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栏目 > 2018专题报道 > 2018新时代教育专题 > 正文

2018新时代教育专题

【特稿】郭红玉:做一个怀抱赤子之心的教书人

发布时间: 2018年09月05日 编辑: 陈洁仪


【编者按】三尺讲台浇筑知识之重,一寸粉笔凝固学问之美。素秋初现,金风飒爽,教师节又遇惠园。九月,不仅带着新生的旺盛,更包裹收获、感恩的幸福。寒来暑往,日月轮回,年岁间辛苦的背影从不曾远离。为了进一步弘扬高尚师德,激励教师潜心立德树人,在第34个教师节到来之际,宣传部特推出系列优秀教师代表专访。

郭红玉:做一个怀抱赤子之心的教书人

记者 陈洁仪

郭红玉,金融学院教授、博导,第八届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市金融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开发银行专家委员会专家。2013至2018年上半年共发表学术论文32篇,其中CSSCI学术论文17篇,出版专著一部。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和北京社科基金项目共2项,主持完成国家发改委重点课题、国家开发银行重点课题和北京市等横向课题6项,获校级“服务社会科研奖”。两次被评为校级优秀指导教师和班主任,先后被评为最受欢迎研究生教师、教学标兵、贸大好导师等2017年被评为校级和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


   

这位教龄已达三十年的教师,谈及她所热爱的这一份职业时,眼里仍然闪烁着赤诚的光芒。讲台上的时光从未带走她的热情,岁月的沉淀反而让她打磨出对“教师”一词独特的理解与热爱。

“我愿做大学校园里的一棵水草”

谈及“为什么要当老师”这一问题,郭红玉引用了罗伯特·弗罗斯特的一首诗《未选择的路》。1988年正值中国金融改革开放之初,面对充满诱惑的不同路口,金融学专业毕业的郭红玉,在做出坚持站在讲台上的决定之前还是经过了一番犹豫和思考。但踏上这条路后,她感到的更多是幸运。“我的父母都是教师,从小就十分熟悉大学校园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耳濡目染,培养出我对教师这份职业的价值认同”。

大学校园的独特气质,一直深深吸引着郭红玉。她认为,无论社会如何批评质疑,大学都以自己独特的价值卓然于世,甚至在饱受到批评和质疑时,大学依然肩负着比任何组织都更加重要和艰巨的责任。能身在其中,她颇感荣幸。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令她悟出了对大学工作的另一重感悟。“‘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我忽然领悟到,徐志摩也许不是在赞美康河的婀娜,而是表达对剑桥大学的敬仰。在博大深厚的校园里,个人即使只是一条水草也是幸运的。”郭红玉笑意盈盈,“能在大学校园里工作,我真的很幸运。即使岁月流逝,我永远和十八岁的年轻人在一起。”

 “每一位学生都令我感到骄傲”

当向记者介绍办公室墙上挂着的师生合照时,郭红玉露出了掩不住的骄傲与自豪。“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最大的成就是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最自豪的时刻莫过于在不经意的场合,有人过来对我说:‘郭老师,我是您的学生’。那是我们师生共同的幸福。”

在漫长的教师生涯中,郭红玉与许多学生成为朋友,毕业多年之后仍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她笑称是“志同道合的师生关系”。她从不吝惜给予学生们指导与帮助,如同慈母一般,用情至深。金融学院2009届毕业生唐晓通转到我校国际关系学院读研后,每周二晚上必定来参加郭红玉的研究生例会,因为“每周都要见一次郭老师”。2018届优秀博士毕业生代表梁斯和2012届首届贸大十杰毕业生王轩在学术道路上都深受郭红玉影响,即使在海外求学或者已经工作,他们也会向与郭红玉分享每个阶段的研究心得。在郭红玉眼里,看到学生取得成就如同看到自己的孩子成长一般,欣喜而幸福。“我尊重每一位同学的研究方向和职业选择,即使有些同学在学业或研究上遇到困难,我也绝不会轻视或者放弃。令我非常欣慰的是,我的学生们已经形成了互相帮助、接力式向前的师门传统。我以他们为荣,每一位学生都令我感到骄傲。”

教学的最高境界在于唤醒

行走校园,郭红玉深刻地认识到大学应是一个多元包容的地方,其中大学教育者更是应该向多元化发展。郭红玉坦言:“我不是榜样,榜样意味着千篇一律,教师的风格应该是多样化的。每一位教师的执着、勤奋和成就本身就具有巨大的魅力,会对学生产生更加积极的教育引领作用。教师的评判绝对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教学的最高境界在于唤醒青年学生对生活的热情,使学生树立自信、坚定的信念。”。尽管如今大学校园教师评价体系多元,教师职业方向选择多样,但郭红玉仍坚守着自己对教师职责的理解,坚守着那一份三十年如一日的赤子之心,在大学校园里勤劳耕耘,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更多资讯请关注学校官方微信、微博

投稿邮箱:news@uibe.edu.cn读者意见反馈:xcb@uibe.edu.cn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1 UIBE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内备案号:外经贸网备31418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