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贸大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贸大 > 正文

《人民画报》:(王志民 陈宗华)“双循环”与“一带一路” 比翼共发展

日期:2022-06-09   编辑:雨晴

(来源:人民画报 2022-06-07)

王志民 陈宗华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抉择,“一带一路”建设则是旨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开放格局的世纪工程。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共建“一带一路”犹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相互支撑,相得益彰,能够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统筹对外开放通道和平台载体建设,建设开放型经济体制,共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带一路”为双循环格局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而“一带一路”建设则成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一带一路”建设作为“当今世界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拓展了沿线国家经济合作空间,实现了互联互通总体布局初步形成,经贸往来持续增长,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营造了良好国际环境。

合作范围和领域不断扩大。近年来,“一带一路”建设正在实现东、中、西部地区的平衡发展。中国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者和主要推进者,国内经济循环态势越好、质量越高,对沿线国家的带动就会越强、影响就会越大,也会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构建起高质量的经济发展新生态。“一带一路”倡议如今已被写入联合国、20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及多个区域组织等官方文件,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与沿线国家建立起多元、深入的经济合作关系,也加强了沿线国家和合作伙伴之间的政治互信。

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沿线国家正在以“卫生合作伙伴关系、互联互通伙伴关系、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开放包容伙伴关系”为基础,把“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健康之路”“联通之路”“绿色之路”“减贫之路”“增长之路”。

互联互通布局基本完成。设施联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目标和优先领域,已经形成陆海内外联动的对外开放格局。目前,中国与沿线国家“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设施联通布局基本完成。新亚欧大陆桥、中国-蒙古-俄罗斯、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国-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中国-印度-缅甸,并拓展出中缅经济走廊、澜湄流域经济发展带、中尼印经济走廊、中老经济走廊及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际大通道,通过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和信息高速公路实现互联互通,由此带动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并在走廊沿线构建起多个能源和产业集群,实现经济上的联动发展效应。

作为贯通欧亚大陆的“钢铁丝绸之路”,中欧班列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通道。2016年至2021年,中欧班列开行数量年均增长55%,78条线路已通达欧洲23个国家180个城市,运输货物种类扩大到5万余种,运输货值由80亿美元提升至749亿美元。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中国通过中欧班列向沿线国家输送了大量医疗物资,钢铁丝绸之路正在成为“健康丝绸之路”。2022年4月6日,内蒙古赤峰市至莫斯科的中欧班列“赤峰号”首发,为内蒙古赤峰市及周边地区与亚欧大陆的经济双循环创造联动效应。中欧班列极大地推动沿线国家经贸往来,为保障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西部陆海新通道发挥陆海联运优势,推动我国中西部地区与世界各地区的互联互通。截至2021年底,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站点已覆盖中国国内13省(直辖市、自治区) 47个城市的92个车站,运输货品超过600类,辐射6大洲106个国家和地区的311个港口,已经形成“一带一路”经中国西部地区的完整环线。西部陆海新通道打通了中亚-中国西北西南-东南亚南北纵向大通道,并促进中国与RCEP成员国物资流通。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正在围绕重要节点国家港口、基础设施优先领域和重点境外经济园区平台全面展开。希腊的比雷埃弗斯港、巴基斯坦最南端的瓜达尔港正在成为海上重要交通枢纽,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经贸往来持续增长。贸易畅通和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载体,已经成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推动力。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多个国家之间已经建立起贸易畅通工作组,实现了贸易方式的创新,贸易便利化水平得到很大提高。2013-2021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值从6.46万亿元增长至11.6万亿元,年均增长7.5%,高出同期我国外贸整体增速2.2个百分点,占同期我国外贸总值的比重从25%提升至29.7%。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链供应链紧密度不断加深。2013-2021年,中间产品占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比重由2013年的49.8%提升至2021年的56.2%。

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投资增长很快,产能合作互补优势得到发挥。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流量从2013年的126.3亿美元稳步增长至2021年的203亿美元,即使在疫情形势严峻的2021年也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同比增长14.1%,大大高于中国对外非金融类投资额3.2%增长率,“一带一路”项目正在成为中国资本走出去的重要力量。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成绩显著。截至2021年末,已经纳入商务部统计的境外经贸合作区分布在46个国家,累计投资507亿美元,上缴东道国税费66亿美元,为当地创造39.2万个就业岗位,中国企业与东道国在经济上很好地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一带一路”建设服务于双循环发展格局构建

2022年4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明确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将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依托。新发展格局提出两年来,借助于“一带一路”建设统筹推进东西部对外开放,实施自贸区战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方面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为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扩大对外开放纵深。2020年5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指出:“支持新疆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形成西向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文化科教、医疗服务中心。支持重庆、四川、陕西发挥综合优势,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和开发开放枢纽。支持甘肃、陕西充分发掘历史文化优势,发挥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通道、节点作用。支持贵州、青海深化国内外生态合作,推动绿色丝绸之路建设。支持内蒙古深度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提升云南与澜沧江-湄公河区域开放合作水平。”

