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贸大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贸大 > 正文

宣讲家网:(王志民)丝路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天下情怀

日期:2022-12-30   编辑:雨晴

(来源:宣讲家网 2022-11-22)

 王志民

2021年9月29日,党中央批准了中央宣传部梳理的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总结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的46种精神,包括:伟大建党精神;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井冈山精神为代表的16种精神;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抗美援朝精神为代表的12种精神;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改革开放精神为代表的9种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脱贫攻坚精神为代表的8种精神,其中就有丝路精神。这些精神,集中彰显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长期以来形成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彰显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

一、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

(一)精神是什么

伟大的事业孕育着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引领伟大的事业。我们要搞清楚丝路精神,首先要了解精神是什么。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精神属于哲学范畴,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精神是一种世界观、价值观,也是一种方法论,是一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意识、观念、思想、理论,一种内生的动力。精神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来源于实践,又引领实践。所以,精神是发挥引领作用的,但同时精神力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

(二)丝路精神是什么

丝路精神就是丝绸之路精神,也是我们今天说的“一带一路”精神。“一带一路”是简称,“一带”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重要演讲时首次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一路”指的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时首次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

丝路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以及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的伟大精神财富,体现的是人类文明宝库中的中国智慧。什么是丝路精神?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就是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

丝路精神实际上是从历史深处走来的,以古丝绸之路开拓及生生不息的发展为载体,跨越时空,连接中外,推动着各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交融,是人类文明多样性的结晶。如今,丝路精神以“一带一路”建设为载体,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精神引领,又被赋予了崭新的时代内涵、丰富的时代价值,正在迸发出勃勃生机。

丝路精神不仅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精神内核,也被纳入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实际上是中国梦和世界梦对接的一个桥梁,彰显的是人类共同利益,凝聚的是人类共同价值,也正在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引领。

我们知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通过古丝绸之路播扬于亚欧大陆进而影响世界的。一说到丝绸之路,我们都能想到张骞出使西域,实际上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前,中国就有连通川、滇、缅、印的“蜀身毒道”,甚至比张骞出使西域还要早上百年。“蜀身毒道”成为中国的蜀锦、邛杖与古印度的宝石、哲学宗教经典等最早流通的古道,是一条交往古道、通商古道、文化交流古道。据记载,“蜀身毒道”最远曾经拓展到欧洲的古希腊、古罗马。当然,古代中国最著名的对外交流还是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带回了很多西域特产,如苜蓿、芝麻、葡萄等,也带去了挖井的技术。此外,古代中国与其他文明的交往渠道还有唐竺古道、茶马古道等,近代中国与外国的交往渠道也有滇缅公路、中印公路以及其他多条欧亚大陆桥。由历史可见,陆上丝绸之路就是这样一条沟通了华夏文明、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以及古希腊的文明通道,也必然产生文明交流的结晶,那就是传承至今的丝路精神。

海上丝绸之路实际上也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在胶东半岛开辟了“循海岸水行”,直通辽东半岛、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直至东南亚。最有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的港口就是徐闻港和合浦港:徐闻港在今天的广东湛江市,有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称,是古老的华夏与东南亚、南亚以及欧洲的交往起点;合浦港在今天的广西北海市合浦县,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始发港之一,当时的印度、东南亚商人会带来玛瑙、琥珀等珍奇物品,再把丝制品、珍珠、陶器再运出去。

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本质是通过贸易往来推动文化政治交流,在古代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辉煌灿烂,在今天也顺应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丝绸之路的兴起,正是沿线国家和谐的民族关系、融洽的政治氛围的结果,体现的是“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美好景象。中国的四大发明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世界各地,沿线国家的音乐歌舞、天文历法以及宗教经典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中国。丝绸之路是各文明之间的交往通道,成为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发展的源头动力之一。丝绸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各文明交流交融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对外交往的标志,是世界历史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贡献之一。所以,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中国是一个优秀的国度,灿烂的文化使我们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与各文明的交流使中华文化源源不断发展、生生不息传承。

丝路精神还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大特点,同时也是丝路精神的重要内涵,那就是巨大的包容性。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传承至今,就是因为巨大的包容性,比如中国古代“儒释道”三教的发展传承,就是这一巨大包容性的体现。2014年,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遗——“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的成功,使这一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也说明了世界对丝路文化、丝路精神的认可。

