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时报》:(吴英杰)保障性住房让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有宜居”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2023年8月29日)
在心仪的城市里,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小窝”,这是在城市奋斗的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困难群体,对拥有一处稳定住所的美好向往。
住房问题关系民生福祉。10年来,我国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完善,累计完成投资14.8万亿元,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5900多万套,圆了1.4亿多名群众的“安居梦”。
8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的指导意见》。会议强调,要做好保障性住房的规划设计,用改革创新的办法推进建设,确保住房建设质量,同时注重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
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保障性住房建设历来受到各方重视,今年以来,多次高层会议均提出要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让更多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困难群体实现“安居梦”。
从“住有所居”迈向“住有宜居”
2021年,在北京市门头沟的诺德彩园,张丹购买了一套两居室的共有产权房。
张丹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决定购买共有产权房的原因在于,一方面,房子的首付款在支付能力范围内,压力不会太大;另一方面,临近S1线桥户营地铁站,步行大约5分钟左右,交通便利,出行方便,日常通勤时间大约一小时,也在接受范围之内。“无论是户型,还是居住条件,都是比较满意的。”
袁华是一名京东快递员,2017年住进了位于北京市房山区的原香漫谷公租房。
“房子虽然只有50多平方米,但有独立的厨房和卫生间,每月的租金不到800元,更重要的是离家近。”袁华对这个“小窝”很满意。
得益于北京市顺义区推出的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于鑫住进了万科泊寓28街区店的一套36平方米的LOFT公寓。“月租金不到3000元,独立卫生间、开放式厨房、电视、冰箱等家具家电齐全,不仅小区环境好,而且居住安全有保障。”于鑫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她终于不用住合租房了,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立“小窝”。
“新市民和青年人等住房困难群体对保障性住房的主要诉求集中在价格适中、面积足够、稳定性高、基础设施完善等方面,以满足他们在城市安居乐业的基本需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北京)开放研究院日本研究中心研究员吴英杰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房地产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张英杰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保障性住房的目标群体而言,一方面,居住需求集中在“住得起”和“住得到”。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有超过70%的青年群体主要靠市场渠道租房子,而部分热门区域由于租赁供给结构失衡导致一些房源价格涨幅大,此外,房型不合理、房源本身质量、所在区位、周边配套服务条件等不理想,也都进一步加剧了优质房源价格高、租房成本负担较重的现实。因此,在人口流入型大城市,保障性租赁住房的需求相对较大。
另一方面,需求还侧重于“住得好”和“住得久”。保障性租赁住房的空间适配度和管理服务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也直接影响了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职住平衡”或通勤便利是重要考虑的因素,如轨道交通的可达性,公共交通的便捷度等。同时,租赁关系的稳定性、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的完备程度、所在社区的治理服务现代化水平也与租房群体的体验感和幸福感直接相关。
住房保障体系建设仍待进一步完善
“保障性住房为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困难群体提供了可负担的住房选择,缓解了城市住房紧张问题,确保更多人能够获得合适的住房。”吴英杰认为,保障性住房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维护社会的稳定具有积极作用。
不过,吴英杰表示,目前,很多地区的保障性住房供应不足,难以满足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困难群体的需求,而且一些保障性住房位于城市边缘地区,交通不便、基础设施不完善,房子质量不高、舒适度差,影响居住者的生活质量。此外,一些地方的保障性住房申请和分配机制也不够透明、公平,应改进申请和分配机制,确保公平合理。
于鑫希望,保障性住房在考虑低价的同时,更要提升住房品质和交通出行的便利性。
“共有产权房装修质量仍有待提高,只有在房子的细节上下功夫,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张丹期望,共有产权房政府的产权比例能进一步降低。
保障性住房如何更好地满足不同群体住房需求,张英杰认为,应积极响应多层次、多元化的居住需求,保障性住房供给应进一步关注各类为城市提供基本服务的务工人员和劳动者(如快递物流、餐饮、外卖等领域),还可以与产业园区和大型企业合作,储备好符合“蓝领工人”居住需求的住房。同时,加强专业经纪服务,提高供需匹配效率。
吴英杰建议,针对不同群体的住房需求,建议采取灵活、多样化的措施,确保保障性住房能够真正满足居民的实际需求。“应将保障性住房布局在更便利的区域,并提供足够的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学校、医疗机构、文化娱乐设施等,实行长期可持续管理,以提升居住者的生活质量。”
“在注重硬件的同时,也需要兼顾软件。”张英杰表示,要关注租赁群体的归属感,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础上,推进“租购同权”等问题,逐步补齐在落户、子女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配套服务上的不足。(记者李晓红)
原文链接:https://jjsb.cet.com.cn/show_530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