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特色立校,
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跨越式发展而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05年7月10日)
王 玲
各位代表,同志们:
我受校党委的委托,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审议。
中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第十次代表大会,是在我校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代表大会。大会的主题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总结成绩与经验,分析挑战与机遇,明确战略与任务,凝聚人心与力量,动员全校共产党员和师生员工,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跨越式发展而奋斗。
一、十年历程与收获
(一)校党委谋划发展大计,办学方略逐渐成熟。
我校第九次党代会召开以来的十年间,学校各方面工作成绩显著,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校党委提出建设一流大学的战略任务,组织开展了“211工程”建设。世纪之交,党委明确了以内涵式发展为主的战略方针,制订和实施完成了“十五”规划。2000年6月,国家决定原中国金融学院与原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划归教育部直属。在上级领导下,新校领导班子精心组织,平稳实现原两校的实质性融合。学校以本科评建为重点任务,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和建设。校领导倡导文化建设的研究,探索战略管理的新途径。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委提出并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研究制订新的发展规划,办学方略逐渐成熟。校领导班子认真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健全和完善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制度与机制,为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二)“211工程”成效显著,学科建设取得突破,师资队伍结构改善。
1996年我校被列入国家“211工程”首批高校,2001年通过一期项目复核评估,进入二期建设阶段。通过“211工程”建设,我校学科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1995年至今,我校有2个学科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学科被评为北京市重点学科,新增2个博士点、2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1个硕士点、7个本科专业。
科研工作步伐加快。校拨科研经费从“九五”期间的137.5万元增加到“十五”期间的1569万元。近5年来,“211工程”项目下资助教师科研、支持重点学科研究和重点课程建设的专项经费总额达1166万元。引进科研项目和资金迅速增加,年资金额突破500万元。十年来,我校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118项,项目资金总额1416万元,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72项。科研管理水平提高,科研处获教育部先进科研处称号。
学科建设队伍结构改善。十年来,具有博士学位的专职教师由9人增加到124人,教师博士化率提高到20%,研究生学历者占65.7%;正高职称者由71人增加到119人。近5年来,引进特聘教授、博士51人,50多名教师分别入选省部级以上人才培养工程或被评为教学名师、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一批教学科研人员担任政府部门决策咨询顾问或专家组成员。
(三)办学规模稳步扩大,培养层次明显上升,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学校招生规模稳步扩大,生源质量保持较高水平。全日制在校生从1996年不足4000人增加到2004年的11197人(其中本科生从2372人增加到5984人,研究生由401人增加到3312人,留学生由272人增加到1205人)。研究生和外国留学生、特别是博士生和留学学历生的比重明显上升。与此同时,各种形式和层次的成人教育快速发展,面向社会的高端培训和中外合作办学取得新进展,学校的人才培养更加多样化,终身教育体系逐渐确立和完善。
以先进教育理念为指导,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取得创新性成果。十年来,我校共获得北京市教学成果奖12项,入选精品课程9门、精品教材22部,获得霍英东教育基金奖4项。现代化教学手段广泛应用。建成了国内高校首家教学实验型电子商务实验室等多个教学实验室。开发了本科、研究生网络教学辅助系统。教学管理全面优化,建立起教学质量全面监控保障体系。国际学院被评为北京市外国留学生管理工作先进集体。学生的学业水平和实践创新素质不断提高,学生代表队连续5次代表中国参加全球企业管理挑战赛总决赛并蝉联两届世界冠军,夺得欧莱雅全球在线商业策略竞赛世界冠亚军,学生团体和个人约60多次在全国性和省市级专业技能水平测试或竞赛中获得总分第一、冠亚军、个人最高奖或优胜奖等成绩。毕业生就业保持着较好的竞争态势。
(四)办学资源大幅增加,公共服务体系优化,校园面貌焕然一新。
学校财务状况得到改善,资产规模显著扩大,经济运行步入良性循环。到2004年底,学校年收入4.07亿元,固定资产规模5.27亿元,总资产12亿元。
校园公共服务体系功能升级。计算机网络覆盖全校,网络办公自动化系统运行良好,建成数字化卫星地面站,语言实验室全面改造。图书馆实现资料检索和借阅自动化,藏书量增加近1倍。
基本建设成果突出。建成或在建学生食堂、体育场、新教学楼、新学生公寓等多个重要设施。完成视听中心、学生公寓、校内道路和地下管线等近百项改造工程。“十五”期间,基本建设投资达4.7亿元,已竣工和即将竣工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近5年共建成多媒体教室79个,设备采购大幅增加。购入北京市外贸学校校舍1万平方米,并经行政划拨得到该校土地27亩,校园总面积达到513亩。校园得到全面绿化美化,惠园面貌焕然一新,受到师生员工的好评。
后勤社会化改革稳步推进,后勤保障逐步走上规范化、标准化道路。教学楼、学生公寓、供暖、维修等管理服务中心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节水、节电工作效益较高,建成目前北京高校最大的中水处理站。
教职工住房和其它待遇显著改善。“十五”期间教职工年平均收入翻了一番。
