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贸大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贸大 > 正文

《经济日报》:(洪俊杰)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日期:2022-11-22   编辑:江南 刘璇

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来源:《经济日报》2022-11-22

作者 洪俊杰

对外开放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对外开放工作,明确指出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从我国对外开放实际出发,以对外开放领域重大问题为导向,与时俱进、守正创新,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充分彰显了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论述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持续推进对外开放提供了科学指引,推动我国在开放型经济建设上发生一系列历史性变革,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成就。

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理论与实践

在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指导下,基于中国丰富的开放实践及其伟大成就,形成了日益完整的中国特色对外开放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对外开放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成果,其体系完整、内涵丰富、意义重大。

一是在理念上,坚定不移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新时代的伟大成就充分证明,未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必须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仅要坚持,而且要更好坚持,这是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经济全球化遇到了一些“回头浪”,世界经济合作发展受阻。针对这些难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将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持续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进行了谋划和部署,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一系列重要举措落地生根,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重要理念和主张开花结果。

二是在广度上,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区域布局上,从经济特区、沿海和沿江地区的开放扩展到内陆、沿边地区的开放,再到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我国不同区域间开放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将不同地区开放进程与区域重大战略联通起来,以区域节点城市为基点拓展开放的广度和纵深,形成全方位开放的高势能。产业布局上,从以制造业为主的开放扩展到以服务业为重点的开放,我国积极拓展数字服务、文化等新兴服务贸易,打造中医药、语言服务等专业特色服务出口基地,努力构建高标准服务业开放制度体系,持续推进服务业开放创新,着力塑造多领域的国际合作与竞争新优势。在不断扩大开放的进程中,充分激发服务业发展潜能,以扩大流通性服务业开放提高生产率水平,以扩大生产性服务业开放促进产业升级,以扩大个人服务业开放提升消费水平,以扩大社会服务业开放完善社会福利,调动全球优质产品和要素资源,形成公平、透明、高效的一流营商环境,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三是在与国内大循环的联系上,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我国立足新发展阶段的主动作为,也是把握我国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性布局。构建新发展格局,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必须具备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和稳固的基本盘,并以此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吸引力、在激烈国际竞争中的强大竞争力、在全球资源配置中的强大推动力。中国具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强大的生产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健全的基础设施、超大规模的内需市场,形成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雄厚支撑。同时,必须树立全球视野,全面谋划全方位对外开放大战略,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走向世界,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的效率和水平。具体而言,既要持续深化商品、服务、资金、人才等要素流动型开放,又要稳步拓展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还要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强联动效应,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加联通、国内外资源更优配置,提升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和国际竞争力。

四是在层次上,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一方面,推动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推动制度创新,主动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加快形成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基本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以放宽市场准入、合理缩减负面清单等举措,依法保护外商投资权益,营造更加公平、透明、高效的营商环境;以深化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创新等,积极探索形成更多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制度创新成果;以夯实数字贸易发展的制度性安排,挖掘数字贸易增长潜力,塑造新的国际竞争综合性优势。另一方面,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在开放中不断加快自身制度建设、法规建设,通过破除相关体制机制障碍,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坚持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不断拓宽开放发展空间、推动陆海内外联动和东西双向开放、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扩大沿边开发开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五是在方式上,利用先行先试推动对外开放。我国在开放中采用“先行试点—积累经验—成熟推广”的模式,赋予先行先试主体更大的探索能动性和改革自主权,进而将成功经验推广到全国。在对外开放实践中,从设立经济特区,到深入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试点政策落地,搭建起制度创新、开放探索、技术引进吸收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平台,逐渐形成了外向发展型、沿边拓展型和内陆联通型等各类对外开放高地。利用先行先试推动对外开放有其基本规则和逻辑。一方面,在中央统筹部署下,部分地区展开探索与尝试,紧密结合我国发展全局的发展战略和总体规划,实现地区的重点突破与创新发展。另一方面,立足于区域自身优势,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选择部分合适的区域先行试验,既顾及实施效能也兼顾各地差异,更好积累改革开放的经验。

六是在抓手上,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强调比较优势、资源禀赋和关税等对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影响,忽视了跨境基础设施水平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内在要求和推动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谋划和部署下,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走深走实,我国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互联互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关键,着眼于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一带一路”把基础设施“硬联通”作为重要方向,把规则标准“软联通”作为重要支撑,把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作为重要基础,擘画出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联动发展的蓝图。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将有力推动我国中西部更好地融入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为加快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全面开放新格局提供重要动力,也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拓展了新实践。

