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贸大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贸大 > 正文

《中国电力报》:(董秀成)发挥金融工具对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支撑作用

日期:2022-03-30   编辑:雨晴

(来源:《中国电力报》 2022-03-29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完善减污降碳激励约束政策,发展绿色金融,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发展绿色金融已成为我国能源领域实现低碳转型的重要手段。

业内专家认为,绿色金融发展前景可期,但其推进“双碳”目标的实现也任重而道远。绿色金融要为绿色产业构建低成本融资渠道,也要发挥市场“稳定器”作用,通过市场手段获取未来能源市场定价权,推动建立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能源体系。

绿色金融助推能源转型

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这样定义绿色金融: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

金融是资源配置的重要工具之一,实现低碳、可持续发展需要运用金融手段优化资源配置。而能源行业推进“双碳”目标的实现,需要充分调动资本力量,为行业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保障。绿色金融是撬动能源低碳转型的有力杠杆,引导资源从高污染、高能耗部门流向低能耗、环境友好的部门,促使能源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

“我国能源转型是传统能源逐渐退出及新能源加快发展的过程。绿色金融给予能源转型以强大的推动力。”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袁家海认为,化石能源的退出要建立在清洁能源安全可靠替代基础上,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还需要有力的能源供给支撑,因此新能源的发展进程有待加快。因此,绿色金融一方面应支持新能源开发力度的加大,助力实现增量能源供应从主要到全部由新能源来满足,直至存量替代。另一方面,化石能源逐步退出的过程中,绿色金融也应发挥关键作用,通过转型金融工具来引导化石能源企业加速转型,转向能源新业态、新领域。

对于绿色金融如何推动能源转型,国网新疆经研院企业管理与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海峰看重其在为绿色产业构建低成本融资渠道的作用。“目前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高于燃煤发电成本,扩大可再生电源发电规模将推高平均电价。我国以制造业为主,电价上涨承载能力较差,因此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快速下降对实现‘双碳’目标意义重大。”李海峰建议,可参考美国金融市场经验,与可再生能源项目签订30年发电长约,稳定市场对产业发展的预期与信心,从而降低产业融资成本,推动产业快速发展。

此外,李海峰表示,绿色金融还应发挥能源市场“稳定器”作用。在能源转型过程中,可再生能源将逐步成为我国能源消费主体,可再生能源价格稳定对我国能源安全与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绿色金融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并通过市场手段获取未来能源市场定价权,一方面与能源实物交割市场互补发展,减少能源价格大幅度波动,强化现代能源体系治理能力;另一方面建设对等金融工具,更好推进国际能源合作,顺应国家能源安全新战略的内在要求。

充分发挥绿色贷款作用

当前,我国已初步形成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信托、碳金融产品等多层次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

而绿色贷款作为重要的金融工具,在全部绿色金融产品中占比高达90%左右。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中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为15.9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3%,存量规模居全球第一。绿色贷款是我国推动碳减排重要的金融工具。

2021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创设推出两个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据人民银行公布的《2021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2021年四季度绿色贷款余额同比增速显著抬高,可见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助推了绿色贷款加速发展,鼓励社会资金更多投向绿色低碳领域。

截至目前,人民银行通过两个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分别支持金融机构发放贷款2308亿元、134亿元,其中碳减排贷款带动年度碳减排478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但当前,中国绿色信贷产品规模远未满足相关投融资需求,尚有巨大增长空间。对此,李海峰表示,绿色信贷近些年发展迅速,但也存在市场领域单一、对产业发展引领性不足、资金投放难度大等问题。为更好促进绿色信贷发展,一是完善顶层设计,根据国家政策导向与绿色新型产业发展需求,建立全国统一的绿色信贷操作指引、实施方案和指标评价等行业规范与标准,更好服务可再生能源、煤炭清洁化利用、循环经济产业规模化发展;二是构建多元化绿色信贷市场,引导更多社会资本参与绿色信贷市场建设,创新面向新型储能、能源数字技术等方面的细分市场领域,更好服务绿色产业发展需求;三是加强市场衔接,紧密结合碳市场、电力市场等开展绿色信贷业务,面向CCER、绿证等丰富信贷产品类型;四是强化风险防范措施,高质量发展必然要求高水平开放,未来绿色信贷市场资金来源多、涉及行业广,国际资本也将在我国现代化能源体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需加强资金监管、风险预警、紧急避险等机制建设。

