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贸大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贸大 > 正文

《上海证券报》:(董秀成)成品油市场供大于求格局难以逆转

日期:2022-05-11   编辑:雨晴

来源:《上海证券报》 2022年5月10日)

董秀成

从未来趋势看,成品油供需关系将长期处于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为了彻底扭转这一格局,产品转型将成为必然选择,没有其他路径可以选择,“侥幸”心态不是正确选择。

目前,许多关键词不断涌现,比如全球气候变化、全球能源转型、中国“双碳”目标、油价剧烈波动、能源企业加速转型等等,可谓五花八门,眼花缭乱。再加上全球大国博弈、能源地缘政治复杂多变、俄乌冲突、新冠疫情肆虐,如此等等,不断出现所谓的突发事件,让各种因素叠加在一起,核心是不确定性增大,对中国成品油市场来说,挑战远远大于机遇,市场格局不断受到直接或间接影响。

市场供需关系正在发生改变

中国政府已经提出“双碳”目标,即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这是国家发展战略所需,也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使然,我们应该相信,这绝对不是国内口号,而是对世界的庄严承诺。成品油与碳排放息息相关,这是科学,更是实践,而距离2030年碳达峰目标,时间仅仅不到9年,可见成品油市场面对压力具有现实性和紧迫性。我们剩下的应对或调整时间确实不多了,应对极其严峻的挑战确实变得十分现实,受到的强烈冲击难以避免。

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看,国家早已制定系列相关政策,核心是产业转型和产品结构调整,目标就是实现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而助力国家双碳目标的如期实现。目前,中国炼油企业主体上是燃料型炼厂,主要产品是包括汽油、柴油、煤油等燃料型产品,这具有历史原因,与国民经济发展历程紧密相关,这一点毋容置疑。

历史不容忽视,贡献更不应被抹杀。

在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在相当长时期面临成品油短缺,因此中国规划建成了一部分炼油装置,主要为了生产成品油,不生产或很少生产乙烯等化工产品。

客观地讲,在过去许多年,国内经常出现“油荒”现象,炼油企业建设燃料型炼厂确实是投资省、见效快的投资,而且基本满足了成品油市场需求,为能源保供和社会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

不过,时至今日,市场环境已经发生变化,历史就是历史,贡献就是贡献,企业无法回避现实。

目前,国内炼油企业以汽油、柴油、煤油、液化气、燃料油以及芳烃产品为主要产品的装置能力比较强,对应装置为催化裂化装置、催化裂解装置、连续重整装置、芳烃装置等,产品线基本稳定,产业链基本形成。

另外,炼油企业生产汽油调和组分油的装置,如烷基化装置、MTBE装置等能力水平也比较高,产业链条基本完整。

不过,面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据估计国内燃料型炼油企业2/3的产品都面临着强烈的市场竞争压力,竞争趋势可能更加严峻。

与成品油形成竞争关系的产品主要是新能源汽车,而且最近几年新能源汽车发展超出想象,汽车和油气产业内人士均感到震撼。

比如,国家规划2025年国内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达到25%,然而在2022年3月就已经实现了这个目标,规划已经远远落后于现实,成品油市场面临着巨大的挑战。2014年至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前,国内成品油消费量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但2019年后期到2020年1月的消费量已呈逐渐下降态势。

2021年,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国内全面复工复产,成品油需求已经恢复至疫情前水平,但消费增长不如预期。

2021年,国内成品油消费量同比增加3.2%,预计2022年将可能同比小幅增长。从目前来看,疫情还在持续,俄乌冲突导致油价飙升,经济增长不确定性显著导致成品油消费乏力,因此2022年国内成品油市场形势可能并不乐观,市场需求不旺的态势可能基本形成。

令人遗憾的是,一方面国内成品油市场已经供大于求,但产能建设还在进行,炼油能力还在增大。比如,2022年,广东石化、海南炼化等炼厂将陆续投产,同时多个炼化一体化的炼厂也将向市场投放成品油资源,炼油能力还会继续增加2000-3000万吨。

根据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预计,2022年全年,国内成品油消费量3.96亿吨,同比增加3%,而国内成品油供应量4.17亿吨,同比基本持平,供大于求矛盾加剧。从中长期来看,预计国内成品油需求峰值可能提前到来。

“十四五”期间,国内柴油市场可能趋于饱和,汽油市场预计在期末达到基本平衡,市场空间拓展将十分有限。在政策导向、减油增化、油品替代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之下,国内成品油消费应该不会再像以前出现大幅增长。