(五)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扎实有效,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认真开展“三讲教育”和“三讲教育回头看”活动,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水平得到提高,有力推动了各方面工作的开展。开展理论学习和研究,获得国家和北京市有关部委授予的成果奖5项。十年来党员队伍不断壮大,党员总数从1215名增加到2619名(教职工党员从982名增加到1062名,学生党员从233名增加到1557名)。着力进行干部制度改革,干部队伍结构优化。目前,学校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平均年龄43.6岁,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占52.2%。“主题党日”等活动有力推动了基层组织活动创新。党风廉政建设全面加强,工作富有成效,获得北京市集体办案一等功、北京市检察院“正义之声”先进单位等多项市级奖励。
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全方位发展,德育工作特色鲜明,校园文化活动呈现良好氛围和态势,学生政工干部队伍成为一支综合素质高、战斗力强的优秀队伍。学生工作部、研究生部党总支被评为北京高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学工部还获得北京市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教育部高校招生网上咨询先进校等称号,校团委被评为北京市“五四”红旗团委,校学生会获首都高校学生会创新工作奖。
统战工作不断加强,重视与党外人士沟通并形成制度,民主党派组织建设长足发展,成员素质不断提高,党外干部在学校发挥着积极作用,党外人士参与社会事务的力度和影响不断加大。统战系统人士赞誉近几年是我校统战工作史上的最好时期之一。
安全稳定工作常抓不懈,“科技创安”一期工程顺利完成,初步建立起工作预案健全、信息沟通及时、队伍反应灵敏、技术保障有效的安全保卫工作机制,政治稳定局面得到维护,有效避免了重大消防、治安、交通等安全事故的发生。校保卫处及其工作人员获北京市国家安全先进集体、先进个人、首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等多项省部级荣誉称号、记功和嘉奖。
在2003年抗击非典的战斗中,校党委紧紧依靠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带领全校师生员工,以对生命和健康高度负责的态度,一手抓非典防控,一手抓教学科研,同舟共济,众志成城,夺取了抗击非典的重大胜利。国际学院党支部获北京市抗击非典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我校党组织和共产党员,在学校事业发展中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1995年以来,我校党群部门、单位获省部级以上集体荣誉奖励48项,教职工党员获省部级以上先进个人称号和奖励51人次。广大共产党员牢记党的宗旨、忠于岗位职守、积极承担重任、经受关键考验、奉献智慧才华的高尚境界,凝结成学校事业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学校工作还存在着许多不足。校党委领导班子需要进一步提高决策水平,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与机制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需要进一步贴近实际,事业发展需要进一步统筹规划,战略重点需要进一步突出。
十年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引,离不开教育部、北京市、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的领导与关怀,离不开全校教职员工的共同奋斗,离不开校董会、海内外校友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在这里,我代表学校党委,向关心支持我校发展的各级领导,向帮助学校发展的社会各界朋友,向在学校事业中做出贡献的全校共产党员、师生员工、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离退休老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二、现实挑战与战略抉择
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高等学校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冷静分析形势变化,清醒认识学校的矛盾,确立科学的发展战略,规划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是这次党代会的主要任务。
(一)挑战与问题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世界经济正在融为一体,综合国力竞争激烈。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进入振兴崛起的战略发展机遇期。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要求,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跨文化交往才能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是高等学校的时代使命。同时,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向质量效益型转变,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发生重大变革,高校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迅速增强核心竞争力,大力拓展学校发展的途径,建设高水平大学,是高等学校面临的重大挑战。
在应对挑战方面,我校具备一定的有利条件,这集中表现在我校的办学特色上。学校拥有与国际经济往来和国家对外开放紧密相关的学科群,建立了以跨文化交流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专业体系,具有国际化办学的优良传统,并由此形成学校的品牌声誉。这是我们应对挑战、把握机遇的宝贵基础。
但是,应清醒地看到,我校自身建设的诸多不足,严重制约着我们前进的步伐,其中突出的矛盾是学科水平上的差距。我校的学科面较窄,学科层次尚不完整,学科总体水平与高水平大学相比有明显距离;个别专业的发展定位尚不清晰,发展能力较弱,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差异;学术队伍规模不大,科研项目及成果总体层次不高,教师队伍结构仍有缺陷;学科建设体制和机制尚未完善,资源配置效益需要提高。