加快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当前,绿色金融对于经济社会实现低碳发展的影响力已经显现出来。但若要促使绿色金融进一步推动低碳进程,还需要强化其市场机制的刚性和韧性,构建更加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

业内专家表示,绿色金融激励约束机制的逐步完善有助于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具有显著碳减排效益项目的支持,强化环境风险管理。

为提升金融支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能力,人民银行自2018年起开展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业绩评价,并于2021年印发《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简称《评价方案》),开始实施绿色金融评价。《评价方案》明确了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业务开展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实行激励约束的制度安排。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中国国际低碳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董秀成表示,从经济运行和能源发展角度来看,金融的角色和地位难以忽视,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或制约经济活动,因此在能源转型过程中,建立绿色金融激励约束机制将成为关键要素,没有健康、稳健的金融支持,能源转型将不可能实现。

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鼓励能源低碳发展的金融政策,其中《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的出台具有重要意义,其核心就是如何评价企业投资项目是否符合绿色发展,也可以说是让金融机构在投资中有了确定绿色项目的基本依据和标准,因此这个政策的出台其实就是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激励约束机制,势必对未来绿色金融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对于未来国家如何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约束激励机制,董秀成建议,绿色金融评价标准虽然至关重要,但关键还需要金融业与相关产业之间的协调,需要国家出台更加清晰和明确的绿色产业目录,地方政府更需要制定具体的绿色产业招商引资的政策和明细目录。也就是说,哪些产业项目可以鼓励,哪些产业项目可以抑制,哪些产业项目可以约束,哪些产业项目需要禁止等,各地政府应该根据自身“双碳”目标推进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加以制定政策,而且必须实施动态调整。

 

附: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dBL9CEpP-hXxSyUk7H4h5A  

关闭

《中国电力报》:(董秀成)发挥金融工具对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支撑作用

日期:2022-03-30   编辑:雨晴

(来源:《中国电力报》 2022-03-29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完善减污降碳激励约束政策,发展绿色金融,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发展绿色金融已成为我国能源领域实现低碳转型的重要手段。

业内专家认为,绿色金融发展前景可期,但其推进“双碳”目标的实现也任重而道远。绿色金融要为绿色产业构建低成本融资渠道,也要发挥市场“稳定器”作用,通过市场手段获取未来能源市场定价权,推动建立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能源体系。

绿色金融助推能源转型

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这样定义绿色金融: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

金融是资源配置的重要工具之一,实现低碳、可持续发展需要运用金融手段优化资源配置。而能源行业推进“双碳”目标的实现,需要充分调动资本力量,为行业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保障。绿色金融是撬动能源低碳转型的有力杠杆,引导资源从高污染、高能耗部门流向低能耗、环境友好的部门,促使能源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

“我国能源转型是传统能源逐渐退出及新能源加快发展的过程。绿色金融给予能源转型以强大的推动力。”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袁家海认为,化石能源的退出要建立在清洁能源安全可靠替代基础上,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还需要有力的能源供给支撑,因此新能源的发展进程有待加快。因此,绿色金融一方面应支持新能源开发力度的加大,助力实现增量能源供应从主要到全部由新能源来满足,直至存量替代。另一方面,化石能源逐步退出的过程中,绿色金融也应发挥关键作用,通过转型金融工具来引导化石能源企业加速转型,转向能源新业态、新领域。

对于绿色金融如何推动能源转型,国网新疆经研院企业管理与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海峰看重其在为绿色产业构建低成本融资渠道的作用。“目前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高于燃煤发电成本,扩大可再生电源发电规模将推高平均电价。我国以制造业为主,电价上涨承载能力较差,因此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快速下降对实现‘双碳’目标意义重大。”李海峰建议,可参考美国金融市场经验,与可再生能源项目签订30年发电长约,稳定市场对产业发展的预期与信心,从而降低产业融资成本,推动产业快速发展。