依靠国外市场难以实现

根据媒体报道,2019-2021年,中国国内汽柴煤油出口总量两年同比下滑态势已经形成,出口形势已经改变,昔日年年增长趋势不再。国内成品油出口不再“风光无限”,需要从国家政策和石油产业链整体上进行认真思考,国家总体上不支持成品油出口,而且从政策层面实行严格控制成品油出口,避免炼油产业“两头在外,大进大出”格局的出现,进而不利于国家产业政策目标,更不利于“双碳”目标的实现。

国家十分重视石油产业的进出“阀门”控制,既控制原油进口,同时控制成品油出口,这是既定政策,也是“双碳”目标的客观需要。

2021年,中国原油进口量同比减少5.4%,原油进口量和原油进口对外依存度均出现20年来的首次下降,这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现象,也希望这种趋势还能持续下去。

对成品油生产企业来说,随着时间推移,预计成品油出口规模将变得越来越小,2022年成品油出口相比去年可能还会有所减少,这既与国家出口配额政策有关,可能也与出口效益与国内销售效益对比有关。

事实上,国内成品油消费增长不如预期,而出口形势也变得更加复杂,企业需要权衡出口利弊,其中是否盈利成为重要考虑因素,如果出口不能带来效益,即使国家允许出口也无意义可言。对于炼油企业来说,原油进口成本也是关键要素。

以布伦特原油为例,2021年布油均价大幅涨至70.95美元/桶,涨幅64.18%。目前,受到地缘政治和俄乌冲突影响,国际油价更是居高不下,这会大大增加国内炼油企业成本。

从未来趋势看,成品油出口趋势将受到多因素制约,如果企业以依靠出口来获益将变得更加困难。

产品转型成为必然趋势

从未来趋势看,成品油供需关系将长期处于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为了彻底扭转这一格局,产品转型将成为必然选择,没有其他路径可以选择,“侥幸”心态不是正确选择。

  1. “双碳”目标是产品转型的“紧箍咒”

    双碳目标是刚性约束,炼化企业还需要加快调整步伐,比如继续关停不合规的装置,不断提升油品质量。可以预计,国家很有可能采取增加碳排放指标考核等方法倒逼炼油企业加速转型,调整产品结构。对于炼油企业来说,需要根据双碳目标,采取诸多措施,比如加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展碳汇业务、参与ESG活动、增加CCUS技术创新和项目建设等等,必须早做打算,及早应对,核心就是与时间赛跑,不断强化降碳目标。

    从国家和行业层面上,继续鼓励建设绿色和智慧化园区、绿色企业和智能化工厂等,同时加强监管,严抓安全环保,保障炼油产业生产经营活动和低碳转型发展能够顺利进行。

  2. 企业应该加快产品转型

    企业在坚守汽柴油市场保供的同时,加快将燃料型炼厂向化工原料及化学品型炼厂转型,这是未来炼厂转型的重要方向。对于炼油企业来说,必须讲政治,保障成品油市场供给,以保障国民经济运行安全和稳定,这是企业社会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因此炼油企业必须高度重视,要有强烈的政治和社会责任感,必须肩负国家保障能源供应安全的责任,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对企业的要求。在此基础上,企业应该结合国家发展非化石能源的步伐,积极进行转型布局,推进减油增化,加大组分转特色产品,转产高端化工产品,逐步减少成品油生产和供应。

    2021年年底,中央为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出台了新的政策,比如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其实就是为企业转型创造政策环境和条件。炼油企业应该利用好国家政策,加快自身转型和产品调整,投入到一场由“重油轻化”到“减油增化”的历史性演变中。

    企业必须从燃料的角度向资源的角度去转换思路,以往将石油主要当成交通燃料来用,未来将其作为化工原料或者其他用途,淡化燃料属性,强化原料属性。对于炼油企业来说,未来发展方向应该是:炼化一体化高度融合、生产以市场为导向、经营更加富有灵活性、产品门类丰富、特色产品突出、技术创新明显、人力资源更加多元等。

    炼油企业应该持续实施创新驱动、国际化发展、绿色低碳、市场引领、技术创新等战略,强化精细化管理,提升创效能力,优化投资管理,持续深化改革,增强内生动力,强化资源整合,提高运营效率,优化产品结构,降低成品油收率,提高化工品收率。

    (作者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国际商务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

     

    附: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ZBiSwarX7zVCraWb3OiC-Q 

     