七是在与全球的关系上,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各国利益高度融合,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合作共赢是大势所趋。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当前,全球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现行多边规则和机制效率低下,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正处于新旧交替的调整变革中。然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中国始终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深化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如,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积极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实施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推进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与其他国家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以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提倡共同协商和对话,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倡导以平等为基础、开放为导向、合作为动力、共享为目标的全球经济治理观,共同推动构建公正高效的全球金融治理格局、开放透明的全球贸易和投资治理格局、绿色低碳的全球能源治理格局和包容联动的全球发展治理格局。

新时代对外开放取得伟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顺应经济全球化大势,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对外开放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

一是外贸发展成绩斐然。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在全球经贸体系中居于边缘位置。1978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占全球份额仅为0.8%。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贸易规模呈现快速增长。2013年中国的货物进出口总额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2020年,中国货物与服务贸易总额跃居全球第一,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国际市场份额占14.7%。与此同时,贸易结构不断优化,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成为出口主体,民营企业成为对外贸易主力军。近年来,面对复杂变化的国内外形势和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世界经济增长和全球贸易遭受严重冲击。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对外贸易仍然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综合竞争力,实现了快速回稳。

二是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发展成果显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际利用外资和对外直接投资均取得了长足发展。2015年,对外直接投资规模首次超过同期吸收外资规模,我国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发展更趋协调。2021年中国吸引外资首破万亿元人民币大关,创历史新高,是近十年来首次实现两位数的增长。据测算,2013年至2021年,中国引进外资存量占全球比重从3.8%上升到4.5%,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占全球比重从2.6%上升到6.2%。《2021世界投资报告》显示,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外国直接投资流入国和第一大对外直接投资国。与此同时,从正面清单到负面清单管理,从“外资三法”到《外商投资法》,我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正在成为众多外商投资的热土。

三是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不仅包括开放范围扩大、领域拓宽、层次加深,也包括开放方式创新、布局优化、质量提升。从商品结构看,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出口商品总额中初级产品占80%以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贸易结构发生根本性转变,出口产品从初级产品为主转变为工业制成品为主,出口结构不断优化。同时,我国出口行业逐渐从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贸易领域也逐渐从货物贸易扩展到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为推动对外开放均衡发展,国家相继实施一系列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等为各地区拓展对外经贸合作搭建了新平台,长江经济带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稳步推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多元稳定的国际经贸关系进一步形成。

四是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建设卓有成效。自2013年至今,我国已设立2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和1个自由贸易港,覆盖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随着自由贸易试验区稳步扩容、逐步优化,各自由贸易试验区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利用外资的企业数量和金额不断上升,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证照分离”“一业一证”等制度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此外,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积极拓展跨境电商、离岸贸易、服务外包、免税购物、保税展示和融资租赁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构建起功能更加强大的贸易体系。一系列实践经验推动形成了一大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有效促进了投资管理、贸易监管、金融监管、综合监管等方面制度创新,以“既准入又准营”为导向推进贸易自由化便利化,不断完善政策和制度体系,持续推进安全高效和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五是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一是促进服务贸易开放。中国服务业对外开放不断深化。从2014年起,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二。服务贸易结构也由传统的旅游、运输和建筑转向信息服务、金融、文化等新兴领域。二是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贸易便利化改革深入发展,推广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加快推进通关一体化改革,扩大市场准入。三是促进沿海、内陆和沿边地区平衡发展。在巩固东部地区开放先导地位的同时,提高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开放水平,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正在形成。四是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实施更多扩大开放的举措。同时,加大反垄断监管力度,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采取积极举措防止资本无序扩张,推动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五是促进政府管理方式的转变。积极进行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放管服”改革成效明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正在形成。

六是全球经济合作网络进一步拓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二十国集团等机制合作,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贸联系。2015年中韩自贸协定、中澳自贸协定相继签署,2020年完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目前,我国已经与2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19个自贸协定,经贸领域合作稳步推进,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利益交汇点不断扩大。尤其是在2020年年底签署、2022年年初生效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标志着当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区正式启航。我国面向全球的自由贸易区网络得到进一步拓展。

