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深度报道 > 正文

深度报道

[特稿] 校庆60周年 经贸学院人物专访(黎孝先)

发布时间: 2011年09月22日 编辑: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口述者:黎孝先

采写者:杨敏怡 姜玉婷

【人物缩影】

黎孝先,男,19281月出生,湖南湘阴人。1949年夏参加革命,1952-1955年先后在中国人民大学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贸易专业研究生班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系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海商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深圳赛格集团公司高级顾问,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和仲裁员资格审查委员会委员,北京国际贸易学会副会长,北京市进出口企业协会顾问,北京国际商务学院名誉院长等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后外经贸形势发展的需要,他与全系老师共同完成了各种培训外经贸干部的任务,他不仅在校内分别为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外贸局长培训班与国家统考外贸大中型企业经理、厂长培训班编写教材和授课,还由学校派遣或应邀给香港、澳门、中央各部委讲学,并先后在中央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和中国教育电视台进行过数十次播音讲座和电视讲座,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成千上万的国际商务专业人才。

教授除担任校内教学外,还先后应邀赴美国、日本、香港、澳门等地讲学和参加学术交流活动。1979年,他和刘朝缙教授参加了由联合国与中国政府在上海——广州举行的“中国对外贸易经营管理座谈会”,与会代表来自亚太地区的国家,他和刘朝缙教授分别作为中方代表之一在大会上作了专题发言。1980年他与本校的刘朝缙教授、刘舒年和石畏三同时应邀同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管理学院讲学,其讲授内容被对方汇集成《中美贸易与合资经营》一书(英文版本)在美国发行。198612月,由中国外贸部与中日经济协会共同编写的《中日经济法律辞典》在东京举行终审定稿会议,他作为中方编委之一参加了此次会议。会后不久,该辞典以中文、日文两种文本分别在中国和日本同时出版发行。

执教期间,教授已在国内外先后出版各类著作50多部(含合作),主要著作有《国际贸易实务》、《世界经济百科全书》、《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实务》等。其主编的《国际贸易实务》被评为全国经贸行业和高校优秀教材,曾获外经贸部二等奖,在全国高校畅销书评奖中获优秀奖;该书修改再版后,再次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教材,2002年获教育部二等奖和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优秀畅销书一等奖。2006年经教育部审定,该书列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本科教材。至今累计发行量达200多万册。为了适应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他结合多年参加教学、科研和国际经贸仲裁实践的体会,在“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的基础上又组编并推出一套与《国际贸易实务》配套的系列教材。

此外,在海内外报刊和一些国际研讨会上,他还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和专题文章,其中20002月在香港《现代教学论坛》杂志上发表的“培养跨世纪国际商务人才的战略意义”一文,获“1998年度亚太华文教学成果”金奖。为了迎接香港回归,他应邀撰写的《京港优势互补共同繁荣》一文刊登在香港经济导报社出版的《京港商务》一书中,该文于200046获中国文化名人研究会等学术机构联合颁发的“世界学术论文奖”金奖。

教授的业绩传略,曾先后入编《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大辞典》、《中国科技脊梁》、《共和国功勋人物志》、《世界名人录》等辞书。

【口述前记】

老师是一位离休的老教师,为了做到老有所为,他笔耕不止,继续从事著述活动并参加国际经贸仲裁等工作。他把离休当作新的起点,并视为“第二个青春”的开始。他常把自己比作蜡烛,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他常用自己写的一首诗来激励和鞭策自己:“人生进入第二春,柳暗花明又一村,蜡烛成灰方歇业,我为科教献终身”。他的一生都为经贸大学奔波。现在他退休了,但是心中还是有这个家。对我们做的口述史活动表示大力支持。在交谈过程中他主要介绍了贸大的一些杰出的人才,并在最后对贸大学子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并为即将到来的60周年校庆献上自己最诚挚的祝福。