和合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丝路精神的重要内涵之一,那就是崇尚王道、反对霸道、内圣外王,所表达的也是一种合作之道、文明之道。

二、丝路精神深刻的科学内涵和价值功能

丝路精神有着丰富的科学内涵,那就是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

(一)和平合作

和平合作是丝路精神的历史基因,也是今天“一带一路”能够行稳致远、迈向美好未来的根本原因之一——“我们要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所以,“一带一路”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也就必然是和平的,时代潮流就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

怎么能和平?必须相互尊重。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中指出,古丝绸之路,和时兴,战时衰。“一带一路”建设离不开和平安宁的环境。我们要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伙伴关系。各国应该尊重彼此主权、尊严、领土完整,尊重彼此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

为什么说和平合作是丝绸之路精神的基因?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中指出,公元前140多年的中国汉代,一支从长安出发的和平使团,开始打通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完成了“凿空之旅”,这就是著名的张骞出使西域。中国唐宋元时期,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同步发展,中国、意大利、摩洛哥的旅行家杜环、马可·波罗、伊本·白图泰都在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留下了历史印记。15世纪初的明代,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留下千古佳话。这些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使用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一代又一代“丝路人”架起了东西方合作的纽带、和平的桥梁。

所谓“凿空西域”,《史记》说:“案谓西域险,本无道路,今凿空而通之也。”所以,张骞是一名开拓者,也赋予了丝路精神开拓的内涵。开拓创新精神,也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财富的重要内容。

(二)开放包容

开放包容是丝路精神的本质属性——“我们要将‘一带一路’建成开放之路”。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中指出,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对一个国家而言,开放如同破茧成蝶,虽会经历一时阵痛,但将换来新生。“一带一路”建设要以开放为导向,解决经济增长和平衡问题。我们要打造开放型合作平台,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同创造有利于开放发展的环境,推动构建公正、合理、透明的国际经贸投资规则体系,促进生产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我们欢迎各国结合自身国情,积极发展开放型经济,参与全球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携手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1978年开始,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并且将会永远改革下去、开放下去。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把实行对外开放定为基本国策。中国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者,正是中国对外开放国策的体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加快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我国成为一百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货物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一,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居世界前列,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三)互学互鉴

互学互鉴是丝路精神的主要路径。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中指出,古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通商易货之道,更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沿着古丝绸之路,中国将丝绸、瓷器、漆器、铁器传到西方,也为中国带来了胡椒、亚麻、香料、葡萄、石榴。沿着古丝绸之路,佛教、伊斯兰教及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药传入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技术也由此传向世界。更为重要的是,商品和知识交流带来了观念创新。比如,佛教源自印度,在中国发扬光大,在东南亚得到传承。儒家文化起源中国,受到欧洲莱布尼茨、伏尔泰等思想家的推崇。这是交流的魅力、互鉴的成果。

丝路精神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包容性。包容性是什么?就是尊重文明的多样性,这也是丝路精神的核心价值之一。丝路精神促进各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有助于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文明没有优劣之分,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生存的土壤,凝聚着每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包含着人类发展进步所依赖的精神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所以,互学互鉴指的正是文明之间通过交流交融相互学习,更加适应现代化发展,最终实现互利共赢。“一带一路”为世界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也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开放提供了“一把金钥匙”。

(四)互利共赢

互利共赢是丝路精神的价值取向。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中指出,古丝绸之路见证了陆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也见证了海上“舶交海中,不知其数”的繁华。在这条大动脉上,资金、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商品、资源、成果等实现共享。阿拉木图、撒马尔罕、长安等重镇和苏尔港、广州等良港兴旺发达,罗马、安息、贵霜等古国欣欣向荣,中国汉唐迎来盛世。古丝绸之路创造了地区大发展大繁荣。