七是惠及各国民生、促进互利共赢。国际经贸合作在促进各国税收增长、就业扩大、国际扶贫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中国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有利于带动世界范围内就业水平的提升,促进各国民生福祉,实现互利共赢。在全球发展合作方面,中国为非洲国家援建水利基础设施、职业技术学校等,与东盟国家共同开展乡村减贫推进计划,在拉美援建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在公共卫生方面,中国支持联合国及世界卫生组织完善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推进“一带一路”卫生交流合作,为世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贡献中国力量。中国通过自身的新发展给世界带来了新机遇。

大力推进贸易强国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发展数字贸易,加快建设贸易强国。

一定意义上说,贸易强国的内涵包括较大的贸易规模与市场占有率,在技术、进出口结构、贸易模式、产品质量、品牌国际化、货币国际化、国际投资、贸易竞争力、国际分工地位等方面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以及实现拥有重要商品国际市场议价和国际规则制定的话语权等战略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放型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在开放型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开放发展在区域间、城乡间存在不平衡现象,开放发展与绿色发展需更好协调,开放对创新的提升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贸易高质量发展还存在堵点和瓶颈。当前,全球正在经历数字化、绿色化转型,我们要抢抓机遇,完整、准确、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大力推进贸易强国建设。

以创新发展理念支撑贸易强国建设。要坚定不移推进贸易创新能力建设,深化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模式和业态创新,培育新形势下参与国际合作竞争的新优势。要提升我国科技创新水平,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鼓励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发挥市场主体创造性和积极性,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利用新技术赋能外贸发展、优化贸易结构,实现我国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攀升。还要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营造一流营商环境,积极培育技术和品牌、提升质量和服务,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在数字时代,要充分发挥和增强完备数字基础设施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丰富应用场景优势和海量数据资源优势,加快数字产业化进程,不断夯实数字贸易产业基础、优化数字贸易发展环境、提高数字贸易发展活力。同时,要发挥好制度优势,加大对跨境电子商务、市场采购贸易、外贸综合服务等贸易新业态新模式的支持力度。

以协调发展理念促进贸易平衡充分发展。在区域协调方面,要优化开放空间布局,通过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等对外开放高地建设,引导沿海内陆沿边开放优势互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应结合各地区特色优势实现差异化发展,巩固东部沿海地区和全国特大城市的开放先导地位,加快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开放步伐。在产业协调方面,要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促进加工贸易向研发设计等环节攀升,稳步提高出口附加值。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持续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合作机制。

以绿色发展理念推动贸易可持续发展。发展绿色贸易,培养绿色动能,是贸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要坚持“绿色”这一经济发展底色,着力构建绿色贸易体系,大力发展高质量、高技术、高附加值的绿色产品贸易,引导要素合理化配置,不断提升绿色低碳产业竞争力和绿色产品竞争力。通过培育绿色低碳贸易主体,鼓励条件成熟的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等产业集聚区先行先试,引领外贸企业优化能源结构、革新技术工艺、采用绿色原料,完成绿色低碳转型,培育新的绿色贸易增长点。

以开放发展理念推动贸易提质增效。要优化国际市场布局,推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共建共享。在巩固原有市场的基础上,着力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往来,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拓展新兴市场,培育新增长点。以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对外开放高地建设为抓手,优化全球资源配置、推动科技创新,同时利用综合保税区等特殊经济功能区拓展新型国际贸易、跨境电子商务、跨境金融服务和大宗商品交易等贸易模式。有序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支持人民币跨境结算,提升产品国际定价权,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

以共享发展理念推动全球经贸往来。共享发展意味着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我们要积极提升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围绕粮棉油糖、肉蛋奶、种业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科技创新力的头部企业。以发展农村电商为重点拓宽商贸流通渠道,以财税、金融、电商平台为支撑,助力农业农村、中小微企业融入国际贸易发展。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等合作机制共同推动全球经贸往来向更加互利共赢的方向发展,让世界各国共享开放型世界经济的成果。

我们还需积极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要维护和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在国际经贸往来中,要利用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金砖国家峰会、二十国集团、上海合作组织等合作机制,逐步推广相关议题,参与贸易规则制定,为推动贸易强国建设营造更好的环境。

