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青副教授接受CCTV-1采访 分析解读我国贸易形势
校新闻网讯(国际经贸学院供稿)12月8日,海关总署发布我国11月外贸进出口统计数据。11月份单月我国出口和进口增速均转负为正,释放出外贸回稳向好的积极信号。其中,出口1.32万亿元,增长5.9%;进口1.03万亿元,增长13%;贸易顺差2981.1亿元,收窄12.9%。
8日下午,我校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刘青副教授接受CCTV-1采访,就11月贸易情况,分析我国贸易形势。央视新闻频道《晚间新闻》、《24小时》以及12月9日《朝闻天下》、《新闻直播间》等频道多次播出。
刘青指出,看待11月以及今年的贸易数据,一个更积极的方面是,实际的贸易形势比数据显示的更好一点,因为部分跨境电商数据并未进入统计,而我国电商发展迅猛,但这部分的影响可能只是一点点。但可能的坏消息是,11月单个月的变化可能只是正常的波动,并不具有系统性含义。
刘青指出,我国今年贸易的总体趋势在下滑收窄、回稳向好。这一积极趋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外部经济增长有向好苗头,导致对我国商品外部需求增加,比如最近大宗商品价格整体回升,作为全球贸易情况先导指数的波罗的海干货指数显著上升,几个发达国家PMI指数显示经济扩张,这些都是信号。第二,内部因素。贸易是经济竞争力的体现,前期各种稳增长措施、贸易促进措施、税费改革、贸易便利化措施、去管制、产权保护等,可能初显成效,PMI指数等内部经济企稳信号也时有显现;另外,人民币贬值效应可能也是原因之一。
对未来一段时期的贸易形势,根据内、外部的经济回稳趋势信号,刘青预计我国贸易额回稳向好趋势短期内会延续。比如,民营企业作为我国出口主力军,多年竞争力的积累带来品牌效应;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设备出口的直接效应,以及如果顺利实施带来的交通成本、贸易成本下降的贸易促进效应。但不宜盲目乐观或者需要审慎乐观,需要审慎观察、继续努力推进国内改革和市场制度建设。在外部,在中国最主要的市场上,保护主义兴起,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增加,会对我国外贸构成压力。在内部,我国生产成本快速上升,且今年以来固定投资的持续下滑会导致未来一段时间生产竞争力的相对削弱,因此我们关键还是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市场改革提振市场信心,提升竞争力。
刘青博士为我校国际经贸学院贸易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自2011年加入国际经贸学院以来,在国际、国内一流经济学期刊发表约20篇学术论文,包括2篇论文发表于国际经济学最顶级期刊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显示了国际经贸学院在国际贸易学科的研究实力。在近期应邀参加的国务院参事室、商务部、中宣部一系列贸易形势座谈会上,刘青副教授均根据国际贸易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指出制度质量才是高端产业比较优势的最重要来源,建议我国在促进产业升级、实施贸易强国战略上,加快目前稳步推进的改革进程,旗帜鲜明地加强各个角度的市场制度建设(如实施“经济法治行动2020”的方案,以重点突破方式,重点加强经济合约执行力、加强正当财产权利保护、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争在2020年之前,大幅度提升我国涉及市场与经济活动的制度质量、法治水平),降低企业生产性投资的成本与机会成本,并据此迅速提振市场信心,促进经济、贸易持续、更好地发展。
附:CCTV-1《新闻直播间》栏目网址:
http://tv.cctv.com/live/cctv13/index.shtml?stime=1481234400&etime=1481245200&type=lbac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