学科建设是学校事业发展的关键,学科水平是决定学校水平的首要因素,学科层次是学校竞争取胜的制高点。在高校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能否迅速提升学科水平,全面增强学科优势,直接关系到学校能否获得继续生存与发展的广阔空间。没有高水平的学科,就谈不上建成高水平大学。我校学科建设存在的不足,已经成为学校事业发展的瓶颈。学校当前的主要矛盾,是学科水平与高水平大学的要求之间的矛盾。这个问题不解决,我校就难以提升整体层次,就有被边缘化的危险。因此,学科建设已成为学校的当务之急。
应当充分认识到,加强学科建设是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需要,是高等教育发展和高校竞争态势的需要。目前,全国高校都在根据形势的变化、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需求来大力调整自己的学科建设、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办学水平,努力建设高水平大学。面对这种形势,我校必须抢占发展先机,增强学科竞争力,加快向高水平大学迈进的步伐,以顺应形势的变化,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市场的需求。
加强学科建设也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满足师生员工的共同利益需求、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校党委要代表广大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就必须要满足师生员工的共同利益需求。要满足共同利益需求,首先是要确立一个能够实现共同利益的共同目标。这个共同的发展目标,就是学科建设目标。以学科建设为载体,围绕学科建设目标抓教学、抓科研、抓党建、抓管理、抓服务,通过学科建设事业集聚人才、培养人才、评估人才、激励人才,让每一个人都在学科建设中找到自己发展的位置,明确个人事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使学校的事业发展目标与师生员工个人的事业发展目标统一起来,就能够达成共识,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共同推进事业发展的合力。以学科建设为途径,通过学科水平的提高,扩大事业发展的空间,增加资源以满足教职工利益需求,就能够创造一种机会、资源、利益上的良性循环局面。从这个意义上说,确立学科建设目标,对关心解决师生员工利益、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
所以,学校工作必须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党政管理必须树立为学科建设服务的意识,资源配置必须牢牢把握学科建设目标,人、财、物要更加集中地投向学科建设。学科建设工作必须把握时机,创造条件,尽快实现重点突破和整体跨越。
(二)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
今后五年,是我校事业发展的一个关键阶段。校党委要领导和团结全校师生员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抓住重点,整合资源,凝聚力量,大力提高学科水平,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把我校建设成为一所特色鲜明、品质精良、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水平大学。
为实现跨越式发展,要完成以下重点战略任务:
1.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全面提升学科水平。
按照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对外开放的趋势与要求,以把握和发挥我校的学科特色与比较优势为原则,明确学科发展定位,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全方位提升学科水平和层次。现有国家级重点学科瞄准国际先进水平进行建设,主要学科瞄准国内一流水平进行建设,其它学科通过凝练方向、增强实力、积累优势而积极跟进,从而提高我校所有学科在高校同类学科中的地位。
摆脱学科发展的瓶颈,加快博士点建设。实行特殊政策,力争实现一级学科博士点零的突破,尽快增加二级学科博士点的数量。积极准备进行学科的国际认证,开发英文培养留学生项目,从而增强我校国际化办学特色,进一步扩大比较优势。
以质量第一为首要原则,以国际先进水平和国内一流水平为参照点,建立以科研、教学、学生培养等方面的标准指标为主线的衡量学科水平的指标体系,用于引导、监控学科建设向高水平迈进。按照学科建设绩效进行工作奖惩。
探索建立学科建设新体制,整合学科资源,按照学科建设目标进行资源配置。创建灵活高效的研究中心,冲击学术前沿,对关系到经济全球化发展态势、关系到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重点进行科研攻关。
科学论证学科布局,增设对我校学科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学位点,鼓励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对能够迅速提升我校学术声誉及社会影响的优势学科、有较大发展潜力和发展前景的新兴学科,制定特殊政策予以特别支持。发挥学科优势,更好地向社会提供研究、咨询和培训项目服务,进一步提升学科的社会贡献力和影响力。
2.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推进学生工作创新。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健全完善工作体制和机制,创新工作途径和方法。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重点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第二课堂”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和就业咨询、助学体系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等工作。完善“招生—培养—就业”人才培养链条,着力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保持、提高生源质量和毕业生就业率。
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跨文化交流能力为主导,继续深化教学改革。健全完善实践教学方案和考核评估标准,大力建设教学实验室和实习基地,为学生创造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进一步探索灵活多样的专业培养方式,实行完全学分制、跨院系重选专业、本科试验班、本硕博连读、本科教师指导制度,加强主、辅修和双学位培养。打造一批国家和北京市级精品课程,创造一批国家级、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进一步规范教学过程。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出国学习交流机会。
