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悼念沈达明先生

吾师沈达明——原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孙维炎忆沈达明教授

发布时间: 2006年08月23日 编辑:

悼念师长沈达明教授

著书育人终生忙,劳累筋骨精神爽。

九十高龄仍耕耘,弟子万千书满房。

忽闻师长已远去,不禁涕泪湿衣裳。

达明大名永铭记,目送恩师赴天堂。

学生 孙维炎

二零零六年八月十三日

这首简单质朴的七律是教授去世后原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孙维炎写的悼念诗,于简单中流泻出一个学子对于恩师印刻于心的崇敬,对于恩师去世无法释怀的悲伤。尽管落款为“学生”,可事实上,两人并无真正意义上的师徒之缘。只是因为原校长维炎对于沈教授做人、做学问的崇敬之情已无法改口,已无法不叫沈老一声老师。

821上午,在近两个小时的采访中,原校长犹如在品味一杯黑咖啡,体会斯人已去的苦涩,也品味这沈老人品的浓郁醇香。笔者面前坐着的矍铄老人将一代大师简简单单娓娓道出,话至情深处,不免让人唏嘘扼腕。沈老的去世,于教育,则似一航船失去最老练的船长,于学术,则一金矿失去最熟练的矿工,实在是无可挽回的重大损失。此处记下老校长的言谈,让我们再深入领略一代大师的风采。

两件小事

大师之伟大,于某时某刻做出一番成就自然显示其过人之处,作为国务院参事室参事,法国国家博士的教授除为完善我国的法制,为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之外,在生活工作的细节琐事中,更显高风亮节。

原校长谈起沈教授给他做过的一次关于教授进修的演讲,久远之事历历在目。在那次演讲中,出乎意料之外,孙校长并没有迎来一段长篇大论,教授只是拿了一张外文报纸,告诉校长他们如何从一张简单的报纸上学习,从标题学起,从广告学起,把心沉下来,从点滴开始作学问,一步一个脚印。

沈老生活简朴,直到年迈体弱,才停止了步行上下班的习惯。在老校长的回忆中,无论寒暑,沈老都简简单单,迈着两条腿,雨里风里往返于家和学校。一个冬天,穿着大衣的沈老回家途中,双脚冻得不行,于是向偶然遇到的陈姓老师借了一毛钱,才算是坐了回公交车到和平里中街,原来,教授从来都是把自己的工资交给妻子,自己身上并不带钱。一代大师“抠”到了这地步。

三种品格

沈老早年,留学法国,中西兼通。其人兼容中西方学者的精神,于行动上处处散发人格魅力,从骨子里透出雄厚的道德力量。其优良品格又何止三两种,若是认真探寻起来,怕是用尽了笔墨了,费尽了口舌,也是道不完,说不全的。这里权且摘其三种,感受沈老的道德馨香。

沈老做人,踏实稳重。同他的学术一样,严谨是少不了的。原校长说,先生做人,从不对人说三道四,他的话语是信得过的,每遇到事情要咨询沈老,沈老是客观实在的,决不说人坏话。

沈老做人,淡泊名利。沈老一生无儿无女,老两口相依为命,家里的家具,用到了连收废品的都厌弃的地步。沈老夫妻搬到望京时,随他们一起的除了那堆满一屋子的书,那破旧的家具也并没有流亡到废品站,依旧陪着他们,现在斯人已去,这些家具为着“知遇之恩”也该是伤心无比了吧。虽则以沈老的学问,求得一官半职,赚的盆满钵满的,不是难事,但仕途路上,沈老是没留下脚印的,勉强说来,系主任倒是他最大的“官衔”了。

沈老做人,还在于意志坚定,一心只是扑在学术上。原校长在任期间,每次到沈老家里拜年,都看到沈老或是在整理资料,或是钻研书籍,或是写书著作。1988年,教授就因直肠癌开过刀,但是却从未停止在学术的峭壁上攀登。2002年当他88岁高龄时,仍然活跃在讲坛上,为硕士、博士研究生讲授法律课程,直到2006年去世前夕,他仍然著书立说,可谓生命不息,笔耕不止。

一片痴心于教育

据不完全统计,沈老出版的著作业已达到23种之多,但是这当中的大多数著作,竟大多为了教育而写。教授一生,为人师表,于行动上时时处处都在影响学生,从不长篇大论,润物细而无声。他并不浮躁地让学生囫囵吞下知识,而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他的一生,桃李遍于天下,是他的学生们最值得信赖的指路明灯。在葬礼上,沈老的弟子伤心落泪,嚎啕不止。

原校长孙维炎先生的总结,最是普通,他说沈老的精神是永存的,我们要继承,而后发扬,一句简简单单的话,却实在是最难企及的目标。忆及教授一生,留下的,太多,太重。

更多资讯请关注学校官方微信、微博

投稿邮箱:news@uibe.edu.cn读者意见反馈:xcb@uibe.edu.cn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1 UIBE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内备案号:外经贸网备31418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