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雷锋精神活动专题

[特稿] 跨越三千公里的牵挂


发布时间: 2012-03-04 00:00    浏览次数: 次   编辑: 晨欢

跨越三千公里的牵挂

记者 李慧

20119月,一封署名为“对外经贸大学新闻网记者团”的亲笔信被寄往甘肃会宁,一座艰难扎根在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交界的小县城。这里,见证了新石器时代人类文明的诞生,也聆听过红军会师时的喧腾号角。但如今,贫困似乎成为了会宁县的标签。无数孩子的梦想在这里发芽,又被厚厚的黄土迅速掩埋。马冰娟就是其中的一个。

小冰娟家中共有六口人,人均年收入不足300元。在一张07年拍摄的照片上,小冰娟身后是铅灰色的平房,脚下是无尽的黄土。年仅10岁的她站在烈日下,身着陈旧的红布衫,双眼直直地盯着镜头,黝黑的小脸上写满了羞怯和茫然。

10岁的小冰娟

小冰娟是新闻网记者团爱心帮困项目的对象之一,这一项目共捐助了包括小冰娟在内的三个会宁孩子。2007年,在党委宣传部老师们的积极支持下,“星火助学项目”被介绍进团,得到了其他团员的热烈响应。最终,大家决定稿费中为每个孩子捐出400元,以支付孩子们一年的学费。团员们也会定期写信,以哥哥姐姐的身份给孩子们关心和鼓励。这一帮就是六年。新闻网每一任团长退团前,都会把这件事认真“托付”给下一任团长,让爱心像接力棒一样不断传递。

这一次,爱心的接力棒被传到了策宣部王思琪的手上。接到任务后,王思琪当晚便动笔写信。“当时心情特别激动,好像在写信给奥巴马。”王思琪笑着回忆道,“在信中,我问候了她的生活学习,也给了她一些建议。比如,我告诉她学习不要太累,要多参加体育锻炼。”一封六百字的短信,足足花了王思琪一个钟头。

几个月后,新闻网收到了小冰娟的回信。小冰娟在信里兴奋地 “汇报”着自己的学习成果,她考上了县初中,还在期中考试中取得了好成绩,获得了一张奖状和一个笔记本,她像小大人一样在信中叮嘱道:“天气变冷了,哥哥姐姐们要多注意身体,也别忘了给我寄信。”随信附有一张小冰娟的近照,照片上的小冰娟梳着精神的短发,穿着鲜艳的绿上衣,双手环抱在胸前,充满着自信和朝气。看到这些,王思琪开心地说:“我们不断的捐助让她能像其它孩子一样学习生活。我特别为她高兴,也特别有成就感!”

小冰娟还为新闻网寄来了她花一个周末画成的简笔画,在画的顶端,小冰娟工整地写着:“送给我亲爱的哥哥姐姐们,爱你们的小冰娟。”爱,这个郑重其事的表达让人心头一暖。

小冰娟的来信、照片和简笔画

201235日,又一个雷锋纪念日即将来临,新的时代,雷锋精神被赋予了更加深刻丰富的内涵,但助人悦己的本质却在岁月中沉淀为一种永恒的力量。三千公里外,新闻网伸出的援助之手连接着小冰娟的感激之心,“雷锋”这个名字就在这样的帮助与回馈中得到传承,并深深植根于每一代人心中。

延续六年,横跨三千公里,小冰娟不知道,六年间,信那头的哥哥姐姐换了一批又一批,他们来自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年级,不同的专业,彼此之间甚至并不相识,却都曾在新闻网拥挤的办公室里为她写下真挚的话语。六年间,小冰娟从小学三年级升到初中一年级,照片上的她从迷茫内向变得自信开朗,时光见证着成长,这份成长有关爱心、奉献、感恩,它注定将比新闻更长寿,比文字更生动。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