近年来,西部各省区一直居于我国经济增长前列。作为国内连接西北与西南的重要经济走廊,以西南直辖市重庆为中心,向北联通青海、甘肃、新疆等西北省区,向南联通贵州、广西、云南等西南省区的“西部陆海新通道”,发挥陆海联运优势,这比从我国东部沿海起航所需时间大幅缩短,经济效益更高。新发展格局下,我国正在推动中西部地区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挖掘西部地区发展潜力,畅通东西部产业发展循环和内外发展循环。

积极推进自贸区建设,提升区域整体经济实力。当前,全球自由贸易体系进入变革调整期,国内也存在过度依赖外部资源和外部市场等问题。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建设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迫在眉睫。“一带一路”建设与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均是立足于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实现国内的平衡充分发展,并以高质量国内循环推动高水平的国际循环,实现国内国际良性循环。自贸区建设有助于提升外商投资准入的开放度、透明度、可预见性。我国已与2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19个自贸协定,依托国内的21个自贸试验区,推进2021年生效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落地,以内外联动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重塑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竞争新优势,布局“以我为主”的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体系。

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地区产业链体系。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的若干意见》,要求全面提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水平,深化贸易合作、拓展产业投资和优化周边经济发展格局。“一带一路”沿线市场潜力巨大,国际产能合作前景广阔,中国可以借助与沿线国家的产能合作,提升在全球市场供给中的数量与质量,并推动自身产业结构升级。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中国在很短的时间内搭建起相应的医疗物资供应链产业链体系,有效满足了国内和国际的需求,但在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上仍存在整体竞争力不强的问题。我国必须以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一带一路”建设为纽带,在周边地区塑造以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为关键技术谱系的地区生产体系,构建以中国为核心的“一带一路”沿线的产业链和价值链体系。

“一带一路”建设作为一项涵盖经济贸易、政治外交、人文交流等诸多领域的世纪工程,将伴随我国建设开放型经济体制的全过程。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则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国家规划和战略导向。“一带一路”的“五通”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更加畅通,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沿线国家和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一带一路”建设与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都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实现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的发展目标,为解决全球性问题,为健全全球治理机制提供中国智慧并贡献中国力量。

王志民: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全球化与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所所长;陈宗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附:原文链接

http://www.rmhb.com.cn/zt/ydyl/202206/t20220607_800296222.html

 

   

 

 

关闭

《人民画报》:(王志民 陈宗华)“双循环”与“一带一路” 比翼共发展

日期:2022-06-09   编辑:雨晴

(来源:人民画报 2022-06-07)

王志民 陈宗华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抉择,“一带一路”建设则是旨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开放格局的世纪工程。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共建“一带一路”犹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相互支撑,相得益彰,能够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统筹对外开放通道和平台载体建设,建设开放型经济体制,共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带一路”为双循环格局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而“一带一路”建设则成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一带一路”建设作为“当今世界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拓展了沿线国家经济合作空间,实现了互联互通总体布局初步形成,经贸往来持续增长,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营造了良好国际环境。

合作范围和领域不断扩大。近年来,“一带一路”建设正在实现东、中、西部地区的平衡发展。中国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者和主要推进者,国内经济循环态势越好、质量越高,对沿线国家的带动就会越强、影响就会越大,也会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构建起高质量的经济发展新生态。“一带一路”倡议如今已被写入联合国、20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及多个区域组织等官方文件,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与沿线国家建立起多元、深入的经济合作关系,也加强了沿线国家和合作伙伴之间的政治互信。

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沿线国家正在以“卫生合作伙伴关系、互联互通伙伴关系、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开放包容伙伴关系”为基础,把“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健康之路”“联通之路”“绿色之路”“减贫之路”“增长之路”。

互联互通布局基本完成。设施联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目标和优先领域,已经形成陆海内外联动的对外开放格局。目前,中国与沿线国家“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设施联通布局基本完成。新亚欧大陆桥、中国-蒙古-俄罗斯、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国-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中国-印度-缅甸,并拓展出中缅经济走廊、澜湄流域经济发展带、中尼印经济走廊、中老经济走廊及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际大通道,通过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和信息高速公路实现互联互通,由此带动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并在走廊沿线构建起多个能源和产业集群,实现经济上的联动发展效应。

