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民:课堂就是人生大舞台
记者 辛闻
他是拥有2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有着30余载教书育人的经验,更有一颗燃烧自己、照亮未来的大爱之心。他,便是“育人标兵”———王志民教授。
身教重于言教
30年如一日,他始终坚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科研工作一线,2008年获北京市教育工会颁发的“教书育人·从事教育工作30年”证书。30年来,他平均每周授课不少于10学时,潜心攻读原著,经常利用公休时间搞调研,花费大量时间收集到详实的资料进行备课,坚持设计好每一节课,讲好每一节课。他总是用“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来要求自己,总是说“课堂就是人生大舞台”。
曾有多名学习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在听过他的课之后,决定报考思想政治理论专业和国际政治类专业的研究生,如今已有数名学生成功考取该专业研究生。他说,不敢妄言自己能够感染多少学生,但相信在自己的课堂上一定有人会受到启发,从中汲取人生智慧和生活哲学。
在课余时间,他一直兼任多个年级学生的本科生导师,并积极参加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他督促学生制定学习计划,指定参考书目,利用休息时间与他们见面,检查他们的学习情况,并给予具体指导。他多次带领各学院同学参加北京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年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会学术研讨会,学生们普遍反映参加学术会议,受到了高层次学术熏陶。许多学生毕业后经常回校找他请教思想政治理论方面的问题。
在谈到从教感受时,他十分动情地说:“我愿把教师比作一个慢慢燃烧的蜡烛,尽管它可能没有熊熊火光那般绚烂,但只要能照亮别人,给予学生启发,便是我最大的满足。”
牢记党员教师身份
王志民教授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党员,必须做到“带头学习提高,带头争创佳绩,带头服务师生,带头遵纪守法,带头弘扬正气”。教师党员必须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严格要求自己,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本职工作。
他热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岗位。授课时,他常从激发大学生爱国入手,从古代仁人志士讲到现代革命先烈,强调个人成才必须与国家和民族命运结合起来。面对当今社会,他认为,要大胆地讲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大胆讲出新时代大学生必须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他的讲课方式不但没有遭到学生不满,反而获得学生认可,赢得学生好感。曾有两名维吾尔族学生,在听他讲课后深受启发,主动与他在课后交流。这两位维族女孩坦言,她们既认为新疆是中国的一部分,又同情和支持东突,王志民教授听到此事时受到不小的震撼,当即便从历史和现实出发,特别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自决权理论来引导这两位同学,并在之后的课堂上,适当讲解关于东突事件的缘由,逐步地使维族学生思想意识发生转变,解决了她们的思想认识问题。
投身学科建设
王志民教授是北京市思想政治理论学科带头人。作为学校全球化与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所所长、思政教研部学术委员会主任,他在学科建设上做出了不懈努力,他始终坚持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带科研,并先后主持或参与完成北京市、人民银行总行、北京高教学会等5项省部级科研课题,主持或参与完成4项校级教学和科研课题,撰写学术专著6部,主持或参与编写包括教育部重点教材在内的8部教材,发表60多篇学术论文,在中国对外开放和对外战略研究方面产生了较大学术影响,科研成果多次获奖。
作为有丰富教学和科研经验的中年教师,他平时总是指导和督促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他把自己的讲稿和多媒体课件给每一位任课青年教师,并坚持听青年教师的课。王志民教授还担任青年教师的指导老师,帮助青年教师制定教学和研究计划,督促和检查他们的教学科研工作。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无比热爱,他依然默默耕耘在学术沃土上,激情满怀地活跃在三尺讲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