【口述资料】

教书育人,桃李遍天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开展了拨乱反正的工作。197912月,国家恢复高考制度,我校停招12年的外贸专业恢复招生。1978年,我校招来了一批研究生,他们都很优秀。其中,担任研究生班班长一职的高西庆同我的接触比较多。所以有关他的一些印象至今记忆犹新。该班的王安豫和王忆华两位学员毕业后,也一直与我保持联系,几十年如一日,她们都多次来我家交流彼此的情况。所以我对她们的印象也很深刻。该班其他学员一般表现都不错。总之,这批研究生的素质普遍都比较高。毕业后,都被各部门抢着要。其中,一部分选择了继续出国深造或者在国外工作。他们都事业有成,我们当教师的看到桃李芬芳,后继有人感到很欣慰。

高西庆毕业后,先留校任职了一段时间,后来去了美国继续深造,攻读法学博士。后来又以优异的成绩当上了美国法学律师,并在尼克松律师事务所任职。当他在美国的学业和事业都有成的情况下,他选择了回母校继续任教。曾担任法学博导,为国家培养法学人才。后来,根据国家的需要又被调到中央部委任职。他之所以有如此成就,是同国家的培养和他本人的努力分不开的。据我回忆,他是一个有毅力、有抱负的人,也是一个勤奋好学的好学生。

有一次他同我交谈时,说要骑自行车去外省旅游。

我对他说:“这么远,中途车坏了你怎么办?”

他说:“我随身带一套修车的工具,我自己会修理单车。”

我接着问他:“你去这么远的地方 ,你父母放心吗?”

“我备好了信纸、信封和邮票,每天给家里寄一封报平安的信,告诉他们我到达的地点和现在身体的状况,这样家里就会放心了。”

我认为,他这么做是有意要体验基层生活、磨练自己的意志和毅力,这种“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精神十分可嘉。

我还听别的人说,他在美国攻读博士那段时间,学习非常刻苦。除了白天上课和看书学习以外,还经常去图书馆看书,经常看到很晚。他这种博览群书、用知识武装头脑的理念和做法是十分可贵的。正因为他好学习、爱看书,求知欲望很强,所以在他回国的时候,呆了很多有参考价值的读物回来。他回校后住在我校家属区16号楼。我曾经去过他的宿舍,亲眼看到他书架上摆着很多的外文书籍。冯大同教授生前同我交谈时,也曾多次以赞扬的口吻表示高西庆是一位好学、爱书的学者。

与高西庆同班的王安豫也是一位才华出众、事业有成的校友,她与其丈夫陈承德都是以优异的成绩同时考入研究生班学习的。他们的孩子则由家中的老人照管。当时外贸部所属的上海外贸学院又缺老师。由于他们学习成绩优秀,外贸部便将这两人直接分配去上海外贸学院教书。他们办完了离校手续后,即去了上海报到。但是由于户口的调整事先未通过上海户籍管理部门,所以她们无法在上海办户口。左思右想,便去了香港父母家中等候了一段时期。后来,他们两口先后在香港和美国就业了。在上世纪80年代初,我同刘舒年教授等去香港讲学。王安豫得知消息后马上来看望我们,此时我才了解到他未在上海工作而去了香港外企就业的原因。她还告诉我们,得到这份工作之前,她先去了美国一家大银行举办的培训班学习了一段时间,在后来的结业考试中,她以优异的成绩在来自世界各国的众多的培训人员中胜出。银行的主管人员对她优异的成绩感到又惊又喜,细问她的履历后便录取了她,并委以重任。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担任着外资银行的高管。后来,她被派驻北京担任美国一家外资银行北京分行的行长,直至离休时才卸任。她在北京工作期间经常与我保持联系,并多次来望京花园探望沈达明老教授和我。沈老逝世时,她同她丈夫陈承德还赶到八宝山为沈老送行。王安豫的才华出众、事业有成。也辨明我校培养的研究生符合国际化的要求。她的成功与我校对其的培养是分不开的。