关闭

《上海证券报》:(董秀成)成品油市场供大于求格局难以逆转

日期:2022-05-11   编辑:雨晴

来源:《上海证券报》 2022年5月10日)

董秀成

从未来趋势看,成品油供需关系将长期处于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为了彻底扭转这一格局,产品转型将成为必然选择,没有其他路径可以选择,“侥幸”心态不是正确选择。

目前,许多关键词不断涌现,比如全球气候变化、全球能源转型、中国“双碳”目标、油价剧烈波动、能源企业加速转型等等,可谓五花八门,眼花缭乱。再加上全球大国博弈、能源地缘政治复杂多变、俄乌冲突、新冠疫情肆虐,如此等等,不断出现所谓的突发事件,让各种因素叠加在一起,核心是不确定性增大,对中国成品油市场来说,挑战远远大于机遇,市场格局不断受到直接或间接影响。

市场供需关系正在发生改变

中国政府已经提出“双碳”目标,即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这是国家发展战略所需,也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使然,我们应该相信,这绝对不是国内口号,而是对世界的庄严承诺。成品油与碳排放息息相关,这是科学,更是实践,而距离2030年碳达峰目标,时间仅仅不到9年,可见成品油市场面对压力具有现实性和紧迫性。我们剩下的应对或调整时间确实不多了,应对极其严峻的挑战确实变得十分现实,受到的强烈冲击难以避免。

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看,国家早已制定系列相关政策,核心是产业转型和产品结构调整,目标就是实现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而助力国家双碳目标的如期实现。目前,中国炼油企业主体上是燃料型炼厂,主要产品是包括汽油、柴油、煤油等燃料型产品,这具有历史原因,与国民经济发展历程紧密相关,这一点毋容置疑。

历史不容忽视,贡献更不应被抹杀。

在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在相当长时期面临成品油短缺,因此中国规划建成了一部分炼油装置,主要为了生产成品油,不生产或很少生产乙烯等化工产品。

客观地讲,在过去许多年,国内经常出现“油荒”现象,炼油企业建设燃料型炼厂确实是投资省、见效快的投资,而且基本满足了成品油市场需求,为能源保供和社会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

不过,时至今日,市场环境已经发生变化,历史就是历史,贡献就是贡献,企业无法回避现实。

目前,国内炼油企业以汽油、柴油、煤油、液化气、燃料油以及芳烃产品为主要产品的装置能力比较强,对应装置为催化裂化装置、催化裂解装置、连续重整装置、芳烃装置等,产品线基本稳定,产业链基本形成。

另外,炼油企业生产汽油调和组分油的装置,如烷基化装置、MTBE装置等能力水平也比较高,产业链条基本完整。

不过,面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据估计国内燃料型炼油企业2/3的产品都面临着强烈的市场竞争压力,竞争趋势可能更加严峻。

与成品油形成竞争关系的产品主要是新能源汽车,而且最近几年新能源汽车发展超出想象,汽车和油气产业内人士均感到震撼。

比如,国家规划2025年国内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达到25%,然而在2022年3月就已经实现了这个目标,规划已经远远落后于现实,成品油市场面临着巨大的挑战。2014年至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前,国内成品油消费量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但2019年后期到2020年1月的消费量已呈逐渐下降态势。

2021年,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国内全面复工复产,成品油需求已经恢复至疫情前水平,但消费增长不如预期。

2021年,国内成品油消费量同比增加3.2%,预计2022年将可能同比小幅增长。从目前来看,疫情还在持续,俄乌冲突导致油价飙升,经济增长不确定性显著导致成品油消费乏力,因此2022年国内成品油市场形势可能并不乐观,市场需求不旺的态势可能基本形成。

令人遗憾的是,一方面国内成品油市场已经供大于求,但产能建设还在进行,炼油能力还在增大。比如,2022年,广东石化、海南炼化等炼厂将陆续投产,同时多个炼化一体化的炼厂也将向市场投放成品油资源,炼油能力还会继续增加2000-3000万吨。

根据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预计,2022年全年,国内成品油消费量3.96亿吨,同比增加3%,而国内成品油供应量4.17亿吨,同比基本持平,供大于求矛盾加剧。从中长期来看,预计国内成品油需求峰值可能提前到来。

“十四五”期间,国内柴油市场可能趋于饱和,汽油市场预计在期末达到基本平衡,市场空间拓展将十分有限。在政策导向、减油增化、油品替代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之下,国内成品油消费应该不会再像以前出现大幅增长。

