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贸大 > 正文

媒体贸大

《中华英才》:(李青武)心有远方 风雨兼程

发布时间: 2021年05月13日 编辑: 采访部1

(来源:《中华英才》 2021年4月刊 记者 王玉君 姜丹




人物简介:

李青武(1969—):男,安徽庐江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对外开放研究院副院长。安徽师范大学文学学士、安徽大学法学硕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民商法学专业博士,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美国康涅狄格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中组部第九批援疆人才。中国保险法学研究会理事、北京信用学会常务理事。出版个人专著两部,在《中国法学》《法商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比较法研究》《环球法律评论》等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各1项。


“做一个善良且敢于表达的人是不是真的很难?”

这是李青武自成年以来经常思索的问题。

打破采访者对高校教授“学霸”的惯有印象,李青武开场白时就直言自己是位很平凡的人,不过谈吐间的热忱与坦诚还是让我们感受到他的乐观与自信。不论遇到任何困境他从不抱怨也不放弃,只是坚定地按照既定的目标,向着心中的远方一步步前进,就如同沙漠中的骆驼,虽然速度不快,但认准方向就一定能接近乃至到达目的地。作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以下简称贸大)这所“211”重点大学的法学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他在三尺讲台传道授业解惑,同时又言传身教,将情怀与担当融入到对于人生更高境界的追求中。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年少时不断鼓励李青武学习的精神力量。正是因求学路上许多老师热心的鼓舞与激励,他能够鼓足勇气,一次又一次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最终完成少年时代成为一名教师的理想。在这个过程中,李青武深受老师们的关爱、启迪,尊崇教师职业的伟大。

传道授业解惑、传递向上向善的正能量,李青武坚持成为一名教师的初衷就是如此纯粹,“除此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一点,”他的语气更为坚定且充满力量:“那就是引导学生要有社会担当。”理想也好,使命也罢,这才是他最想要取得的“成果”。有担当的他也身体力行,成为贸大法学院首位报名去新疆援教的教授,连续两次参加了援疆,一去便是7个学期。这期间他不仅带去了贸大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创新思维,还团结了一大批有理想、忠于法律的少数民族学生。他在为民族团结做贡献的同时,也为当地宪法普及做了大量工作。

作为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重要举措,援疆是国家战略,李青武以身作则,积极响应国家、学校号召,效法文人志士的豪迈——先天下之忧而忧。在他身上,我们不仅体会到教书育人的仁爱与胸怀,还有知识分子的使命和担当。

唯其艰难,才更显勇毅;唯其笃行,才弥足珍贵。对李青武而言,可以走得慢,但永远不能停下前进的脚步。

所以,他一直在路上。


 

传道——以敬畏赴知识之“约”

 

成为教师似乎是水到渠成,也是命中注定。

李青武1969年出生于安徽省庐江县乡下。对于农家子弟而言,“跳农门”的途径似乎只有读书,于是,这就成为李青武年少时唯一的信念。“我不是班里最聪明的那个,但老师们都很鼓励我。” 1991年李青武如愿考上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这里不仅离梦想近了一步,还让他收获了爱情,认识了相濡以沫的爱人。同时更为难得的是,李青武还交到一个让他终生感恩的“忘年交”盛茂产老师。

有时人的缘分就是这么奇妙。因为在安师大校门口小书店的几句闲聊,他遇到了受益终身的师长。“盛茂产老先生是1950年代中国人民大学历史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毕业后为了能更好地照顾母亲,他放弃优渥的大城市工作,回家乡教书。”李青武说,在他身上理解了“师父”的内涵。“在寒冷的冬天,晚自习结束后,盛老师约我去吃一上碗芜湖的酒酿汤圆,还会叮嘱老板加个鸡蛋”, “老先生帮助我进行学业规划,会买来书送我……引导与教育就这样一点点渗透在交往中。”在他看来,盛老师的言行彰显了教育的最高境界:没有什么要求,只是引导——就像阳光普照大地,每一寸都能得到照耀,即便“种子”不发芽,也不催促快点成长。令李青武庆幸的是,他成长路上遇到了很多充满爱心但治学严谨的恩师,初中的叶明扬老师和倪建华老师、大学阶段的盛老先生、研究生期间的白兆麟教授和程雁雷教授、博士阶段的邹海林教授、博士后期间的孙祁祥教授,等等。

李青武说他本科阶段最喜欢先秦两汉文学,“《诗经》《楚辞》《离骚》……读多了,就潜移默化地塑造自己追求精神上高洁的境界。”恩师们诠释且传递了这种纯粹又纯洁的教育精神,令李青武对教师职业十分向往,也对李青武从教风格产生深远影响。他也经常会帮助一些学生,将“善”的种子传承下去。李青武说:“我后来的从教总是不自觉地模仿这些恩师。我指导本科生与研究生,看重的是其身上的韧劲与坦诚。”

“严格”成为李青武的职业风格。他笑称:“我时常在学业上‘敲打’指导的学生,严肃认真指出学生的缺点和错误,帮助学生进步。”他调侃道:“能通过我对学业要求的学生,其工作后一般都不会患抑郁症。”有时他也很困惑和不解,“为什么有些学生不能直面挫折?”在培养学生方面,他除了学业上严格要求外,还非常注重培养学生坚韧的性格和抗打击耐力。李青武非常注重研究生的研究思维培养。“我培养研究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求研究生们按照严格的学术规范反复实践。”他之所以对学生严格要求,都在于“爱之深,责之切”。走上工作岗位的人都清楚,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在求学阶段的书本里未必都能找到答案,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知识储备和实践运用培养起来。