(作者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

附原文链接:http://paper.ce.cn/pad/content/202211/22/content_264557.html


关闭

《经济日报》:(洪俊杰)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日期:2022-11-22   编辑:江南 刘璇

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来源:《经济日报》2022-11-22

作者 洪俊杰

对外开放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对外开放工作,明确指出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从我国对外开放实际出发,以对外开放领域重大问题为导向,与时俱进、守正创新,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充分彰显了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论述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持续推进对外开放提供了科学指引,推动我国在开放型经济建设上发生一系列历史性变革,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成就。

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理论与实践

在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指导下,基于中国丰富的开放实践及其伟大成就,形成了日益完整的中国特色对外开放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对外开放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成果,其体系完整、内涵丰富、意义重大。

一是在理念上,坚定不移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新时代的伟大成就充分证明,未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必须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仅要坚持,而且要更好坚持,这是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经济全球化遇到了一些“回头浪”,世界经济合作发展受阻。针对这些难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将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持续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进行了谋划和部署,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一系列重要举措落地生根,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重要理念和主张开花结果。

二是在广度上,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区域布局上,从经济特区、沿海和沿江地区的开放扩展到内陆、沿边地区的开放,再到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我国不同区域间开放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将不同地区开放进程与区域重大战略联通起来,以区域节点城市为基点拓展开放的广度和纵深,形成全方位开放的高势能。产业布局上,从以制造业为主的开放扩展到以服务业为重点的开放,我国积极拓展数字服务、文化等新兴服务贸易,打造中医药、语言服务等专业特色服务出口基地,努力构建高标准服务业开放制度体系,持续推进服务业开放创新,着力塑造多领域的国际合作与竞争新优势。在不断扩大开放的进程中,充分激发服务业发展潜能,以扩大流通性服务业开放提高生产率水平,以扩大生产性服务业开放促进产业升级,以扩大个人服务业开放提升消费水平,以扩大社会服务业开放完善社会福利,调动全球优质产品和要素资源,形成公平、透明、高效的一流营商环境,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三是在与国内大循环的联系上,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我国立足新发展阶段的主动作为,也是把握我国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性布局。构建新发展格局,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必须具备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和稳固的基本盘,并以此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吸引力、在激烈国际竞争中的强大竞争力、在全球资源配置中的强大推动力。中国具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强大的生产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健全的基础设施、超大规模的内需市场,形成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雄厚支撑。同时,必须树立全球视野,全面谋划全方位对外开放大战略,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走向世界,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的效率和水平。具体而言,既要持续深化商品、服务、资金、人才等要素流动型开放,又要稳步拓展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还要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强联动效应,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加联通、国内外资源更优配置,提升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和国际竞争力。

四是在层次上,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一方面,推动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推动制度创新,主动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加快形成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基本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以放宽市场准入、合理缩减负面清单等举措,依法保护外商投资权益,营造更加公平、透明、高效的营商环境;以深化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创新等,积极探索形成更多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制度创新成果;以夯实数字贸易发展的制度性安排,挖掘数字贸易增长潜力,塑造新的国际竞争综合性优势。另一方面,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在开放中不断加快自身制度建设、法规建设,通过破除相关体制机制障碍,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坚持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不断拓宽开放发展空间、推动陆海内外联动和东西双向开放、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扩大沿边开发开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五是在方式上,利用先行先试推动对外开放。我国在开放中采用“先行试点—积累经验—成熟推广”的模式,赋予先行先试主体更大的探索能动性和改革自主权,进而将成功经验推广到全国。在对外开放实践中,从设立经济特区,到深入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试点政策落地,搭建起制度创新、开放探索、技术引进吸收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平台,逐渐形成了外向发展型、沿边拓展型和内陆联通型等各类对外开放高地。利用先行先试推动对外开放有其基本规则和逻辑。一方面,在中央统筹部署下,部分地区展开探索与尝试,紧密结合我国发展全局的发展战略和总体规划,实现地区的重点突破与创新发展。另一方面,立足于区域自身优势,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选择部分合适的区域先行试验,既顾及实施效能也兼顾各地差异,更好积累改革开放的经验。

六是在抓手上,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强调比较优势、资源禀赋和关税等对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影响,忽视了跨境基础设施水平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内在要求和推动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谋划和部署下,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走深走实,我国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互联互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关键,着眼于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一带一路”把基础设施“硬联通”作为重要方向,把规则标准“软联通”作为重要支撑,把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作为重要基础,擘画出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联动发展的蓝图。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将有力推动我国中西部更好地融入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为加快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全面开放新格局提供重要动力,也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拓展了新实践。