此外,李海峰表示,绿色金融还应发挥能源市场“稳定器”作用。在能源转型过程中,可再生能源将逐步成为我国能源消费主体,可再生能源价格稳定对我国能源安全与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绿色金融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并通过市场手段获取未来能源市场定价权,一方面与能源实物交割市场互补发展,减少能源价格大幅度波动,强化现代能源体系治理能力;另一方面建设对等金融工具,更好推进国际能源合作,顺应国家能源安全新战略的内在要求。

充分发挥绿色贷款作用

当前,我国已初步形成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信托、碳金融产品等多层次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

而绿色贷款作为重要的金融工具,在全部绿色金融产品中占比高达90%左右。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中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为15.9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3%,存量规模居全球第一。绿色贷款是我国推动碳减排重要的金融工具。

2021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创设推出两个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据人民银行公布的《2021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2021年四季度绿色贷款余额同比增速显著抬高,可见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助推了绿色贷款加速发展,鼓励社会资金更多投向绿色低碳领域。

截至目前,人民银行通过两个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分别支持金融机构发放贷款2308亿元、134亿元,其中碳减排贷款带动年度碳减排478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但当前,中国绿色信贷产品规模远未满足相关投融资需求,尚有巨大增长空间。对此,李海峰表示,绿色信贷近些年发展迅速,但也存在市场领域单一、对产业发展引领性不足、资金投放难度大等问题。为更好促进绿色信贷发展,一是完善顶层设计,根据国家政策导向与绿色新型产业发展需求,建立全国统一的绿色信贷操作指引、实施方案和指标评价等行业规范与标准,更好服务可再生能源、煤炭清洁化利用、循环经济产业规模化发展;二是构建多元化绿色信贷市场,引导更多社会资本参与绿色信贷市场建设,创新面向新型储能、能源数字技术等方面的细分市场领域,更好服务绿色产业发展需求;三是加强市场衔接,紧密结合碳市场、电力市场等开展绿色信贷业务,面向CCER、绿证等丰富信贷产品类型;四是强化风险防范措施,高质量发展必然要求高水平开放,未来绿色信贷市场资金来源多、涉及行业广,国际资本也将在我国现代化能源体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需加强资金监管、风险预警、紧急避险等机制建设。

加快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当前,绿色金融对于经济社会实现低碳发展的影响力已经显现出来。但若要促使绿色金融进一步推动低碳进程,还需要强化其市场机制的刚性和韧性,构建更加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

业内专家表示,绿色金融激励约束机制的逐步完善有助于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具有显著碳减排效益项目的支持,强化环境风险管理。

为提升金融支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能力,人民银行自2018年起开展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业绩评价,并于2021年印发《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简称《评价方案》),开始实施绿色金融评价。《评价方案》明确了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业务开展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实行激励约束的制度安排。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中国国际低碳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董秀成表示,从经济运行和能源发展角度来看,金融的角色和地位难以忽视,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或制约经济活动,因此在能源转型过程中,建立绿色金融激励约束机制将成为关键要素,没有健康、稳健的金融支持,能源转型将不可能实现。

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鼓励能源低碳发展的金融政策,其中《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的出台具有重要意义,其核心就是如何评价企业投资项目是否符合绿色发展,也可以说是让金融机构在投资中有了确定绿色项目的基本依据和标准,因此这个政策的出台其实就是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激励约束机制,势必对未来绿色金融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对于未来国家如何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约束激励机制,董秀成建议,绿色金融评价标准虽然至关重要,但关键还需要金融业与相关产业之间的协调,需要国家出台更加清晰和明确的绿色产业目录,地方政府更需要制定具体的绿色产业招商引资的政策和明细目录。也就是说,哪些产业项目可以鼓励,哪些产业项目可以抑制,哪些产业项目可以约束,哪些产业项目需要禁止等,各地政府应该根据自身“双碳”目标推进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加以制定政策,而且必须实施动态调整。

 

附: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dBL9CEpP-hXxSyUk7H4h5A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