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 新 动 态

[成就] 国际商学院:规范管理推进品牌效应


发布时间: 2010年05月06日 00:00    浏览次数: 次 编辑:晓风

国际商学院:规范管理推进品牌效应

记者 吴文菁

近日,记者就国际商学院从第十次党代会召开以来,在党建、学科、人才培养、学院建设特色等方面取得的成绩,采访了原国际商学院分党委书记兼副院长王丽娟教授(王丽娟教授现为教务处处长,范黎波教授现为国际商学院分党委书记)。

王丽娟说,五年来,国际商学院遵循学校“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方针政策,积极探索,不断发掘自身优势,加强与社会、企业的衔接,开拓新领域,推进学院国际化,寻求自我创新,各方面工作齐头并进,成果丰硕。

提升党建工作地位 促进学院全面建设

国际商学院按照校党委的整体部署,结合本院实际,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党建工作及思想政治工作取得重大突破。五年来,国际商学院坚持党政连动,以进一步提升党建工作地位、作用为重点,把党建工作与学院其他工作紧密结合,促进学院各方面发展。学院开展的党员先进性教育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培育、提升了党员的党性,凝聚了人心,使党员自身得以洗礼,呈现出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五年来,党员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战斗堡垒作用更加明显。她介绍说,国际商学院通过召开党政联席会及党政联席扩大会,来决定学院发展及学院重大事项,加强组织建设,使本院党建工作更加科学、务实,贴近党员。学院领导还提倡在日常工作中,院长、书记共同对学院工作负责,加强沟通。对于学系一级,则主张学系主任和支部书记互相配合,防止孤立开展工作。学系支部更是通过主题党日活动,实现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连续几年,国际商学院总支及各支部紧密结合学院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开展活动,效果显著。国际商学院党总支发挥政治核心和保障监督作用,结合科学发展观不断创新,提出多项有效措施,建立发展了科学管理、科学育人、科学凝练培养模式,为本院的各项工作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和组织架构基础。

不断探索力求创新 学科建设硕果累累

第十次党代会以来,为了实现跨越式发展,国际商学院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搭建有利于学术交流、学术合作的平台。通过成立研究中心、与其他学院建立虚拟平台等,发挥研究基地作用,促进教师科学研究的同时,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学院还积极推进学院、学系开展各种学术论坛,各种学术活动活跃,深受教师及学生的欢迎。

为鼓励多出科研成果,学院陆续出台相关政策,全面考虑科研与教学,更新完善了学院科研奖励办法,科研成果年年都能够登上一个新的台阶。商学院引进的海归教师并不算很多,在科研方面学院注意发挥本土教师的积极性,为他们搭建平台,创造条件。2005年至2009年,学院获得了教育部科研项目14个,北京市科研项目11个。五年间,学院国际发表论文数目多达25篇,其中多篇论文被SSCI收录。学院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的项目数达到了20项。

国际商学院不断创新,加强对教育规律的探索,在教育部一期质量工程的建设中取得丰硕成果。目前,国际商学院拥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试验区、1个北京名师奖。同时,商学院拥有9个国家级精品课程和7个北京市精品课程,其中尤为突出的是4个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这在全国也是名列前茅的。国际商学院教材建设也很突出,共有12本教材荣获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8本教材被纳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这些荣誉从侧面反映出商学院的高水平教学。国际商学院另一重大突破就是博士生招生发展迅速,学生结构更加完善。自2005年以来,学院博士生数量已达48人。

商学院研究生教育颇具特色,硕士培养成绩突出。首先,打响了国际商学院EMBA MBA品牌,学院针对MBA教育做了很多方面的改革和尝试,不断加强MBA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努力提高MBA生源质量,完善MBA培养体系,取得显著成果。学院的MBA质量保证体系成果曾荣获2008年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得到了社会高度评价以及国家认可。现在,学院的IMBA(国际MBA)项目经过几年的运作,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扩大了学院的国际影响。该项目的学生来自国外,全英文授课,在国内MBA 教育中处于领先。商学院对外合作办学成绩斐然,尤其是中法合作项目,连续几年在对外合作项目中名列前茅。

在《世界经理人》周刊和《首席执行官》杂志联合主办的“中国最具影响力MBA”系列排行榜中,商学院连续几年排位在前十。商学院院长张新民(张新民院长现为我校副校长)连续荣获中国十大最受尊敬商学院院长殊荣。

在这些成绩面前,国际商学院没有停步不前,在院领导带领下,学院上下依旧在进行自我探索,力求不断创新,再创佳绩。2008,国际商学院第一期《学科通讯》出刊。同年,“促进学科建设与发展资助条例”颁布。这些都标志着商学院学科建设进入了更加规范有序的建设时期。

引进人才作用显著 本科教学彰显特色

五年来,国际商学院人才培养建设水平不断提高,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生培养教育都不断取得进步。

