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我的课堂我来定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分制”探访
记者 安京京 许 卉
(来源:《北京考试报》 2016-10-12 第6版 )
大学四年你想怎么过?除了必修的专业课,你还想学什么?145个课程总学分里,选修课学分有90个,占62%以上;“经济、管理与法学”平台上,有100多门选修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学生可以为“情怀”选修,也可以为“双学位”选修……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学分制将自由选课的权利交给学生。在这里,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才,就选什么样的课堂。
有感情的课一边修学分,一边讲情怀
金融学专业大四生程尧已经确定保研了,剩下的大半年是不是就可以轻松地“玩儿”了?“我还有很多领域想要去探索。”程尧说,这一年,他依然给自己安排了课程,其中有辅修的课,也有计划外的课。计划外的课更像给“有情怀”的学生准备的,有雕塑课、书法课、人文课等。这些课不算进成绩绩点,但依然很受学生欢迎。
“每堂课都不是简单的一节课,而是有感情的课。”程尧说。西班牙语专业学生可以从人文课中听到丰富的希腊神话,专业课中那些难懂的俗语、典故在人文课中找到了出处;讲唐诗宋词的仇老师的课总是“一票难求”,他课堂上展现的文化底蕴和博学令学生折服……
对于对外经贸大学的学生来说,全校所有课程共分为三大类:主修计划内课程、辅修计划内课程和计划外课程。其中,主修计划内课程包括学生所在专业的专业课和公共基础课中除该专业无学分要求的课组,其余课程即为计划外课程。计划内课程是学生毕业所要求的课程,而计划外课程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额外学习的课程。
如金融学专业学生要修满145学分,其中90学分都是通识通修课程,此类包含10学分的经管法基础课程,这3至4门课程可从学校经管法课程平台上的100余门课程中选择。此外,还有14学分的人文素质类课程、20学分的英语和2学分的职业发展与创新创业等。
学校教务处副处长王晓军说,为防止部分学生太过自由或选课太多而影响学习效果,学校规定了学生每学期选课最低学分和最高学分要求,即除毕业学期外,学生不能连续两学期每学期选修学分低于12学分。小语种各专业每学期选修学分不得高于30学分,其他专业每学期选修学分不得高于26学分。
这种相对自由的课程体系意味着学生在校期间只要达到规定数量的最低毕业学分,就可在规定年限内提前毕业,或者延长至6到7年毕业,最大程度给予学生自由选择学习的权利,扩大了学生的自主权。
主修、辅修同堂上课一边开眼界,一边拿学位
一节财政学的专业课要开始了,一名本专业学生踏进教室,在他周围陆续坐下的是来自西班牙语、俄语、国际经济贸易、法学等其他专业的学生。另一堂金融学专业课上,老师翻开学生名册,其中将近一半来自其他专业,有的还来自不同年级。
辅修课程不单独开班授课,而是同其他主修专业学生同堂上课,这是学校执行了多年的惯例。这既避免了分开排课导致学生主修课程与辅修课程冲突的矛盾,也提高了辅修质量。老师不会因为班里全是其他专业学生而只传授浅显的专业知识,考试难度也不会降低,教学难度和教学内容上与主修课程并无差异,这就“逼”着学生像对待主修课一样学习辅修课程。在不知不觉中,“复合型的人才气质”逐渐凸显。2013级西班牙语系(经贸方向)学生刘雪纯说:“这学期开设的经贸文章选读课程有一定难度,专业性较强,需要掌握国际金融学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相关知识,否则就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而辅修金融学课程就能填补这一知识漏洞。”
学校目前的学科分为经、管、文、法、理五大类,学生选择辅修的专业一般都比较互补,专业组合也很多样化。去年一名辅修金融学双学位的学生申请到了美国大学金融专业的研究生。
学校大部分专业选修课学分在90分左右,课程总学分为145分左右,选修课占62%以上。高比例的选修学分大大提高了学分制管理效果。学生可根据个人发展需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完成专业学习。