“对科学知识要有敬畏感!”这是他一直坚持教导给学生们的理念。“那些在求学时代敬畏知识并勤奋读书的(学生),工作后在做人做事方面大都会踏实和严谨。”社会栋梁植根于对知识的敬畏。

 

 

援疆——用奉献书写使命与担当

 

表面平静,内心沧桑,这是李青武最真实的写照。

李青武勤奋,做事有毅力,有恒心。在他身上,除了积极乐观,我们还看到一种对于社会人生的忧患意识。矛盾吗?不。这是他内心家国情怀的外化,是一个知识分子践行“良善”品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表现。

从安徽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这意味着他将成为一名语文教师,而事实上李青武在毕业后也是如此,但忧患意识还是让他转向了另一个心仪的专业——法学。“跨专业报考法学研究生并不是一时兴起,有审时度势的考量,更有报答社会之情。”在李青武看来,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需要法治的力量来保障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当然,家里有一个研究中文的就可以了,跨到法律专业,除了能提高收入,还能从更加务实的层面服务社会,也才能更好地实现自我的社会理想。”古人云: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治法。


一个人的眼界与格局决定了身上的责任与使命感。他就像清人郑燮诗中的竹子——咬定青山不放松。李青武坎坷地考上了安徽大学法学院,师从程雁雷教授,研读心仪的经济法学专业。接着他又刻苦攻读中国社科院的法学博士学位,师从邹海林教授;之后进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后流动站,师从孙祁祥教授。2009年因于海纯教授引荐,李青武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任教。他回归高校,是因为心中的远方,是那份为社会奉献的责任与担当。他选择继续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将法学知识和法治精神传承下去,培养更多的学生从事国家的法治建设。李青武的期待很质朴:“希望学生们在衣食无虞之后,不仅仅止步于自己的安乐和享受,对社会进步有一种担当和责任感,致力于国家法治建设。”

“如何让优秀人才处于社会关键岗位”成为推动李青武跋涉的重要元素。许是深受先秦两汉文学的影响,那种神圣高洁的使命感与永不言弃的精神始终如影随形。他主动报名参加贸大法学院的援疆项目,用实际行动昭示: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道受业解惑,“还有胸怀与格局,有着为国家奉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015年8月,李青武远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石河子大学,落实教育部直属高校对口援教任务,担任石河子大学法学院的副院长,开启了长达三年九个月的援疆工作。在疆期间,他始终没有脱离教学一线,先后承担《经济法》《民法· 债权》《合同法》《保险法》《商法》等课程教学任务。为了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更深入理解法治精神,培养更多的少数民族法治人才,他主动申请为民族同学授课。“这也是我教学生涯中的一大挑战。”李青武说,不仅要帮助部分同学克服普通话的语言关,更要帮助基础薄弱的维吾尔族同学理解不同部门法的原理、原则、规则。对某些难懂的知识点,课堂上同学们由涣散的眼神到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他所用的“绝招”就是真诚——不厌其烦地讲解、交流与严格的要求,“感受到真诚与尊重,彼此自然就拉近了距离。”在疆期间,他指导的学生毕业后,有的进入新疆政法部门工作,有的大胆选择来内地当律师,“这些都是突破。”除了培养了一大批忠于法律的少数民族学生,李青武还结交了维吾尔族亲戚,为促进民族团结一家亲而身体力行。现在新疆俨然已成为他的第二故乡,“目前我还是石河子大学法律系硕士导师、乌鲁木齐仲裁委的仲裁员,如果那边有专业需要,我也会第一时间赶过去。”

当年在新疆,李青武经常在休息日走进军营、走进机关、走进社区,普及宪法知识。用真诚与专业知识赢得了当地少数民族兄弟姐妹的友谊。李青武不仅用脚步丈量着新疆广袤的土地,还将法治的精神播撒到北疆、南疆。

在援疆过程中,无论在教学科研方面,还是在行政工作等各方面,李青武都收获满满。他践行了奉献与责任担当,检验了个体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可行性,坚定了他的理想和信念。但李青武说,他仍遗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尤其是当地高校、医院留不住人才,我曾对如何留住人才提出自己的看法,但一介教师,无法将设想付诸实践。”

站在教师的角度,李青武始终认为人才的培养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尤其是解决深层次问题的根本。这种大局观来自实践,也源于思考,一个人保持理性的物质诉求,其思想与自信自然就能得到升华。对学生而言,他是一个有温度的人;对国家和社会,他则希望用大局观及大格局创造更大的价值。李青武践行了自己的信念理想,当然理想与现实有时也相去甚远,但他乐天知命,愿意承受挫折,坚韧执着,这些让他在任何环境中都保持着不断锐意进取的精神气质。其实理解李青武并不难,他是一个温暖、善良、有情怀、有格局的人,他真正地活出了自我。在学习工作过程中,他敢于表达建议,这种表达源于一个法学教授的责任担当——做一个善良且敢于表达的人,即独善其身,外善其群。

 


那么,回到开篇的问题:“做一个善良且敢于表达的人是不是很难?”李青武的答案是:很难。因为“善良与表达”需要信念支撑,而要去实现这种信念,则需要直面现实的困难和挑战。实践自己的初心和情怀,必须要有很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要牺牲个人现实利益。即便很难,他还是一直坚韧地前行,坚持做一个有情怀的人。

不惧质疑,不畏艰难。

人人生而平凡,但是因敢于追寻,才变得不凡。“其实,人生就像马拉松,关键不在于前期跑得有多快,而在于坚持得有多久。”

坚持与坚韧——这就是真实的李青武。





 


更多资讯请关注学校官方微信、微博

投稿邮箱:news@uibe.edu.cn读者意见反馈:xcb@uibe.edu.cn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1 UIBE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内备案号:外经贸网备31418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