七是在与全球的关系上,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各国利益高度融合,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合作共赢是大势所趋。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当前,全球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现行多边规则和机制效率低下,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正处于新旧交替的调整变革中。然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中国始终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深化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如,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积极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实施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推进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与其他国家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以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提倡共同协商和对话,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倡导以平等为基础、开放为导向、合作为动力、共享为目标的全球经济治理观,共同推动构建公正高效的全球金融治理格局、开放透明的全球贸易和投资治理格局、绿色低碳的全球能源治理格局和包容联动的全球发展治理格局。

新时代对外开放取得伟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顺应经济全球化大势,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对外开放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

一是外贸发展成绩斐然。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在全球经贸体系中居于边缘位置。1978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占全球份额仅为0.8%。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贸易规模呈现快速增长。2013年中国的货物进出口总额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2020年,中国货物与服务贸易总额跃居全球第一,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国际市场份额占14.7%。与此同时,贸易结构不断优化,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成为出口主体,民营企业成为对外贸易主力军。近年来,面对复杂变化的国内外形势和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世界经济增长和全球贸易遭受严重冲击。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对外贸易仍然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综合竞争力,实现了快速回稳。

二是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发展成果显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际利用外资和对外直接投资均取得了长足发展。2015年,对外直接投资规模首次超过同期吸收外资规模,我国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发展更趋协调。2021年中国吸引外资首破万亿元人民币大关,创历史新高,是近十年来首次实现两位数的增长。据测算,2013年至2021年,中国引进外资存量占全球比重从3.8%上升到4.5%,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占全球比重从2.6%上升到6.2%。《2021世界投资报告》显示,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外国直接投资流入国和第一大对外直接投资国。与此同时,从正面清单到负面清单管理,从“外资三法”到《外商投资法》,我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正在成为众多外商投资的热土。

三是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不仅包括开放范围扩大、领域拓宽、层次加深,也包括开放方式创新、布局优化、质量提升。从商品结构看,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出口商品总额中初级产品占80%以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贸易结构发生根本性转变,出口产品从初级产品为主转变为工业制成品为主,出口结构不断优化。同时,我国出口行业逐渐从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贸易领域也逐渐从货物贸易扩展到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为推动对外开放均衡发展,国家相继实施一系列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等为各地区拓展对外经贸合作搭建了新平台,长江经济带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稳步推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多元稳定的国际经贸关系进一步形成。

四是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建设卓有成效。自2013年至今,我国已设立2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和1个自由贸易港,覆盖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随着自由贸易试验区稳步扩容、逐步优化,各自由贸易试验区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利用外资的企业数量和金额不断上升,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证照分离”“一业一证”等制度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此外,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积极拓展跨境电商、离岸贸易、服务外包、免税购物、保税展示和融资租赁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构建起功能更加强大的贸易体系。一系列实践经验推动形成了一大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有效促进了投资管理、贸易监管、金融监管、综合监管等方面制度创新,以“既准入又准营”为导向推进贸易自由化便利化,不断完善政策和制度体系,持续推进安全高效和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五是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一是促进服务贸易开放。中国服务业对外开放不断深化。从2014年起,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二。服务贸易结构也由传统的旅游、运输和建筑转向信息服务、金融、文化等新兴领域。二是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贸易便利化改革深入发展,推广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加快推进通关一体化改革,扩大市场准入。三是促进沿海、内陆和沿边地区平衡发展。在巩固东部地区开放先导地位的同时,提高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开放水平,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正在形成。四是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实施更多扩大开放的举措。同时,加大反垄断监管力度,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采取积极举措防止资本无序扩张,推动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五是促进政府管理方式的转变。积极进行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放管服”改革成效明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正在形成。

六是全球经济合作网络进一步拓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二十国集团等机制合作,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贸联系。2015年中韩自贸协定、中澳自贸协定相继签署,2020年完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目前,我国已经与2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19个自贸协定,经贸领域合作稳步推进,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利益交汇点不断扩大。尤其是在2020年年底签署、2022年年初生效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标志着当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区正式启航。我国面向全球的自由贸易区网络得到进一步拓展。

