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贸大 > 正文

媒体贸大

《北京日报》、《上海证券报》:(郝旭光)“心理账户”透视个体消费行为缘何违背常识

发布时间: 2017年11月21日 编辑: liyuqing

心理账户理论可解释许多非理性消费行为

作者 郝旭光

(来源:《北京日报》、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2017年10月16日 第26版)

现实生活中,为什么人们对路边的1元硬币看都不会看上一眼而对抢微信红包的1元钱却乐此不疲?为什么舍不得花掉辛辛苦苦赚来的500元钱去听一场音乐会的人,却能将抽奖得到的500元轻松挥霍掉?男人不舍得买自己非常喜欢的一件千元左右的衣服,妻子用家中存款买下了这件羊毛衫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他,他非常开心。这又是为什么呢?这就引出了“心理账户”的话题。“心理账户”概念,是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理查德·塞勒教授提出的。

将问题的各方面分开考虑的现象就被称为“心理账户”

人们在决策时通常不是将决策的各方面综合起来考虑,综合计算各方面得失带来的效用,而是分开考虑,将问题分解成相对习惯和简单且分别独立的科目,其感受的效用分别来自于这些科目的损益。将问题的各方面分开考虑的现象就被称为“心理账户”。

理查德·塞勒于1980年首次提出“Psychic Accounting(心理账户)”的概念,用于解释人们消费决策时为何会受到“沉没成本效应”的影响。塞勒认为:个体的消费决策行为之所以受到“沉没成本”的影响,可以用丹尼尔·卡尼曼和特韦尔斯基提出的“前景理论”予以解释。另一个可能的解释则是推测个体潜意识里存在的“心理账户系统”。个体在消费决策时把过去的投入和现在的付出加在一起作为总成本,以便衡量决策的后果。这种对金钱分门别类地进行分账管理和预算的心理过程就是“心理账户”的估价过程。

卡尼曼和特韦尔斯基1981年对“演出实验”的分析使用了“心理账户”的概念,他们的分析表明,消费者决策时会根据不同的决策任务形成相应的心理账户。

该“演出实验”分为两个情景。

情景A:假设你已决定去剧院看一场演出,票价是10美元,在你到达剧院的时候,发现自己丢了一张10美元的钞票。你是否会买票看演出?实验表明,调查对象为183人,88%的调查对象选择“会”,12%的调查对象选择“不会”。

情景B:假设你已决定去看一场演出,而且花10美元买了一张票。在你到达剧院的时候,发现门票丢了。假设你的钱足够,演出的曲目你不知道。如果你想看演出,必须再花10美元,你是否会买票?调查对象为200人,实验结果表明46%的调查对象选择“会”,54%的调查对象选择“不会”。

按经济学的理性假设,这二者没有区别,其期望效用是一样的,都是损失了10美元,为何结果如此不同?这就是“心理会计”在起作用。

A情景下丢失的现金与买门票的钱分别被记入不同账户。相当于“钱包”受到了意外损失,与门票以及看演出本身没有关系,也没有理由不看演出。现金上的损失没有被记入看演出的账户,因此它只是导致人们感觉变得穷了点,而不会感觉看演出的成本过高。而且,应该买一张票,否则,前面10美元就白丢了。背后反映的是承诺的升级,前面已有资源投入,在未来的决策中,再投入资源,某种程度上是为了证明前面的投入资源的决策没有错。

B情景下第一张门票与第二张门票被记入同一账户。买第二张票,意味着花了20美元看演出。即门票丢失时,相当于本来的“看剧账户”忽然遭受损失,人的感觉更可能是“我如果继续坚持要看,就相当于花了多一倍的钱买了一张票”,由于“超支”,最终导致大多数人选择放弃看演出。

这反映出在决策时,人们思考的范围是不一样的,并且决策时不是进行理性分析,而是受到情绪的影响。

心理账户的本质特征是非替代性

心理账户与传统的会计账户不同,其本质特征是非替代性效应,也就是不同账户的金钱不能完全替代,这会使人们产生“此钱非彼钱”的认知错觉,从而导致非理性的经济决策行为。体现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会根据财富的来源与支出以及存储方式划分为多个账户,每个账户都有不同的预算和支配规则,金钱并不能很好地转移。这就是心理账户的非替代性效应。例如:人们对路边的1元硬币计入没有被关注的账户,而对抢微信红包的1元钱却计入受到关注的账户中。

实践中有三种不同账户的非替代性。

第一,由不同来源的财富而设立的心理账户之间具有非替代性,例如工资收入(辛苦得来的)与意外之财被计入了不同的账户,具有非替代性。心理学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让被试者回答:A.公司周末给每名员工发了一张价值200元的音乐会门票。可是那天却下了大暴雨,所有交通工具停运,只能冒着暴雨步行30分钟,你会去听音乐会吗?B.周末你自己买了一张200元的音乐会门票,可那天却下起了大雨,所有的交通工具停运,只能冒雨步行30分钟,你会去听音乐会吗?对44人的调查结果显示,情景A中,24人不去,20人会去。情景B中,4人不去,40人去。同样是200元,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论?因为情景A中的被试者是意外收获,而情景B中的被试者则认为是自己的收入。因为金钱来源的不同,人们计入了不同的账户,并且受到了沉没成本的影响。

第二,因不同消费项目而设立的心理账户之间具有非替代性。例如,李先生非常喜欢一件羊毛衫,价格是1250元,但他舍不得买。月底的时候妻子用家中存款买下这件羊毛衫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他,他却非常开心。这说明同样1250元的羊毛衫,自己买是正常生活开支,妻子买了送给他当礼物却是情感开支。

第三,不同存储方式导致心理账户的非替代性。例如,李先生在工商银行存着一笔30万元的资金,但是他临时又在建设银行按揭了3年贷款买了一辆20万元的车子,为什么不直接用利息不高的那30万元存款买车呢?这说明固定账户和临时账户是不同的。而实际上,金钱无论在哪个账户,其作用是一样的,也是可以替代的。因为按照传统的微观经济学理论,金钱不会被贴上标签,它具有替代性。

塞勒认为,心理账户有三个部分最受关注:第一,对于决策结果的感知以及决策结果的制定及评价,心理账户系统提供了决策前后的损失—获益分析;第二,涉及特定账户的分类活动,会根据资金的来源和支出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例如住房、食物等),消费有时要受明确或不明确的特定账户预算的约束;第三,涉及账户评估频率和选择框架,时间限定可宽可窄,账户可以以每天、每周或每年的频率进行权衡、比较。

 

附:原文链接

http://bjrb.bjd.com.cn/html/2017-10/16/content_183585.htm

https://3g.163.com/money/article/D1GA6QE5002580S6.html#adaptation=pc

 

更多资讯请关注学校官方微信、微博

投稿邮箱:news@uibe.edu.cn读者意见反馈:xcb@uibe.edu.cn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1 UIBE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内备案号:外经贸网备31418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