与高西庆同班的王忆华毕业后,特别是近来几年和我联系很密切。她毕业以后,先被分配在中信银行工作了一段时间。她表现得很出色,受到了领导的重用。后转到招商银行工作。她工作的业绩十分突出,之后便不断得到提升,直至担任招商银行总行副行长一职。由于她精明能干,责任心强,工作深入细致,所以凡她主管的部分都没有出现烂账。经营管理能力十分出色,收到了上级的表彰并给予物质方面的重奖。王忆华是一位勤奋好学、刻苦专研学问并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高级专业人才。她发表过专著,并曾被聘为中国人民大学兼职教授。她很孝顺,尊敬师长,热爱母校并时常关心下一代的培养工作。当她喜闻母校即将举办60周年校庆活动时,她主动与我联系,表示要资助在母校学习的贫困生,并专程从上海来母校办理捐赠善款、资助贫困生的有关事宜。这件事充分体现了她热爱母校和关心接班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和高尚的情怀。

此外,在以后我校来年招收的研究生中涌现出许多优秀人才。他们在学业和事业上都有所成就。期中王勇是以为品学兼优、文笔和口才都很好的学生。他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都分别担任学生会和研究生会主席。此外,他曾带领我校辩论队在北京高校辩论竞赛中夺冠。他的研究生毕业论文在很短的时间内一气呵成,导师和外单位的评阅人都感到非常满意。他毕业时,学校想留他任教,但最终,他被中国五矿总公司老总亲自挑选走了。他被派往美国工作时,很快就联合其他的校友发起成立了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友会北美分会。他是一位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也是一位不断追求卓越人生的人。

我知道的研究生王健也是一名富有开拓创新精神、勤奋好学、爱岗敬业的优秀人才。他在学科建设、拓宽学科领域研究和培养国际商务人才等方面,做了许多与时俱进、富有创新意义的工作,这是众所周知的。

还有许多我指导过的研究生,他们离校以后,还与我联系。其中有些在国外创业,有些在中央部委、高校或者企业担任要职,都事业有成。这是与母校的培养是分不开的。由此可见,对外经贸大学确实是培养国际经贸人才的摇篮。

经贸大学的老师也是十分优秀的。例如,刘朝缙教授,也是经贸大学的人才之一。他是改革开放后,对外学术交流宣传方面的先锋。1979年有一个中国对外贸易经营管理座谈会,作为亚太地区的代表,我们当时各自做了一个报告。我当时年轻,主要由他带领。他外交经验十分丰富,外语很好,人品也好,在座谈会的报告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后来他带队去美国,去加州大学参观道格拉斯企业。利用报告会的空隙,他去加拿大讲了两三天,反响很好,很多朋友都要求与我们做进一步的学术交流,经费由他们提供。他后来又去了斯坦福大学,去编汉语教材。这就说明他在对外方面,带领年轻人为打通学术交流的通道做了功不可没的事情。

不离不弃,扎根在贸大

19708月,对外贸易部宣布北京对外贸易学院在河南固始县就地撤销。学校的教师、干部接受劳动锻炼或待命分配工作。当时负责分配工作的是原学校党委组织部的老李同志。

有一次他同我聊天时对我说:“老黎,你在学校工作也已经这么多年了,要不要换换?把你分配到公司去工作怎么样?”他是在为我着想。我就问他:“这是你个人的意见还是组织里的决定?”

他说:“这只是我个人的意见。”

我说:“要是组织分配我无条件服从。但我个人还是希望留在学校,不想去公司。”

他说:“你为什么愿意留在学校?和我讲讲吧,我问了十几个人,没有一个人愿意留在学校,都愿意到公司去,甚至有些人主动找我要求去公司,而你为什么愿意留校?”

