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学习强国:(郝旭光)避免“决策后的认知失调”
(来源:《北京日报》学习强国 2020-02-12)
为什么人们擅长为过去的行为寻找合理化的理由,却不擅长去从事已有理由应该做的行为?也就是说,人们很善于为自己的行为找到原因,而不善于从事有理由应该做的事。这就引出了“决策后的认知失调”问题。
决策是从两个及以上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方案的过程。选择一个,意味着放弃至少一个或多个。所以心理学家认为,决策会引起认知失调,换言之,认知失调或者产生认知失调的可能性是由已经做出的决策所引起的。
既然决策总会引起认知失调,那么人们决策后会怎么做呢?心理学家Brehm于1956年做过一个经典实验,实验中,女大学生购物后会从8种商品(烤面包机、收音机、秒表等)中得到1件赠品。实验者事先已经让这些女大学生对这8种商品进行偏好打分排序。他设计了三种情境:第一,让女大学生在最想要的2种商品中选1种。第二,让她们在最想要和不大想要的2种商品中选1种。第三,让她们直接拿走最想要的1种。然后,实验者把这8种商品混搭在其他40种商品中,让女大学生重新对这些商品打分。结果发现,在商品二次评价中,她们会高评价已选的,低评价未选的。在最想要的2种商品中选1种,失调程度最高;在最想要和不特别想要的2种商品中选1种,失调程度较低;直接拿最想要的1种商品,没有失调。
选民投票给某个候选人后,是否更加相信这个候选人会赢得选举?奥德·弗兰克尔和安东尼·杜布1976年发布了他们的研究结果。他们调查了刚刚投票和马上要投票的选民。在其中一个实验中,他们调查了加拿大某个省选举的选民。在另一个实验中,调查对象是加拿大联邦选举的选民。实验结果表明,相对于未投票的选民,投票后的选民更倾向于相信他们所投的候选人是最佳人选,而且最有可能赢得最后的选举。
为什么是这样?因为,做了就会相信,这是避免认知失调、保持一致性的重要理由。
由此可以看出,如果一个人在两种喜欢的选择中做出决策,他常常会通过高度肯定自己的选项,贬低自己放弃的选项来解决失调。
如何克服自己的不良决策习惯?如何解决自己决策后的认知失调问题?从指导思想上说,不要总是为过去的行为寻找合理化的理由,应该训练自己去从事已有理由应该做的行为,要从善于为自己的行为找到原因转变到善于从事有理由应该做的事。
解决自己决策后的认知失调问题,需要从心理学认知失调的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规律中来寻找方法。第一,理性决策。在决策前做足功课,严格按照理性决策的要求对各种备选方案进行全方位评价,总结经验,谨慎操作。对每一种方案的评价是将其与决策标准进行比较。评价方案好坏的依据是要达到的目标。评价决策方案好坏时,要用一致的、连续的、共同的标准。评价时,为了避免自己犯错误,应给自己设定一个魔鬼提倡者的角色,不断从各个角度提出拟选方案的不力之处,以便理性、客观地评价备选方案。第二,敢于认错。尽管经过理性、认真思考才做出了决策,在实施过程中和实施后,仍然有可能发现决策有副作用,或者有干扰因素影响决策的顺利实施,或者发现原来的决策是错误的,此时,要果断停止,不要拘泥于消除认知失调,总是寻找支持已经选择的决策的证据来证明原来的决策是对的。出现错误,要敢于认错。只有敢于认错,持续总结经验和失误,才有可能不断提高决策水平。
附原文链接:
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source=share&art_id=16612429498670476134&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share_to=wx_single&study_comment_disable=1&ptype=0&item_id=16612429498670476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