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长安:在学术研究中诠释热爱与坚持

(来源:《中华英才》2023-07-01)

正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李长安自己所说的那样,他的职业选择和学术兴趣具有很强的路径依赖。从读大学时候开始,他就对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内容感兴趣,成为大学教师后,他的学术研究一直专注于就业相关问题。时光流逝,其研究领域从当初的冷门逐渐演变为焦点热门,而他对研究的热爱与坚定从未改变。

在撰写学术论文和著作的同时,李长安十分注重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他撰写的“成果要报”和“内参”报告,多篇获得国家领导人批示和国家部委领导肯定。他担任国务院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就业领域专家首批专家专家、中华全国总工会“工会理论和劳动关系”首批智库专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人才流动中心青年就业创业指导“百人专家团”成员、中国劳动经济学会常务理事等社会职务,提出政策建议,对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出台起到了积极的参考作用。

勤奋治学 笃行致远

李长安出生于江西省抚州市南丰县,该地区是历史上有名的临川才子之乡,是唐宋八大家中的曾巩、王安石的故乡。李长安的父亲是县司法局干部,母亲是工人。“文革”期间父亲被下放,李长在农村出生,6岁时随父亲返回县城。父亲酷爱读书讲故事,每次父亲讲故事的时候,邻居朋友马上聚拢过来,身边会围起很多听众。在浓厚的文化家庭氛围影响下,李长安从小语文成绩特别好,但是他偏科严重,理科成绩较差。这种状况在李长安初中二年级以后发生了惊人的逆转,从初三起,他开始变成学霸。

1987年高考时,李长安以全县名列前茅的成绩如愿考取了北京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北师大)经济系。那个年代正是改革开放后经济思想大解放和经济理论大创新的年代。进入大学以后,李长安仿佛发现了新大陆,无论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还是在图书馆里读书读报,他对当时涌现的大量新思想新观点都颇感兴趣。作为一名经济学专业的大学生,李长安对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文章特别关注,像厉以宁、吴敬琏等著名经济学家的文章和对他们的采访报道,更是他阅读的重点。

本科即将毕业时,正赶上位于河北廊坊直属公安部的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来北师大招人,入伍穿军装显然是很有吸引力的选择,于是在1991年毕业后,李长安作为一名文职干部到这所部队院校任教。

在部队从教16年中,李长安从未停止在学术上的追求,他不断学习晋升,相继攻读了硕士和博士学位。1993年到1994年,李长安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助教进修班进修了一年,领略了后来赫赫有名的魏杰吴晓求等名师风采,受到了不同风格的专业滋养。

1996年,李长安考取了北师大的硕士研究生。从本科时期开始,李长安就开始关注劳动就业方面的问题,他的本科毕业论文已着眼于就业问题。读硕士期间,李长安通过研究发现,根据经济增长理论的一般原理,经济的持续增长能够带动就业的不断扩大,从而减少失业,降低失业率。可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20年及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失业率却不断增加。因此,他的硕士研究论文聚焦于“增长型失业”的成因及治理,专门探讨经济增长就业的关系。

2004年李长安读博期间考虑论文选题的时候,导师赖德胜教授跟他讲了一句话,他说你研究的问题一定要关注(社会)底层要关注最基本的民生问题”导师的谆谆教导使他铭记终身且成为他研究遵循的原则。李长安的博士论文得到了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3万元的资助是第一批获得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资助的博士论文之一。“申请提交要进行面试,时任秘书长卢迈教授一看到我的论文研究《转轨时期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赞叹说真是个好题目,并评价道‘你这个研究意义重大”博士论文完成后,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还专刊,整篇刊登了李长安博士研究论文的内容。这份经历无疑是对李长安所做研究的极大肯定及鼓励。

2007年博士研究生毕业后,李长安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离开了任教十多年的部队院校。 2009年博士后出站后,李长安加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重启为师生涯,开始了教学与科研教研相长的新阶段。 

