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先进典型

[人物] 桑百川:醉心于中国对外开放经济理论研究

2010-01-26 晓风 点击:[]

桑百川:醉心于中国对外开放经济理论研究

/方文

在惠园的大家庭中,有一位著作等身的“大学者”,他与惠园中另外一名著名学者林汉川先生,因名字中均有一个“川”,而被惠园师生并称为“二川”。

桑百川,经济学博士、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国际贸易学会理事、北京台湾经济研究中心理事。曾出版《区域开放战略论--倾斜政策与全方位开放》、《外商直接投资下的经济制度变迁》、《外商控股并购国有企业问题研究》、《外商直接投资:中国的实践与论证》等专著、《走向开放的中国经济》、《跨越贫困———改革开放20年的中国经济》、《中国对外开放全书》等合著,共28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1993年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首届中青年学者十佳科研进步奖;1994年被评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002年被评为学校首届十佳教师;2003年获五一首都劳动奖章。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新世纪优秀人才。

桑百川先后有10篇论文获得校、北京市及全国性优秀论文奖。其中,1998年“正确对待外商投资企业市场占有率提高问题”一文获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论文奖,1998年《中国企业集团研究》获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001年《外商直接投资下的经济制度变迁》获第二届全国外经贸研究成果著作奖,2004年“跨国公司本土化与中国的选择”获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论文奖。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十五”社科规划研究课题、中国商务部项目、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招标项目以及地方政府课题10项。

在与记者将近一个小时的交谈中,桑教授谦恭的态度,对学术研究的执著和痴迷,对教学工作的全心投入和热情,对学校发展和学科建设的倾心关注,深深感染着我,让我又一次感受到贸大学者的赤诚情怀。

为中国的改革开放献计献策

桑百川教授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国际直接投资(中国利用外商投资);中国对外开放;经济体制改革。

对于自己锁定的研究领域,桑百川教授强调了它们之间的相关性。桑百川教授读研究生时,从导师那里最早接触到研究中国经济特区的第一手资料和思想观点,并有机会在经济特区做了两个月调研考察,从那时起,就对区域经济开放这一研究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多年对经济特区对外开放、沿海地区对外开放和内地对外开放的研究,深刻感觉到开放的重点是利用外资。

桑百川教授说:在对外开放过程中,中国的对外经济贸易的战略、体制、政策和法规发生着深刻变化,而市场取向的改革逐步使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开放与改革互相促进,构成了中国持续高速增长的重要动力。把对外开放、利用外资和经济体制改革结合起来研究,才能更好地把握中国的改革与发展脉络。桑百川教授正是将对外开放、外资投资与经济改革紧密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谈到这里,桑教授笑着说:在研究外资中,我和其他经贸大学学者的研究有所不同,我重点是从制度变迁的角度研究外商投资问题。我认为,中国的对外开放在利用外商的过程中,推动了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而外商投资的变化,也有利于吸收外商投资,有利于外商投资的发展。一定要将对外开放、利用外资和经济体制转轨结合起来研究。桑百川教授自信地说:做这个研究,我有一定优势。在我读经济学专业时,中国的经济体制的整体改革全面启动,我比较系统的学习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也非常关注经济体制改革的热点,对于很多学术研究的状况比较了解,积累了很多这一方面的资料。来到经贸大学,学校的学术环境给了我学习感悟对外开放、对外经济贸易问题的机会,接触到许多研究这方面问题的专家学者。这样,我可以把对外开放与经济体制转轨结合起来研究,找到自己的学术定位。

谈到自己的研究成果时,桑百川教授谦和地说:1996年我在研究改革开放时,觉察到中国的改革开放将会由区域开放向全方位开放方向发展,未来的政策怎样配套调整才能均衡满足全方位开放的格局呢?针对一系列问题作了深入研究,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专著《区域开放战略论--倾斜政策与全方位开放》;1997年有幸参加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的课题组,研究确定中国对外开放的战略和方向,为十五大报告的起草做基础性的准备,在课题研究中,提出了通过对外开放、利用外资,可以有效推进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国经济体制转轨输入外部变量的想法,在课题研究中,比较系统地分析了对外开放和经济制度变迁、对外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问题,2001年出版了专著《外商直接投资下的经济制度变迁》,这是国内比较早地系统提出和阐述以开放促改革和发展思想的著作,并获得了全国外经贸研究成果著作奖。