“一带一路”是一条发展之路、幸福之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就要抓住发展这个根本性问题,共同发展、互利共赢,最终实现经济的大融合、发展的大联动和成果的大共享。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也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长期以来,发展中国家一直面临着发展的瓶颈甚至困境,资金和技术短缺是制约发展的重要问题。实际上,发展的问题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不发展,发达国家也很难发展的问题。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就是要推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发展。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记者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一致支持着力构建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加强合作机制。为此,我们将深入对接各国和国际组织经济发展倡议和规划,加强双边和第三方市场合作,建设中欧班列、陆海新通道等国际物流和贸易大通道,帮助更多国家提升互联互通水平。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这样概括丝路精神:和平合作是前提,开放包容是根本,互学互鉴是手段,互利共赢是目的;以平等为基础,以开放为导向,以合作为动力,以共享为目标;奉行“独行快,众行远”的合作思路的“一带一路”建设正是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三、彰显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也体现了丝路精神的科学内涵。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这一提法毫不为过,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党,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信条就是人类解放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所以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开始甚至是成立之前,中国共产党人就具有天下情怀。比如,1918年,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在湖南成立了新民学会,宗旨是“改造中国与世界”。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其中最高纲领的表述为: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这一表述,就是将从全人类利益出发,为实现各国人民的共同福祉建设美好世界,作为自己的伟大使命。

丝路精神体现的就是中国共产党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内涵,并从四个方面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一)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原则

丝路精神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原则。

共商,就是中国和沿线国家共商“一带一路”建设合作大计,从沿线国家包括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从相互尊重的原则出发,寻找利益共同点,形成共识,制定共同发展的合作思路。截至目前,我国已与149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共建“一带一路”朋友圈继续扩大。

共建,就是沿线国家共同打造合作平台,利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垂直分工与经济互补的优势,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共享,就是共享发展机遇。习近平主席多次讲到,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顺风车”,一起实现共同发展。

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文化,同时也借鉴了数百年来西方成功崛起的一些成功经验,扬弃了西方几十年来的一些称霸世界导致的弊端,吸取了西方发展的教训。

(二)计利当计天下利的正确义利观

丝路精神奉行的是计利当计天下利的正确义利观。

计利当计天下利,是一种共同发展的新型义利观,不是完全为了自己发展,而是实现本国利益的同时兼顾其他国家利益。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表现。计利当计天下利的正确义利观也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享天下之利者,任天下之患;居天下之乐者,同天下之忧”“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计利当计天下利的正确义利观,既是公平正义的义利观,也是互利共赢的发展观,摒弃的是“非得益即受损”“非合作即对抗”的零和游戏,反对的是唯利是图而无所不用其极、赢者通吃,是走在时代前头的。

(三)突破了“中心—外围”格局

在丝路精神引领下,“一带一路”建设突破了“中心—外围”格局。“中心—外围”理论是阿根廷经济学家、发展中国家的理论代表普雷维什提出来的:一般来说,今天的国际经济旧秩序不合理之处就在于工业革命以来形成的中心外围格局,发达国家处于世界分工的中心,发展中国家处于外围,也就是说发达国家生产先进工业品,发展中国家提供原料和市场,形成发达国家剥削发展中国家的“中心—外围”格局。

“一带一路”就是要突破“中心—外围”格局,构建一个国际经济合作新平台,打造一个沿线国家互利共赢的产业链和价值链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四)顺应时代潮流,尊崇开放绿色廉洁的三大理念

第一,开放。丝路精神的科学内涵超越了地缘政治的旧观念、旧思维,坚决不搞封闭的小圈子,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主张以“一带一路”建设为载体,构建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顺风车’”。

第二,绿色。绿色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底色之一,“一带一路”是生态文明之路,以实现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尊崇自然,以实现绿色发展为前提。绿色是“一带一路”的绿色,不仅仅是中国一国的绿色。

第三,廉洁。廉洁也是“一带一路”的底色之一,是丝路精神的核心价值,更是打造良好营商环境的基础。2017年,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中指出,要加强国际反腐合作,让“一带一路”成为廉洁之路。

总而言之,中国正在努力将“一带一路”建设打造成良心工程、干净工程、精品工程,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造福,树立中国建设“一带一路”的国际良好形象。

四、契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价值

百年变局、世纪疫情,以及地缘政治博弈等,使我们的世界面临诸多问题。对此,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了“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解决这一时代之问的中国答案。

我们知道,经济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在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提供平台的同时,也引起很多全球性问题,比如贫富差距、地区冲突、恐怖主义、跨国犯罪、气候问题等。现在一些国家也在推动逆全球化,提出要脱钩、断链。可以说,当今世界面临“四大赤字”: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我们要怎样破解这些赤字?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后,习近平主席又提出的两大倡议:一是在出席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二是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开幕式上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

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价值出发,我们可以看到,丝路精神从四个方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天下情怀、国际担当。