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学院依照十次党代会要求,按照学院教学、科研需求,以人为本进行管理、建设,加强了人才引进,并深度挖掘每一位老师特点,让每一位教师在其岗位上最大程度发挥其作用。国际商学院人才引进方面的最大特点就是积极挖掘并引进成熟型人才。新引进人才为商学院注入了新力量,带来了新气象,无论是在科研还是在教学方面,都发挥了良好作用,取得可喜成果。同时,学院提倡人才引进与内部人才培养同时进行,创造良好的激励机制,从而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商学院教师队伍学历结构不断优化,目前,专业教师中,博士生占到了74%,硕士占到了20%,为确保教学水平提供了有力保证。

在人才培养方面,商学院注重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积极创新。学院将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通过与ACCA CGA合作,开设国际化会计方向。该方向的培养与国际接轨,深受学生欢迎,社会对ACCA CGA毕业生非常关注,就业质量名列前茅。此外,2007年商学院会计学本科教育通过澳大利亚注册会计师协会认证,2009年我校成为内地首家通过香港会计师公会评审的教育部直属大学。这些为商学院复合型人才培养开辟了新模式。学院积极开展人才培养和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模型模拟教学成为特色品牌,通过办网站,进行互动教学,不断总结经验,发扬优势项目并弥补自身不足。通过参加国际(企业)竞赛,如欧莱雅全球在线商业策略竞赛等,学院将社会资源与教学资源相结合,把竞赛模式移入课堂,使更多同学受益。比赛中,同学们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模型模拟教学还带动了实践教学,学院新开设的试验课程广受欢迎。同时商学院积极尝试精英、拔尖人才教育培养的探索,2009年新建了全球管理实验班、全球营销方向等。荣誉学士项目推进顺利,取得阶段成果。

国际化特色鲜明 推学院品牌建设

国际化是国际商学院的特色,多年来学院并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不断探索,张新民院长在国际化特色建设方面的很多观点引领商学院国际化特色不断深化。他提出“国际化不等于模仿”、“国际化不等于高质量”,并指出,要实现从国际化的商学院到商学院的国际化的转变,学院要不断探索、实践,通过双语授课和原版教材使用等,使课程体系国际化、教材国际化、师资国际化、教学方法国际化、学缘国际化、教师(管理)国际化、学生活动国际化、就业国际化等,使商学院国际化特色逐步朝着全面、立体、深层次国际化方向努力。

在学院准备申请国际认证过程中,学院领导班子深深感到,学院未来发展首先需要明确学院的愿景和发展目标,经过全院上下讨论,商学院确定了学院愿景,即成为中国领先的商学院,让本院上下目标一致,并确立了学院使命:“创造管理新知,培养高素质、全球化工商管理人才”。2009522,国际商学院院徽正式发布。学院把学院愿景、目标和院徽推广作为品牌宣传,向社会发布。王丽娟书记说,建立国际商学院品牌对于学院各方面工作都产生了良好作用。首先,商学院Logo的推出,便于媒体宣传,从而不断扩大国际商学院的知名度。这既有利于商学院与市场、社会对接,也建立了良好的平台,让商学院教授走向市场,扩大学院影响力,使学校与社会、企业形成了良好的互动。

品牌效应增加了商院教授及学生的自信及归属感,大家愿意为学院发展作出贡献。品牌建设形成的自身文化,代代相传,让学院成为学生发展的大后方。在25周年院庆时,商学院邀请众多校友一同庆祝,借机建立起有规模、规范化的校友机制,激励在校学生,为学院建设提供良好建议,给予一定支持。同时,也培育了学生和校友的关注学院发展的责任感,这一点对商科学生显得尤为重要。

团学工作独具特色 学生活动大放异彩

国际商学院一直非常重视学生的学习和工作,使商院团学生工作大放光彩。团学工作紧紧围绕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开展,侧重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科研项目等,进行能力培养。在这些活动中,同学们锻炼了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等。王丽娟表示非常支持学生开展此类活动,她认为,这种活动既可以全面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也是校园文化的良好补充,对学生人文、社会、政治、经济等综合素质培养大有益处,是课程的有力补充。在奥运会和国庆60周年期间,商学院学生干部发挥了重要作用,顺利完成了方阵、媒体村等任务,得到奥组委的认同。王丽娟书记还强调,学生实践是一个能够有效与社会、企业进行合作的平台,学生可以在现实环境当中,开展工作,这将非常有利于同学们毕业就业。

王丽娟说,在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即将到来之际,学院班子的换届调整也将完成。新的院领导班子将更加知识化、年轻化,更加朝气蓬勃。相信新班子会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一如既往地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学校发展战略和学生教育发展指导思想,面对历史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居安思危,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商学院的明天会更好。预祝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圆满成功。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主办    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技术支持
     Copyright ©   2005-2009 UIBE All rights reserved.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版权所有
   学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10号    邮政编码:10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