悉更多的外部世界,对人的思维、素养的养成以及知识构建都是有好处的。

我们一直以来重视加强向世界学习借鉴,希望把更多的学生送出去培养,更多的学者出去加强学术交流,所以全面加强英语以及其他外语教学和学习,这是非常重要的。在目前阶段,我觉得英语依然很重要。英语世界国家,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东西,很多时候用英语进行交流还是相对比较方便的。但是,英语是否作为普遍要求、硬性要求,我觉得这可以辩证地看。有的学校、有的学科、有些学生的英语需求、英语使用很重要,有些学校、有些学科、有些学生在这方面可能有不同的要求和安排,是否有必要做一致要求?我觉得可以根据各地各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同时还有,就是过去我们比较注重语法、考试,实际上外语更多是交流、是应用,应更多加强实践学习和训练。

陈志文:用于交流。

黄宝印:是的。我过去负责专业学位工作,专门组织论证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就是想改变过去的一些做法,从小学学到博士,但基本听说交流还做不到。而翻译硕士就是强调笔译和口译,应用导向。所以我觉得英语怎么学怎么用,也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对待,不宜一刀切。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黄宝印

05

教育是崇高的事业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陈志文:你原来一直在教育部相关部门工作,然后从政府机关到了学位中心,现在又来到大学当党委书记,你感受到最大的差异或者变化是什么?

黄宝印:我原来在教育部主要从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后来到学位中心工作,也是主要从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相关的工作。现在到大学工作了一年多,还是感觉有很大不同。这一年多以来,我切实体会到“崇高感”。

教育是崇高的事业。大学和其他的组织不同,它是培养人的地方,尤其我们国家大学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每年一批批学生走出校园,他们如何就决定着中国未来如何,把他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未来中国就是什么样的。所以立德树人是一个崇高使命,需要无限责任,也需要无限深情。

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一切为了让学生能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崇高的使命,我觉得非常光荣,也觉得责任非常重大。在部里工作,虽然从事的也是和高等教育有关的工作,但不直接面对学生,但在校园里,每天面对的就是学生一张张活泼的笑脸,看见他们就能看见祖国的未来。为了学生的明天,也为了祖国的明天,我们需要一种崇高感,需要贡献我们全部的激情与能量,这是我特别能感受到的。我们在方方面面所做的努力,都是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最好的条件和保障。所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最值得。

陈志文:如果做一个假设,给你足够的时间,你想把这个学校建设成什么样?也可以换个说法,在教育强国建设中,你想让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做哪些事情?

黄宝印:我们最近刚刚召开完学校第十三次党代会,我们的主题是凝心聚力,自信自强,追求卓越,坚定走好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贸大新路,奋力谱写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贸大篇章。党代会后,我们印发了学校《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锚定“十四五”目标,推动加快发展、高质量发展。我们提出了“三强三问:强国建设,教育何为?教育强国建设,贸大何为?贸大强校建设,我们何为?”希望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贸大成为特色十分鲜明,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贡献卓越,在世界上有显著影响力,被人尊重、被校友和毕业生喜爱的一所学校。

陈志文:作为党委书记,您想做什么样的贡献?

黄宝印: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中国特色大学的根本制度安排,我们办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这是根本方向,党委要在学校把方向、管大局、抓班子、做决策、带队伍、保落实六个方面发挥作用。实现高校的五大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一根本制度如何有效发挥作用,充分发挥好大学的职能作用,党委肩负着非常重大的政治责任。党中央要求我们成为政治家和教育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发扬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对高校党委书记来讲责任重大。

在这方面,我们必须全身心投入精力,须臾不可懈怠。必须提高政治站位,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担负起这一重大责任,加强调查研究,深入听取老师和学生的意见,充分发挥各个主体的作用和积极性。我们提出贸大一体、贸大一心、贸大一流,凝聚起更多更大的力量,聚焦到学校高质量发展上来。去年,我们历时半年开展了高质量发展思想大讨论,然后制定贸大1+N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就是学校一个总体计划和各个职能部门、二级学院的行动计划,党委召开专题会31次,对计划逐一研讨,会诊把脉,这是我们主题教育的最新成果、是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强国建设的最新行动、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最新共识。我们提出立足今年、干好三年、谋划好十年;立足“十四五”、干好“十五五”、谋划好建校百年,坚定走好建设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的贸大新路。

所以,党委必须发挥好把方向、管大局的作用,把好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管住学校发展大局,要带好班子,做好决策,也要带好队伍,特别要保证落实,扎扎实实按照党中央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部党组的部署,真正发挥党委的作用,带领全校师生谋定方向,凝心聚力,自信自强

陈志文:最后一个小问题,你当书记一年多了,如果满分十分,你给自己打几分?