(一)丝路精神是中国负责任世界大国担当的集中体现

在上世纪开始,我们就明确提出了要做负责任的世界大国。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我们真诚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

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在丝路精神的引领下,我们建立了丝路基金,发起成立了亚洲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银行,并在世纪疫情中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积极推进构建健康丝路,为整个世界做出了影响巨大深远的贡献。

(二)丝路精神体现了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

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中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

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与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是一致的,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吻合,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天下观的集中体现。

(三)丝路精神体现的是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伙伴精神

中国奉行的是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多边主义,促进共同发展,始终坚持国家不论大小、贫富、强弱一律平等,各国主权领土都应该得到尊重,各国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都由各国人民选择,每个国家都要尊重其他国家的合理安全关切。

“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是以丝路精神为引领的,而丝路精神所表达的正是以平等为基础、以开放为导向、以合作为动力、以共享为目标的全球发展观和治理观,以及“独行快,众行远”的合作思路。如今,中国已同181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同11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

(四)丝路精神为构建丝路新秩序提供价值导向和规范引领

丝路新秩序指的是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构建公正、公平、合理、共享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以及和平合作、政治互信的国际政治新秩序。丝路新秩序并不寻求颠覆现有的国际规范和国际组织两方面的国际秩序。中国既是现有国际秩序的创建者,也是维护者。世界上很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都希望国际秩序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与时俱进,更符合人类共同利益。

现有的国际秩序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和空白,需要改革、完善。丝路精神在弥补国际秩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上海合作组织银行联合体,提倡“计利当计天下利”“独行快,众行远”“互利共赢”,召开世界互联网大会等。

2022年7月12日,世界互联网大会成立大会在北京举行。世界互联网大会国际组织总部设在中国北京,宗旨是搭建全球互联网共商共建共享平台,推动国际社会顺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趋势,共迎安全挑战,共谋发展福祉,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每天都离不开互联网,也就更加需要相关的国际规范或组织来规范互联网的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丝路精神的丰富内涵,既体现了历史的创造精神,又体现了历史的主动精神,承载的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好愿景,就如同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所说的——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

  王志民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全球化与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所所长

  附:原文链接

  http://www.71.cn/2022/1122/1185726.shtml

 

关闭

宣讲家网:(王志民)丝路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天下情怀

日期:2022-12-30   编辑:雨晴

(来源:宣讲家网 2022-11-22)

 王志民

2021年9月29日,党中央批准了中央宣传部梳理的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总结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的46种精神,包括:伟大建党精神;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井冈山精神为代表的16种精神;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抗美援朝精神为代表的12种精神;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改革开放精神为代表的9种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脱贫攻坚精神为代表的8种精神,其中就有丝路精神。这些精神,集中彰显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长期以来形成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彰显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

一、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

(一)精神是什么

伟大的事业孕育着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引领伟大的事业。我们要搞清楚丝路精神,首先要了解精神是什么。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精神属于哲学范畴,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精神是一种世界观、价值观,也是一种方法论,是一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意识、观念、思想、理论,一种内生的动力。精神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来源于实践,又引领实践。所以,精神是发挥引领作用的,但同时精神力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

(二)丝路精神是什么

丝路精神就是丝绸之路精神,也是我们今天说的“一带一路”精神。“一带一路”是简称,“一带”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重要演讲时首次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一路”指的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时首次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

丝路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以及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的伟大精神财富,体现的是人类文明宝库中的中国智慧。什么是丝路精神?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就是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

丝路精神实际上是从历史深处走来的,以古丝绸之路开拓及生生不息的发展为载体,跨越时空,连接中外,推动着各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交融,是人类文明多样性的结晶。如今,丝路精神以“一带一路”建设为载体,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精神引领,又被赋予了崭新的时代内涵、丰富的时代价值,正在迸发出勃勃生机。

丝路精神不仅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精神内核,也被纳入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实际上是中国梦和世界梦对接的一个桥梁,彰显的是人类共同利益,凝聚的是人类共同价值,也正在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引领。