作为贯通欧亚大陆的“钢铁丝绸之路”,中欧班列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通道。2016年至2021年,中欧班列开行数量年均增长55%,78条线路已通达欧洲23个国家180个城市,运输货物种类扩大到5万余种,运输货值由80亿美元提升至749亿美元。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中国通过中欧班列向沿线国家输送了大量医疗物资,钢铁丝绸之路正在成为“健康丝绸之路”。2022年4月6日,内蒙古赤峰市至莫斯科的中欧班列“赤峰号”首发,为内蒙古赤峰市及周边地区与亚欧大陆的经济双循环创造联动效应。中欧班列极大地推动沿线国家经贸往来,为保障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西部陆海新通道发挥陆海联运优势,推动我国中西部地区与世界各地区的互联互通。截至2021年底,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站点已覆盖中国国内13省(直辖市、自治区) 47个城市的92个车站,运输货品超过600类,辐射6大洲106个国家和地区的311个港口,已经形成“一带一路”经中国西部地区的完整环线。西部陆海新通道打通了中亚-中国西北西南-东南亚南北纵向大通道,并促进中国与RCEP成员国物资流通。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正在围绕重要节点国家港口、基础设施优先领域和重点境外经济园区平台全面展开。希腊的比雷埃弗斯港、巴基斯坦最南端的瓜达尔港正在成为海上重要交通枢纽,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经贸往来持续增长。贸易畅通和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载体,已经成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推动力。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多个国家之间已经建立起贸易畅通工作组,实现了贸易方式的创新,贸易便利化水平得到很大提高。2013-2021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值从6.46万亿元增长至11.6万亿元,年均增长7.5%,高出同期我国外贸整体增速2.2个百分点,占同期我国外贸总值的比重从25%提升至29.7%。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链供应链紧密度不断加深。2013-2021年,中间产品占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比重由2013年的49.8%提升至2021年的56.2%。

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投资增长很快,产能合作互补优势得到发挥。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流量从2013年的126.3亿美元稳步增长至2021年的203亿美元,即使在疫情形势严峻的2021年也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同比增长14.1%,大大高于中国对外非金融类投资额3.2%增长率,“一带一路”项目正在成为中国资本走出去的重要力量。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成绩显著。截至2021年末,已经纳入商务部统计的境外经贸合作区分布在46个国家,累计投资507亿美元,上缴东道国税费66亿美元,为当地创造39.2万个就业岗位,中国企业与东道国在经济上很好地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一带一路”建设服务于双循环发展格局构建

2022年4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明确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将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依托。新发展格局提出两年来,借助于“一带一路”建设统筹推进东西部对外开放,实施自贸区战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方面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为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扩大对外开放纵深。2020年5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指出:“支持新疆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形成西向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文化科教、医疗服务中心。支持重庆、四川、陕西发挥综合优势,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和开发开放枢纽。支持甘肃、陕西充分发掘历史文化优势,发挥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通道、节点作用。支持贵州、青海深化国内外生态合作,推动绿色丝绸之路建设。支持内蒙古深度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提升云南与澜沧江-湄公河区域开放合作水平。”

近年来,西部各省区一直居于我国经济增长前列。作为国内连接西北与西南的重要经济走廊,以西南直辖市重庆为中心,向北联通青海、甘肃、新疆等西北省区,向南联通贵州、广西、云南等西南省区的“西部陆海新通道”,发挥陆海联运优势,这比从我国东部沿海起航所需时间大幅缩短,经济效益更高。新发展格局下,我国正在推动中西部地区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挖掘西部地区发展潜力,畅通东西部产业发展循环和内外发展循环。

积极推进自贸区建设,提升区域整体经济实力。当前,全球自由贸易体系进入变革调整期,国内也存在过度依赖外部资源和外部市场等问题。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建设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迫在眉睫。“一带一路”建设与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均是立足于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实现国内的平衡充分发展,并以高质量国内循环推动高水平的国际循环,实现国内国际良性循环。自贸区建设有助于提升外商投资准入的开放度、透明度、可预见性。我国已与2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19个自贸协定,依托国内的21个自贸试验区,推进2021年生效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落地,以内外联动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重塑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竞争新优势,布局“以我为主”的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体系。

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地区产业链体系。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的若干意见》,要求全面提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水平,深化贸易合作、拓展产业投资和优化周边经济发展格局。“一带一路”沿线市场潜力巨大,国际产能合作前景广阔,中国可以借助与沿线国家的产能合作,提升在全球市场供给中的数量与质量,并推动自身产业结构升级。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中国在很短的时间内搭建起相应的医疗物资供应链产业链体系,有效满足了国内和国际的需求,但在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上仍存在整体竞争力不强的问题。我国必须以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一带一路”建设为纽带,在周边地区塑造以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为关键技术谱系的地区生产体系,构建以中国为核心的“一带一路”沿线的产业链和价值链体系。

“一带一路”建设作为一项涵盖经济贸易、政治外交、人文交流等诸多领域的世纪工程,将伴随我国建设开放型经济体制的全过程。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则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国家规划和战略导向。“一带一路”的“五通”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更加畅通,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沿线国家和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一带一路”建设与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都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实现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的发展目标,为解决全球性问题,为健全全球治理机制提供中国智慧并贡献中国力量。

王志民: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全球化与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所所长;陈宗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附:原文链接

http://www.rmhb.com.cn/zt/ydyl/202206/t20220607_800296222.html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