我就告诉他我想留校有这么几方面的原因:第一,我希望自己可以活到老学到老,如果我在学校教书的话,就可以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第二,学校是年轻人集中的场所,哪里有年轻人,哪里就有歌声,哪里就有生机。跟年轻人在一起久了,自己都有活力,自己的心态会变得年轻,所以我愿意在学校。第三,教学相长。要给学生一桶水,自己就要准备好九桶水。学校的环境和工作性质逼着我不断前进,不断充实自己,不断地提高和开拓创新。第四,教书是一个自由职业。把课讲好了,把教材写好,把科研搞好,剩下的时间属于自己。有自己活动的时间,特别是有寒暑假。利用寒暑假,我可以填空补缺,做自己没有做完的事情。还可以旅游、探亲访友。也可以自己休息和调整一下。我很喜欢这一点,让我有时间做自己所愿意做的事情。我并不喜欢公司那种天天就坐在那一杯茶一支烟,磨磨蹭蹭又一天的生活。在公司里,大家在一起有事就处理事情,没事情就聊天抽烟,烟雾冲天。学校的环境好,我愿意在学校。

后来他笑着对我说:“孝先,言之有理。”

我一生的单位就是经贸大学,就算别人都离开了,我也不想走。过去,我校研究生毕业好几年的以为同学在李嘉诚先生开办的学校任教,他亲自回校来动员我去他任教的学校教书。他说:“如果您去了,学校会给您一套五间的房子。”这在当时是很吸引人的条件。但我回答说:“五间房、十间房我也不去。我在经贸大学住这个简陋的房子我愿意,我住得心安理得。”

时我的夫人和两个孩子都在外地,我们分居已十六年。过去,我夫人所在单位也想帮我调过去,教政治经济学。我说我不去,就在经贸大学。经贸大学不要我,我会走。但只要经贸大学还需要我,我会一直在这里。所以我一生,只有一个单位,那就是经贸大学。

言辞恳切,寄学子以厚望

总的来讲,现在的经贸大学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虽然我们培养学生的能力日益提高,学校在发展,但我们还是需要加强对资源的充分利用。学校的发展不能光靠校内教职工,个体的能力是有限的。分布在全球各地的贸大人,心里都有这个家。要充分利用学校的社会资源来办好这个学校。施校长来了以后通过搞好校友会,把社会资源利用了起来。

我现在最大的希望就是60周年校庆能办得很好。通过这个校庆,一方面提高我们学校的影响力和社会地位。另外一方面,挖掘社会有利资源来共同办好学校。单枪匹马一定行不通,要群策群力,众志成城。另外,我们学校发展的希望都在年轻人身上,我们培养出的人才,必须货真价实,必须是栋梁之材。这就要求我们把本身培养人才的工作做好。过去赵长春院长说过:“应该想清楚,学校的目标到底是什么?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应该为培养人才服务,这是学校工作的出发点。”我觉得对于这个问题,他说得很好,学校的一切就是为了育人。只有培育出了人才,才能做到富民,做到强国,所以我们要贯彻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学校应该加大力度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学生的业务水平。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思想的正确引导,加强管理,对学生的学习以及生活加以正确指引。

有位专家曾对我说过:“我去过好多大学办讲座,觉得只有对外经贸大学的学生听的时候能够提出问题,看他们脸上的表情就知道他们听懂了。而有些学校的学生则听得很不认真,不仅提不出问题,也不知道回答问题的答案。”

经贸大学是很出色的。我希望经贸大学能够办成中国的哈佛,我有这个信心。只要我们做到群策群力,万众一心,就能成功。虽然我们现在还不是第一,有些学科还是落后于其他的学校,但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事在人为!我们要齐心协力,再接再厉,努力创办一流的大学。

我很羡慕你们,因为你们年轻有为,正处在两个黄金时代,一是你们人生的黄金时期。另外一个是你们自己赶上的好时代,你们赶上了千载难逢的中国高速发展的这个黄金时代。在这个时代,国家给你们搭了一个广阔的平台,让你们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我希望你们能珍惜,把握好这两个黄金时代,走好自己的每一步,将来的一切希望都寄托在你们身上。

【校庆寄语】

我衷心希望通过这次校庆,弘扬贸大精神,再铸人间辉煌!

【参考资料】

《正气中国》

更多资讯请关注学校官方微信、微博

投稿邮箱:news@uibe.edu.cn读者意见反馈:xcb@uibe.edu.cn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1 UIBE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内备案号:外经贸网备31418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