我们知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通过古丝绸之路播扬于亚欧大陆进而影响世界的。一说到丝绸之路,我们都能想到张骞出使西域,实际上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前,中国就有连通川、滇、缅、印的“蜀身毒道”,甚至比张骞出使西域还要早上百年。“蜀身毒道”成为中国的蜀锦、邛杖与古印度的宝石、哲学宗教经典等最早流通的古道,是一条交往古道、通商古道、文化交流古道。据记载,“蜀身毒道”最远曾经拓展到欧洲的古希腊、古罗马。当然,古代中国最著名的对外交流还是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带回了很多西域特产,如苜蓿、芝麻、葡萄等,也带去了挖井的技术。此外,古代中国与其他文明的交往渠道还有唐竺古道、茶马古道等,近代中国与外国的交往渠道也有滇缅公路、中印公路以及其他多条欧亚大陆桥。由历史可见,陆上丝绸之路就是这样一条沟通了华夏文明、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以及古希腊的文明通道,也必然产生文明交流的结晶,那就是传承至今的丝路精神。

海上丝绸之路实际上也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在胶东半岛开辟了“循海岸水行”,直通辽东半岛、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直至东南亚。最有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的港口就是徐闻港和合浦港:徐闻港在今天的广东湛江市,有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称,是古老的华夏与东南亚、南亚以及欧洲的交往起点;合浦港在今天的广西北海市合浦县,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始发港之一,当时的印度、东南亚商人会带来玛瑙、琥珀等珍奇物品,再把丝制品、珍珠、陶器再运出去。

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本质是通过贸易往来推动文化政治交流,在古代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辉煌灿烂,在今天也顺应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丝绸之路的兴起,正是沿线国家和谐的民族关系、融洽的政治氛围的结果,体现的是“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美好景象。中国的四大发明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世界各地,沿线国家的音乐歌舞、天文历法以及宗教经典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中国。丝绸之路是各文明之间的交往通道,成为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发展的源头动力之一。丝绸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各文明交流交融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对外交往的标志,是世界历史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贡献之一。所以,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中国是一个优秀的国度,灿烂的文化使我们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与各文明的交流使中华文化源源不断发展、生生不息传承。

丝路精神还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大特点,同时也是丝路精神的重要内涵,那就是巨大的包容性。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传承至今,就是因为巨大的包容性,比如中国古代“儒释道”三教的发展传承,就是这一巨大包容性的体现。2014年,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遗——“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的成功,使这一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也说明了世界对丝路文化、丝路精神的认可。

和合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丝路精神的重要内涵之一,那就是崇尚王道、反对霸道、内圣外王,所表达的也是一种合作之道、文明之道。

二、丝路精神深刻的科学内涵和价值功能

丝路精神有着丰富的科学内涵,那就是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

(一)和平合作

和平合作是丝路精神的历史基因,也是今天“一带一路”能够行稳致远、迈向美好未来的根本原因之一——“我们要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所以,“一带一路”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也就必然是和平的,时代潮流就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

怎么能和平?必须相互尊重。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中指出,古丝绸之路,和时兴,战时衰。“一带一路”建设离不开和平安宁的环境。我们要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伙伴关系。各国应该尊重彼此主权、尊严、领土完整,尊重彼此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

为什么说和平合作是丝绸之路精神的基因?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中指出,公元前140多年的中国汉代,一支从长安出发的和平使团,开始打通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完成了“凿空之旅”,这就是著名的张骞出使西域。中国唐宋元时期,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同步发展,中国、意大利、摩洛哥的旅行家杜环、马可·波罗、伊本·白图泰都在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留下了历史印记。15世纪初的明代,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留下千古佳话。这些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使用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一代又一代“丝路人”架起了东西方合作的纽带、和平的桥梁。

所谓“凿空西域”,《史记》说:“案谓西域险,本无道路,今凿空而通之也。”所以,张骞是一名开拓者,也赋予了丝路精神开拓的内涵。开拓创新精神,也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财富的重要内容。

(二)开放包容

开放包容是丝路精神的本质属性——“我们要将‘一带一路’建成开放之路”。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中指出,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对一个国家而言,开放如同破茧成蝶,虽会经历一时阵痛,但将换来新生。“一带一路”建设要以开放为导向,解决经济增长和平衡问题。我们要打造开放型合作平台,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同创造有利于开放发展的环境,推动构建公正、合理、透明的国际经贸投资规则体系,促进生产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我们欢迎各国结合自身国情,积极发展开放型经济,参与全球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携手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1978年开始,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并且将会永远改革下去、开放下去。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把实行对外开放定为基本国策。中国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者,正是中国对外开放国策的体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加快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我国成为一百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货物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一,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居世界前列,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三)互学互鉴

