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新闻网讯(记者 吴凌玮)自我校第十次党代会召开以来,国际经济贸易学院锐意改革,积极进取,务实创新,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安全稳定、党建工作等方面成绩卓著。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分党委书记兼副院长
冷柏军
教授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说,国际经济贸易学院五年来的党建工程主要围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常态化、党政工作无缝对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发挥海归党员促学科建设等方面展开。冷书记表示,学院在落实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以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思想政治建设和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为重点,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方案和措施,将党员先进性教育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成果有效应用到学院各项工作中,并充分发挥党总支的政治核心和保障监督作用,在加强自身建设、服务师生群众、提高党员素质、推动实际工作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冷书记告诉记者,自2005年我校第十次党代会召开至今,学院先后完善了《国际经济贸易学院会议制度与议事规则》、《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党总支工作制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三重一大”工作制度》等系列规章制度,工作中坚持执行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坚持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狠抓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制度,构建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长效机制,重视并加强各党支部建设,使党建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近年来,学院曾被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并获得“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综合优秀奖”;同时院内也涌现出一批优秀党员,薛荣久、赵忠秀、唐宜红、胡东旭、冷柏军、施丹等同志多次荣获学校“优秀共产党员”、“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
学院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不断调整其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在学术和事业上为学生提供了一流的指导,在教育部“质量工程”建设工作中获得了全面丰收。目前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拥有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北京市级教学团队,2门国家精品课程,5门北京市精品课程,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和3项北京市教学成果奖。多年来,国际经济贸易学院致力于学术水平的提高,鼓励新的学术思想,不断推动科学研究国际化,高水平国际发表和国际学术会议成果显著。在2006年至2009年的4年间,学院省部级获奖论文及专著教材49篇(部),30余篇英文论文被SSCI收录,所获教学与科研成果位居国内同类院校前列。在教材的编写与出版方面,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拥有北京市精品教材17部,近年来学院与高等教育出版社合作出版了国际经济贸易主干课程系列教材(已出版10本),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合作出版了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列教材(拟出版50本,已出版20余本),目前学院还与人民大学出版社合作,出版经济管理类课程教材·国际贸易系列教材,进一步扩大了在国内同行中的影响。
学科建设方面,在“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我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所带来的变化,以教学科研为中心,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巩固已有成果,按照国际标准,重点建设国际贸易学国家重点学科,努力使该学科在原创性研究和教学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利用优势学科的示范和学科链效应,带动金融学、数量经济学、产业经济学、财政学、区域经济学以及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的快速发展”此指导思想的指引下,国际经济贸易学院的学科建设进行地有条不紊,目前建设了1个国家重点学科国际贸易学(二级学科),2个北京市重点学科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法与经济学(交叉学科),并具有1个国家第二类特色专业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和1个国家第一类特色专业金融学。
近年来,学院不断优化师资结构,强化激励机制,促进了教师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优秀人才的迅速成长,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也取得了较大进步。国际经济贸易学院的师资队伍具有明确的学术目标,掌握先进的科研教学手段,拥有广泛的国际联系,近90%的教师有国外进修、攻读学位、教学和科研的经历,目前96位教师中32位为海归教师,这个比例在全国高校内名列前茅。学院现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5人,富布莱特学者7人,北京市高校教学名师3人,北京市师德标兵1人。此外,从海内外其他高校、科研单位和实务部门聘请知名学者、专家担
任兼职
教授和主讲教师,充实学院师资队伍,是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学工作的一大特色。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的人才培养以国际化为特色,有完善先进的全英文和全中文培养本科至博士的学位项目,具有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化人才培养国家特色专业点,对全国产生示范效应。2005起,学院开设了经济学学位荣誉学士实验班,培养了一批基础巩固,学术领先的经济学人才;2009年,学院开始大类招生,前两年通识教育阶段之后按照学生能力与兴趣组合专业方向,参与国际培养过程,同时设有专业加英语加第二外语组合的中外本硕连读通道。学院还建有海外实习基地,并鼓励学生参与国际学生交换项目。目前国际经济贸易学院的合作学校遍布美、加、英、德、法、澳大利亚、日本等国,海外名校包括英国卡迪夫大学、美国达拉华大学、日本名古屋大学等。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关心和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本科毕业生除攻读硕士学位和出国留学外,大多走上理想的工作岗位,毕业生去向主要集中在国家部委(如商务部、外交部)、大型外企、外企公司、金融机构和涉外事业单位等,考研出国比例逐年上升,相当一部分学生还进入了壳牌石油、通用电气、渣打银行、汇丰银行、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等知名跨国公司。
(本文首发于校报2010年3月10号总第6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