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石油流通协会 2022-06-06)
董秀成
汽车,代表着现代文明,代表人类生活质量的提升。
在我初入社会的记忆中,汽车一直与燃料密切相关,与石油有着理所当然的联系,似乎从来没有怀疑过这种关联的永恒性。
但是,在我深耕于能源经济研究的沃土之中,当我潜心研究石油和天然气发展之时,突然有那么一天,一个全新的概念出现了,那就是新能源汽车,这曾经让我错愕,让我怀疑,让我不解,甚至从心理上产生抵触,既然人类已经对燃料汽车都习以为常了,那么何必非要有其他东西欲取而代之呢?
然而,人类的发展没有止境,人类的文明需要不断演进,以往人类自以为是的文明或许变得不文明了,燃料汽车曾经代表着文明,而如今可能变得不那么文明,这或许就是人类文明演化过程的一个明证。
那么,从全球视角来看,新能源汽车为何而来,又因何而崛起呢?
答案其实非常简单,但也是多元因素。
首先,由于燃油车保有量不断增加,污染物排放不断增加,生态和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地球环境承载力不堪负重。
其次,全球对石油依赖性越来越高,历史上曾经爆发多次石油危机,石油是化石能源,具有先天的不可再生性,资源只能越来越少,总有枯竭那一天,因此人类必须寻找替代能源,这种观念其实是早期引发新能源汽车兴起的根本原因。
再次,随着气候变化问题成为人类的潜在威胁,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尤其是控制温室效应最为突出的二氧化碳排放便成为全球的主流共识,而燃料汽车恰恰就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元凶”之一,因此,新能源汽车逐渐取代燃料汽车的趋势便被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问题而成为时代的“宠儿”。
中国既是世界经济大国,也是世界能源消费大国,更是世界碳排放大国,由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生态破环,环境污染,碳排放不断增加,各地雾霾肆虐,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受到挑战,就这样,新能源汽车也一举成为中国汽车产业的“新宠儿”,备受全球关注。
由于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来源于电力或氢燃料,在使用过程中没有化石燃料的燃烧,可以减少环境污染,有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因此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的大趋势,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必然继续得到政府的鼓励和支持,适应时代的潮流,加速市场化进程,逐渐进入成熟阶段。
一、市场潜力巨大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12791辆,2021年销量跃升至352.1万辆,同比增速达到157.5%。
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排名前10位的国家依次为比利时、孟加拉国、英国、印度、泰国、德国、法国、斯洛文尼亚、澳大利亚和菲律宾。
中国汽车对欧洲的出口增长最快,增速达204%,对北美洲出口增速超过100%。
中国通过多年来对新能源汽车整个产业链的培育,各个环节逐步成熟,丰富和多元化的新能源汽车产品不断满足市场需求,使用环境也在逐步优化和改进,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认可。
伴随国民经济稳定回升,消费需求还将加快恢复,加之中国汽车市场总体来看潜力依然巨大,未来市场空间将持续扩大。
新能源汽车是汽车产业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必须坚持的理念,就意味着能源转型将大势所趋,新能源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市场空间巨大。
随着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稳定性、适应性正在不断提升,配套基础设施将日益完善,生产更加普及化,市场需求越来越大。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处于全球领先的地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大国,虽然诸多的质疑声还依然难免,但这个产业的发展大势已定,必定是要继续砥砺前行,根本没有回头路可言。
中国新能源汽车尽管目前的规模与传统燃料汽车相比仍然不大,但是已经初具规模,产业链基本建立,可以支撑市场百万量级的产销规模,逐步走向千万辆级的产销规模,这是时间问题,不是可能不可能的问题。
市场空间来自人口和够买潜力,而市场需求永远是产业发展的动力,中国人口规模庞大,国民收入越来越高,市场潜力巨大,未来新能源汽车私人消费需求将继续提升,整个产业将从高速发展迈向高质量发展。
在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域,公交电动化已经进行了很多年,因此新能源客车的有效市场可能趋于饱和,但是出租车和物流车作为政府采购和城市交通管制的领域,有望迎来新一轮的电动化热潮。
众所周知,大城市在解决个人的出行交通方面,公认的方式是减少私家车和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当然也包括“货物公交系统”。