七是惠及各国民生、促进互利共赢。国际经贸合作在促进各国税收增长、就业扩大、国际扶贫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中国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有利于带动世界范围内就业水平的提升,促进各国民生福祉,实现互利共赢。在全球发展合作方面,中国为非洲国家援建水利基础设施、职业技术学校等,与东盟国家共同开展乡村减贫推进计划,在拉美援建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在公共卫生方面,中国支持联合国及世界卫生组织完善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推进“一带一路”卫生交流合作,为世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贡献中国力量。中国通过自身的新发展给世界带来了新机遇。

大力推进贸易强国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发展数字贸易,加快建设贸易强国。

一定意义上说,贸易强国的内涵包括较大的贸易规模与市场占有率,在技术、进出口结构、贸易模式、产品质量、品牌国际化、货币国际化、国际投资、贸易竞争力、国际分工地位等方面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以及实现拥有重要商品国际市场议价和国际规则制定的话语权等战略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放型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在开放型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开放发展在区域间、城乡间存在不平衡现象,开放发展与绿色发展需更好协调,开放对创新的提升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贸易高质量发展还存在堵点和瓶颈。当前,全球正在经历数字化、绿色化转型,我们要抢抓机遇,完整、准确、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大力推进贸易强国建设。

以创新发展理念支撑贸易强国建设。要坚定不移推进贸易创新能力建设,深化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模式和业态创新,培育新形势下参与国际合作竞争的新优势。要提升我国科技创新水平,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鼓励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发挥市场主体创造性和积极性,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利用新技术赋能外贸发展、优化贸易结构,实现我国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攀升。还要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营造一流营商环境,积极培育技术和品牌、提升质量和服务,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在数字时代,要充分发挥和增强完备数字基础设施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丰富应用场景优势和海量数据资源优势,加快数字产业化进程,不断夯实数字贸易产业基础、优化数字贸易发展环境、提高数字贸易发展活力。同时,要发挥好制度优势,加大对跨境电子商务、市场采购贸易、外贸综合服务等贸易新业态新模式的支持力度。

以协调发展理念促进贸易平衡充分发展。在区域协调方面,要优化开放空间布局,通过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等对外开放高地建设,引导沿海内陆沿边开放优势互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应结合各地区特色优势实现差异化发展,巩固东部沿海地区和全国特大城市的开放先导地位,加快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开放步伐。在产业协调方面,要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促进加工贸易向研发设计等环节攀升,稳步提高出口附加值。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持续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合作机制。

以绿色发展理念推动贸易可持续发展。发展绿色贸易,培养绿色动能,是贸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要坚持“绿色”这一经济发展底色,着力构建绿色贸易体系,大力发展高质量、高技术、高附加值的绿色产品贸易,引导要素合理化配置,不断提升绿色低碳产业竞争力和绿色产品竞争力。通过培育绿色低碳贸易主体,鼓励条件成熟的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等产业集聚区先行先试,引领外贸企业优化能源结构、革新技术工艺、采用绿色原料,完成绿色低碳转型,培育新的绿色贸易增长点。

以开放发展理念推动贸易提质增效。要优化国际市场布局,推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共建共享。在巩固原有市场的基础上,着力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往来,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拓展新兴市场,培育新增长点。以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对外开放高地建设为抓手,优化全球资源配置、推动科技创新,同时利用综合保税区等特殊经济功能区拓展新型国际贸易、跨境电子商务、跨境金融服务和大宗商品交易等贸易模式。有序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支持人民币跨境结算,提升产品国际定价权,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

以共享发展理念推动全球经贸往来。共享发展意味着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我们要积极提升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围绕粮棉油糖、肉蛋奶、种业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科技创新力的头部企业。以发展农村电商为重点拓宽商贸流通渠道,以财税、金融、电商平台为支撑,助力农业农村、中小微企业融入国际贸易发展。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等合作机制共同推动全球经贸往来向更加互利共赢的方向发展,让世界各国共享开放型世界经济的成果。

我们还需积极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要维护和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在国际经贸往来中,要利用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金砖国家峰会、二十国集团、上海合作组织等合作机制,逐步推广相关议题,参与贸易规则制定,为推动贸易强国建设营造更好的环境。

(作者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

附原文链接:http://paper.ce.cn/pad/content/202211/22/content_264557.html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