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深度报道 > 正文

深度报道

七秩芳华,追忆名师(九)——冰心言热望 执笔译英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李平沤教授

发布时间: 2021年11月03日 编辑: liyuqing

冰心言热望 执笔译英华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李平沤教授

程籽妍

校新闻网讯(外语学院供稿)

李平沤(1924.3.16-2016.7.14)著名法语文学翻译家,四川仁寿县人。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1956年-1958年任国务院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法文翻译;1958年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法文和英文翻译;1964年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任法语教师,1995年退休。译作《爱弥儿》、《互助论》、《社会命运》等被列入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退休后独立翻译编纂出版《卢梭全集》前九卷,是《卢梭全集》研究专家;是《英汉辞海》和《英汉词典》的主要编审人之一。李教授一生致力于翻译事业,以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为使命,数年如一日地躬耕于笔墨间,为学术界和读者们带来了许多有益的著作。

 

 

师心育桃李 治学信且严

李平沤先生作为师者,对待教学工作认真且负责;作为学者,对待翻译事业严谨且执着。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执教的三十载光阴里,李教授尽心尽力地授人以渔,让学生们在体味语言的魅力的同时,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他曾经用两个小时讲一个感叹词,直到所有学生都理解和学会,也曾一天上八节课,将挺拔的身影和智慧的目光刻进每一个学生的心里。

一丝不苟地完成教学任务之余,李平沤先生一直坚持自己的翻译工作,由于不熟悉电脑操作,先生的译稿全部都是手写而成。整整九卷的《卢梭全集》都由先生一字一句手写翻译,先生常常工作到深夜,为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反复琢磨,落笔工整、字迹清晰的手稿叠放起来几乎与先生等高。

李平沤先生曾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发展迅速,自己在1995年退休后不能继续在岗位上为学校的教育事业发展贡献力量是一种遗憾。接下来唯有尽心竭力多译书、译好书,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发挥余热,以飨学界和读者。“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或许是对先生此番话的最好注解。

 

 

与巨人对话 传思想之炬

李平沤老师曾在文章中写过:“翻译绝不是一项单纯的文字技术工作,它肩负着中外文化交流、通商贸易和人员友好往来的重大使命。”先生本人正是将这样的使命担在肩上,他从不为了翻译而翻译,而是考虑作品中所传递的思想对社会能够产生的效益,要把对中国社会有帮助的法国思想、文化传递到中国。

在大学时期,李平沤先生第一次接触到法国思想家卢梭的著作,卢梭本人的珍贵品质以及他对社会问题鞭辟入里的认知和分析都深深触动了年轻的李平沤,卢梭的名言“我把我的一生献给真理”也成为了李平沤的人生追求。大学毕业后,李平沤先生就开始着手翻译卢梭的著作,他对卢梭的翻译与研究引起了法国同行的注意,在1989年和1995年,李平沤先生分别参加了法国蒙莫朗西第一次和第二次“国际卢梭学术研讨会”。从最初青年时翻译的《爱弥儿》到最后离世前未能完成的《对话录》,几十年来对卢梭著作的研读和翻译让李平沤先生对这位伟人的了解更加深刻,也更觉其思想之珍贵,对翻译工作的坚持也愈发笃定。“卢梭是一位宣传真理的启蒙思想家,他一生都在为真理战斗,为了真理,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他写书不为名、不为利,每作一书,都能切中时弊,表达人民心声,引起人们内心的共鸣。所以,我对他非常同情和佩服。我要向卢梭学习,要把他追求真理的过程介绍给中国读者。”于是便有数百万字的译作见证着李平沤先生每一个被灯光点亮的深夜,每一行字斟句酌的推敲。先生就像是一位火炬手,用自己的心血将卢梭的思想在中国点亮,将这炬火的光辉和温度传递得更远更广。