学生选辅修课程,可以只为“开阔眼界”,也可以挑战有难度的辅修专业或双学位。学校大部分专业已开放辅修专业或辅修双学位。学校规定,学生选修的辅修专业要与主修专业是跨学科大类的不同专业。例如,会计学学生辅修英语专业等。目前,学校辅修双学位涉及经、管、文、法四个学科门类,19个不同专业,辅修专业涉及28个不同专业,这意味着各学院均设有辅修。学生在规定课程范围内完成要求的学分数,就能获得该辅修专业证书;学生在规定课程范围内完成要求的学分数,所有辅修课程平均绩点达到2.0,并完成双学位毕业论文,便能获得该双学位的学位证书。无论是辅修专业证书还是双学位证书,在学生就业、深造方面都是闪亮的招牌。
自实行辅修制度以来,学校辅修课程和申请辅修的学生数呈逐年递增的趋势。2015年在校生辅修在修人数占在校中国学生的51.68%,2015届有423人获得双学位,当年2023人获得学士学位,获得双学位比例达21%,即每5名学生就有1人获得辅修双学位。
网上选课一边拼手速,一边拼人品
学校教务处处长蒋先玲说,学分制的核心是选课。提供给学生相对自由的选课系统,能充分满足和发展每名学生的爱好和特殊才能。选课制允许学生在规定选修课范围内,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个性化定制”培养方案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
门类繁多的课程要怎么选?在对外经贸大学,选课不是上个网、点点鼠标那么简单,更得“拼手速”“拼人品”。网上选课系统设置了预选、抽签、正选、补退选四个阶段。刘雪纯说,每次选课前,学生会根据兴趣爱好先排出一个理想的课表,只要选报的课程中有比较热门抢手的,就靠“拼人品”。有些手气好的学生9门课要抽签,最终有7门中选,而手气不好的可能1门也没抽中。有些热门课程还会陆续放出一部分选课名额,几十人抢一个名额,这时就要比手速了,但只要选择合理,最终每名学生都会有课上。
学生选完课后并不是就“一锤定音”了。每学期开学第一周,学生可到所选的课堂上试听,如果满意可继续修读,如果不满意,则可以“退货”,改选其他课程。这就确保每名学生最后都能选到自己感兴趣的课程。
自由度大的选课系统会让一个课堂里的学生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对这些学生来说,这门课可能分属不同课组,对部分学生来说是专业方向必修课,而对另一部分学生来说可能是学科基础课或公共基础课等。无论是哪种,他们都像一个全新的大家庭,专业不同甚至学院不同,但在一个学期里,就是同学,是“学习小组”成员。
用“脚”投票 一边教课程,一边当导师
由于选课系统中,学生是“用脚投票”,学生选课会看老师讲的内容是否吸引自己,跟学生“合拍”的老师的课堂才会“门庭若市”,也就形成一种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一学期内,多位教师同时开设一门课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自主选择教师。授课质量不好的课程,学生不选或少选;优质课程则受到学生“追捧”。
蒋先玲说,学分制改革后,不少老师的压力一下子增大,有了紧迫感。上得不好或不负责任的老师会被一票否决。按规定,最低开课标准是30人,如果达不到选课人数就无法开课,也就完不成工作量,长此以往,不但收入会受影响,绩效考核和评职称也会受影响。
实行学分制改革后,国际经济贸易学院金融系副教授江萍明显感觉工作压力增大。由于金融系的课程比较受欢迎,80人容量的课可能会有200名学生选。因此,一位老师一学期平均要开2到3门课程,同一课程还有数量不等的平行班。不同专业的学生基础也不同,老师授课时就要因材施教,增加额外的答疑时间和助教习题课,花的心思比以前更多了。
一个班辅修的学生数量能占三分之一左右。主辅修学生同班上课,让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会放水。江萍说,虽然学生来自不同专业,但在期末考试评分时不会采取双重标准,不及格就是不及格。这能促使学生更加认真地对待学习,而不是混日子。
在对外经贸大学,每名学生都能享受“1+3”的超值服务,即每个行政班配备一位班主任,负责指导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每3名本科生配备一位“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学生选课,定期讨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困难,甚至负责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和日常生活的指导;大三、大四阶段,还会按1∶1的比例,为每名学生配备毕业论文指导老师。
附:报道原文链接:
http://bjksb.bjeea.cn/html/ksb/gaozhaozhuanban/2016/1012/63706.html