互学互鉴是丝路精神的主要路径。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中指出,古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通商易货之道,更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沿着古丝绸之路,中国将丝绸、瓷器、漆器、铁器传到西方,也为中国带来了胡椒、亚麻、香料、葡萄、石榴。沿着古丝绸之路,佛教、伊斯兰教及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药传入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技术也由此传向世界。更为重要的是,商品和知识交流带来了观念创新。比如,佛教源自印度,在中国发扬光大,在东南亚得到传承。儒家文化起源中国,受到欧洲莱布尼茨、伏尔泰等思想家的推崇。这是交流的魅力、互鉴的成果。

丝路精神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包容性。包容性是什么?就是尊重文明的多样性,这也是丝路精神的核心价值之一。丝路精神促进各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有助于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文明没有优劣之分,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生存的土壤,凝聚着每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包含着人类发展进步所依赖的精神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所以,互学互鉴指的正是文明之间通过交流交融相互学习,更加适应现代化发展,最终实现互利共赢。“一带一路”为世界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也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开放提供了“一把金钥匙”。

(四)互利共赢

互利共赢是丝路精神的价值取向。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中指出,古丝绸之路见证了陆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也见证了海上“舶交海中,不知其数”的繁华。在这条大动脉上,资金、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商品、资源、成果等实现共享。阿拉木图、撒马尔罕、长安等重镇和苏尔港、广州等良港兴旺发达,罗马、安息、贵霜等古国欣欣向荣,中国汉唐迎来盛世。古丝绸之路创造了地区大发展大繁荣。

“一带一路”是一条发展之路、幸福之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就要抓住发展这个根本性问题,共同发展、互利共赢,最终实现经济的大融合、发展的大联动和成果的大共享。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也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长期以来,发展中国家一直面临着发展的瓶颈甚至困境,资金和技术短缺是制约发展的重要问题。实际上,发展的问题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不发展,发达国家也很难发展的问题。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就是要推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发展。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记者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一致支持着力构建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加强合作机制。为此,我们将深入对接各国和国际组织经济发展倡议和规划,加强双边和第三方市场合作,建设中欧班列、陆海新通道等国际物流和贸易大通道,帮助更多国家提升互联互通水平。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这样概括丝路精神:和平合作是前提,开放包容是根本,互学互鉴是手段,互利共赢是目的;以平等为基础,以开放为导向,以合作为动力,以共享为目标;奉行“独行快,众行远”的合作思路的“一带一路”建设正是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三、彰显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也体现了丝路精神的科学内涵。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这一提法毫不为过,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党,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信条就是人类解放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所以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开始甚至是成立之前,中国共产党人就具有天下情怀。比如,1918年,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在湖南成立了新民学会,宗旨是“改造中国与世界”。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其中最高纲领的表述为: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这一表述,就是将从全人类利益出发,为实现各国人民的共同福祉建设美好世界,作为自己的伟大使命。

丝路精神体现的就是中国共产党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内涵,并从四个方面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一)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原则

丝路精神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原则。

共商,就是中国和沿线国家共商“一带一路”建设合作大计,从沿线国家包括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从相互尊重的原则出发,寻找利益共同点,形成共识,制定共同发展的合作思路。截至目前,我国已与149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共建“一带一路”朋友圈继续扩大。

共建,就是沿线国家共同打造合作平台,利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垂直分工与经济互补的优势,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共享,就是共享发展机遇。习近平主席多次讲到,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顺风车”,一起实现共同发展。

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文化,同时也借鉴了数百年来西方成功崛起的一些成功经验,扬弃了西方几十年来的一些称霸世界导致的弊端,吸取了西方发展的教训。

(二)计利当计天下利的正确义利观

丝路精神奉行的是计利当计天下利的正确义利观。

计利当计天下利,是一种共同发展的新型义利观,不是完全为了自己发展,而是实现本国利益的同时兼顾其他国家利益。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表现。计利当计天下利的正确义利观也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享天下之利者,任天下之患;居天下之乐者,同天下之忧”“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计利当计天下利的正确义利观,既是公平正义的义利观,也是互利共赢的发展观,摒弃的是“非得益即受损”“非合作即对抗”的零和游戏,反对的是唯利是图而无所不用其极、赢者通吃,是走在时代前头的。