加强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培养体系的建设。通过严格、高水平的课程训练和科研训练,确保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引导研究生承担学校科研任务。参照研究生培养评估指标体系,加强教学过程的管理,形成研究生部同院系之间在学术和教学管理上分工清楚、协调得当的管理格局。
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落实工作责任制,全面完成本科教学评建工作任务,确保达到我校确定的评建工作目标。
推进我校继续教育战略转轨,探索创立各种新的成人教育办学模式和培养方式。
3.全面加强科研管理,不断提高科研水平。
进一步加强对科研工作的领导和协调,优化科研管理体制,完善科研评价考核机制。建设开放、灵活、高效的科研工作平台,建设好现有科研基地,努力增加高级别科研基地、研究中心的数量。加强创新团队的建设,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科研组织作用,扶持以科研项目、课题为中心的科研团队。继续加大科研经费投入,不断改善科研基础条件,科学整合科研资源。
凝炼科研方向,突出科研重点,瞄准一流水平,多出科研精品。提供更好的科研工作服务,引导和帮助教学科研人员更多地引进科研项目,做好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与课题的申报工作,力争使我校获得高层次科研项目、获得高级别科研奖项的数量大幅度增加。
在学术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两方面不懈努力,提升科学研究的社会贡献力和实际影响力。大力拓展社会服务空间,不断加强为各级政府、企业的决策提供科研服务的力度,发展与我校具有重要历史渊源、工作联系和学科专业关系的各级政府的科研合作,努力扩大与企业的科研交流与合作关系。加强国际学术交流,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积极邀请国际知名学者来校访问、讲学和驻校研究。
4.全面落实人才强校战略,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
学科建设必须依靠人才强校战略,人才强校战略必须瞄准学科建设目标。落实人才强校战略,要把人才工作目标同学科建设和事业发展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用事业来集聚人才。全面整合人力资源,围绕中心工作,瞄准学科建设,建设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党政干部队伍、教学管理队伍、教辅工作队伍和后勤管理队伍。
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人才强校的首要任务。针对学科建设需求,制定并落实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队伍建设规划,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组建高水平的学科建设队伍,实现高端人才队伍的迅速生成。以学科建设为目标,明确选用标准和工作职责,组建以学科带头人为首的梯次分明的学科建设团队。探索建立首席教授制度。继续增加专任教师人数,公开招聘和遴选有较高学术声誉的学科带头人,积极引进优秀留学归国人才。建立人才引进“绿色通道”。更好地发挥兼职教师的作用。
大力推进内部管理体制特别是人事劳动制度的改革,创造一种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使优秀人才尽快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推进薪酬制度改革,完善岗位聘任制度,健全和完善科学的人员考核评价体系。推行终身教授制度和学术休假制度。
以能力建设为中心,围绕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组织开展对教职工的培训。积极鼓励青年教师进修。力争使我校教师的博士化率明显提高。进一步拓宽教师出国进修提高、访问讲学的渠道。
5.改善办学基础资源条件,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步伐。
加强校党委对学校财务工作的宏观指导,积极探索拓宽办学筹资渠道,更加主动地寻求政府、社会对我校的办学资源投入。加强资金的经营与运作管理,确保资金安全使用,创设鼓励和保护各单位创收积极性的财务管理体制和政策。
整合校园网络信息资源,实现校园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信息标准的统一,提高网络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益,进行校园网的升级换代,努力建设数字化校园。
加快后勤保障系统建设步伐,完成后勤服务设施改造任务,继续探索后勤社会化的具体途径和工作方案。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进一步提高后勤管理和服务的规范化、现代化水平。
充分发挥校出版社在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做好选题规划,出版更多高质量的教科书和学术著作。
努力改善教职员工特别是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提高教职员工的收入水平和福利待遇。加强校党委的领导和协调,切实解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为学科带头人、学科建设骨干提供有力的物质资源保证。提供有较大吸引力和较强竞争力的岗位薪酬。增加教师、特别是教授的办公用房,积极帮助青年教师尽快解决住房困难问题。
(三)办学治校的战略原则
要完成上述战略任务,应当坚持如下战略原则:
第一,以人为本,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把代表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营造优良的“人和”环境,构建教职员工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校内各群体良性互动、整个组织协调发展的和谐校园,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优良环境。充分发扬民主,坚持依法治校,开展公平竞争,维护公平正义。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爱护模范,表彰先进。培育工作团队,加强单位协作,倡导团结友爱。体察民情,尊重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凝聚民心,依靠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奋斗来实现学校事业发展目标。