展望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未来,诸如续航、充电和一次装载量等短板会逐渐补全,“货物公交系统”将逐渐完善,物流公司不再配备大量自有车辆,货物定时、定点、定路线上车,可以做到分站到达,进而形成一个高效、有序、减少闲置和浪费的城市货物运力系统,从而形成新一轮的新能源汽车热潮。
可以预判,政府将进一步引导电动化转型,有可能在公交、物流、出租等公务领域先行试点燃油车禁售,鼓励部分大气污染重点治理区域和新能源汽车普及率较高的城市优先试点燃油车禁售,也很有可能对“网约车”制定新能源汽车的比例要求。
低速电动车也有可能在局部区域快速发展。
此前,纯电动汽车依靠补贴政策支持,对低速电动车的市场形成一定冲击,收割了一大批低速车用户,但国家对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进行调整,对续航里程进行强制升级,车辆成本大幅提高,部分过于依赖补贴的车型将黯然退出。
低速电动车不依赖政府补贴,而且目前也不需要上牌,这些优势让低速电动车有可能迅速发展,在局部区域“卷土重来”,尤其是在交通管理政策相对宽松的三、四线城市有可能迎来新一轮的高速增长期。
从全球市场角度来看,由于未来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将具有全球性特征,而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基本上在国际上占居领先地位,因此将来的国际市场空间也可能异常庞大,充满着无限的市场潜力。
二、技术创新体系更加完善
创新,创新,还是创新,永远是产业发展的灵魂。
目前,中国的纯电动汽车发展初见成效,但是其弊端也开始显现,因此,燃料电池、插电式和增程式等技术将受到政策支持和市场关注。
经过这几年的科技进步,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有了质的飞跃。
据工信部统计,特斯拉中国Model 3的续航里程目前是468公里,国内其他纯电动乘用车平均续航里程也已经达到400公里,400公里的续航意味着来回各200公里,城市内部通勤基本解决。
下一代电池技术固态锂电池目前正处在成熟技术到产业化的过渡阶段,市场预期2025年左右将实现商业化量产,届时整车续航里程将翻倍。
企业发展的关键是技术创新,别人有我有,别人没有我更应有,只有如此,企业才能处于不败之地。
创新在于突破,创新在于掌握核心竞争力,创新在于把握趋势。
着眼于未来新能源汽车异常广阔的市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还将持续不断,还将持续突破,将持续重点突破动力电池的“瓶颈”,尤其是高比功率和高耐久性燃料电池、电堆等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
从中国未来电力来源来看,传统燃煤发电企业将受到严格限制,而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将逐步成为中国发电市场的主体能源,而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智能化将驱动和引导整个能源消费结构的巨大变革。
创新,虽然主要源于市场驱动,但是创新也离不开国家政策引导。
从未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趋势来看,“市场力”或“无形的手”的影响可能成为主体驱动力量,但是“行政力”或“有形的手”的力量依然不可或缺。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方面,相信国家还将持续制定更加全面、更加突出、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继续提供和注入巨额的研发资金,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引入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成功的现金技术和经验,强力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向高端发展。
从政府导向来看,国家将继续鼓励和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核心关键技术的研发,除了在国家科技项目支持以外,还将加大对高研发投入企业的税收减免力度,统筹政府、企业与高校等各方力量,对电池材料、核心芯片等关键共性技术进行攻关。
从产业技术创新角度,中国新能源产业的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协同创新问题将变得更加突出,因此,未来国家会更加鼓励新能源产业的协同创新,充分发挥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或各个领域的创新优势,让创新更加聚焦,突出产、学、研的整体创新意识,让创新更加具有实践意义和价值。
随着社会发展和用户需求的变化,汽车将不仅仅只是出行工具,更会被赋予很多功能和属性,并由此带来产业价值链和生态服务的变化,比如软件定义汽车、出行即服务和数据创造价值等,本质上就是数字经济的范畴,因此新能源汽车产业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将势必成为未来发展的大方向。
新能源汽车本身具有产业链长和价值量大的特征,目前已经与通信、半导体、互联网等领域实现深度融合,因此仅仅依靠汽车企业自身创新显然远远不够,必须加强产业协同创新,才能实现整个产业的良性发展。
