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贸大 > 正文

媒体贸大

财新网:(武雅斌)扩大消费品进口 提升百姓获得感

发布时间: 2018年04月04日 编辑: 财新网

扩大消费品进口 提升百姓获得感

(来源:2018-3-25《财新》“进口专题”文章3

作者:武雅斌

如果说贸易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一驾马车,那么进口与出口则是这驾马车的“左右轮”。过去40年,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增长战略让出口这个“轮子”越来越大,而进口这个“轮子”则呈现出与出口不相平衡且差距不断加大的特点。为确保出口的持续增长,中国进口商品主要以原材料和中间产品为主,最终消费品的进口则受到诸多限制。消费品市场的开放程度不高,贸易便利化水平滞后,从某种程度上加剧了中国货物贸易长期失衡的状态,进而衍生出一系列的国内与国际问题。

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进口的若干意见》提出“实施积极的进口促进战略”,到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积极扩大进口”,随着对进口的价值和作用的认识不断深化,国内对进口特别是消费品进口有利于增加有效供给、满足国内生产生活需求,激发企业活力、推进创业创新和用好外汇储备、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等有了更加明晰的认知。李克强总理在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下调汽车、部分日用消费品等进口关税。我们要以更大力度的市场开放,促进产业升级和贸易平衡发展,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可以说,扩大消费品进口不仅有利于增强国内经济发展活力与提升百姓的获得感,还可以成为中国妥善化解和处理与他国的贸易摩擦乃至潜在冲突的手段之一。

首先,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国内市场对消费类商品的进口有着强劲需求和巨大潜力。根据商务部数据,当前我国最终消费品进口仅占进口总量的5%,而世界范围内平均为20%左右。根据日本经济产业研究所 Willem Thorbecke的研究,中国人均消费品进口大约为36美元,不仅远远低于美国996美元的水平,也低于人均收入不如中国的东盟国家198美元的水平。

其次,扩大消费品进口能够促进进口管理政策的完善,减少中国消费者“舍近求远”带来的资源浪费。这些年来,重出口抑进口的政策导向使得中国消费者用海外爆买的行为来“用脚投票”,同时成为许多贸易伙伴指摘的目标。因此,要想真正落实“积极扩大进口”的工作要求,就必须主动调整和完善消费品的进口管理政策,从而进一步拓宽国内消费渠道,更为本届政府“放管服”改革提供新的切入点。

第三,通过合理增加与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般消费品的进口,既能够充分满足国内生活需求,有效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增加全社会福利水平,又可以极大地丰富市场供应,起到稳定市场价格的作用,在同时实现外贸平衡协调发展中增强百姓的获得感,助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的不断满足。所以,何乐而不为?

第四,扩大消费品进口对于中国的环境保护、能源高效利用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比如进口更多的水产品、水果、农产品、牛羊肉禽类产品,不仅满足国内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更能一定程度上有效节约我国耕地、在促进国内食品生产的转型升级中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水平,也在有利于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发展的同时更有效保护资源与环境,实现和谐发展。

最后,进一步开放中国市场,扩大一般消费品的进口规模,在主动削减中国贸易赤字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中国坚定支持贸易自由化的立场与态度,更为有效地反击以美国为代表的各类形形色色的贸易保护主义提供了强有力的措施支撑和数据支持。

3月22日,在签署针对中国知识产权问题“301”调查结果的备忘录时,美国总统特朗普明确要求中国采取具体措施降低对美贸易赤字1000亿美元。抛开美国政府贸易保护和单边主义的问题,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拥有超过4亿中产阶级消费群体的中国来说,通过扩大消费品的进口来缓解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不失为一种双赢的选择。

据预测,今年年底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如果仔细研究美国对中国出口的商品结构,不难发现,除大豆、塑料等原材料、芯片等高科技中间品以及波音飞机等资本品外,能称得上消费品的大宗进口商品可能只有汽车了。特朗普多次在公开场合刻意强调中美间汽车进口税率的差异,人们不难将其所谓“强迫企业转移知识产权”的指控与此前坊间风传的特斯拉拟全资进入上海自贸区终未获批这一事件联系起来。汽车作为全球价值链特征最明显的消费品之一,也是美国当年压服日本签订“广场协议”的剑指所在。时至今日,中国不是当年的日本,美国也不是当年的美国,但汽车这一庞大产业所带动的税收、就业、经济增长贡献率仍然足以牵动大国竞争的敏感神经,更不用说新能源和自动驾驶技术带来的新消费风口。随着全球分工的日益深化,汽车产业更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价值链生产模式。假若中国汽车的进口门槛继续降低,美国需要考虑的是美国产“通用”汽车对中国产“通用”市场份额的“替代效应”,而中国的政策制定者也必须严肃衡量这种“替代”所带来的国内就业等一系列问题。也许其中最大的得益者是那些在美国设厂生产高端车型的欧洲车企。

当然,扩大汽车等消费品进口,在带来良性竞争、增强国内企业活力的同时,势必也会带来一定的竞争压力,但“中国制造”的竞争力又何尝不是通过深度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而磨练和锻造出来的呢。

(本文作者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全球价值链研究院执行院长

国际战略投资研究中心主任

附:原文报道链接

http://weekly.caixin.com/2018-03-31/101229078.html

 

更多资讯请关注学校官方微信、微博

投稿邮箱:news@uibe.edu.cn读者意见反馈:xcb@uibe.edu.cn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1 UIBE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内备案号:外经贸网备31418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