第二,以优取胜,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坚持内涵集约式为主的发展模式。注重办学品质的不断提高,强化办学上的竞争优势,维护并提升学校的品牌价值。全面贯彻精细管理原则,追求高质量,崇尚高效率。积极采用现代化的科学管理制度,健全和完善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依法决策的工作机制。增强各级管理干部的战略执行力,提高管理工作效率。
第三,坚持国际化办学,提升学校的国际竞争力。
坚定不移地巩固和彰显办学特色,更加强调国际化办学,在办学模式、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材选用、科研重点等方面紧跟国际高等教育发展步伐,在生源结构特别是留学生比重、师资结构、授课语言、教学方法、学术活动类型、学生实习、就业等方面形成跨文化交流、跨地域交往的显著局面和突出特点。
第四,大力服务社会,多方谋求发展资源。
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用高素质人才、高质量科研和高水平服务,赢得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更大支持,使办学资源多元化,办学效益最大化,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充分的保障。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研究中国对外开放战略问题的重要基地、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进行国际经济贸易决策的重要智库、创造和传播国际经济与管理新知的重要园地。充分调动学校各单位的积极性,建立高效灵活的与政府机构、企业、社团组织的联系机制。
三、加强和改进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
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校党委要切实贯彻党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战略部署,紧密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和战略重点,大力加强和改进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以党委对学校工作的正确领导、党组织在学校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共产党员在学校的先锋模范作用,保证我校重点战略任务的完成。
(一)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提高领导班子决策水平和管理能力。
以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和战略决策水平为核心,不断加强校、院处两级领导班子的思想理论建设,努力提高领导干部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抓好理论学习,不断提高理论中心组的学习质量。加强理论研究,使校党委的办学治校理念进一步系统化。开展管理知识培训,增强领导干部的现代科学素养,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不断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的水平。充分发挥党委全委会在学校重大决策上的作用,建立党委常委会定期向全委会报告工作的制度。健全完善学校党政领导班子的决策制度和议事规则,健全完善重大工作统一协调机制。研究建立决策咨询委员会制度、校领导与学科带头人联系制度。健全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制度、信息沟通制度、重大决策征求党员意见制度,充分保障党员和师生员工的民主权力。
全面实行战略管理。校领导班子要从宏观角度判断形势,把握方向,制定原则,着力进行战略谋划,精心进行整体策划。加强校党委对学校发展战略研究、战略规划工作的领导,加强战略规划部门的工作。
(二)抓好组织建设,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提高党组织和党员的战斗力。
以增强领导干部队伍的活力为目标,继续深化干部制度改革,建设一支学历层次较高、年龄结构合理、管理素质全面的党政干部管理队伍。完善干部考核办法,实现从职务管理为主向以职责管理为中心的管理方式的转变。积极探索领导干部任期换届的动态管理机制。大力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积极培养选拔年轻干部。
加强校党委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组织在落实人才强校措施上的组织协调作用和思想政治工作效能,形成人才工作合力。校党委统筹规划人才工作,整合人才资源和相关资源。各级党组织面向基层提供服务,通过政策支持、精神激励和环境保障,引导、保护、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事业和发展、感情与人格来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切实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认真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基层党组织建设要与学科建设结合起来,在加强学科建设中充分发挥党总支的政治核心作用,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探索实行以学科建设团队为单位建立党支部的制度。规范支部工作管理,创新支部活动方式,落实党员发展工作规划,高度重视在学生和青年教师中发展党员工作,把更多优秀人才集聚到党的各级组织中来。加强教育和引导,使广大党员在成才的道路上发挥带头作用,在学科建设上发挥骨干作用。
(三)加强党委对各方面工作的统一协调,增强推动事业发展的合力。
全面贯彻《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开创我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新局面。以探索建立适应学校特点的预防与惩治腐败体系为主线,重点抓好党员干部特别是党政主要负责人以及关键岗位人员的反腐倡廉教育,全面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加强对领导班子落实科学发展观、执行民主集中制、“三重一大”制度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监督检查,针对关键部门和容易滋生腐败的薄弱环节,全面落实“收支两条线”规定,实施“阳光工程”,大力推进校务公开。进一步健全完善规范、监督、制约权力运行的各项内控制度,进一步健全决策规则,规范决策程序,强化决策责任。不断加大从源头防治腐败和查办案件工作的力度。