互联网科技巨头代表着数字经济的发展趋势,目前已经进入到智能网联领域,互联网与汽车产业之间的融合、赋能和升级将成为趋势,这必将让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电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
目前,智能化技术风起云涌,势必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成为主流趋势,而且汽车制造中融入智能化技术可以提升汽车运行的稳定性,可以对汽车进行监控,并且自动排除汽车故障或者发出预警,最大限度的保障了汽车的性能以及车上人员的安全。
从趋势来看,未来汽车就是人工智能+新能源,这将将彻底改变人类的出行方式,一边吃着火锅一边开着车将变得不再那么遥远。
预计国家将研究和出台智能化汽车的运营政策,为加快自动驾驶汽车产业化奠定法律基础,加快部署自动驾驶车辆运营,推进智能化道路的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加速改造面向自动驾驶汽车的新型城市交通环境,并且加强防范汽车被黑客攻击、关键数据被控制而造成的巨大风险。
“我的未来不是梦”,大家不妨可以畅想和憧憬一下,在可见的未来,你可以乘坐一辆全新的汽车,以电力或太阳能或其他清洁燃料为动力,由人工智能来操控驾驶,它不仅拥有一般“朋友”的属性。
比如汽车可以陪你聊天,可以与你交流和感知各种情感,而且还可以成为你的专属“仆人”,比如替你“跑跑腿”,为你处理某些事务,帮助你去购买咖啡,替你去机场接送人,如此等等。
三、市场竞争日益加剧
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达到13.4%,私人消费占比从47%提升到78%。
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市场竞争格局正在形成,主体多远化目标已经基本实现,国有、外资和民营企业各领风骚,竞争局面已经初步建立。
2020年,特斯拉中国Model 3标准续航版一再降价,从37万降到27万,除为了满足工信部新的补贴门槛3,更大的底气来自于造车成本的下降。
广汽、北汽、比亚迪和吉利等传统新能源汽车企业已经强势领跑,与此同时,以蔚来、威马、小鹏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更是异军突起,与资本市场深度融合,技术创新不断加强,后发优势开始逐渐显现。
长期以来,中国走了一条以开放促竞争、以改革促提升的发展之路,实践证明,这条产业发展之路切实可行,符合中国的实际。
预计国家还将持续对外开放,还将继续深化市场化改革,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将逐步进入全面开放和深化改革的新时代,特斯拉国产,合资车发力,新势力分化,竞争加剧,优胜劣汰,加速出清。
特斯拉将深耕中国汽车市场,利用其技术优势、成本优势、价格优势、模式优势和品牌优势,并与中国相关产业密切融合,逐步实现在中国市场的“国产化”和“本土化”战略目标。
传统新能源汽车企业将加速转型布局,比如吉利将开发多款电动车型、混动车型和插电式混动车型,力争在市场上占据优势地位。
造车新势力,当然不甘落后,一定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比如蔚来、理想、小鹏等企业或凭借服务提升或聚焦智能化技术创新来打造自身的市场差异化优势,积极探索企业的自主品牌,不断渗透未来新能源汽车的巨大市场空间,切实走出一条符合中国特色、更加具有“本土”化特征的发展道路。
目前看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风云变幻,无论是传统企业加速转型布局,还是造车新势力融资建厂,这都将预示新能源汽车产业逐步走向繁荣。
四、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提速
虽然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初具规模,产业链条也已经相对完整,但是随着新能源汽车数量的持续增长,相关基础设施成为整个产业持续发展和状态的瓶颈,供求关系的矛盾日益加剧,整体建设规模已经严重滞后。
充电联盟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4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332.4万台,同比增加81.9%。
过去5年,充电桩相关企业共有88195家,近一年新成立充电桩企业56599家。
充电桩建设难度并不高,只要政府下定决心,一定能满足需求。
特别是对中国这样一个基建实力雄厚的国家,目前,无论是公共充电桩还是私人充电桩,中国都遥遥领先,占全球充电桩数量近40%。
对于新能源汽车来说,尤其对于电动汽车来说,充电设施和换电设施已经成为发展制约,这一点已经成为业内共识。
充电技术是电动车发展的关键,未来电动汽车的充电趋势将是“私人交流充电桩日常慢充”与“公共快充补电”两种方式相结合。
目前,充电难和换点难是普遍现象,更是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突出障碍,国家必须花大力气加以解决,而且应该加快解决。
预计国家将采取政策和措施,加快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无线充电、智能充电、大功率充电技术创新及产业化,积极鼓励在社区推广智慧充电,有效实现削峰填谷,并降低电网负荷。
对于换电站来说,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中的“短板”效应更加突出。
换电一方面可以大幅缩短新能源汽车的补能时间,另一方面可以降低充电倍率、提升充电安全,实现车电分离后可降低车主的初次购车成本、提升车辆的残值率,而且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面临的诸多痛点。