黄宝印:自己不好给自己打分。但如果从投入度来说,应该是满分的。自从去年二月来到学校,就全身心地投入学校工作。学校是一种特殊的组织,成员涵盖很多,有老师、学生、干部,有正式员工也有很多外聘员工,餐饮、住宿、后勤、资产、教学、薪酬等等各种问题都有,既有教育问题、学术问题,也有管理问题,是特殊的“小社会”,也是“熟人社会”,有现实问题,也有历史遗留问题。最重要的就是问题导向,有问题就解决问题,我们提出“三拒绝”,即拒绝躺平躺赢、拒绝歪风邪气、拒绝问题久拖不决而成顽疾。力图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今年上半年,我们所有正处级干部一次换届到位,下半年开展了副处级干部调整,激活了干事创业的动力活力,也体现关心关爱,得到了大家的高度认可。现在学校风气很好,干事创业的劲头很足,在这方面,我也感到了一种喜悦,一种成就感。

陈志文:我特别能理解那种成就感,问心无愧,关键是能找到支撑,自己就不觉得苦和累。

黄宝印:对。所以有时我想,我们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是一种身份角色,都是社会舞台的一份子,只有把你承担的社会角色和你的追求、价值甚至生命融为一体的时候,你才有幸福感。

陈志文:幸福感来自成就感,这个成就感来自于自己踏踏实实做出来的成绩。

黄宝印:是。所以围绕“崇高感”,我们在培养学生,在立德树人上,为学生做的所有工作都是最有价值的。同时一定要抓规律,特别是针对学生的时代特点,既要有责任感,更要深入研究规律。比如在学校从事学生工作的学工干部、辅导员等责任重大,工作很辛苦,经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紧急状况去处理,所以做到“第一时间发现”非常重要,只有早发现才能早处置,将苗头性问题提前处理在萌芽状态。但怎么能做到第一时间发现?我和同事们分享了几点体会:抓思想,对苗头性事情要多上心,多看一眼、多问一句、多听一耳,多根弦,思想上重视。抓节点,入学季、毕业季、考试季以及特殊时期等等,这些时候容易出现状况,一定要重点关注、及时关注。抓重点,摸排掌握重点人群,在心理上、精神上、家庭上、学业上、情感上等方面出现状况的,一定要及时采取有效办法,时时不能放松。抓骨干,因为学生和学生在一起,他们能随时发现同学中间出现什么情况,如果能够及时报告,就能够第一时间处置。抓制度,把这些带有规律性的有效做法不断汇集完善,形成指导性的工作文本,工作起来就会更有针对性和把握性,不断形成“第一时间发现”机制,最大可能地防止和避免以及处置好一些苗头性事件。

陈志文:我发现你讲到这些的时候,眼睛都是放光的,这就是育人。你讲到学生这些情况如数家珍,我特别感慨,你的变化还是很大的,从一个官员到学校书记,角色立马就转过来了,你讲到学生就很兴奋。

黄宝印:“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深深认同。在大学工作你要是不真心热爱教育、不热爱学生,那么就很难投入情感,也很难有幸福感。学校里有很多老师、干部、员工全身心热爱学生,默默奉献,无怨无悔,令人感动。当你看到学校这些孩子,就会觉得这是祖国的未来,心怀国之大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有时路上碰见学生,叫我书记,我就感到很高兴,因为他认识我,这个时候这种幸福感是无言的。

陈志文:面对鲜活的年轻人。

黄宝印: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教师是教育发展第一资源,没有教师就没有教育。所以在教师方面,我们必须为教师营造良好的教书育人和学术研究环境,营造为他们着想、为他们尽心服务的导向和氛围。如在职称评定、各种评奖、学术评价、职业发展等方面尽最大可能为他们着想,急他们之所急,在教师食堂、教职工子女入学、年轻教师宿舍等方面尽最大可能为他们着想,做他们之所需。比如,最近我们新开了教师餐厅,老师都非常高兴,不同学院、不同部门的老师们一起在食堂吃饭聊天,氛围很好。实际上因为条件所限我们做得还不够好,条件也一般,但是老师就很开心,很满足,所以为老师解除后顾之忧很重要。

我们最近研究盘活学校资产和住宿资源,为新入职的青年教师和干部提供免费周转住宿,适当收一定的管理费。我们每天在研究破解这些事情,这是师生希望我们办的事情,我们必须为师生办实实在在的事情,通过办实事让他们开心、满意,获得归属感、幸福感。

陈志文:是,我特别明显能感受到,你刚才讲到学生、讲到老师的时候特别兴奋,你给他们做了很多“服务”的事情。这让我想起毛主席曾经讲过干部的三个核心职能,搭班子、指方向、当后勤部长,你这是典型的把后勤部长做好。

黄宝印:这方方面面都需要深入研究,要把问题研究透,听取各方意见,最后民主决策。不然就会有遗漏,甚至有风险。

陈志文:担当是在搞清楚的基础上敢担当,不是乱作为。

黄宝印:对,所以我们要加快推进高校治理体系现代化。我觉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是对世界高等教育制度的重大贡献,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大学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是我们对世界高等教育的制度贡献,我们要有这种教育自信和制度自信。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充分发挥好制度优势,转化为办学优势,这是我们高校的使命。建设教育强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对我们高等教育工作者来讲,是一个非常光荣的重大使命。中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躬逢其盛,与有荣焉。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黄宝印与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合影

附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wlPc8BLKC85J76zDHdmvFQ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6328643990553564&wfr=spider&for=pc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