研究成果屡获转化

2022年,在北师大经管学院成立40周年会议上李长安作为校友受邀发言,其中一句话道出了他的肺腑之言“我认为在所有的职业当中,当高校教师是最好的职业。”之所以对自己的职业充满热爱和满足感,李长安认为其中重要的原因是教学中能够自主开展研究自己的研究兴趣发挥到最大。

李长安有一基本信条——他认为做好本职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事,而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热爱本职工作我早期做农民工研究的时候,那时候研究相关问题很少,也不是热点。”正是出于热爱,他在没有丰厚回报的基本民生研究领域,锚定公共问题,甘守冷门,以学术敏感较早地锁定前沿问题,默默耕耘。

李长安是国内较早提出并科学论证“就业质量”的学者之一,而且在推动将“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提高就业质量”写入党和政府工作报告以及成为一项重要就业政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他早在2010年第3期《经济学动态》杂志上与赖德胜教授合作发表的《当前我国就业领域的主要矛盾及其对策》文章中,首次提出了要注重提高就业质量的问题,该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劳动经济》全文转载,并获得了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李长安撰写的《把提高就业质量作为就业工作的重心》刊登在全国社科规划办出版的《成果要报》2012年第3期,得到了国务院时任主管就业工作的副总理张德江同志的批示。

就业质量的提出,李长安和团队重要的学术贡献。研究报告里率先提出除了要增加就业数量高度重视就业质量。在解决就业问题方面,既往研究大多关注增加就业岗位,消除零就业家庭等涉及就业数量层面的内容。李长安以学者的研究敏感认识到,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需要有高质量劳动力队伍,在新的发展阶段提出“高质量就业”,这是时代环境的需要。当时提出这个观点是什么初衷呢?我们构建了一个包含多个指标的就业质量衡量指标体系包括工资水平社会保障工作环境工作与生活平衡等多个方面,目的是对劳动者予以全面关怀对于劳动者所关心的问题予以全面关注 

李长安主持或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国家自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十多项,并承担了国家部委和地方政府委托的多个研究课题,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余篇。他发表的文章,被相关“内参”、“成果要报”采用的数量达数十篇之多,其中不少被中办、国办采纳,或受到中央领导和部委领导的肯定性批示,转化为政府决策的参考依据。

从理论研究到决策咨询将研究成果转化成有益的政策建议,并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李长安诸多研究能够得到成果转化,这与他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密不可分。

对于研究资料的获取,除了查阅文献,李长安还需要通过直接座谈的方式收集相关的数据。比如研究农民工问题、超时加班问题、失业下岗人员就业问题等,常常需要到实地观察调研。

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李长安每年都会去拜访各类企业和劳动者“实地访问做研究的基础,因为只有去接触用人单位接触真实的劳动者,跟他们座谈才会获得研究的敏感。有东西光做理论研究的时候没有感触,只有深入生产线和工地,跟他们聊天的时候才能知道。通过座谈我发现了特别值得研究的点,比如说农民工的居住问题农民工的婚姻问题,后来这些问题写过相关论文关于农民工的基本生活,以前得到的关注并不多,因此李长安也做了很多呼吁,力图改善农民工的待遇

因为具有丰富的研究经历,李长安讲授的《劳动经济学》《中国经济热点问题研究》等课程,在课堂上可以加入大量鲜活的实际案例。他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除了教授基本理论之外,把基本理论当前的热点结合起来增加学生的听课兴趣。我讲就业歧视的时候除了讲模型数据,会讲到现在社会当中的比如‘35’年龄歧视农民工的身份歧视女大学生性别歧视等问题我会在讲课当中,进行理论与现实的结合用理论来解释当前很多现象,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他对研究生的学术要求比较严格。“我要求他们所有的事情要提前做。特别是在学位论文的写作方面,一般提前半年,就会要求他们认真思考自己的选题,包括充分准备好材料、数据、方法、文献等等。面试后已经明确录取的研究生,有些人还没有收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就已经收到我给他们布置的学习和研究任务。” 


