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教育报》 2022-07-07 第5版)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实现中国梦是一场历史接力赛,当代青年要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赛道上奋勇争先。时代总是把历史责任赋予青年。”一批又一批从高校走出的青年学生,正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明确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形成了关于高校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在教育领域的重大成果,为推进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深刻把握立德树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大从全局高度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从战略高度进一步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六个方面下功夫,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日渐成为全体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共识。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高校的中心工作在于人才培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高校要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层面看待立德树人体系的系统性建构问题,围绕学生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路径和培养方式的改革创新,突破思维定式,推进大联动、大整合、大协同,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积极构建新时代高质量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深刻把握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树牢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的指导思想,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根本保证。当代青年学生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代,他们有着什么样的理想、信仰和信念,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是铸魂育人的主渠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大思政课”应将高校人才培养的重大历史使命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紧密结合,在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宏大视野中去思考,用好丰富的思政资源。方式上,要强化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思政课程与日常思政的同频共振,把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育人体系;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的开设为契机,全面系统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路径上,要创新教学第一课堂、丰富校园第二课堂、用好网络新课堂、开拓社会大课堂,推动青年学生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奋斗,从思想和行动上自觉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
深刻把握抓好后继有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大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提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需要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并从人的价值观塑造的基本规律出发,进一步丰富了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的具体路径,就是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用党的理想信念凝聚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人,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激励人,培养造就大批堪当时代重任的接班人”。高校要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高度,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为根本要求,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进思政课教师队伍与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党政人员、教辅保障人员的育人协同,积极探索地方党政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社科理论界专家、各行业先进模范常态化走上校园讲台机制。以“大思政课”汇聚思政大资源,激活社会大课堂,形成育人大能量,引导青年学生从内心深处厚植对党的信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增强青年学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和实践认同,全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高校担负的崇高历史使命和重大历史责任。未来30年,我们培养的人要能够完成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业。高校必须立足两个大局,胸怀“国之大者”,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肩负起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使命,源源不断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确保党和国家的事业后继有人。
(作者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附原文链接:
http://app.jyb.cn/zgjybapp/szb_wap/detail.html?id=1657148990982_611961&newsPaper=%E4%B8%AD%E5%9B%BD%E6%95%99%E8%82%B2%E6%8A%A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