2020年,中国政府将换电站建设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说明国家开始重视换电站的建设问题,将其变成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补充,并且会尽快制定和完善国家的换电标准,不断探索适合大众需要的换电新模式。
五、商务模式不断创新
新能源汽车营销商务模式层出不穷,包括直营、分销和运营等等。
随着汽车营销渠道和服务的线上线下融合,未来以电子商务为主的“新零售”模式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商务模式。
当然,商务模式需要不断创新,但是商务模式绝对没有优劣之分,只有有效或无效之分,针对不同用户群体或不同地域,商务模式可能有所差异。
比如,在一、二线城市,市场用户比较集中,购车经验比较普遍,因此,可以采取直营体验店的模式,而在三、四线城市,市场用户相对比较分散,购车经验不足,因此客户可能更加信赖传统4S店模式。
此外,汽车营销商也可以与充电设施运营商进行合作,实行“捆绑式”销售,比如可以通过向潜在用户提供用车或充电服务,顺便搭售汽车,这种商务模式或许也可能成为未来商务模式之一。
还有,共享汽车商务模式也可能有市场前景。
共享汽车在中国已经存在,当然也经历过“春天”与“寒冬”的考验,有优势,也有劣势,可谓众说纷纭,争论不断。
目前,市场上大部分分时租赁汽车都是新能源汽车,虽然可以随借随还,自由使用和支配,而且对客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由于充电桩的数量与共享汽车的数量严重不匹配,而且取车点和还车点十分缺乏,因此便利性严重不足,整体运营效率比较低。
尽管如此,比如摩拜出行、滴滴出行和美团等互联网巨头以及北汽集团、上汽集团、首汽集团和吉利汽车等传统汽车企业依旧纷纷进入新能源共享汽车市场。
随着共享汽车运营规模的不断扩张和运营区域的扩大,国家将进一步规范共享汽车市场的运营,不断完善保险机制,比如为企业制定个性化方案或强制购买运营级商业保险,未来前景才能长期看好。
六、动力电池回收体系逐步完善
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回收利用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回收利用体系尚不健全、回收技术和工艺水平有待提高和回收利用的成本比较高等,这是摆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面前的客观问题,必须加以重视。
中国新能源车动力电池回收体系正在加速建立和完善,国家已经制定了《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试点实施方案》,对动力蓄电池的结构设计、连接方式、工艺技术、集成安装的标准化做了系统梳理和规定,强化了对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运输、储存等制定相应的规则,进一步落实动力蓄电池编码制度及可追溯体系。
可以预期,未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体系将逐渐不断规范,还将出台相关政策或法规,为新能源汽车发展提供新的增长动力。
七、氢能源汽车有望成为市场“新宠儿”
不一样的造车新势力,动力来源都是问题,电力如果来自燃煤发电,那么电动车的优势必将大打折扣,这是客观事实,不仅是科学问题,也是现实问题。
从汽车动力来源看,除了燃油、压缩天然气、液化天然和电力以外,还有氢能源可以作为汽车的动力,那么氢能源汽车到底有何优势?有没有潜在的发展实力呢?
上述问题长期存在,长期存在激烈的争议,似乎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争论,科学界争论不断,汽车产业界更是观点分歧,作为经济学者,我难以做出准确的评判。
不过,在我看来,无论是政策诱导还是市场驱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将持续发展,目前应该没有任何悬念,但是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来源将不可能仅仅局限在电力方面,其中氢能源动力汽车已经进入这个产业的视野,未来将可能成为又一个新的增长点。
相对于电动车存在诸如电池续航能力不足、充电慢和换电不方便等主要问题,氢能源汽车具有不加油、不充电和不排放尾气等明显优势,比如直接利用氢动力系统为电机供电,从而为汽车提供动力,氢动力系统替代了传统电动汽车中的锂电池,具有内燃机汽车一样的续航能力但没有温室气体的排放,具有传统电动车的环保性和便捷性却没有充电难等问题。
在我看来,氢能源汽车发展的关键是氢来源、技术和成本等,如果氢来源来自传统的非化石能源,比如来自煤炭、石油或天然气的制氢,那么氢能源的生态环境优势可能就会大打折扣。
如果氢来源来自水源,也就是电解水,那么生态环境优势就更加显著,但是成本可能居高不下,而且消耗大量的电,又涉及到电力的来源问题。
如此等等,氢能源的问题确实很多,逻辑关系虽然清晰,但是争议颇多,而且观点各异,千奇百怪,不过在我看来,问题归问题,发展归发展,有问题并不意味着没有发展空间。
氢能源汽车虽然起步较晚,但是俨然已经成为如今新能源车汽车产业发展不可忽视的趋势之一,而且随着技术完善、氢来源多元和成本下降等问题的缓解或消化,氢能源汽车将成为主流汽车企业的造车新势力。
(作者系中国石油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
附: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c-KL2GcKx0cWk8fcjo_F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