加强校党委对安全稳定工作的领导,认真贯彻安全稳定工作要求,坚决维护学校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良好的校园工作、生活秩序。进一步健全完善工作制度与机制,定期分析学校改革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提高安全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不断提高安全保卫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进一步加强安全保卫工作基础条件建设,提高科技创安水平。
进一步加强统一战线工作,巩固学校的政治团结。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完善统战工作各项制度,建立健全党委定期向统战系统通报工作、党委领导联系统战人士、重大决策征求统战系统意见等制度。保证我校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充分履行职责,发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积极性和在学校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做好侨务工作。进一步改善统战工作条件。
加强党对群众组织的领导。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广大教职工办学,支持工会依法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加强教代会、工代会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教代会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作用,发挥好工会组织代表群众利益、反映群众呼声、团结引导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坚持以党建带团建,把共青团建设作为党建重要任务,加大对团干部和青年骨干的培养力度,充分发挥共青团和学生组织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校建设中的作用。关心女教职工的工作、健康和生活,充分发挥女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认真研究和解决老干部工作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政治上尊重老干部,思想上关心老干部,生活上照顾老干部,发挥老同志的智力优势、社会优势和经验优势,为学校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做贡献。
(四)加强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
以党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为指导,把文化建设作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培育学校文化精神,树立学校核心价值观。引导树立事业意识、全局意识、合作意识、宽容意识、公正意识,营造一种精神振奋、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
加强党委和各级党组织对文化建设工作的领导,健全完善学校文化建设综合机制,落实文化建设岗位职责和标准,宣传学校文化理念,用先进的发展观和管理观指导工作,制定和实施完整的行动计划,实施文化建设专项工程。大力弘扬优良校风和学风,大力推进教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切实推进学校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学术诚信,反对学术腐败,研究制定学术行为规范,营造优良的学术环境。
认真做好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党组织要密切关注师生员工的实际需求,认真分析在学校事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思想认识问题和切身利益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引导,扎扎实实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高度重视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并及时化解校内矛盾,营造平等竞争、共谋发展的和谐环境。党员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和地位观,自觉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常修为政之德,以自己的优良作风和良好形象带动群众做好各项工作。
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党政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到教师中间,了解教师愿望,倾听教师呼声,解决教师的实际困难。针对教师普遍关心的工作热点问题,及时主动地做好政策宣传、信息沟通工作。加强师德建设,进一步明确师德规范,教育引导广大教师发扬高尚师德,弘扬优良教风。
开展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要紧紧围绕学校工作中心和战略重点,以有利于提高学科建设水平、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为判断成败的标准,以广大师生员工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为评价优劣的尺度,使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在学校的跨越式发展中发挥优势,做出贡献,以出色的业绩使我校跨入北京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校行列。
同志们:
这次党代会将选举产生学校新一届党委和纪委,学校发展方向已经明确,战略蓝图已经绘就,工作将进入一个新阶段。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我校全体共产党员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在新一届党委的领导下,把全校师生员工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党代会确立的目标和任务上来,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同心同德,顽强拼搏,为推进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跨越式发展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