(三)突破了“中心—外围”格局

在丝路精神引领下,“一带一路”建设突破了“中心—外围”格局。“中心—外围”理论是阿根廷经济学家、发展中国家的理论代表普雷维什提出来的:一般来说,今天的国际经济旧秩序不合理之处就在于工业革命以来形成的中心外围格局,发达国家处于世界分工的中心,发展中国家处于外围,也就是说发达国家生产先进工业品,发展中国家提供原料和市场,形成发达国家剥削发展中国家的“中心—外围”格局。

“一带一路”就是要突破“中心—外围”格局,构建一个国际经济合作新平台,打造一个沿线国家互利共赢的产业链和价值链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四)顺应时代潮流,尊崇开放绿色廉洁的三大理念

第一,开放。丝路精神的科学内涵超越了地缘政治的旧观念、旧思维,坚决不搞封闭的小圈子,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主张以“一带一路”建设为载体,构建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顺风车’”。

第二,绿色。绿色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底色之一,“一带一路”是生态文明之路,以实现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尊崇自然,以实现绿色发展为前提。绿色是“一带一路”的绿色,不仅仅是中国一国的绿色。

第三,廉洁。廉洁也是“一带一路”的底色之一,是丝路精神的核心价值,更是打造良好营商环境的基础。2017年,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中指出,要加强国际反腐合作,让“一带一路”成为廉洁之路。

总而言之,中国正在努力将“一带一路”建设打造成良心工程、干净工程、精品工程,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造福,树立中国建设“一带一路”的国际良好形象。

四、契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价值

百年变局、世纪疫情,以及地缘政治博弈等,使我们的世界面临诸多问题。对此,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了“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解决这一时代之问的中国答案。

我们知道,经济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在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提供平台的同时,也引起很多全球性问题,比如贫富差距、地区冲突、恐怖主义、跨国犯罪、气候问题等。现在一些国家也在推动逆全球化,提出要脱钩、断链。可以说,当今世界面临“四大赤字”: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我们要怎样破解这些赤字?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后,习近平主席又提出的两大倡议:一是在出席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二是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开幕式上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

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价值出发,我们可以看到,丝路精神从四个方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天下情怀、国际担当。

(一)丝路精神是中国负责任世界大国担当的集中体现

在上世纪开始,我们就明确提出了要做负责任的世界大国。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我们真诚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

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在丝路精神的引领下,我们建立了丝路基金,发起成立了亚洲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银行,并在世纪疫情中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积极推进构建健康丝路,为整个世界做出了影响巨大深远的贡献。

(二)丝路精神体现了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

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中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

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与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是一致的,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吻合,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天下观的集中体现。

(三)丝路精神体现的是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伙伴精神

中国奉行的是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多边主义,促进共同发展,始终坚持国家不论大小、贫富、强弱一律平等,各国主权领土都应该得到尊重,各国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都由各国人民选择,每个国家都要尊重其他国家的合理安全关切。

“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是以丝路精神为引领的,而丝路精神所表达的正是以平等为基础、以开放为导向、以合作为动力、以共享为目标的全球发展观和治理观,以及“独行快,众行远”的合作思路。如今,中国已同181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同11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

(四)丝路精神为构建丝路新秩序提供价值导向和规范引领

丝路新秩序指的是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构建公正、公平、合理、共享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以及和平合作、政治互信的国际政治新秩序。丝路新秩序并不寻求颠覆现有的国际规范和国际组织两方面的国际秩序。中国既是现有国际秩序的创建者,也是维护者。世界上很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都希望国际秩序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与时俱进,更符合人类共同利益。

现有的国际秩序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和空白,需要改革、完善。丝路精神在弥补国际秩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上海合作组织银行联合体,提倡“计利当计天下利”“独行快,众行远”“互利共赢”,召开世界互联网大会等。

2022年7月12日,世界互联网大会成立大会在北京举行。世界互联网大会国际组织总部设在中国北京,宗旨是搭建全球互联网共商共建共享平台,推动国际社会顺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趋势,共迎安全挑战,共谋发展福祉,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每天都离不开互联网,也就更加需要相关的国际规范或组织来规范互联网的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丝路精神的丰富内涵,既体现了历史的创造精神,又体现了历史的主动精神,承载的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好愿景,就如同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所说的——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

  王志民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全球化与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所所长

  附:原文链接

  http://www.71.cn/2022/1122/1185726.shtml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