除了翻译卢梭的著作,李平沤先生还译有《互助论》、《社会命运》、《巴黎公社公报集》等学术名著,同时他的译著中也不乏如《伊凡吉琳》的爱情叙事诗和《丁丁历险记》这样的畅销漫画。或许在阅读这些书籍的中文版时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注意到译者的名字,但是李平沤先生在中法思想文化交流和传播中做出的巨大贡献是不可忽略的。

峥嵘岁月往 风骨流芳长

李平沤先生曾经是一名军人,在抗战时期他入伍成为一名炮兵,远离国土去往缅甸,捍卫国家的安全与尊严。即使到了耄耋之年,李平沤先生仍然清晰地记得那段峥嵘岁月:“我也上过战场,我是一名老兵!”军人的铁血一直在他身上流淌,翻涌着坚毅和执着,贯穿他的一生。而翻译工作中与卢梭的长期“相处”,也让李平沤先生分享了这位伟人的淡泊、真诚和寂寞。仰望星空而脚踏实地,是先生一生的追求和坚持。

在翻译工作中,李平沤先生严于律己、不辞辛苦,他几乎每天都从下午工作到深夜,在灯光下将晦涩深奥的文章逐字逐句解码,整齐地用方块字排列于纸上。李先生晚年身体状况并不好,可他仍凭着极强的意志力和崇高的使命感坚持推进翻译工作,“一半的器官都报废了,耳朵、眼睛、手,只有一半的身体还是活着的,我现在就用这一半的器官工作。”对于先生而言,病痛的折磨在未竟的事业前显得不足为道,但他却又虔诚地希望能有更多的时间,圆满地完成《卢梭全集》的译制。

在日常生活中,李平沤先生则淡泊名利、甘于寂寞,对于精神之外的物质生活,他从不在意。先生崇尚卢梭“不穿细布衣服,不穿白色长袜,不戴金银饰品”的生活,更钦佩他对名利的漠视,拒绝国王的年金,是何等的风骨。“人家看的是我的思想,又不是外貌”李平沤先生将这句话贯彻了一生,他的家里几乎没有新物件,小小的一方书房中满是岁月斑驳的痕迹,但窗外的阳光和先生的赤诚足够将这里点亮。对于学校提出的换房子的建议,他果断拒绝说“不需要”。先生一向严肃,平静而沉稳,夫人离世、女儿瘫痪、儿子远在异国,他未能享受天伦之乐,却也从不流露悲伤,仍一心一意地坚持翻译工作。只是他不经意说过:“我不愿看见日落天黑”,他的怀恋和伤感,隐秘地藏在无边的寂寞之中。

 

 

 

我一门心思都在工作上,在我的翻译事业上。我们学外文的人,不像人家那些学工科、理科的,可以为国家做很多贡献,我们做不了什么贡献,只能把国外的优秀思想、文化精华,翻译过来,供我们的国人参考。我希望再活五年,把《卢梭全集》翻译完,也算是我对这个国家做了一点小小的贡献了。”李平沤先生在89岁时接受的采访中这样说。他把自己当做一枚螺丝钉,怀着外语人的使命和信念,牢牢地楔在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上,让更多人能由此看到更为广阔的星空,拾取更多宝贵的财富。

李平沤先生于2016年7月14日溘然长逝,斯人已去,风骨长存。李先生一生孜孜矻矻,几十年如一日地在书桌前钻研和求索,成就了他桃李成蹊的教育事业和硕果累累的翻译事业。秉一片冰心,无悔付出;执一支墨笔,书写芳华。李平沤先生有师者的仁心,有学者的严谨,更有外语人的使命与担当,他探索前路的身影将为无数后来者指引方向,我们会一直跟随他,星夜兼程,薪火相传。

 

(作者系外语学院法语专业学生)

 

 

更多资讯请关注学校官方微信、微博

投稿邮箱:news@uibe.edu.cn读者意见反馈:xcb@uibe.edu.cn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1 UIBE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内备案号:外经贸网备31418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