 聚焦社会热点问题深入研究

李长安特别爱好写作有关经济或社会问题的时评,可贵的是他的写作热情一直保持至今。除了完成大量专业研究论文,他在媒体上发表时评文章达到1000篇以上他兼任《经济日报》《光明日报》《环球时报》以及“人民网”、“中国网”等多家媒体的财经专栏作家和特约撰稿人,基本上每周都有文章刊发,在媒体宣传领域具有较高的社会知名度。

坚持二字所显示的力量是对李长安辛勤付出岁月的高度凝练,从2005年开始写财经评论,到现在依然如此,迄今已经坚持了18年。我那时候刚读博士没多久,新京报开始约稿,稿件要求往往时间紧、质量高,有时候两个小时内要写1500字。那是第一次媒体约稿。真是特别锻炼,无论是在写作能力还是在问题分析上,都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了巨大的提高”此后李长安的时评写作一发而不可收,一直保持着较高的频率。

就是好几个小时,很多人感觉无比枯燥的事情在李长安这里却是极大的兴趣。每一篇文章都要求有点,写作过程当中特别能激发见解有些学术论文的想法是从写财经评论当中获得另外也是坚持。觉得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够让大脑不会停止思考是很重要的锻炼。”相较于学术论文,李长安把写财经评论当作见缝插针的休息。而且给我带来的一大好处就是我能随时追踪政策的最新动态和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时评写作也是李长安理论研究的衍生品,他把相关理论收集的数据放到评论之中,读者读起来比较容易接受。“我作为一个大学老师,既有创造知识、传授知识的职能,有传播知识的责任通过媒体平台,能够将我对国家经济政策与经济数据的解读、对经济理论的探讨,传播给广大读者。 

谈到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是否会加剧失业问题,李长安讲解,技术的发展对就业会形成两种效应一种创造效应,一种破坏效应创造效应就是技术发展,它会创造很多新的就业岗位破坏效是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会替代人。一个机器人在制造业当中,大概能取代11到12个但是从长期来看,创造效应要大于破坏效应。技术进步会扩大经济规模,最终推动经济发展重要的是,让劳动者在结构变换的过程当中能够尽快适应技术变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关注民生问题,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怎样化解就业矛盾?经济下行阶段怎样扩大就业怎样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这些热门话题对李长安的研究提出了很多新的课题和挑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李长安认为,实现充分就业是高质量就业的前提,如果社会没有实现充分就业,很难保证劳动者有高质量的就业。

李长安提出,无论是实现充分就业还是提高就业质量,加强对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我们看到,一方面很多在找工作,但是另外一方面好多企业招不到人就是劳动力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当前,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而职业技能培训是缓解结构性失业的关键所在。

经长期努力和积累,李长安担任了国务院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就业领域专家库首批专家总工会工会理论和劳动关系首批智库专家、人社部全国人才流动中心青年就业创业指导“百人专家团”成员等社会职务。把研究成果转化成社会的需要是一个学者应该做的,我觉得是分内之事。如果研究出来的东西能够得到政府或者企业认可能够变成政策或者实际的措施得到应用推广这本身是成果转化非常重要的一个目的。而且通过担任政府部门的顾问参加社团组织,也使我自己对国家的政策对市场企业的需求有了更多了解,也扩展了我的研究范围。是一种相互促进。

李长安曾多次获得学校“优秀教师”、“科研标兵”荣誉,他的著作及论文也曾获得多项省部级奖励。回首曾经的教学生涯,当问及李长安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时,他坦诚地说:“我们要热爱本职工作。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本职的任务要求,比如当学生,本科阶段是好好学习的阶段,研究生阶段好好做研究的阶段。我发现一些年轻人,处理不好主业与其他业余活动关系那么到应该完成阶段的时候,如果达不到对应的目标,就很容易产生焦虑感另外,我觉得要看长远,因为有些东西短期可能收益比较小比如说像做研究,一开始都是很苦的,没有什么收益,但是要持续做下去只要长期努力下去,我相信一定会有回报不仅有职业发展的回报,还有社会认可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