90年代中后期,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发展,特别是外商投资的快速增长,学术界出现一些观点:认为外资企业抢占了国内市场、挤垮了民族经济、冲击了民族品牌、垄断了中国市场。针对这一观点,桑百川教授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其中“正确对待外资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问题”一文获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论文奖,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在教授“中国市场经济理论”课程当中,更多关注到中国各个领域中经济体制改革遇到的问题,2005年出版著作《中国市场经济理论研究》,这本书不仅探讨了中国的对外开放问题,而且更多地阐述了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政府职能的转变、宏观调控和经济运行等多方面问题。2005年完成教育部课题时,出版了《外资控股并购国有企业问题研究》一书,并获得中国商务发展成果著作奖;桑百川教授还跟随导师,介入了两岸经贸关系的研究,并担任北京台湾经济研究中心的理事。谈到这里,桑百川教授笑着说:我是针对中国的改革开放本身遇到的问题,进行理论的分析和梳理,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形成了一些研究成果。

目前,桑百川教授正在主持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项目“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自主创新”、教育部应急项目“对外开放三十周年:回顾、评价及趋势”、商务部课题“中国利用外资三十年”。

科研教学要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在谈到自己的科研与教学工作时,桑百川教授充满感情地说:科研工作本身要占去很多的精力,几乎没有更多的休息时间,每天都要围绕科研问题开展研究工作,做学问一定要能够甘于寂寞和清苦。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教学是基础,我们做的研究要服务于社会、学生、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的交流沟通,是我的最大乐趣。经贸大学的本科生素质很高,教学过程中能够有很好的想法并能提出针对性的问题,这就促使我们的教师去思考和研究。我认为本科教学重点是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打好基础,同时不能局限于书斋式的教育,教师要关注更广泛的社会经济问题,注意学生的需要;研究生的构成多样化,思考的问题也不尽相同,对于研究生的培养要注意培养研究能力,掌握研究方法,启发研究生学会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博士生应该注意培养独立的研究能力,要多参与导师的研究课题,学会论证问题,鼓励多写论文多发表文章,这样走向社会后才能与博士生称号相匹配。

桑百川教授特别强调,博士生的教学工作是身教胜于言教,博导的工作绝不仅仅是指导学生写一篇论文,而是要引导学生的研究兴趣,引导学生做人的品质,让学生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准,这才是最重要的。只有让学生学会做人,才能有资格去做学问。

桑百川教授感言道,大学教授的学术能力是强项,但是与社会接触相对较少,应该将我们的研究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而不是简单的在学术圈里被认可。学术圈很小,社会的舞台却很大。学者们要关注社会提出的问题,了解社会经济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的学术成果,运用到课堂上,才能对学生有更多的帮助,对社会起更大的作用。

桑百川教授强调,教学和科研的关系非常密切,学者一定要教学科研并重。经贸大学是站在对外开放第一线高校,中国的对外开放和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日新月异,现在又是中国转轨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政策、经济运行的环境、状况都在不断变化,教学如果不能跟上这一变化,不把这一变化中的研究成果运用到课堂上,学生掌握的知识一定是滞后的。我们的科研一定要服务于社会,更要服务于学生。

学术团队建设任重道远

桑百川教授对经贸大学充满了深厚感情,对学校的发展有自己的思考和看法。他说,经贸大学各类专业的设置应用性很强,这是我们的优势,它使学生可以很快融入到社会,但应注意拓宽理论平台。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应用性知识会发生变化,如果基础理论不扎实,就会使学生没有后劲。我们要注意将应用型学科和基础理论型学科相配合。教授感慨道:经贸大学没有理论经济学的一级学科,经贸大学也是财经类大学当中唯一没有经济学院的大学。我们的理论经济学相对要薄弱些,应该尽快尽量的去弥补。经贸大学近些年的学术队伍有了很大改进,但是存在着严重的“各自为寨”的现象,没有形成很好的学术团队。学科带头人应该加强组合资源的能力,加强团队的配合,带动更过的人参与到课题的研究中来。

(首发于2008420日校报,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