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先进典型

[人物] 范黎波:科学研究要不畏艰辛

2010-03-24  点击:[]

校新闻网讯(记者 窦思颖)近日,范黎波教授作为我校推荐人选,入选2009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范黎波工作上取得了成就,但他谦和、不摆架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风格,给记者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甘于奉献

范黎波教授1989年参加工作,执教于我校国际商学院,主要研究领域是跨国经营、战略管理、创新理论与企业理论等,多年来,他培养出了很多优秀毕业生,带出了很多优秀的青年教师。当问及他对多年教学的感受时,范黎波说,教师工作要想取得成绩,需要一个很长的投入和产出过程,需要长期的积累和铺垫,因此教师要甘于奉献,默默无闻,潜心研究。很多时候,一个新理论的建构和解构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和准备,这个过程非常辛苦,要不计名利,坐得住。很多时候,这些付出未必能够得到学术同行的认同。作为教师中的党员在这方面要起先锋模范作用,不计名利,积极投入到教学和科研前沿。

范黎波说,教师做科研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这个环境既是指学校良好的制度环境和科研文化建设,也需要老师的自身努力,多参加学术活动和教学研究活动,以促进学术氛围的形成。从教育规律看,教师、科研梯队和学术环境三者很好地结合是产生高水平学术成就的基本条件。

在教学之外,范黎波主持并完成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研究课题。他说,一名学者,只有承担了国家级或省部级课题,才能够使自己的研究更好贴近国家价值和利益导向,使自己的学术研究形成稳定的研究领域,更加具有全面系统并具有前沿性。为了确保课题研究产生溢出效应并具有持久性,范黎波提出了“数据库推动理念”,即通过创建自己的数据库,持续性地对面板数据和截面数据进行系统更新,确保学术研究的长期性,避免重复研究。

范黎波主张理论探索型案例研究,以此提高自己研究的实证水平,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实践。范黎波认为,现在课题申报和研究存在着许多问题,最大问题是很难形成稳定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团队,基本上在延续一种“师带徒”的传统模式,这使理论创新存在难度。当今世界理论研究发展很快,这需要更多的优秀学者专注于某个领域潜心做研究,这样才能够实现理论创新,取得更多的研究精品,产生更广泛的学术影响力。在这方面,由于科研评价机制障碍,大大延缓了高效研究团队的组建。

当记者谈起他入选2009年“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时。他说,入选过程评审严格,能够入选是对教育工作者所付出努力的重要认可。入选不论是对学校、学院还是个人都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荣誉背后的社会认可,对每一位学者来讲十分重要。2009年,范黎波还获得了学校颁发的“杰出贡献奖”,他说,“ 这是学校对我教学科研工作能力和付出努力的肯定。”

范黎波说,他所进行的课题研究与我校特色结合紧密,对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范黎波介绍到, 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从2000年开始提速,虽然起步晚,理论少,但在发展中探索成败案例、建立起框架所形成的稳定理论模式尤为重要。

201032日在《光明日报》理论版发表的《新国际分工体系下中国制造的地位与战略选择》这篇文章,系统阐释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模式。为了使记者更易理解,范黎波打了个比方:一个年轻人去追赶一个中年人,他不像中年人那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也不具备存量优势,但是年轻人可以通过强学习能力、强创新能力和强整合能力获得增量优势,即他可以在很短时间里跑得很快,这就是年轻人优势所在。正如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其必须依靠这种增量优势。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迅速发展,而我对中国走出国门到境外收购外国企业典型案例和课题的研究对促进中国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鱼”和“熊掌”兼得

有人认为,教学与科研就如同鱼和熊掌,始终无法兼得。然而,对青年教师来说,做好这两项非常关键。由于科研要比教学投入更多的研究,所以,老师们更愿意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中,而忽视了自身的科研投入。范黎波认为,教学是传播知识,科研是创造知识。青年教师应把40%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把60%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科研上,这是因为人的创造力是有年龄段的,一般过了最佳理论研究年龄段后,人的创造力就会大打折扣,因而要趁年轻时多投入科研,开展理论研究。范黎波说,科研与教学并不矛盾,科研多投入并不意味着教师投入课堂时间减少,反之,教师可以把自己的研究理论应用在课堂上,通过案例引发学生讨论,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去思考,脱离干涩的“啃书本”,代之以师生共同探讨式的开放性教学。

我愿为本科生上课

范黎波是硕士生、博士生导师,每天很忙,但他坚持为本科生开设《管理学原理》课程。他深情地说:“我一定要给本科生上课,虽然战线可能拉得很长,遇到的问题也很多,但这是教师对学生的责任,不仅是我,现在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这样做。我们需要向本科生展现理性思维和逻辑推导能力,让他们能够享有优质教育。”

他高兴地说,在担任副院长的几年里,他和全体教师一起努力,浓厚了学院的学术氛围,促进了学院知识的流量和存量增加,更多的教师愿意进行科研投入。同时各级领导在精神和经费上都对学院科研工作给予了莫大支持,这是他潜心科研的动力。他激动地说:“这不是空话、套话,若不是党、国家和学校给予教师在科研方面精神和财力上的支持,仅凭个人努力走在科研的道路上恐怕会更加艰难。”

谈到刚刚闭幕的“两会”,范黎波说了两点他最深刻的感受:一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一定要在实践中得以实现;二是“两会”中对人本和民生提得较多,百姓的尊严得到了尊重,因为每个人都有享受改革发展成果的权利。一名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应远远大于其在乎的个人名利,这是范黎波始终坚持的原则。

现在,范黎波教授最大的愿望就是凭借自己的努力,与商学院全体干部教师一起,使商学院在而立之年再上学科建设新台阶,使国际商学院在学科建设上取得更大的成绩。

(本文首发于校报2010年3月20日总第6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