依靠国外市场难以实现

根据媒体报道,2019-2021年,中国国内汽柴煤油出口总量两年同比下滑态势已经形成,出口形势已经改变,昔日年年增长趋势不再。国内成品油出口不再“风光无限”,需要从国家政策和石油产业链整体上进行认真思考,国家总体上不支持成品油出口,而且从政策层面实行严格控制成品油出口,避免炼油产业“两头在外,大进大出”格局的出现,进而不利于国家产业政策目标,更不利于“双碳”目标的实现。

国家十分重视石油产业的进出“阀门”控制,既控制原油进口,同时控制成品油出口,这是既定政策,也是“双碳”目标的客观需要。

2021年,中国原油进口量同比减少5.4%,原油进口量和原油进口对外依存度均出现20年来的首次下降,这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现象,也希望这种趋势还能持续下去。

对成品油生产企业来说,随着时间推移,预计成品油出口规模将变得越来越小,2022年成品油出口相比去年可能还会有所减少,这既与国家出口配额政策有关,可能也与出口效益与国内销售效益对比有关。

事实上,国内成品油消费增长不如预期,而出口形势也变得更加复杂,企业需要权衡出口利弊,其中是否盈利成为重要考虑因素,如果出口不能带来效益,即使国家允许出口也无意义可言。对于炼油企业来说,原油进口成本也是关键要素。

以布伦特原油为例,2021年布油均价大幅涨至70.95美元/桶,涨幅64.18%。目前,受到地缘政治和俄乌冲突影响,国际油价更是居高不下,这会大大增加国内炼油企业成本。

从未来趋势看,成品油出口趋势将受到多因素制约,如果企业以依靠出口来获益将变得更加困难。

产品转型成为必然趋势

从未来趋势看,成品油供需关系将长期处于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为了彻底扭转这一格局,产品转型将成为必然选择,没有其他路径可以选择,“侥幸”心态不是正确选择。

  1. “双碳”目标是产品转型的“紧箍咒”

    双碳目标是刚性约束,炼化企业还需要加快调整步伐,比如继续关停不合规的装置,不断提升油品质量。可以预计,国家很有可能采取增加碳排放指标考核等方法倒逼炼油企业加速转型,调整产品结构。对于炼油企业来说,需要根据双碳目标,采取诸多措施,比如加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展碳汇业务、参与ESG活动、增加CCUS技术创新和项目建设等等,必须早做打算,及早应对,核心就是与时间赛跑,不断强化降碳目标。

    从国家和行业层面上,继续鼓励建设绿色和智慧化园区、绿色企业和智能化工厂等,同时加强监管,严抓安全环保,保障炼油产业生产经营活动和低碳转型发展能够顺利进行。

  2. 企业应该加快产品转型

    企业在坚守汽柴油市场保供的同时,加快将燃料型炼厂向化工原料及化学品型炼厂转型,这是未来炼厂转型的重要方向。对于炼油企业来说,必须讲政治,保障成品油市场供给,以保障国民经济运行安全和稳定,这是企业社会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因此炼油企业必须高度重视,要有强烈的政治和社会责任感,必须肩负国家保障能源供应安全的责任,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对企业的要求。在此基础上,企业应该结合国家发展非化石能源的步伐,积极进行转型布局,推进减油增化,加大组分转特色产品,转产高端化工产品,逐步减少成品油生产和供应。

    2021年年底,中央为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出台了新的政策,比如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其实就是为企业转型创造政策环境和条件。炼油企业应该利用好国家政策,加快自身转型和产品调整,投入到一场由“重油轻化”到“减油增化”的历史性演变中。

    企业必须从燃料的角度向资源的角度去转换思路,以往将石油主要当成交通燃料来用,未来将其作为化工原料或者其他用途,淡化燃料属性,强化原料属性。对于炼油企业来说,未来发展方向应该是:炼化一体化高度融合、生产以市场为导向、经营更加富有灵活性、产品门类丰富、特色产品突出、技术创新明显、人力资源更加多元等。

    炼油企业应该持续实施创新驱动、国际化发展、绿色低碳、市场引领、技术创新等战略,强化精细化管理,提升创效能力,优化投资管理,持续深化改革,增强内生动力,强化资源整合,提高运营效率,优化产品结构,降低成品油收率,提高化工品收率。

    (作者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国际商务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

     

    附: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ZBiSwarX7zVCraWb3OiC-Q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